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东汉早中期留下的石刻艺术品)

由网友(忘不了的爱)分享简介:南阴汉绘,初于西汉的墓内石描画像之风,到了东汉有了入1步的成长。封修统制阶层大讲场面,竞相厚葬,除了正在墓中多埋至宝、偶人、车马供逝世人“享用”外,还拉出了依照高空修建的“周阁沉门”式的大型绘像石墓室,南阴汉绘像石刻,便是凭借这类石墓室而降生、成长起去的1种奇特的石刻艺术品。南阴汉绘像石刻触及的题材很是宽泛,体现的内容也异样...

南阳汉画,始于西汉的墓内石刻画像之风,到了东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大讲排场,竞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宝、偶人、车马供死人“享受”外,还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筑的“周阁重门”式的大型画像石墓室,南阳汉画像石刻,就是依附这种石墓室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石刻艺术品。南阳汉画像石刻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表现的内容也异常丰富。由于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

年代

汉画简介

国家一级博物馆院墙何以说拆就拆,文物安全面临危险

南阳汉画像石,是汉画发展最鼎盛的东汉早中期,先民留下的一笔极其特殊、极其珍贵的顶尖历史文化遗产。汉代,南阳郡的管辖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南阳市,也包括今天的平顶山市和湖北省北部(汉水以北地区)等地区。南阳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为当时最大的南北经贸集散地,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铁官、工官等官营手工工场。西汉时期,南阳就因水利、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高度发展而“富冠海内”。东汉时期,南阳人口由西汉时全国第三位跃居第一位,是汉代全国五大城市之一,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汉画背景

南阳汉画

南阳在西汉时就是霍去病、张骞、王莽等人的封地,也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和成就帝业之地,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将领多数出自南阳一带。东汉王朝确立之后,南阳被称为“陪都”、“帝乡”或“南都”。据统计,两汉时仅分封在南阳的侯王就有四十七人,五位皇后、一个贵人出生于南阳,封在南阳的公主就有七人之多。《后汉书》记载:“河南(洛阳)帝都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皇亲国戚、开国功臣、达官贵人云集于南阳,很多功臣名将以退职之后能够居住在南阳为荣为幸,因此形成一个特殊的贵族阶层,其中有的已经达到了“闭门成市”、“富拟封君”的程度。他们崇奢竞富且痴迷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人神相通,极为重视“生前身后”,生者有的,死者也要有。因而豪华门阙、祠堂和陵墓规模大且数量多,在其建筑上多用青石,关键部位几乎无石不雕,形成了汉画像石艺术宝库,得以闻名天下,它让无数名家为之倾倒。

汉画特点

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不拘泥形象的细节特征,多借助于石材的天然肌理来表现,具有行草书法的笔法特征,轮廓多为圆弧曲线,展现出浓郁的楚文化风韵。简约娴熟的雕刻技法、挥洒自如的线条运用、夸张变形的物象造型、主题鲜明的构图形式、以形写实的创作理念、豪放浪漫的艺术张力、活力四射的强劲动感、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共同构成了南阳汉画像石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广义的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以及帛画、器物画等汉代的绘画作品。因为画像石、画像砖珍稀贵重不便携带,拓片就应运而生。这些从画像石、画像砖上拓制下来的拓片,被鲁迅不经意间定义为“汉画”,他在收集南阳汉画拓片过程中,有多封书信谈及拓片,都直说汉画,如“印行汉画,读者不多”,“拓汉画款,先已寄去卅”等。所以,通常所说的汉画,就是指狭义上的这种“汉画拓片”。

汉画是从原物上直接拓印下来,所以原物的大小长短、粗细深浅、花纹的阴阳明暗都能表现得自然逼真。拓制精美的汉画,别具金石韵味。汉画的拓制过程,融合了独特的捶拓工艺和拓工的风格、见解,实为二次创作,使汉画成为珍贵的艺术品。汉画甚至比原石更加动人心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震撼和收藏欲望。汉画由于捶拓年代的不同和捶拓者水平的不同,价值也有很大区别。捶制出好的拓片,不仅要求捶拓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独到的审美,而且要求捶拓者“入静通慧”,将每一拓包都拓得恰到好处。

南阳汉画

那些拓画的工艺大师,惜墨如金,一张拓片,由大小拓包无数次无数遍捶拓而成,不洇,不透,非常吃工费时。精美的汉画,必然达到准(准确反映原石信息)、匀(用墨均匀无污点)、净(边缘干净整洁)的标准。这样的汉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有的甚至会超过原石的价值,如果原石已毁,那么这张汉画就更为弥足珍贵。南阳有不少拓制高手,群体优势非常明显,不管用墨或淡(薄如蝉翼)或浓(重如乌金),或黑白或彩色,都让人叹为观止。行家认为,汉画是后世画家呕心沥血、倾注全力,也只能望其项背的艺术品。所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和收藏家之间常以汉画拓片相赠、交换。

名人评价

鲁迅早在北京时已经注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还打算将集成的《汉画像考》印出。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阳汉画像石,让鲁迅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鲁迅认为,从这些看似古老残缺的东西中,依然留存涌动着新鲜的艺术生命信息与光芒,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期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在民族贫弱的时候,这种精神气质尤为可贵。鲁迅认为从画像石上,一是可以窥见秦汉典章文物及生活状态;二是如果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或可另辟一境界。鲁迅给汉画以科学的定义,希望汉画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希望汉画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面前。”“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

历史学家翦伯赞对汉画像石极其重视。他指出“……南阳一带又发现了大批的石刻画像,始有若干学者开始对石刻画像作艺术的研究。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也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汉代的石刻画像都是以锐利的低浅浮雕,用确实的描写手腕,阴勒或浮凸出它所描写的题材。风景楼阁则俨然逼真,人物衣冠则萧疏欲动;在有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象,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象,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

南阳汉画

艺术大师林风眠赞叹说:“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他更进一步指出:“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冯其庸有诗赞汉画:草泽起英雄,乾坤百战同。汉家功业在,指点画图中。

当代艺术学创始人张道一教授在谈到汉代画像石艺术时,指出:“其想象之奇特,结构之巧妙和造型之严谨,标志着我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画历来所强调的气韵、力度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

著名文史专家田秉锷说:最让后人品味不尽的,还是汉画像石。它是无声的画,有形的诗,雕镂的梦想,殂磨的挽歌;它是两千年前图画式的信息库,它是汉代先民留给后代的无言之教。后人光仰视是不够的,还要闭目聆听,潜神思索,或许才能接通断绝千百年的种族文化联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分会副主席王冰石为南阳汉画题诗:百变千奇大汉风,匠师鬼斧夺天工。吾人愧煞手中笔,抹绿涂红总昧蒙。

鲁迅先生在跟人谈及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价值时说:“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然无知,耳目所及,也未知有专著的学者……生活状态,则我以为不如看汉代石刻……汉时习俗,实与秦无大异,循览之后,犹入其景,犹见其人,犹闻其声。

汉画保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倡导“藏宝于民,利国利民”(李铁映语),由此,南阳汉画也进入艺术收藏市场,特别是民间汉画藏品也有了在市场上出镜的机会,寻常百姓开始逐渐了解认识汉画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作为一种显示文化品位、寄托思想情感的高雅礼品,珍藏、展示或馈赠。

南阳汉画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

南阳汉画馆,位于中国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河南省南阳市郊,北倚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中国历史名胜南阳卧龙岗,南临南阳市区风景线白河游览区,环境幽雅,景色绮丽,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两次重建,有藏品1500多石,其中一级品150石,主要有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 (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汉代艺术的宝库。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2000年南阳汉画馆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收藏的汉画先后多次荣登为“国家名片”。

南阳汉画馆讲解

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祥瑞厅。汉初统治阶段中流行黄老思想,祟信道教、巫术,拜神仙,服仙丹,求长生不老,因此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升仙思想的画幅,看这幅“羽人神兽”图,画中刻绘有“羽人”、“飞廉”。羽人是为道学仙之人,身生几寸长的毛羽,能从地上自升到楼台之上,作飞天状。飞廉是一种神物,乘上它就可以升天,所以凡是表现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绘飞廉。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飞廉,头似龙而非龙,身似鹿而非鹿,身生两翼后拖蛇尾,两只飞廉,一前一后追逐奔跑,神态生动自然。大家看这幅“神人骑虎射怪兽”图,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对,这叫阴线刻,在汉画像石中是不多见的。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属于剔地并施有横竖纹衬地的浅浮雕,用粗劲的阴线表达画像的细部。画像构思大胆巧妙,线条运用刚柔得度,画像中的各种形象给人以古拙粗放,苍劲豪迈的感觉。早期的汉画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浅浮雕和阴线刻的雕刻方法,但这种画像石出土数量不多,因而也就越发显得珍贵。

南阳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美术史的重要材料,它数量多,内容丰富,属于墓门及桅楹的居多。汉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众多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车马的奔驰,宴乐的喧哗,授经时的肃穆,歌舞时的欢乐,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别是表现人物、动物的力与速度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汉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画像石刻中有充分的体现,这是反映耕作场面的,这是在捕鱼,这是汉代的独轮车。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汉代封建贵族阶层的生活情景,这也是南阳汉画像石刻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尽的高楼重阁,对称竖立的汉阙;骈驾飞驰的战车;看,在长长的导骑射田猎.......这副鼓乐宴飨图还采用了上部直视,下部俯视的表现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窝状来体现,构思可谓奇特。看这些车骑出行图、田猎图、斗鸡图,无一不是他们生前骄奢生活的写照。作为供墓主人死后继续奴役的对象,画像中还刻绘有成群的奴婢侍从,杨柳细腰的高髻侍女,男奴操戈执盾,守卫在殿堂门阙之外,女婢端灯执奁,侍奉在贵族身边。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们步入汉画馆,有一日梦回千年之感。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天象与神话厅。该厅是南阳汉画馆的重要主题内容。南阳汉画像石中有不少以神话传说和天文图像为题材的画幅,这些画像石,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西汉时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人们对天象的观察较之前代更为细致准确,并且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这些现象,人们已逐步认识了形成的原因。[1]

这些在古代文献记录中已很详尽,汉画像石则是用图像的方法记录了天文现象,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汉代天文学资料。大家看这副日月同辉图,画像一端刻圆腹乌鸦,圆腹为太阳,另一瑞刻月轮,月中有蟾蜍,画像空白处刻饰星宿。乌鸦又叫金乌,金乌背负日轮又叫阳乌,《汉书·五行志》和《晋书·天文志》都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幅图记录的其实是古人早已观察到的太阳黑子,至于“月里有蟾蜍,”则是古人对月中暗影的形象说法。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幅日月合璧图,古人用高超的手法,纪实与艺术的处理十分巧妙,象征月亮的蟾蜍遮住了表示太阳的金乌腹部中心,使人一望即知反映的是日食现象,说明汉代人们对日食产生的原因已有了正确的理解。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各地古代石刻天文图像之首。这里反映的有准确的北斗星、钩陈星、雷公车,牛郎织女星及罕见的彗星图等,是我国汉代天文科学方面的珍贵遗产和实物见证。其中,后奔射日、嫦娥奔月、阳乌巡天、月中蟾蜍、羲和逐日、常羲捧月等远古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可以说,南阳汉画像石刻,艺术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形成了汉代艺术史上独特的画像石刻艺术流朗,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占胡重要的篇章。它主题突出,布局疏朗,艺术表现雄浑,内容言简意赅,概括性强。如历史故事画,既未采用连环画法,也未严格按照史料记载中的细枝末节去全盘绘画,仅根据故事的主题,抓住主要戏剧性冲突的代表人物或特点加以刻画,一个长篇历史故事,只用寥寥数笔,便使人一目了然,回味无穷。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力,充分显示出汉代艺术家卓越艺术创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巧。南阳汉画像石对人物、动物的刻画强调气势,夸张动态,注意以形出神,不拘细微修饰,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后世难以相比的深沉雄大、古朴豪放的气势美。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董作宾、张中孚、孙文清等国内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掀起了搜集、整理、研究南阳汉画像石的热潮,特别是鲁迅,不顾病魔缠身,对南阳汉画像石的搜集和喜爱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说,未来的光明前景将一定证明,我们是文学艺术遗产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建设者。鲁迅先生说得对。建国后,党和政府明显加强了对南阳汉画像石刻的搜集和保护,新建的南阳汉画馆,就像一座巨大的汉代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土前来探访寻宝。[2]

参考资料

1.《帝都之花——中国南阳汉画120品》序言 · 大河网(引用日期:2015-11-15)

2.南阳市:南阳汉画亮相首届国际文化产业投资洽谈会 ·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11-1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