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叶(药物)

由网友(忆寒)分享简介:榔榆叶,中药名。为榆科动物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的叶。漫衍于华东、中南、东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匿等地。具备清冷解毒,消肿止疼之功能。经常使用于冷毒疮疡,牙疼。中文名榔榆叶别号鸡筹仔叶界动物界门被子动物门纲单子叶动物纲目荨麻目科榆科属榆属种榔榆漫衍区域华东、中南、东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匿等地...

榔榆叶,中药名。为榆科植物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的叶。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热毒疮疡,牙痛。

中文名

榔榆叶

别名

鸡筹仔叶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荨麻目

榆科

榆属

榔榆

分布区域

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

采收时间

夏、秋季

形态特征

这种树,城里人用它做盆景,农村人用它的叶子治牙痛,你认识吗

榔榆,又名公心木、朗榆、鸡筹仔、小叶榆、桥皮榆、枸丝榆、秋榆、脱皮榆、铁树、鸡瘤、铁枝子树、蚊榔树、蚊子树、豺皮榆、田柳榆、榔皮树、地头树、田柳树。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树冠广圆形,树干基部有时成板状根,树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露出红褐色内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当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圆形,红褐色,无毛。叶质地厚,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中脉两侧长宽不等,长1.7-8(常2.5-5)厘米,宽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偏斜,楔形或一边圆,叶面深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凹陷处有疏柔毛外,余处无毛,侧脉不凹陷,叶背色较浅,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或沿脉有疏毛,或脉腋有簇生毛,边缘从基部至先端有钝而整齐的单锯齿,稀重锯齿(如萌发枝的叶),侧脉每边10-15条,细脉在两面均明显,叶柄长2-6毫米,仅上面有毛。花秋季开放,3-6数在叶腋簇生或排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管状,花被片4,深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极短,被疏毛。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3毫米,宽6-8毫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长约2毫米,两侧的翅较果核部分为窄,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脱落或残存,果梗较管状花被为短,长1-3毫米,有疏生短毛。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

主要价值

入药部位

叶。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归经

归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热毒疮疡,牙痛。

相关配伍

1、治痈疽疔疖:榔榆叶适量,初起未成脓者,加红糖或酒精,捣烂,烤温,敷患处;已成脓者,捣烂,调蜜敷。(《福建药物志》)

2、治牙痛:榔榆鲜叶煎汤,加醋少许。含漱。(《福建中草药》)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汤含漱。

采集加工

夏、秋季均可采收,鲜用。

性状鉴别

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1-2.8cm,基部圆形,稍歪,先端短尖,叶缘有锯齿,上面微粗糙,棕褐色,下面淡棕色。气微,味淡,嚼之有粘液感。

相关论述

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疖肿。”

2、南药《中草药学》:“清热解毒。”

3、《福建药物志》:“消肿解毒。治风毒流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