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白村(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下辖村)

由网友(暮)分享简介:西低黑村,山西省太本市清徐县东于镇下辖村。中文名西低黑村地舆位置山西省中北部,黄土低本东部,汾河谷地人嘴二二一九人德律风区号(+八六)零三五一当局驻地杏花岭区新修路六九号所属地域中华国民共以及国 华北,山西省所属国度中国村落简介西低黑村共有户数六八九户,人嘴二二一九人,村平易近小组五个,逸力九一九人,经常使用耕地九五四亩,火浇地九...

西高白村,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东于镇下辖村。

中文名

西高白村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北部,黄土高原东部,汾河谷地

人口

2219人

电话区号

(+86)0351

政府驻地

杏花岭区新建路69号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北,山西省

所属国家

中国

乡村简介

清徐 总投资近1亿 建设这三个村

西高白村共有户数689户,人口2219人,村民小组5个,劳力919人,常用耕地954亩,水浇地954亩,果园面积107亩,2010年蔬菜总产9211吨,葡果总产203吨。

乡村文化

西高白村训

在外求学的西高白学子们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重教明理 推陈出新

出处:清华大学校训   钱氏家训

村训细则: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教明理   推陈出新

个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在外求学的西高白学子们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在外求学的西高白学子们

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在外求学的西高白学子们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原载《剡西长乐钱氏宗谱》

文化名家

高中昌,字恒之,笔名方塘,清徐县西高白村人,1945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联合会理事,长期任太原市高白消防器材公司总工程师,曾被聘为中国消防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为清徐县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副主任、文联副主席。并兼任山西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虹巢书画院副院长、太原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太原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清徐县书法协会主席、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等职。

高中昌书法作品

个人作品  《拾暇集》、《拾暇近咏》《高中昌诗文集》。

高中昌书法作品

附:《拾暇集》中  二首

《咏月》

冰轮碾出玉乾坤,

万里凝华弥夜痕。

掬取三分清淡色,

便无长物亦销魂。

《自嘲》

堪遮风雨小村居,淡泊生涯说有余。

拾暇斋中难得暇,拥书台上久贪书。

遣情虽不无聊赖,充栋原来只散樗。

向晚一丝垂钓趣,多求池月少求鱼。

高中昌先生

现存宗教

西高白村

目前西高白村和中国内地其他地方一样,有4种宗教是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简称新教,或译为更正教、反对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基督教,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广义上的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新教的发展历史

1、产生的背景 15世纪后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随着一批大、中城市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王侯统治。本来就松弛涣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经受了大分裂创伤的罗马教廷,在长期的互相角逐较量中日见削弱。教会内部腐败。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阶级反抗封建神权统治的斗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唤起新的觉醒。一批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皇、主教和修道士的虚伪、贪婪和无知。经院主义神学已成为烦琐僵死的教条和无谓争辩的代名词。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开始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一切都预示着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崩溃,为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2、三大主流派的形成

新教所代表的抗议原则和精神可以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G.萨伏那洛拉的信徒,把改革思想的种子撒播在欧洲广大地区。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即在整个德国形成燎原之势。

圣诞节中的教堂

在瑞士,基督新教 U.茨温利和J.加尔文等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

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三大宗派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得到所在民族独立国家的世俗政权或诸侯的支持与保护。在长期复杂的“宗教战争”之后,根据随之订立的一些和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的“教随国定”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归正宗为瑞士、德国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数当时占新教徒的绝大多数,因此也被称为新教的主流教派。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新教的理论家以欧洲一些大学为基地,热衷于编写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内容充满烦琐的争辩和考证,失去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这一时期后被称为新教经院主义时期。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一步,结果产生了脱离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在德国,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主义运动和清教徒运动相呼应,提倡人个的虔修生活和布道工作,举办慈善事业,由弗兰克等创办的哈雷大学成为德国虔敬主义的中心,对后来新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自爱国运动(Three-self Patriotic Movement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in China)即自治、自养、自传。

简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特殊原因,中国基督教逐渐断绝了与外国传教团体的宗教事务以及经济联系,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并形成了大规模的“三自”(“自养”、“自治”、“自传”)爱国运动。

1950年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代表为首的一批知名人士发表宣言,号召广大教徒断绝与帝国主义的联系,真正实行中国教会的自治、自传、自养原则,爱国爱教。特别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政府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财产,使得原来依靠美国差会提供津贴的中国教会团体陷入经济困境。于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教会组织和团体制定了教会自立计划,迅速实现“三自”。

1951年,基督教各派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使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1954年,中国基督教领袖和知名人士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从此,中国基督教各派完全断绝了与外国差会的联系,走上了自立发展、爱国爱教的道路。

圣诞节

由来

中国基督教教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摆脱教会的半殖民地洋教形象,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团结全国教徒在爱国主义旗帜之下,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的爱国爱教运动。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时,把西方基督教海外传教组织作为工具加以利用,曾引起中国基督教内爱国教徒的不满,并在教会和人民群众之间造成对立。19世纪70年代起,不断有爱国基督徒主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为此,甚至出现过全国性的自立教会组织,但格于当时的情势,规模不大,存在的时间也不长。

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吴耀宗倡导下,1950年7月,基督教界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指出在新教传入中国后的140年间,基督教同帝国主义"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之中发生了关系",号召教徒拥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宣言要求“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国教会”,为此,要“培养一般信徒爱国民主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的心理”。宣言发表后,迅速获得全国教徒的热烈响应。

至1954年,签名拥护宣言的教徒已达40万人以上,几占当时全国新教教徒人数的三分之二。

中国基督教协会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当时仍需依赖美国差会款项来维持的中国新教教会和团体受到严重影响。基督教各宗派各团体代表发表《联合宣言》,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号召全国新教徒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充分认识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进行侵略的历史事实,加速实现中国教会自治、自养、自传。随后,成立了以吴耀宗为主席的中国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会。1954年,第一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北京举行。为进一步实现中国基督教在爱国爱教基础上的大团结,会议重申三自运动尊重各派的信仰和礼仪,并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吴耀宗当选为主席。1961年在上海举行第二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号召全国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办好教会。吴耀宗再次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80年在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会议肯定了30年来三自爱国运动的成绩,并指出:三自爱国运动的创业阶段已经过去,但三自的任务未了,基督教界人士和教徒应进行以加深对三自的认识为内容的再教育,同时要从自办教会发展到办好教会。会上成立了新的全国性教务机构──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同中国基督教协会本着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不断向前发展。

教牧人员全由中国人担任,教会行政事务由中国教徒代表进行管理,教会经济由中国教徒自己维持;在神学思想、艺术表现和崇拜礼仪上,也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全国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务机构。除金陵协和神学院已经复校外,还新设立了一批地方性的神学院校,印行国内多种民族文字的《圣经》及各种基督教书刊。此外,同许多国家的教会及团体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了友好往来。

成果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成果之一,是结束了宗派林立,互相对峙的局面。在实现这一创举的同时,这一运动的领导人指出,凡信仰上和礼仪上的特点以及基督教的各项正常宗教活动,只要信徒由于习惯愿意保持的,都应得到保护和尊重,从而使中国基督教不是清一色而是多色彩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中国基督徒的全面团结,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它

早在19世纪50年代,海外就有一些开明的传教组织领导人提出三自的主张,他们认为实现三自是传教的目的,反对在亚非拉地区新设立的教会长期仰仗西方差会,双方保持“母会”和“子会”的不平等关系。30多年来,中国的三自爱国运动以大量事实说明了三自办教路线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由于 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等原因,在中国基督教发动三自爱国运动之初,海外教会中曾有人对此缺乏理解甚至表示反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海外教会表示支持三自原则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基督教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在普世教会之中,获得普遍的尊重。

敬拜赞美会

西高白名医

退休老中医王履端,具备丰富行医经验,多年来潜心致力于正骨学的研究,经刻苦攻关和临床实践,成功研制出了神经自动接骨药,为广大骨折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近几年已成功治愈七百余名患者。

擅治:一般性骨折,粉碎性骨折以及挫伤筋骨 主要功能: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舒筋活络,早生骨膜,振动牵引,自动接骨。治疗特点:见效快,痛苦小,花钱少,疗效好。该药七天为一个疗程,对于一般性骨折,只需服用一个疗程,月余即可活动。特别是对于不可耐受手术治疗者,该药是您的最佳选择。骨折乃急症,须及时治疗,尤以在百日内服药效果最佳,望广大骨折患者切莫错过良机。王大夫向您承诺:您只需在就诊时携带骨折部位的X片,我们将以签署合同,实行包治为原则,为您即可配药治疗直至康复,若无效我们将全额退款。另外,有合作意向的医院同仁也可与王大夫联系。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广大患者是王大夫晚年最大的心愿。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水旱码头

——蒿苩都之西高白

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里,高白是一个另类,这个“蒿草丛生,村落荒凉”(《清徐县地名志》)的贫瘠之地,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气旺盛、客商云集,成为后人们引以自豪、津津乐道的“水旱码头”。其实,古高白虽然商业活动相对集中、水源丰富,却并不具备水路运输的条件,然而,当这句话一再从七十岁的老中医高中栋和七十一岁的段占德大爷口中清晰地说出来,我们足以感受到这个称号曾经的分量。“要问俺家住哪里?蒿泊西头四楼底。”这是当时高白人自我介绍时的一句口头禅,话中的蒿泊西头就是现在的西高白村所在,四楼是当时高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高白,古称“蒿泊”,因其“原是水泊草泽之地,蒿草丛生,村落荒凉”,故名。清顺治《清源县志》载:高白一都,旧名蒿泊都。顺治十五年,直隶内江人和羹任清源知县,知县和羹以民苦水旱,地多荒芜,遂芟去草头水旁。日寇侵华时,为了便于管理,将高白分为东、中、西三个村。高白在东于镇成立之前,一直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之后,称高白公社,于1983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东于公社。

在清徐地方史料的记载中,包括西高白在内的古蒿泊是一个土地贫瘠、物产不丰的村落,水多为患,不宜耕种。直到解放后,本村居民在家里的灰坑里、菜窖里都有积水,雨水稍大时,大水就会漫了居民的院子,临近的几条河流也不时为害。然而,这个未被上苍眷顾的村庄,在《每周一村》采访西高白的过程中,却没有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窘迫,没有饥寒交迫的记忆。就如同当时被龚自珍称为“海内最富”山西的晋商们一样,土地贫瘠、物资匮乏的状况反而成为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使得他们跃出了浅浅的沟壑田亩,跃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飞翔在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以文言文记事的清顺治《清源县志》中,对“蒿泊”乃至“高白”的由来都做了详细确切的说明,但并未对这个“都”做出特别的解释,似乎是顺理成章、无需特别阐述的。辞海“都”(du)有着这样的定义: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还含有都城,美好,积聚、聚会、首领等等涵义不一而足。以“蒿泊”之地而“都”者,舍高白而外,恐怕是别无分号了,但是不必惊讶,高白之“都”是名副其实的。

据高中栋、段占德老人介绍,一直到上个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车水马龙、商埠云集的大市场,该村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的庙会可以一直持续半个月的时间,主要集市就在如今西高白村的关帝庙前,当时与关帝庙比肩而立的还有学堂院和静修寺,来自南京、内蒙等天南海北的客商在此聚会交易,有的客商要在这里一直住到过年以后才离开。大到骡马牛羊,小到各种食品、土特产以及绳子等杂货,都是交易的内容。为了维持集市的安全和秩序,高白还设有保安队。段占德老人回忆说,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外来的恶霸来此抢夺客商的牛肉,抓住后,被当场正法——“好大一个头颅被血淋淋的砍了下来”。

这个市场究竟起源于何时,如何能在那个信息封闭、交通不便的年代兴旺发达起来?是什么样的魅力让那些天各一方的人们齐聚于此?这恐怕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研究课题,我们无力涉猎,但在西高白村现存的古物中,还能稍窥端倪,让我们跨越时空阻隔,做一些不谋其面的朦胧推断。

在如今西高白村的关帝庙里,四根饱经沧桑、年代久远的石柱稳稳地支撑着近年修缮一新的关帝大殿,四根石柱下沿距地两尺许,有深深的磨痕。高中昌先生向我们介绍说,这四根石柱叫做“八棱通天石柱”,是从“四楼”那里移来的,石柱上的磨痕是被那些南来北往的车辆轴头所磨损的。

修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的“孝感楼”俗称“四楼”,也称“市楼”,高白标志性建筑,乡人有“未入蒿泊,先见四楼”之说。其楼“劵门四阙,贯通四街,中竖八棱通天石柱四根,承托高楼主体,故名“四楼”,在西高白十字街正中,居民集结,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交通要冲,古为“官道”,毁于清道光年间的洪水决堤。道光二十八年,重修关帝庙时,乡人将仅存的四根八棱柱,移作关帝大殿明柱。”(引自《清徐历史文化丛书》)

“人杰地灵、物埠人丰”,西高白能拥有这样一个显赫的时代,当然离不开居住在这里的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现任山西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清徐县文联副主席、西高白村人高中昌先生坐在他的古式庭院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古色古香的院落,严谨的布局、精致的雕刻,老树浓荫如盖,处处能感觉到那种生活的典雅情趣和处世的悠然态度,能在家居现代化的今天还保持着这样波澜不惊的坚守和宁静。作为一个西高白人,这不仅仅是血脉中传承而来的操守,更是对于人生追求的执著。

高中昌先生向我们讲了这样几个近代小故事,常家的常燮中,曾是清廷拔贡,人称“拔贡”爷,常老爷子未走上仕途之时,曾有本村人上门无理寻衅闹事,后来“拔贡”被朝廷选派了官职,去了太谷县任县令。这个昔日寻衅者恰好在太谷县犯事,被人抓住,主政一县的“拔贡”爷不念旧恶,送他路费,将他平平安安地放了回来。“拔贡”爷卸任回乡,太谷人将代表他们感恩之情的“万民伞”送到“拔贡”爷的家里,至今遗迹尚存,仅安装“万民伞”牌楼的石头地基就足有六个平方大。抗日期间,吕梁山下的高白为八路军和日寇的缠斗之地,日寇多次在此吃败仗,丧心病狂的日寇决定要“屠村”,“拔贡”爷凭着自己多年德高望重的声望和影响,四处奔走,终于力挽狂澜,将一场滔天大祸化于无形。解放后的不断运动中,“拔贡”爷被作为“地富反坏右”批斗,参与批斗会的群众却无一上前。

西高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几乎涵盖了封建社会里的“士农工商”等四大代表性职业。西高白历史上有过许多声名显赫的家族,有的为官有的为商,诸如赵、陈、常、马、贺、孙等家族……这些人,既有为官者造福一方的,也有经商成功后,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的——整饬附近的河道,加固堤防,修建庙宇,西高白村古代公益建筑很多:关帝庙、静修寺、观音堂,慈悲寺,玉皇阁、真武庙以及学堂院等。

“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西高白的天空下,历史如此的温馨。而要追寻西高白人文精神的先河,还要从高白的标志“四楼”说起。史载,明成化年间,蒿泊有位“李善果”,“隶乐籍(封建社会独裁者对异己的政治迫害,逼令其家人亲属从事当时社会公认的下贱职业),耻以身事人,谢妆茹素”。日习禅学于楼上,终身未嫁,以孝其母。家中颇有钱财,为倡孝义而惠乡民,于成化二年募款兴建楼台一座,乡人因感其德,遂以“孝感楼”三字题匾高悬其上,永铭于世。这位“耻以身事人”的女子,陷入政治糟粕,出淤泥而不染,“倡孝义而惠乡民”的奇女子,还有那些“感其德”而将她“永铭于世”的乡人们,这是怎样的一群人!怎样的一个个温情传递、代代相传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经历数百年不朽、不休的感动——这,就是西高白的人。

于是我们理解了西高白赵家受过大清朝廷旌表的“兄弟孝义坊”,“拔贡”爷的“万民伞”牌楼,还有《清徐古方志》中为数众多的高白人……

本文至此,似乎已经该划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了。深夜行文,尤其是这样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难眠的情绪在心底骚动,令人不吐不快。有幸作为《每周一村》栏目的参与者,有幸见证这许许多多、灿若星辰的精彩故事,笔者想感谢生命中每一个美丽善良、才情纵横的西高白人,每一个带给我故事和感动的人。因为这样的工作让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的生活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其实,我们都是历史接力赛的选手,每一个人都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无论是梗阳,还是西高白,传递我们的感动,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西高白传统

西高白历来有重文重商的传统,复兴吧,被祝福了的西高白!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