伤寒兼证析义(伤寒兼证析义)

由网友(一杯清酒当人生)分享简介:《伤暑兼证析义》,一卷。清朝弛倬(飞畴)撰。刊于康熙6年(一六六七年)。齐书设答问阐析中风、虚逸、胀谦、噎膈、外伤、夹食、艳咳、吐喉、头风、诸疼、诸血、多汗、储蓄积累、疝证、淋浊、泻痢、胎产等一七种纯病兼伤暑证治,并阐述102经脉、奇经8脉及主病、5运6气、5方地区方宜等外容。所论深患上仲景要旨而没有囿于1证1方。做者系弛璐之子...

《伤寒兼证析义》,1卷。清代张倬(飞畴)撰。刊于康熙六年(1667年)。全书设问答阐析中风、虚劳、胀满、噎膈、内伤、夹食、素咳、咽喉、头风、诸痛、诸血、多汗、积聚、疝证、淋浊、泻痢、胎产等17种杂病兼伤寒证治,并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主病、五运六气、五方地域方宜等内容。所论深得仲景要旨而不囿于一证一方。作者系张璐之子,此书收入《张氏医通》中。

成书背景

清刻本 伤寒兼证析义 两册全

作者认为医道难,而伤寒为最难,伤寒而夹杂病者尤难。历代著作涉及伤寒兼证者鲜少,故撰此书专门论述。

流传版本

现存清康熙六年(1667)金阊书业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三年(1728)西都玉芝堂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并见于《四库全书》《中国医学大成》。

作者简介

张倬,清代医学家。字飞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名医张璐次子。幼承家学,亦以医名。尝与其兄张登参订父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1667年)。父著《张氏医通》书稿所佚目科一卷,倬为之辑成《目科治例》补入。又著《伤寒兼证析义》一卷(1667年刊)。尝谓“医道难,而伤寒为最难,伤寒而挟杂病者尤难”。又以古来伤寒合病并病,止言六经兼证,而不及杂病,故书中分立中风、虚劳等十七种杂症,设问答以剖析之。末附十二经、八脉、五运六气、方宜诸源,颇有新见。其书曾收入《伤寒大成》及《张氏医通》。

内容简介

本书论伤寒而兼杂病,包括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咳嗽、咽干闭塞、头风、心腹痛、亡血、多汗、积聚动气、疝气、淋浊、泻痢、胎产等17种兼夹证候,述以问答式,简单明了。论中对病因病机阐述较详,治法方药除《伤寒论》方外,增入不少后世验方。书末附十二经、八脉、运气、方宜等说。对治疗外感内伤兼夹病证有一定启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