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店村(山东烟台海阳市徐家店镇下辖村)

由网友(青衫白裳)分享简介:徐野店村,本名兰野店,是通往宁海驿路上的急递展。元至邪年间(一三四一⑴三六七年),另外一说为亮永乐年间(一四零三⑴四二四年),果1徐姓正在此开设旅舍,遂改名为徐野店村。[一]中文名徐野店村面积一零.五平方私里人嘴二九一零人所属地域海阴市隶属海阴市地舆情况徐野店村位于海阴市北部,地处东经一二零°五九′,北纬三七°零五′。...

徐家店村,原名兰家店,是通往宁海驿路上的急递铺。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另一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一徐姓在此开设客店,遂更名为徐家店村。[1]

中文名

徐家店村

面积

10.5平方公里

人口

2910人

所属地区

海阳市

隶属

海阳市

地理环境

山东省烟台市六亩农家院出租一年两万贵不贵

徐家店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7°05′。距县城45公里。东与李新庄、蒿夼村为邻,西与柳林堡村、坛山村、前槐山村相连,南与韩家苇夼村隔山相望,北与北沟村、万家夼村接壤。烟青一级公路、蓝烟铁路横穿东西,交通非常发达。是镇政府驻地。

全村辖区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苹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972户,2910人。有刘、王、赵、李、张、初、华、曲、肖、官、宫、祁、薛、陈、秦、任、孙、杨、黄、乔、侯、姜、于、贾、宋、程、纪、季、修、解、崔、辛、林、周、尚、牟、吕、潘、田、安、石、徐、刁、韩、董、别、隋、柴、魏、唐、谢、邹、郑、邢、曹、姚、马、范等50余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人口较多。  

历史沿革

1941年4月本村解放。1943年杨进山、刘彦周等领导职工、佃户进行减租减息斗争。至1944年,共没收地主土地120多公顷,反动地主刘积斋被依法枪毙。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村民志愿捐献财物价值2000余元,和平签名人数达2000人。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建成本村第一个集体工业企业--砖瓦厂。 同年本村妇女主任王桂兰,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集贸市场竣工并启用,共有水泥硬化的街面28000平方米。1994年本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被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授予“亿元村”称号。  

经济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8公斤,总产29.6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248公斤,总产52.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00公斤。2002年,亩产555公斤,总产51.6万公斤。 1984年以来,村“两委”发动群众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红富士、嘎啦、乔纳金、新红星等,另有板栗、大枣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养殖业蓬勃发展。2002年,从事养鸡、猪、兔、牛、羊等专业户达100多户。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33.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35.6万元,林业收入2万元,渔业收入0.5万元,畜牧养殖业收入45万元,其它收入50.5万元。

第二产业1920年,刘延起等开设盖盛功号和公记2处纩坊,资金1.5万银元,有织机15张,纩35支,工人120人。1930年停业。1923年,刘子金兴办刘记烧锅、酒馆,资金800银元,从业人员5人。1939年停业。1937年,纪学顺兴办学顺鞋铺,资本500元,从业人员3人。1983年,村建成砖瓦厂,后又成立建筑公司、针织服装厂。1994年,成立了海阳市第一个农村集团公司--海阳凤祥集团公司。在村党支部、村委支持下,村民自筹资金建起石子厂、面粉厂、花生加工厂、服装厂、铝材加工厂及车辆修配等近百个项目。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80人,收入3136万元,其中工业825万元,建筑业2311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村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又办起搬运队、酒店、汽车配件经销处、商店、理发店、维修部及餐饮、运输等项目。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20人,收入8367.4万元,其中运输业1438.4万元,商饮业5495万元,服务业1434万元。  

社会

文教科技1934年,徐家店完小建成。1978年,由村出资近20万元,扩建徐家店小学。1996年,改为镇中心小学。1964年,成立徐家店联中,学生200余人。1978年改为徐家店初中,学生约500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职工力量不断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6年,徐家店初中改为镇中心初中,有教职工、学生3500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6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左右,人们经常吃糠咽菜。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98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500多辆,摩托车230辆,电话916部,彩电1098台,电冰箱360台,洗衣机246台,电脑110多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小瓦房为主。1986年,村统一规划街道及房屋建设。1990年冬,村委在河北岸规划出标准新房区房基206栋。1991年起,村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在镇驻地部分企业的支持下,修建了约2.8万平方米的水泥大街,建成了由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梁步庭题字的牌坊。后又加大投资,安装路灯,绿化街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世纪末以来,在村内建起集贸市场、商品楼、集团公司大楼、村委办公楼等。2002年,80%的村民住上了新瓦房,20%住上了楼房。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4年以来,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4年,村投资十几万元,用上电网供电。20世纪90年代末,又先后投资80多万元,进行电网改造。1992年,投资26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铺设起自来水管道。1995年开始,经与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协商,对村民每人免费发放25元医疗券,持券检查半价收费。1999年开始,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奖励2000元或1200元,并给予一定的实物奖励。2000年,投资24万元,安装有线电视。  

政治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中共党组织派王诺来本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王子臣、王世超、曲仁东。同年,成立本村第一个党小组。1943年10月,成立党支部,王世超任党支部书记,刘彦洲为宣传委员,王子臣任组织委员,曲仁东任委员。1946年,党员发展到52人。2002年,党员达到89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王世超、王子臣、李振、赵信、杨进山、王云、赵连芹、王世仁、刘崇江、赵鹏玉、王保田、刘钦亮、吕佩东(兼)、徐维业(兼)、刘从新。1994年,成立党总支,刘从新任党总支书记。下设三个党支部,初建斌任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11月,设村公所,王世超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世超、刘彦周、刘之浩、赵祥、王云、刘金礼、刘玉松、刘淑美、赵连芹、刘崇德、刘崇江、刘崇敬、贾金湖、王邦义、刘从新、王邦武。1999年5月起,刘新平任村委会主任。  

参考资料

1.徐家店村 · 徐家店村官方网站(引用日期:2021-06-0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