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贲(蔡贲)

由网友(似人间绝色)分享简介:一九四七年,他随军队西线出击,挺入大别山,戴病对峙行军、做战,仍对峙编报、宣传,一直不中断。 一九四九年五月,他随军入进上海,任市军事管束委员会文艺处秘书室主任。 一九五七年,上影举行分厂,他是此次沉大鼎新的现实组织者。人物先容蔡贲(一九一九~一九七三)曾用名蔡光镇、蔡卓如,本籍广东新会,身世于喷鼻港的1个店员野庭。抗...

1947年,他随部队西线出击,挺进大别山,带病坚持行军、作战,仍坚持编报、宣传,始终没有间断。 1949年5月,他随军进入上海,任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秘书室主任。 1957年,上影进行分厂,他是这次重大改革的实际组织者。

人物介绍

蔡贲(1919~1973)

曾用名蔡光镇、蔡卓如,祖籍广东新会,出身于香港的一个店员家庭。抗日战争烽烟燃起,他正就读于高中,激于爱国义愤,在1938年7月毅然离开香港,历经艰险,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随抗大一分校东进,曾任山东实验剧团政治指导员、山东军区文工团副教导员、副政治委员,带领全团同志进行抗日宣传,并开展敌后群众工作。解放战争初期,他任《山东文化》社副主编,主动请缨,身临前线,主编《鹿水报》,白天行军、战斗、采写,晚上收听新闻、编排、刻蜡纸、出版,及时将中央的指示,党的政策和最新的战斗捷报,送到指战员们的手里。1947年,他随部队西线出击,挺进大别山,带病坚持行军、作战,仍坚持编报、宣传,始终没有间断。由于他作战勇敢,工作出色,曾两次荣立二等功。

1949年5月,他随军进入上海,任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秘书室主任。同年底,参加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的拍摄工作。1950年5月调到上影,先后担任上影厂副秘书长、副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副局长等职。1957年,上影进行分厂,他是这次重大改革的实际组织者。他经常深入摄制组、车间,掌握了电影生产的一些基本规律。在他的主持下修改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对上影建立起较为科学、严格的制片生产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为改变上影的技术落后面貌,也倾注了不少心血。无论是洗印工作从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过渡、从只能洗印黑白片发展到能大量洗印彩色片,还是录音从光学到磁性的更新改造,以及特技摄影的创建等等,无不是在他的亲自规划和热情支持下逐步发展、健全起来的。他曾提出“五字”主张,即“清”(晰)、“稳”(定)、“匀”(称)、“真”(实)、“细”(腻),作为对上影技术各部门的共同要求,既切合实际,又具有指导意义。

蔡贲时时处处关心人、体贴人,对己严,对人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是老干部中从外行变成内行、踏实苦干的模范,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出色的电影事业家。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