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耗(单位产品的耗电量)

由网友(那种释影成叹╮)分享简介:电耗即单元产物的耗电质。电耗是面粉厂一样平常运转中沉要的经济技能指标。中文名电耗释义即单元产物的耗电质电耗组成面粉厂电耗组成阐发及节能办法电耗是面粉厂一样平常运转中沉要的经济技能指标。跟着面粉厂制粉工艺不停成长以及革新,和粮机设备制造程度的提低,制粉工艺流程顶用电设备愈来愈多,电耗愈来愈低,并且电费价格也1再下跌,电耗凹凸对于面...

电耗即单位产品的耗电量。电耗是面粉厂日常运行中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

中文名

电耗

释义

即单位产品的耗电量

电耗构成

太阳能晶体硅单位产品可比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 972 2015

面粉厂电耗构成分析及节能措施

电耗是面粉厂日常运行中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随着面粉厂制粉工艺不断发展和改进,以及粮机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制粉工艺流程中用电设备越来越多,电耗越来越高,而且电费价格也一再上涨,电耗高低对面粉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节能降耗已成为衡量面粉加工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面粉企业通过降低能耗降低面粉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电耗构成

面粉加工企业的电费支出,在面粉加工成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电耗,就要对电耗的构成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面粉加工企业的电力消耗一般可分为面粉加工工艺流程中的动力消耗、办公及车间照明用电消耗和各种损耗三部分。

面粉加工工艺流程中的动力消耗主要是工艺流程中各设备的拖动电动机的电力消耗,这部分电耗占面粉厂总用电负荷的80%以上,做好各设备电动机的节能降耗,对面粉加工企业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种电力损耗中,配电系统的功率损失占主要部分。配电系统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能量损失。配电系统的能量损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配电过程中损失的有功能量,主要有:与电流平方成正比的配电线路导线和变压器绕组中的电能损失;与运行电压有关的变压器的铁心损失和电容器、电缆的绝缘介质损失。采取技术措施降低配电系统的损耗,必然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办公及车间照明用电消耗是维持面粉厂正常生产和管理必不可少的电力消耗,做好照明用电的节能降耗,对全厂的节能降耗也具有重要意义。

2 节能措施

2.1 降低面粉加工工艺流程中动力消耗的措施

降低面粉加工工艺流程中动力消耗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可从制粉工艺、设备、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方面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制粉工艺,平衡各系统物料的质量和流量。各研磨系统的物料不平衡时,有的磨粉机研磨物料过多,能耗增加,并且研磨效果差;有的磨粉机物料过少,基本处于空载状态,没有最大发挥研磨效力,白白浪费动力。当物料不平衡时,高方平筛中有的仓筛面经常堵塞,严重制约产量;有的仓筛面物料经常筛枯,影响面粉质量。

(2)合理搭配原粮。当原粮中硬麦较多时,磨粉机负担加重,电耗明显增加,而且面粉的粉色很难保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的搭配软、硬麦比例,既能降低吨粉电耗,又能保证面粉的质量。

(3)对车间工艺流程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缩短了设备启动时间,降低了设备启动过程中的故障率,并且当关键设备出现故障时,由于控制程序的链锁反应,其他相关设备能及时停车。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在节约用电方面的效果明显。

(4)对物料气力输送系统中的高压风机采用变频调速,使高压风机以工艺的实际需要工作在最佳状态。以往面粉厂气力输送系统的高压风机采用恒速交流电动机拖动,风量是靠风门来调节的,也就是说靠改变管道的阻力特性来调节风量,这势必造成电能的浪费。若利用变频调速技术,以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方法取代风门调节风量,则能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因为负载的输入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而负载的流量与转速成正比。如果利用变频调速使流量减少,则异步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按立方规律下降。对高压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既能满足工艺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

(5)选用节能型电动机,淘汰高能耗的老式电动机。Y系列电机是目前国内较好的节能型电机,已广泛用于制粉工业。与 JO2 老式电动机相比,其优点是效率高,起动性能好,体积小,质量轻。

(6)按工艺要求,选择合理的电动机。使每台电动机的功率都与其所带动的机械设备相匹配,尽可能减小“大马拉小车”现象,使电动机发挥最佳效用。

(7)减少设备空转时间。设备空转造成电能的白白浪费,应尽量避免,比如磨粉机空转时的电耗是满负荷运转的90%。设备空转主要包括投料前,制粉工艺流程中各设备的空载运行和维修机器及清理堵塞造成的制粉设备的空转。所以设备启动后应及时投料,还要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断料和物料过少。故障处理超过10min,就需要部分关机或全部关机。

(8)加强设备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节电工作与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检修质量以及机械设备完好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确保制粉工艺流程中设备的完好率与可靠性,禁止设备带病作业,造成停机事故。

(9)加强管理,确保设备工艺效果和产品质量。要做到出好粉和低电耗,除了工艺设备的调整之外,还要有符合工艺设备要求的操作及管理,要对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部位如着水机、去石机、研磨、筛理等进行重点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10)做好企业用电、节能管理。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节能降耗教育,使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节能降耗的重要性,自觉地去节能降耗。采用电能消耗的指标管理,形成良好的节能气氛。

2.2 降低电力损耗的措施

在面粉厂中,降低电力损耗主要是降低配电系统的功率损失。降低配电系统的损耗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进行无功补偿,以提高功率因数,这是减小线损的有力措施。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用户功率因数的变化直接影响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比例变化,如果用户的功率因数过低,则使电网的功率因数下降。这不但降低了发、供电设备的出力,造成电网电压的波动,也增大了远距离输送无功功率和在线路中的有功功率的损失,而且还增加了用户的电费开支。因此,作为一个电力用户要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无功电力的消耗。

(2)采用铜导体代替铝导体,采用铜导体比采用铝导体有较好的节能效果。由于铜导体的电阻率是铝导体电阻率的 57.7%,由功率计算可知,损失率可以减少42.3%,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措施。否则,为了达到与铜导体相同的损失水平,就必然需要扩大铝导体的截面约1倍,因此所付出的初投资和以后的维护费用都是不合理的。

(3)选用节能型变压器。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节能型变压器在质量方面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目前已经发展到 S9 系列以上的产品;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环绕铁心和非晶体铁心变压器。非晶体铁心变压器空载损失仅为S9系列的25%~30%,对进一步降低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对低压配电线路进行改造、更新,扩大导线的通流水平,提高绝缘水平,以减少传输和漏电的损失。

2.3 降低办公及车间照明用电消耗的措施

降低办公及车间照明消耗的措施有:办公区照明用电采用声光控制装置,实现照明自动控制。生产区域照明用电实行定时停送电制度,车间照明用高效节能荧光灯代替高能耗白炽灯,选用电子整流器,逐步淘汰能耗较大的铁心整流器等。严禁使用电炉子、电热壶等大功率用电设备。以上这些措施对照明节能工作均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3 总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粉厂搞节能降耗,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条件,改进工艺,优化工艺组合,充分挖潜,是面粉厂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电脑如何降低电耗

现在市面上的台式电脑,在WindowsXP系统下正常使用的能耗在250W~400W,在休眠状态下的能耗约为7.5W,进入待机时的能耗约为51.48W,即便关了机,只要没拔插头,电脑照样有能耗,约为4.81W。一台这样的家用电脑假如每小时为300W,一天用5小时,那么一个月的耗电量就是45度电。所以,家用电脑应尽量降低电耗。

那么,如何降低电脑的电耗呢?专家建议:

1、暂停使用电脑时,如果预计暂停时间小于1小时,建议将电脑置于待机状态;如果暂停时间大于1小时,最好关机。

2、用完电脑要正常关机,应拔下电源插头或关闭电源接线板上的开关,养成彻底断电习惯。

3、不用的外设,像打印机、音箱等要及时关掉(音箱是耗电大户)。

4、光驱、软驱、网卡、声卡等暂时不用的设备可以在BIOS里屏蔽掉(功耗不会下降太多,长时间来看还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5、使用CPU降温软件。

6、降低显示器亮度。在做文字编辑时,将背景调暗些,节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护视力。当电脑在播放音乐、评书、小说等单一音频文件时,可以彻底关闭显示器。

人均电耗排行

2006年全球人均电耗比较排行

从总消费电量来看,美国、中国和日本分居冠亚季军,不过,中国的总消费电量高主要由于其人口总数太高,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是用电量持续增长的主因。而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电力消耗大户,主要由于这两个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美国富煤,且近年来电力价格十分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鼓励了用电量的继续增加。日本相对来说,在节能产业上发展较好,因此人均电耗在十名以外。

全球人均电耗排名第一的冰岛,得益于其丰富的地热和水力资源,它的电力价格不仅便宜,且十分充足。能源密集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冰岛近年来的总消费电量和人均电耗不断上升。很有趣的是,排名第二至第六的国家均与石油脱不开关系。中东的阿联酋、卡塔尔和科威特分类第三、第五、第六位,众所周知,中东的电力成本十分廉价,平均20美元/MWh的电力价格仅仅是中国的二分之一,就连美国的电力价格也达到了28美元/MWh。过于低廉的电力价格还促使了中东铝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造成了电力资源消耗更加厉害。而挪威是世界上水电生产国,其油气和核能资源开发近年来亦成热点,由于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其甚至把电力贸易的触角伸向了邻国。与之情况相似的是加拿大,加拿大水电资源丰富,并且长期以来向美国出口水电,预计其电力消费在 2001 年到 2025 年间将增长 1.6%,从 5000 亿 kWh 增加到 7280 亿 kWh。近年来兴起的油砂开发热也使加拿大的油耗进一步增加。

而瑞典的冬季寒冷漫长,即使是在瑞典南部,12月一天的日照时间也只有6个小时左右。因此仅照明用电就是一笔省不下的开销,此外,瑞典机械制造、冶金等行业非常发达,所以瑞典是世界上人均耗电量较最的国家之一。不过近年来其节电已颇有成效。芬兰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泥煤、风能、核电的运用使得其近年来电力资源颇丰。而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其电力供应对于煤炭的依赖度高达85%,不过气候的变化将继续推升澳大利亚的电力成本,未来,澳大利亚的人均电耗应该会应声下降。

关系

“十五”期间我国能/电耗上升因素分析

在20世纪的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了5.55倍,能源消费增长了1.16倍,GDP能耗由1980年的 3.98tce/万元(2000年价,下同)下降到2000年的1.31tce/万元,20年下降了66.98%,20年累计节能175.6亿tce;电力消费增长了3.57倍,GDP电耗由1980年的1949.8kWh/万元下降到2000年的1361kWh/万元,下降了30.20%,累计节电 42160亿kWh,节能成绩突出。

然而,在过去的5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算出:“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了 57.26%,能源消费增长了67.82%,2005年GDP能耗达到1.40tce/万元,5年上升了6.71%;电力消费增长了83.33%,GDP 电耗上升到1587kWh/万元,上升了16.57%。我国能耗问题非常严峻。

为什么过去5年我国产值能耗不降反而上升?从弹性系数的角度来看,可以证明:能源/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是GDP能耗 /电耗下降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如果能源/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则GDP的能耗/电耗下降;如果GDP的能耗/电耗下降,则能源/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本文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及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以5年为计算单位。即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等于5年能源/电力消费增值率除以5 年的GDP增长率)为1.18,使得能耗上升;电力弹性系数为1.46,大大高于能源弹性系数,从而导致“十五”期间我国电耗增幅大于能耗增幅。

可以通过因素分解的方法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电耗上升影响。1986~2000年我国行业电耗(不含居民生活用电)下降了295kWh/万元,其中由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行业电耗却上升了497kWh/万元。“十五”期间我国行业电耗上升了 197kWh/万元,其中由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行业电耗上升了46kWh/万元,仅占23.35%;而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企业的能耗管理不到位、技术改造(进步)投入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行业电耗上升占了76.65%。由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行业电耗上升在1986~2000年贡献较大,而在“十五”期间贡献不大。

另一方面,从我国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如图1):1986~2000年二产的比

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而“十五”期间二产的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而三产的比重变化不大,且三产的电耗水平大大低于二产(如图2)。所以,“十五”期间电耗上升与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不大。

但是,如图2所示,二产的电耗仍是GDP电耗的主要贡献者。“十五”期间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在二产中较为突出:2000年轻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为14.89%,重工业为56.56%;2005年轻工业用电比重降为14.76%,而重工业却升为58.67%。

从行业电力需求强度(行业电力需求强度为行业用电增长率与全社会用电增长率之比)可以看出其用电增长的不均衡性。表1显示,“十五”期间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电力需求强度均大于1,有色也在2003~2004年电力需求强度均大于1。“十五”期间它们总的电力需求强度高达1.2;建材电力需求强度为1.03;化工也在2005年达到1.17。这4个行业的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0%以上。这些行业电力需求强度大大高于1,那么必然会有其他行业电力需求强度大大低于1,行业发展不均衡性很突出。

由此可见,“十五”期间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企业能耗管理不严及技术进步较慢等因素导致二产电耗大幅上升,从而使得GDP电耗上升。

能耗与电耗之间的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持续下去。如何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对此,中央提出了节能降耗的目标:“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GDP能耗要比‘十五’ 末期降低20%左右”。

任务很艰巨也具有挑战性。如何达到这个目标?GDP能耗降低20%,电耗应降低多少?能耗与电耗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近来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常很难直接找到能耗与电耗的联系:1981~1985年,能耗下降了23.49%,电耗下降了17.54%; 1986~1990年,能耗下降了11.86%,电耗反而上升了3.54%;1991~1995年,能耗下降了25.53%,电耗下降了9.52%; 1996~2000年,能耗下降了34.25%,电耗下降了9.62%。由此可见:产值能耗与电耗的变化很不规则,无章可循,很难直接从能耗的降低导出电耗应降低多少。

尽管能耗与电耗关系很复杂,但可以通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给予分析。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只有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相等,能耗与电耗才会同比例升降。但我国历史上各个“五年”时期能源和电力弹性系数是不相等的,而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小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1981~1985年我国GDP增长了66%,能源消费增长了27.22%,电力消费增长了37.13%。能源弹性系数为0.41,电力弹性系数为0.56。万元产值能耗由1980年的3.98tce/万元下降到1985年的3.04tce/万元,GDP电耗由 1980年的1949.8kWh/万元下降到1985年的1607.9 kWh/万元。

1986~1990年我国GDP增长了46%,能源消费增长约28.7%,电力消费增长了51.2%。能源弹性系数为0.62,电力弹性系数为1.11。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1990年的2.68tce/万元,GDP电耗上升到1990年的1664.8 kWh/万元。

1991~1995年我国GDP增长了78%,能源消费增长了32.82%,电力消费增长了61.38%。能源弹性系数为0.42,电力弹性系数为0.78。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1995年的2.00tce/万元,GDP电耗下降到1995年的1506.3 kWh/万元。

1996~2000年我国GDP增长了51%,能源消费降低了0.61,电力消费增长了36.63%。能源弹性系数为-0.01,电力弹性系数为0.7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2000年的1.31tce/万元,GDP电耗下降到2000年的1361.5 kWh/万元。

2001~2005年我国GDP增长了57.26%,能源弹性系数为1.18,电力弹性系数为1.46。万元产值能耗上升到2005年的1.40 tce,GDP电耗上升到2005年的1587kWh/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能源/电力弹性系数与能/电耗有着直接的联系。能源/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与否决定了能/电耗的升降。能源/电力弹性系数为1成为能/电耗的升降的转折点。

此外,电气化水平也对GDP的电耗影响很大。由于电能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便利的二次能源。电能在终端使用方面能源利用效率比其他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都高。因此,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电气化水平自1990年代以来上升很快,2003年达到 19.1%,美国为19%;OECD国家为18.7%;世界平均水平为18.4%,我国已超过它们的水平。因此,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高,GDP的能耗降低,但电耗也可能上升。这又增加了我们研究能耗与电耗问题的难度。

智能工程模拟实验

尽管能耗与电耗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但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情况下,当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时,GDP能耗及电耗将上升,且电耗上升的幅度大于能耗的增幅;当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时,GDP能耗将下降。当电力弹性系数也小于1时,电耗也将下降,且电耗下降的幅度小于能耗的下降幅度。”

要达到中央提出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及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的目标,必然使得“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根据我国国情,电力弹性系数也将小于1,且大于能源弹性系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若2010年人均GDP比 2000年翻一番,2010年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电气化水平保持适当的提高,则其电耗也将降低,且降低的幅度一定会小于20%。”电耗应降低多少?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综合分析。

能耗与电耗之间的关系与我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技术进步及电气化水平等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半结构化决策问题。也有一些模型,但涉及到许多社会、经济等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在模型中充分体现。能不能像做物理实验一样,对电力经济中的一些半结构化问题采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数学、Agent等新技术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这是十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数学三者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试图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然而,由于它们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各有优点和不足。若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称为智能工程(Intelligent Engineering),以求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共享各种方法之优点,同时避免其不足,是模拟实验的主要思路。

研究能耗与电耗问题可以归为在智能空间I=〈P,S〉中寻找问题B=〈S0,D,PB〉的a-优越解。这里S0是初始状态的集合,D是目标状态的集合,PB是S0到D之间智能路径的集合,它是智能空间中智能路径P的子集。模拟实验显示(如图3):在不同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技术进步及电气化水平的条件下,能耗与电耗的坐标点是不同的。如在能耗下降28%的情况下,对应电耗可以下降8%、10%、13%及 14.5%。但实验表明:图3中的斜线基本能反映“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技术进步及电气化水平的发展情况。此时,能耗下降20%,电耗约下降7%左右。

可以算出:“十一五”期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GDP需要增长36.5%;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则要求能源需求增长9.2%,能源弹性系数为0.25;同时,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则使得电力需求增长26.95%,电力弹性系数为 0.74,2010年GDP电耗为1476kWh/万元,比2005年下降7%。若2010年经济增长比2000年大于一倍,则能源/电力弹性系数也会相应地增大。

但是,可以预见:2006年的电力弹性系数还将大于1,GDP电耗还会上升。所以,2010年GDP电耗比2005年下降7%,将主要集中在“十一五”的后几年内完成。

降低电耗情景分析

要达到2010年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GDP电耗比2005年下降约7%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二产三产的电耗应如何控制?本文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以2005年为基数,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4%、48.5%及40.1%;由于一产的电耗变化不大,这里只考虑二产、三产的电耗,它们分别为:2453kWh/万元及414 kWh/万元。若要在2010年GDP电耗下降7%,即GDP电耗为1476kWh/万元,行业电耗为1269kWh/万元,那么三次产业结构及二产、三产的电耗将会怎样变化?表2中列举了8种情景分别分析。由于三产电耗波动较大,本文采用最大427kWh/万元与最小381kWh/万元情景分别分析。

情景1 若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46.5%及42.5%,则二产电耗最大为2292kWh/万元(高于2003年2283kWh/万元的水平),三产的电耗最大为381 kWh/万元(2001年的水平),行业电耗比2005年降低134.5kWh/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贡献了-40.33kWh/万元。

情景3 若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0%、46%及44%,则二产电耗最大为2313kWh/万元(高于2003年低于2004年2395kWh/万元的水平),三产的电耗最大为381kWh/万元,行业电耗比2005年降低134.5kWh/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贡献了-50.65kWh/万元。

情景5 若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9%、45.5%及45.5%,则二产电耗最大为2334 kWh/万元(低于2004年的水平),三产的电耗最大为381kWh/万元,行业电耗比2005年降低134.5 kWh/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贡献了-60.96kWh/万元。

情景6 若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与情景5相同,则二产电耗最大为2288kWh/万元(接近2003年水平),三产的电耗最大为427 kWh/万元(2004年的水平),行业电耗比2005年降低134.5kWh/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贡献了-60.96kWh/万元。

情景8 若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45%,47%,则二产电耗最大为2308kWh/万元(高于2003年低于2004年的水平),三产的电耗最大为427 kWh/万元,行业电耗比2005年降低134.5kWh/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贡献了-63.2kWh/万元。

由此可见,通过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二产的比重由2005年的48.5%降低到2010年的46.5%、46%、 45.5%及45%四种情景,则可对GDP电耗下降7%分别贡献39%、49%、59%及61.1%。但若无大的外部环境变化,在“十一五”期间二产比重下降到45%的可能性很小。

通过调整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加强企业能耗管理及加大技术进步投入等措施可以降低二产三产的电耗。以电力行业为例。 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5.1亿kW,其中:火电3.85亿kW;水电1.17亿kW;核电685万kW。火电中单机容量在10万kW以下的小火电约 6000万kW,其供电煤耗是大机组的2倍,既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能源资源,又造成了许多污染。若能充分利用高效的大机组发电,逐步淘汰这些高能耗的小火电,全国每年可以减少发电用煤约7000万tce,万元产值能耗可以降低3.15个百分点,为能耗降低20%的目标贡献了约1/6。

结论与建议

“十五”期间电耗上升主要是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企业能耗管理不严及技术进步较慢因素所导致。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电耗上升影响不大。

“十一五”期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则GDP电耗比2005年下降约7%。

“十一五”期间,应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机遇,调整行业内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加强企业能耗管理,加大技改及技术进步的投入,降低能/电耗。

目标是明确的,也是具有挑战的。今后我国节能降耗任务相当艰巨。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有通过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调整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建立有效的节能长效机制,提高电气化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确保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这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必然,也是能源满足经济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需要。这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可参考能耗关于电能这块。

[1] Ki-Hong Choi,B.W.Ang. 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 in two measures: ratio and difference[J]. Energy Economics, 2003,25:615-624.

[2] 袁家海。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方法、实证与预测[D].2006.

[3] Zhaoguang Hu.Intelligent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J].Proceedings of IEEE-SMC’5,1995.

[4] Zhaoguang Hu. Intelligent Space[J].Proceedings of IEEE-FUZZ 99,199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