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头村(仕头村)

由网友(FALSE(虚伪))分享简介:仕头村,古称仕陶村。据平易近国7年《文昌县志》记录:亮代入士邢祚昌及其侍从骑公路经邑东平本,举目4视是1视无边的大草本,坡竹草少患上很是富强,熏风吹去,青草乘风翻腾,如同蛟龙出火,骏马飞跃。入士感叹无比,与名“龙马”。其意正在于:正在此福地创立野园,繁殖熟息,必有龙马精神,天马行空之精力矣!汗青名人邢祚昌,字鼎如,号天泽,本籍大...

仕头村,古称仕陶村。据民国七年《文昌县志》记载:明代进士邢祚昌及其随从骑马路经邑东平原,举目四望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坡竹草长得非常茂盛,南风吹来,青草乘风翻滚,犹如蛟龙出水,骏马奔腾。进士感慨无比,取名“龙马”。其意在于:在此福地创建家园,繁衍生息,必有龙腾虎跃,天马行空之精神矣!

历史名人

龙港8个村社入选 2019浙江省善治示范村名单出炉

邢祚昌,字鼎如,号天泽,祖籍大昌仕陶村(今仕头村),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举人,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甲辰进士,成为文昌自明清以来的16位进士之一。他曾任太湖知县、南京大理寺部事、刑部主事、安德知府、广西副使分守苍梧道、布政司右参政、布政使等职。邢公为官勤政廉洁,爱民憎盗,敬祖爱亲,尊师重友,在修桥筑路、乡井建设方面很有政绩。在其治理下,捉寻盗贼抚绥有方,顽民伏法地方平安,深受民众爱戴,其著绩多次记入县志广为传扬。

历史文物

据《文昌县文物志》记载:“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昭彰参政邢祚昌而建。”地方乡贤联名特奏当朝,皇帝赐旨昭彰时任广西布政司右参政的文昌进士邢祚昌,恩准在仕陶村建立“进士坊”。

进士坊,又称“风宪坊”。高6米,宽8米,三间四柱,全石结构,前后使用护掌,为明代风格。整体造型丰满优美、庄重朴实,典雅大方,虽然浮雕和文字部分经历沧桑岁月的洗礼已有所风化,可坊柱凿刻有凸形的装饰线仍清晰可辨。柱间施月梁,梁下有透雕神鳌的套兽和“如意”云头,上下噬嗑,紧紧锁固着坊梁正檩,承托着楼顶。尤其隔扇明面刻有四块凸形的“渔船”、“牌坊”、“万福”、“架鼓”图案,活灵活现,情趣盎然,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明间专额石上的石牌匾,正背面刻“恩荣”、“王音”二字,坊额两面刻有斗大的“进士”二字。正面坊额刻小字上款:“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盐法巡抚广东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使王业诰、钦差巡按广东兼管清军盐法监察御使梁天奇、广东承宣布政使徐绍源、广东提刑按察使右布政孙朝肃为”;下款:“万历甲辰科兴同进士出身广西布政司右参政钦差整饬广州管柳州庆速思恩等处兵部道邢祚昌。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季冬吉旦立”。这是文昌现存唯一的明代石牌坊,已经有375年的历史。

虽然仕头村村民非常重视,妥善保护文物,但是“由于时间推移,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已有部分石板塌落,若不维修,这座牌坊将会坍塌”,“鉴于财力有限,心有余力不足”,仕头村村民代表邢谷壁、邢福浓、邢福垂等于2004年4月25日向文昌市人民政府呈上一份《关于修复保护“进士坊”文物的报告》,“请求上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派员前来视察,采取措施”,予以重视。

目前仍竖立在海南大地上的17座明清牌坊迎风沐雨,被岁月风化剥蚀,却不倾不圮,顽强地耸立在海南大地。尤其战乱及“文革”时期,这十几座牌坊之所以能够躲过次次劫难,未被重锤拆除、砸断,未被拖去修路、架桥,未被砌垒猪圈、井台,未被政治动乱洗劫,未被……其原因除了凭借自身构件之间的科学搭配与紧密衔接而保证了整体建筑的坚固性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们几乎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功劳应归功于当地的人民。正如仕头村村民那样素有文化教养,景仰先人,重视文化遗产,妥善保护文物的意识与行为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树起一座丰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