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姓(中国姓氏之一)

由网友(红尘不醉我独醉)分享简介:克,为尔国浩繁姓氏中较为熟僻的1个,读做kè(ㄎㄜˋ)。1般以为,其发源分3支:1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期间周夷王之臣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1支源于谦族,出自古女实族克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另有1支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克什克腾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今河北省阜乡县,甘肃省平易近乐县,河南荥阴、...

克,为我国众多姓氏中较为生僻的一个,读作kè(ㄎㄜˋ)。一般认为,其起源分三支:一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夷王之臣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一支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克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还有一支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克什克腾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今河北省阜城县,甘肃省民乐县,河南荥阳、宝丰、项城以及黑龙江、上海、江苏等地,均有克姓族人分布。

中文名

克姓

读音

kè(ㄎㄜˋ)

得姓始祖

姬克

注音

ㄎㄜˋ

拼音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中国百家姓的姓氏字辈派行 62 ,一起看一下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夷王之臣姬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克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早期,有一王室上卿叫“克”,他接受周夷王姬燮的命令,圆满地完成了派他到各地巡察的任务,因而,周夷王赐给姬克一套青铜器皿,有“镈”、“鼎”、“盉”、“罍”等,并命名其中代表其身份的青铜乐器“镈”为“克镈”。鼎,既是烹煮荤馐的用具,亦用以体现贵族身份,周礼所制:王九鼎,公七鼎,侯五鼎,伯三鼎,君一鼎;盉,用来温酒和调和酒的浓淡;罍,是盛酒的容器,也可用来做盥洗用具。“克镈”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扶风法门寺任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收藏家张翼购于北京琉璃厂。以后,“克鼎”、“克盉”、“克罍”等陆续出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克镈”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周王朝政治制度、经济特色和铸冶技术的重要史料,目前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克镈”是当今存世最古老的铜镈,其形呈椭圆形,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西周王朝的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镈顶有钮,两旁的扉棱用镂空的夔纹装饰,下连镈侧。镈身饰头部向下夔形龙纹饰,绊带上间以方形乳钉,镈身下部铭有金文十六行七十九字,记述了克的功绩和这口镈的来源。

在姬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克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⑴.满族克哷氏,亦称庚克勒氏,满语为KereHala,以部为氏,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克氏、熊氏等。

⑵.满族克尔德氏,满语为Kerde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以及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克氏者。

⑶.满族克叶哷氏,满语为Keyere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所冠汉姓中有克氏。

⑷.满族崆果啰氏,亦称孔果洛氏,满语为KonggoloHala,汉义“黄马”,世居黑龙江两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孔氏、广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嫩江流域北部)等地,后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siketengHala。后有汉化称克氏者。

⑵.蒙古族克勒德氏,亦称克里叶特氏,汉义“乌鸦”,世居巴颜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lde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海氏、克氏等。

⑶.蒙古族克哩特氏,世居阿里玛图(今青海海东循化),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it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克氏。

⑷.蒙古族克哷特氏,亦称柯勒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克氏等。

⑸.蒙古族克穆楚氏,世居库昆果尔(今北京永定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mucu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克氏者。

⑹.蒙古族崆克礼氏,亦称崆格哩斯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ongkeriHala。所冠汉姓中有克氏。

⑺.蒙古族克穆楚特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mucutHala。所冠汉姓中有克氏。

⑻.蒙古族克穆齐特氏,世居鄂尔勒克(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mukitHala。所冠汉姓中有克氏。

⑼.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siketengHala。所冠汉姓中有克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给力克氏,亦称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克氏等。

第五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克音氏,满语为KeinHala,世居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秦氏、克氏等

第六个渊源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赫哲族克依克哷氏,亦称葛依克勒氏,著名的“依兰三姓”之一,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德新(今辽宁大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ykere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克氏等。

第七个渊源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孔果尔氏,传说是蒙古科尔沁郡王孔果尔之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广氏、孔氏、巩氏、克氏等。

迁徙分布

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六位,以荥阳、张掖为郡望。

河北省阜城县王盘庄,全村有一半人都姓克,阜城县张会头村也有几十户克姓人家,有春字辈、庆字辈、俊字辈、亚字辈、新字辈等。王盘庄大部分人都姓克,可在该村之外好像就张会头有人姓克。因此,两村的克氏人感到很孤独和寂寞。历史不详,据传也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

甘肃省民乐县有一克家庄,全村王氏居多,但都是由克氏改的。民乐县洪水乡也有几百克氏人家集居。居考证是由克家庄搬迁至此的仅存的克氏人家,据传也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有大小两个家谱,但都是后来修订内容不全。现知的有国字辈(民国时期,克辅国、克国、克定国,这是小家谱里的最早的一辈)、成字辈、积字辈、延字辈等,汉族。

河南省荥阳市刘河乡分水岭克家台全是克氏,有几十户人家,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唐山知县克复礼因政见不和,隐居于此,现发展到十九世,多分布在河南荥阳、宝丰、项城。少数分布在郑州、乃至山东、黑龙江、上海等。其家谱是1993年在文革前老家谱基础上经后人努力修订成的。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顺河镇顺西村,有几十户人家,家谱记载不详,但都是后来修订内容不全。现知的有之字辈文字辈步字辈锦字辈秀字辈、等,汉族。

河南省永城市侯岭镇二十里铺村,有几十户人间。现知的有文字辈,体字辈等,汉族。

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张掖郡: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六公里发现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三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考古资料,由此证明,距今五千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从《尚书·禹贡》的记载看,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时,张掖属雍州。汉朝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末年(公元前206~公元8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归之不绝。”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时期(公元386~535年),《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隋朝时期(公元581~618年),张掖(甘州)商业发达,商贾云集,张掖郡治所在地的张掖城已成为国际商业大都市。炀帝派西域校尉裴矩掌交市。裴矩著《西域图记》献炀帝。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时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农历6月至张掖,登焉支山会见二十七国国王及使者,盛况空前。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年),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朝时期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朝末年,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一时之间风靡甘肃全省。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张掖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荥阳克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荥阳市刘河乡分水岭克家台村。

金郡克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甘肃省民乐县克家庄。

字辈排行

河北阜城克氏字辈:“……春庆俊亚新……”。

甘肃民乐克氏字辈:“……国成积延……”。

历史名人

克莹

(公元1930~今),女,山东平度人。著名戏剧教育家。1949年毕业于辽宁白山艺术学校。现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会员,曾历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老舍研究会理事。主要论文有《老舍的戏剧创作道路》、《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戏剧创作留给我们的启迪》、《老舍话剧的现实主义成就》、《在友朋与孩子们心目中老舍与胡青》等。重要名人采访录有《老舍在美国曹禺访问》、《阳翰笙谈老舍》、《马彦祥谈老舍》、《防癌抗癌一线的灿烂星光徐光炜、宋琳琳教授》等。主要著作有《老舍的话剧艺术》、《老舍话剧艺术世界》、《患难情缘老舍和胡青》;长篇《芳草斜阳》;影视文学创作四集电视连续剧《风雨白鸽》、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一二九风云》,电影文学剧本《八方风雨》,另有《老舍文学词典》等。

克勤

(公元1935~今),四川省邛崃市镇渔箭村人。著名根雕艺术家。从事根雕艺术的研究、创作十余年。现为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根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会员;四川省农民诗书画艺协会创作研究员;成才市民间文艺这协会会员。

1995年5月在成都民间艺术“三绝”展演比赛会上,首次对外参展作品,获得“绝艺”奖,其中《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被淬为精品之作,《成者晚报》、《成都商报》、省、市电视台、《四川美术家通讯》、《苡苑求索》和《巴蜀风》等传媒相继报道。部分作品还被“四川音像出版社”选为专题录像,传播到国内外。

1997年7月应邀赴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获“刘开渫”根艺铜奖。同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节获银奖,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济夫看了展品后,欣然命笔题词“巧夺天工”四个大字赠我,还受到省委副书记杨崇汇的新切接见。他赞扬说“真是个也不起的农民根艺家”。在展期中,成都电视台对其作了人物专访专题报道。

1998年7月,在成都举办的1998年西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展,再次获得银奖。

克令诰

(公元1944~今),河南荥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196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在河南财经大学经贸职业学院任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