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四库(台州四库)

由网友(石头 再见硬汉)分享简介:工程详情1 缘起、意思台州自3国吴承平2年(二五七)置临海郡至清终,进《台州府志》以及各县县志有传的人物共五二二一人。此中:名宦六六七人、宦业七一一人、儒林一一二人、文苑八八五人、隐劳三零八人、方外二五六人、方伎 二五六人、义行三五八人、1行四三零人、孝友三七二人、寓贤二八零人、其它五八六人(果立传列目纷歧,如露台县的“...

工程概况

一 缘起、意义

我的图库 台州市黄岩川力机械塑料厂

台州自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临海郡至清末,入《台州府志》和各县县志有传的人物共5221人。其中:名宦667人、宦业711人、儒林112人、文苑885人、隐逸308人、方外256人、方伎 256人、义行358人、一行430人、孝友372人、寓贤280人、其它586人(因立传列目不一,如天台县的“耆善”和宁海县的“耆德”等)。属台州本籍的4096人(天台 1041人、临海945人、黄岩810人、宁海512人、温岭 405人、仙居261人、玉环122人)。客籍人物1125人。

台州历代人物(含客籍人物),注重著述和编书,为后世留下大量的精神财富。据民国《台州府志》,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有114部,1360卷。其中著录者50部,849卷;存目者64部,511卷。“采择之多,亦颇足为台山生色。”除收入《四库全书》外,还有民国《台州府志·艺文志略》所辑历代书目1261部,其中经类169部、史类181部、子类191 部、集类710部。这些著作以儒家文献为主,惜乎亡佚大半。

实际上,台州历代释、道著作之富,皆不逊儒典。以道家论,据统计:在4565卷的《大宋天宫宝藏》中,录自天台道藏的著述,有1300多卷,占四分之一强;在122卷的《云笈七签》中,录自天台道藏的著述,有30多卷,占四分之一左右。《大宋天宫宝藏》和《云笈七签》是宋代所编的两部全国性道藏巨著。以后,明代所编的《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以及清代所编的《道藏辑要》等,都是以宋代这两部的道藏为蓝本,因而也都包容了相当篇幅的天台道藏的内容。今人郑鸣谦先生校辑《天台道臧》,约800万字,可见一般。又如佛典(以天台宗文献为主),收入《大正藏》约62种,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约75种,两藏收入有关台州文化的著述达千万字。

尽管台州文献“浩如沧海,郁如邓林”,由于历史原因儒、释、道各家自扫门前雪,而无统摄之概,自然也谈不上系统的整理汇编了。譬如清代临海学者宋世荦父子,自嘉庆初至光绪末,历时近百年,出资汇刻《台州丛书》,所收止于儒家。仙居李镜渠所编《仙居丛书》20册,计67卷,100余万字,亦不及释、道。如此种种,殊不利于台州文化之研究。同时,这批存世文献,有些属稿本(若冯赓雪《金鳌山集》、王舟瑶《台州文征》、范理《丹城稿》等)或抄本(若侯嘉翻《半船集》、郭协寅《石斋文稿》等);有些虽经刊刻,限于数量,现存已寥寥无几;至于《名山藏副本》之类,已是海内“孤本”。这些文献大都深藏秘阁,时愈久远,世更难见。如不及时抢救整理,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这些所剩无几的珍物亦难逃荡然无存的命运。

有鉴于此,在郑鸣谦先生的呼吁和倡导下,组成《台州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决定集蚍蜉之力以撼大树,开展《台州四库》工程的建设。

这一工程将使我们拥有一部最齐备、最完整的台州历史文献总汇,可以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了解台州文化对于台州人乃至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如韩、日等)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继承并发扬台州文化开放务实、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优秀品格,促进台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二 设想、计划

编纂《台州四库》是以“台州”为中心,举凡台州历代人物(含客籍人物)之著述及有关台州之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等社会资料之搜求,固无论矣。抑有进者,释之天台宗、道之天台宗(包括唐天台仙派、宋紫阳派及清全真龙门派桐柏支派等),法教广流,宗风远振,其后来著述亦当收入,不然无以明流变也。此其一也。

第二,所收文献的下限可定在清末。此后文献可考虑有选择地编为“续集”。

第三,《台州四库》在分类上应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应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是以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有明显尊儒斥佛贬道之嫌,故不取。今以儒、道、佛各立一藏,以示并重。同时儒、道、佛三家之外,尚有墨、法、名等百家(四库所谓“子部”)和非传统学科所能涵括一些近代至现代著作,故立别藏以涵之。

第四,现存“台州”文献,鲜有整理,故以手稿、刻本为主。倘若影印,既省时又省费,而且可以全无错误。但我们认为:除书画之类供人欣赏者除外,凡是给人研究、参考或阅读之书籍,应以“便利”为第一条件。而此所谓“便利”,又当是客观的。若我辈学人,检读古书,倘无断句标点,恐非难事,但于大众,却不尽然。我们出书,应以服务大众为要务,为他们着想,并为他们谋便利。由于这一理由,我们宁愿标点排印。关于标点问题,详见下文《编纂条例》。

第五,在用纸上,与其多花钱仅求外观,不如节省费用多印几本比较有用之书。故本书用纸,只在保存。至于印数,因所费近千万,只能暂定百套。同时,我们会制作可进行全文检索的电子版《台州四库全书》,用于大众普及。

第六,台州文献是台州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故拟多方筹资,建立基金。根据出版规划,造好分期出版预算计划。所有与事人员及单位都将附刻《台州四库》书中,以志盛事也。

第七,我们将用三年(2008年至2011年)时间推出附有校勘记的繁体竖排标点排印本的《台州四库》精华本,收入台学典籍近500部,约0.4亿字;再用七年(2011年至2017年)时间推出以繁体竖排断句排印本的《台州四库》大全本,收入台学典籍1500余部,约1.5亿字;并在2014年前完成著录近10000部台学典籍《台州四库总目》和多卷本《中国台学史》。

第八,《台州四库》工程还包括《台学与中华文化研究丛书》三十种,此项目将分成“台学研究”和“台学经典研究”两个系列,将以招标形式,分年分期完成。这些研究课题希望能反映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

第九,《台州四库》的编纂是一项巨大的学术文化工程,必须国内外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我们计划将这一工程分成若干子项目,由各参与单位(或个人)分别承担,按统一要求来完成。

三、编纂条例

(一)、选目

一、《台州四库》所收书籍包括:

(1)台州历代人物的著述;(2)与台州有关的文献。

二、收书时限自先秦至一九四九年止。解放后文献可考虑有选择地编为“续集”。

三、《台州四库》按儒藏、道藏、佛藏、别藏四部进行分类。各藏依本身情况再划分子目,所收文献应兼顾地域与宗门,以便推宗明变。

三、对于各书篇目卷次,一仍底本原貌,不割裂,不重编,保持其完整性与独立性。

(二)、底本、校本

一、收集所能见到的各种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弄清版本源流,尽可能选定内容最完整、错误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作为底本。

二、选择在版本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和校勘价值的两三种版本作为校本。同出一源的版本原则上应该选用祖本或最早的本子,但也可以采用经过后人精校的翻刻本。

三、如果无法取得选定的善本(包括复印本)作为底本,可以用比较易得的版本作工作本,按照善本过录在工作本上,改成与善本完全相同的本子后作为底本,然后进行校勘。

四、底本的序跋及其它附录材料应予完整保留,校本中有价值的类似材料也应酌情收录,并注明出处。

五、如无完整的善本作底本,可选属于同一系统、文字比较好的两个残本互补,合成一个内容完整的底本。

六、关于辑佚。

(1)如果原书就是辑佚本,且有不同的辑本,应在比较不同辑本之后,选择辑佚最全面准确的辑本作底本,然后再与其它辑本校勘,在篇目上拾遗补阙,把底本未辑到的内容补进,补进的部分需要严格注明出处,编于全书的最后,不打乱底本原有编次。

(2)对传世本,原则上不要求补遗。

七、底本无目录者,应补目录;目录篇目阙漏者,应补全;目录与正文篇题不一致者,以及有目而无正文者,保存原貌。以上几种情况,均须在《校点说明》中说明。

八、尽量采用已有的、好的整理本。

(三)、校点说明

一、每本书前都要有一篇校点说明。

二、校点说明应包括作者生平简介(并括注所依据的主要传记材料)、本书内容价值简介、版本源流简介、确定底本校本的说明,以及其它需要向读者交代的内容。篇幅不宜过长,力求言简意赅。

三、版本的全称要准确,用影印本的要写明其底本(如《四部丛刊》影印某某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某某本;《四库全书》现已有两种影印本,应注明影印文渊阁本或影印文津阁本)。校本要拟定简称,以便写校勘记时使用。简称要简明准确。

四、对于一位作者有多种著作收入《台州四库》者,各书校点说明都要写作者生平简介。如其著作在某部类中首次出现,生平简介应相对详细一些;再次出现时,可较为简略。

(四)、校勘

一、《台州四库》出校力求精练、到位,主要做版本对校,且避免做烦琐校勘。

二、校改原则:

(1)底本有误,校本不误者,慎改底本原文,出校说明。

(2)底本、校本两通,文字差异很大者,不改底本原文,出校说明。

(3)底本、校本两通,文字小有差异者(主要指同义词、近义词异文或无关紧要的虚词异文),不出校。

(4)底本不误,校本误者,不出校。

(5)底本原文有疑问,无法解决者,出校说明。

三、尽量参考前人的校勘成果,对其举证和引书进行复核后,充分吸收其正确意见。

四、校勘记文字力求规范,简明扼要,慎断是非。运用校勘用语应符合习惯用法。先举原文中存在异文的字,下面举称各本异同或校改情况。普遍性的问题可在《校点说明》中指出,或在首次出现时说明。

五、校勘记位置在当页之末,注码用圈码。原文(包括正文和注文)中校勘记的注码,放在表示停顿的标点之下。

六、显着的版刻错误,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是非者,如“己”“已”“巳”的混同之类,径改而不出校记。

七、作者原文避本朝名讳及家讳者,一般不改,个别影响理解文义的避讳字,可出校说明。缺笔字则补足笔划。

八、明清人传刻古书避当朝名讳而改,或引用古书而避当朝名讳者,如“桓玄”作“桓元”、“玄怪录”作“元怪录”、“弘治”作“宏治”之类,应据古本及原书回改,可于首见处出校说明,余皆径改,不再一一出校。

九、底本中的异体字、俗体字,不要求统一规范,但尽量用通行的。

十、书中引文与通行本文字不同者,一般不出校,不改动原文。如果引文确实有误,可出校说明。

十一、对于收入《台州四库》现成的校点本,如果是汇校本或校记较多,可按本体例适当删繁就简。

(五)、标点

一、根据现行标点符号的用法,结合古籍整理的通例,使用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 ))、书名号(《 》)、间隔号( )等符号进行规范化标点,具体用法可参考《古籍校点释例(初稿)》。

二、尽量少用叹号、分号,不使用省略号、破折号、专名号、着重号、连接号、反诘问号。

三、关于引号。

(1)不使用“”、‘’,而用「」、『』。

(2)原原本本引用者及删略引用者,加冒号、引号,末尾引号内加句号、问号或叹号。

(3)举称大意者,加冒号,不加引号。

(4)部分节引,只加引号。

四、关于书名号。

(1)不使用波浪线,而用《》。

(2)书籍统称不加书名号,如五经、四书、三礼、二十四史等;书籍简称需加书名号,如《毛诗》、《论》《孟》(《论语》和《孟子》)、《说文》等;丛书加书名号,如《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等。

(3)附属于某书的注释之作不加书名号,如传、注、笺或毛传、李(善)注、郑笺等。

(4)《春秋》、《左传》(或《公羊传》、《谷梁传》)加年份的标点,一律作《春秋》某公某年、《左传》(或《公羊传》、《谷梁传》)某公某年,而不把年份前加间隔号标在书名号之内。如但引某公某年文字而略去其前书名者,则某公某年应加书名号,作《某公某年》。

(5)所引篇名后有“篇”字者,须查看原书篇名是否带有“篇”字,如有,则将“篇”字标在书名号内;如无,则将“篇”字标在书名号外。如《论语》原作“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则标为“《论语 学而》篇”、“《论语 为政》篇”;《荀子》原作“劝学篇第一”、“修身篇第二”,则标为“《荀子 劝学篇》”、“《修身篇》”等。

五、对原文补、删文字时,不使用增删符号(方括号、圆括号),一律在校记中说明。

六、以上规定,原则上要求统一。有些细节,可视各书的不同情况在一部书之内统一。

(六)、分段

一、根据文字内容,适当划分段落。

二、划分段落既要顾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要顾及每一段与全篇的关系。一般来讲,记事者(如史书)当以时间或事件的顺序为依据,论说者(如诸子)当以论点层次为依据,抒情者(如诗文)当以感情的发展为依据。段落的划分允许有校点者自己的理解。

(七)、版式

一、版面为繁体竖排。

二、各段另行低两格开始,转行顶格。为了表明内容层次,需要分成大段和小段的,大段与大段之间可空一行。

三、原文中有大段引文(如史文中有长篇诏奏、辞赋、疏议等),可采用另起低四格,转行一律低二格的形式,起讫不必加引号。

四、原书注文排单行小字,加标点。

(八)、出土文献

一、出土文献,由于性质特殊,按照通行的惯例进行整理。

《台州四库》编纂委员会

2008年 6月18日

编纂范例

例 言

一 台,古荒域也。秦属闽中郡,汉始元时以东瓯地为回浦县,是吾台置县之始。光武改为章安县,皆属会稽郡。汉承秦制,晋为临海郡,宋齐因之,领县五: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隋平陈,废郡为县,诸县并省入,今名无考,属永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领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五年,改海州为台州,领县如故。六年,州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仍置台州,省宁海入章安。八年,省章安、始丰、乐安入临海。太宗贞观八年,复置始丰。高宗上元二年,析临海置永宁、乐安,更始丰为唐兴。武后永昌元年,复置宁海。天授二年,改永宁为黄岩。自唐中和初,杜雄陷台州,乾宁四年复为钱镠所陷,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州属焉,领县五:临海、黄岩、台兴、永安、宁海。台兴本唐兴,梁开平三年改为新兴,后唐同光初复为始丰,晋天福初改台兴。永安本乐安,吴越宝正五年改。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俶举族归京师,国除,台州随归宋,改临海郡,军事县五:临海、黄岩、宁海、天台、仙居。天台本台兴,建隆元年改。仙居本永安,景德四年改。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领县四:临海、仙居、宁海、天台;州一:黄岩,元贞元年升。明太祖吴元年,取台州路,改为府,领县六: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太平,清仍之。黄岩元为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太平,成化五年十二月析黄岩之太平乡及乐清之山门、玉环两乡地置。雍正六年六月,置玉环厅,附温州府,此为玉环设治之始,今隶台州。此三台郡县沿革之大略也。

一 吾台居浙东南,跨海为郡,山海雄奇,奇士多磊落挺拔,往往异才特起,无待而兴,后先继踵,项领相望。然自汉洎五代,为仙佛之窟,嗣后徒众遍天下,释曰天台宗,道曰天台仙派、紫阳派,则吾台仙释之盛,可知也。至宋二徐、陈宗正、罗提刑出,始传安定之学。南渡以后,克斋石氏首交考亭,一时如林、杜、赵、潘、郭、池、吴诸贤,咸来执贽,朱门闻风兴起,儒术之隆,称小邹鲁。宋景濂所谓晦翁传道江南而台特盛也。考亭既逝,鲁斋继来上蔡,讲席从游甚众。流风所被,历元及明,绵延不绝。虽宋之然道、咏道并及象山之门,筼窗、荆溪兼受永嘉之学,逮明正嘉服膺王学,尤不乏人。其间气节、勋名、经术、文学之彦,亦有无所师承能自树立者。要之,台学之真传,释以智者、道以紫阳,儒以考亭为宗主,隋之章安、唐之子微、荆溪、宾圣,宋之立斋,明之逊志、幽溪,其尤著也。

一 吾台之书,见于谢氏《赤城新志》者仅一百四十部,康熙府志增至三百六十部,雍正《浙江通志·经籍门》凡属吾台者有一千百余种,分别部次,视前为胜,然疏陋舛错,仍所不免。光绪丙申,黄岩王舟瑶修郡志,纂《经籍考》二十一卷,得书三千五百余种。临海项士元踵其事,阅六载而《台州经籍志》成,凡自汉末迄民初,得书四千余种,虽有目无书,存佚参半,而例依朱氏《经义考》,揭橥明了。柔桥王氏曰:“吾台先辈遗书,载于《四库全书》者五十有二部,见于附存目录者六十四部。”余可采入者,实繁有徒,而乾嘉以下居多,如齐召南之《汉书考证》、《历代帝王年表》、《宝纶堂文钞》、《宝纶堂诗钞》,齐周华之《名山藏副本》,李诚之《万山纲目》,戚学标之《毛诗证读》、《读诗或问》、《汉学谐声》,金鹗之《求古录礼说》,宋世荦之《确山骈体文》,黄濬之《壶舟诗存》、《壶舟文存》,黄瑞之《台州金石录》,王棻之《台学统》,杨晨之《三国会要》,久已称誉士林。

一 吾台有丛书之版,始自宋确山之刊《台州丛书》。尔后踵行故事,如临海叶伯舟之《荫玉阁丛书》、黄岩王子庄之《台州丛书续编》、黄岩杨定夫《台州丛书后集》、温岭金谔轩之《赤城遗书》及仙居李秋禅之《仙居丛书》,视他郡为尤盛。然经丙午四旧之役,多荡飞烟。余杭章太炎曰:“天台之麓,玄圣之所游化,遗逸之所栖止,舒而为文学,智者之象法,景参之地理,诚斋之礼,于中夏殆绝艺也。其余说经缀辞,自名其学者不可胜数。一方之书散而不收则前人亡以遗后,后人亡以识古。”近岁四海承平,两浙诸郡皆有丛集之书,远者至于令支、无终,前世不毛之壤尚犹摭拾遗迹,识之槎栞,岂况台州文教所渐,人灵所聚,遗书可观,今其如台而独阙也?因即项志索骥,搜访七年,得书千五百余种。资力有限,不能悉刊,势使然也。用是荟萃其要,分类部次,以付影印,故称《台州四库荟要》。虽不免遗珠之憾,聊为喤引,大抵可窥台学崖略。

一 本编所采诸书,除台人而外,兼采寓贤之作。盖彼非志乘所斥,如《赤城新志》载王达善《烧痕稿》、《黄岩县志》载谢伋《四六谈麈》、《天台县志》载顾欢《易系》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是故一仍旧例,但非终身台峤,概置不录,以免借材异地。天台教典,撰著甚夥,概录则不免冗滥。是编限以台刹主持,偶尔担簦,多从割弃。道家亦然。传记、地理等书,如《逊志斋外纪》二卷、《续集》二卷,《天台县志》二十卷,虽非台人所撰,而书实为吾台而作,亦当为台之遗书。盖其书有关文献,论书不复论人也。至于家谱、帐谱、闱墨、朱卷、金兰谱之类,繁不胜汏,今从四库之例而删之。

一 本编所搜丛书,凡属汇刻台州遗书者,若《赤城遗书》、《仙居丛书》之类,俱按子目编入所属部类;至于《说郛》、《经典集林》之类则依项志入子部丛编之属。独家撰述之全集,凡未以全集编入集部者,其子目诸书亦得入选所属部类。总集所含子目诸书,不再单列。

一 本编部次,以作者生卒、科第为序,且于目下,悉注各书所据底本、刊刻年代。若生卒、科第无考,则据前代书目通则酌处。易代人物,依成说而定。吾台六邑,黄岩、温岭初本同县,明成化时始析为二。本编录成化以前凡温岭境内人著作,仍题黄岩,以存沿革也。郡以天台山得名,古来撰述之家,籍隶台州,多题天台,是编均为详考,实隶某邑,则题某邑,以免后人误会郡望,反致失实。

一 本编一一提要经籍,各书提要及部类小序,总汇为《台州四库提要》,另册发行。其编撰细则,详见该书卷首。

一 本编每一分册有分册目录。经、史、子、集各部出齐后,分别编制各部书名、著者总目索引、以便查检。

一 本编所自,固由同人多方搜集。七年求艾,非可猝得。然海内外诸贤达,或出原本,或钞所藏,以时间出,曾无吝色,援助之雅,其何可忘?谨志于此,用表谢忱。

丁亥徂夏霞峤郑鸣谦识

序跋题词

1)著名学者

何新

序言

郡邑文献。非仅恃志乘以传。亦非唯诗文总集之编。盖志乘为史之支流。载纪只述崖略。其所不逮则辅以诗文总集。然犹未能穷窥全豹网罗四部。故明清以降。各地贤哲多于志乘文征诗录之外。别为郡邑丛书之刊。吾浙素称文献之邦。汉晋以来。撰作之见诸各家著录者。琳琅难数。今多散佚。什不存一。顾自明樊维城创刊盐邑志林。四百年来。后先继轨。若武林、金华、永嘉、四明、檇李诸辑。夐乎尚矣。今台邑郑生鸣谦。以未届而立之年。抗心希古。不慕世华。独以抱残守阙。表微阐幽自任。比岁既辑全浙诗千卷。近复赓续前绪。裒集两浙先贤坠简垂七千种。分类部次。乃成全浙书之编。是书也。可存先正之精神。便后人之紬绎。其有造于两浙文教为何如哉。惜乎因资力所限。不能悉刊。是可叹也。方今之世。道溺于天下。士君子徒私己说。耻言先圣。或噱孔丘之累累。竟笑孙文之惶惶。若夫石崇羊琇之属。则宁碎珊瑚。不济一黍。机巧功利。何顾斯文。欣闻台邑芒屩。覩郑生搜辑勤劬。群焉心折。不忍玄篇奥帙。复归尘箧。乃相与捐金选印台州四库荟要。夫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信哉斯言。故为之序。己丑立秋何新。

2)姜白 序言

昔贤横渠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徃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观夫吾华夏之多艰,斯文屡堕。今吾国运昌隆,山河鼎盛,而西学日繁,国学日蹇;鹤蚌好争,商贾横行。夫振邦国,继绝学者,非独儒家之所重,吾辈学人亦当互勉。

吾台偏於海隅,交通阻隔,三代无籍籍之名,先秦犹是蛮夷之鄕,後汉三国始増郡治。有晋宋两迁,隋唐开发,教化遂广,文明被植。自南朝顾欢於天台山中设舘授徒,文脉遂开。以“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者辈出,解《周易》,释《尚书》,诠《礼记》,论述煌煌;又兼吾台为佛宗道源所在,僧道典籍汗牛充栋;其馀如史论、方志、地理,乃至医药、游记、笔记、诗词等,如琳琅寳玉,蔚然大观。自宋及近,虽时有郡人整理故旧,结集多种,如宋氏辑《台州丛书》、林表民之《赤城集》、金贲亨之《台学源流》、王棻之《台学统》、项士元之《台州经籍志》等传世,犹不免於有挂一漏十之憾也。

章公太炎曰:“天台之麓,玄圣之所游化,遗逸之所栖止,舒而为文学;智者之象法,景参之地理,诚斋之礼,於中夏殆绝艺也。其馀说经缀辞,自名其学者不可胜数。”一方之书散而不收,则前人亡以遗後,後人亡以识古。前世不毛之壤,尚犹摭拾遗迹,识之槎栞,岂况台州文教所渐,人灵所聚,遗书可观,今其如台而独阙也?近人已如此,何况今人,弃珠玉之如沙砾,岂不惜哉!

有鄕党郑鸣谦,号养拙堂者,天性頴悟,弱冠负笈於京,投诸名师,数年而有小成。前岁,哀吾台学研究之隐晦,与数同道往来京浙,周游台郡各地,遍访流佚之书,历月十数,得千馀种,编纂成集。不意车马之惫,复有阮囊之懮,其中苦楚,亦难尽於书也。噫!《春秋》谓不朽有三,曰立德、立功、立言。谦等不过一芥书生,而毅然荷此重任,部次群书,鸠赀重雕为荟要本,以广其传,津逮来学,庶几可臻此境也夫?己丑年闰五月九日天台姜白草序,言尽於此而感佩不已。

3)

国学大师

汤一介

题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