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集联(1930年弘一法师编写的佛学书籍)

由网友(不浪漫的浪漫)分享简介:弘1法师以其逾越凡人的“大智”才华以及“大悲”至性,于中年后毅然舍弃1切世雅的文教、艺术、教诲等职业,落发奉佛,另成1种“小事果缘”以及“殊胜好事”。这类果缘、好事,为“骁勇精入”地奉扬佛法、设置持律德范的“大雄”精力。中文名华宽散联弘1法师脚书法师落发后,脚写经籍许多,使劲殊甚,乃至性格脆弱的印光法师都劝他勿果勤劳过分而...

弘一法师以其超越常人的“大智”才调和“大悲”至性,于中年后毅然舍弃一切世俗的文学、艺术、教育等事业,出家奉佛,另成一种“大事因缘”和“殊胜功德”。这种因缘、功德,为“勇猛精进”地奉扬佛法、树立持律德范的“大雄”精神。

中文名

华严集联

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书华严集联

手书

法师出家后,手写经书很多,用力殊甚,以致性格坚强的印光法师都劝他勿因勤奋过度而伤身。法师是中兴律宗的大德,世所共知。他在律宗方面,除编辑《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这两部重要著作外,还点校《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行持钞资持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这些律宗重要经典,并常加眉批,附作科表;特别是对《行事钞》、《含注戒本疏》、《随机羯磨疏》三书都自撰《随讲别录》。此外还撰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钞》、《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犯相摘记》、《律学要略》、《略述律学之派别》、《学四分律入门次第》、《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入门次第》、《寒笳集》、《释门归敬仪撷录》,道宣、灵芝、[FJF]?[FJJ]益、见月四律师的《年谱》等,二十多年中,始终无间,继绝钩沉,阐微导俗,无不具备。自唐南山道宣、宋灵芝元照两律师以来,一人而已。

除广泛写经和中兴律宗之外,法师亦肆力兼治并弘扬佛教他宗,如撰《净土法门大意》、《净宗问辨》、《阿弥陀经义撷录》、《心经大意》、《药师经析疑》、《佛说八大人觉经释要》、《地藏菩萨盛德大观》等论著;作《佛学大意》、《佛法十疑略释》、《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学习初步》、《佛教之简易修持法》、《佛教的源流及宗派》等演讲。1925年《致邓寒香书》其一,称不可妄轻“小乘”佛法;其二请披读《唯识心要》。1931年《致芝峰法师书》,谓学禅者:“应先于法相、三论痛下一番功夫,然后再阅禅宗之书”。于大乘、小乘、净土、法相、三论诸法诸宗,无不重视。

“华严宗”以经籍、疏论的浩瀚,号为难治;唐代以后,亦呈中衰。法师对于此宗,实亦长期深究不辍。晋义熙间佛驮跋陀罗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分34品,称《六十华严》或《晋译华严》。唐武周间实叉难陀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分39品,称《八十华严》或《唐译华严》。唐德宗贞元年间,由般若主译的经文,扩充唐译《入法界品》的内容,由21卷增至40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亦称《四十华严》。1930年夏历庚午,法师编写成《华严集联三百》一书,次年辛未,并撰书前《序说》及《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附于卷后,在沪印行。据刘质平《跋》,庚午四月,为法师母太夫人七十冥寿之期,法师编写此书,兼有回向纪念之意。书前《序说》云:“自晋译《华严经》偈颂中集辑百联(附录四联原文连续,非是集缀);自唐译《华严经》偈颂中集辑百联(附录集句二十五联,为前百联之余,又附八联原文连续,非是集缀);自唐贞元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偈颂中集辑百联(附录二联原文连续,非是集缀)。”其体例,皆先四言,而五言,而七言,而八言,贞元译文无四言与八言;晋译、唐译,句旁或句下皆注品名,贞元译文不分品,故不注;音有“读破”者,皆依旧时标四声位置标出。《序说》又云:“割裂经文,集为联句,本非所宜。今循道侣之请,勉以缀辑。其中不失经文原意者虽亦有之;而因二句集合,遂致变易经意者颇复不?。战兢悚惕,一言三复,竭其驽力,冀以无大过耳。兹事险难,害多利少,寄语后贤,毋再赓续。偶一不慎,便成谤法之重咎矣。”“辑录联文,悉依上句而为次第;惟唐贞元译七言末四联,补集后写,未依经次。字音平仄,惟调句末一字,余字不论。一联之中,无有复字;惟晋译八言第一重‘如’字,以义各异,姑附存之。”不徒方法周密,尤见态度的慎重;此中难度,非浅人所能测知。

《集联》力求不失《华严》经文本意,又富佛教哲理的普遍性,择对工整,又灵活不滞,于和谐中见脱化,于自然中见高?,法师高深的文学修养和佛学修养,具足体现。略举数例,如集晋译偈颂联:“见法如幻;以道自娱。”“善悟无碍;永得大安。”“常住于寂静;而有深慈悲。”“安住平等相;广发大悲心。”“远离一切有;圆满无上悲。”“自性真清净;诸法无去来。”“圆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观色如聚沫;持戒为妙香。”“持戒不放逸;了身如虚空。”“演说甚深清净法;令生无量欢喜心。”“普令众生得法喜;犹如满月显高山。”“教化无量众生海;安住一切三昧门。”“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集唐译偈颂联:“具足惭愧;究竟清凉。”“恒守正念;常行大悲。”“众德悉具;大悲所熏。”“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体相无所有;光明靡不周。”“二边皆舍离;一念得菩提。”“无有一切相;而兴大悲心。”“离一切分别;得无上菩提。”“一心求佛智;平等行世间。”“无量法门皆自在;一切智性如虚空。”“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众行具足犹满月;发心广大等虚空。”“于一切法无妄想;尽未来际救众生。”“欲灭众生诸苦恼;为现法炬大光明。”“恒以大音宣正法;当念本愿度众生。”“护持众戒到彼岸;成就无畏为世雄。”“深入广大智慧海;普作清凉功德池。”“如月清凉被众物;以法滋味益群生。”录唐译经文连续联:“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善知一切真实相,深入无边法界门。”集贞元译偈颂文:“悉离无有相;普游解脱门。”“能消诸渴爱;当作世光明。”“其心无厌倦;于世起慈悲。”“欲解众生缚;当成三戒师。”“方便随宜而化导;利乐平等无怨亲。”“誓修普贤清净行;即发菩提广大心。”“勇猛精勤无退转;光明相好以庄严。”“成就甚深平等忍;增长如空大智心。”“本性真常离分别;智慧广大如虚空。”“了知法界皆无碍;于诸梵行悉坚持。”“勇猛护持于佛法;愿常利益诸世间。”“愿度无量群生众;速离一切忧怖心。”录贞元经文连续联:“如风游虚空,所行无障碍。”“远离诸妄想,随顺于众生。”

书法方面,蔡丏因《廓尔忘言的弘一大师》记云:“法师书法极有功力,上窥秦汉篆隶,而《天发神谶》、《张猛龙》、《龙门二十品》诸碑,更是法乳所在。……晚年把《华严经》的偈句,集成楹联三百。有人请他写字,总是写着这些联语和偈句的。用笔更来得自然,于南派为近,但以前学北碑的功夫,终不可掩,因之愈增其美了。据他自己说:生平写经写得最精工的,要算(民国)十五年在庐山牯岭青莲寺写的《华严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含宏敦厚,饶有道气,比之《黄庭》。太虚法师也推为近数十年僧人写经之冠。……后来《华严经集联》印成,来信又说:‘迩来目力大衰,近书《华严集联》,体兼行楷,未能工整。昔为仁者所书《华严・初回向章》,应是此生最精之作,其后无能为矣。’”马一浮跋《集联》文云:“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法家当为逸品。尝谓董华亭于书颇得禅悦,如读王右丞诗。今观大师书,精严净妙,乃似宣律师文字。盖大师深究律学,于南山、灵芝撰述,皆有阐明。内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也。”所言都有深入的体察。此书虽说“体兼行楷”,整一不如以前为蔡丏因写的《华严・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但其中短联用笔较方扁,长联用笔较瘦长,错落变化,又别有姿致。笔笔真力弥满,透于纸背;而收凝提振,又觉迥然悠远,似乎全不用力。锋敛气舒,神韵独出;但又非南帖一派专以轻快之笔取神韵者。渊重高?,出尘入化之美,令人心旷神怡。1938年,法师《与漳州马东涵书》云:“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集联》中的“平淡、恬静、冲逸”,不是从轻俊瘦秀中来,而是从沉厚饱满中来,北碑南帖的不同境界,合而为一,尤为难能。

《集联》高超的哲理美、文学美,给人以极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加上书法独擅的艺术美,更引人入胜,增其欢喜持受的感情。人们一经展卷观览,可顿得无穷“法味”,顿生“无上清凉”之感,宏法利生,作用极大。它是法师高超的文学、艺术、佛法造诣三合一的结晶,是法师的“大智”才调、“大悲”性情、“大雄”精神三合一的体现,功力之高,内容、形式之完美,并世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得出来。

附录《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分读诵、研习两个部分。读诵部分:指示不能读全经者,可读贞元译末卷(即别行《普贤行愿品》一卷)及唐译《净行品》,奉为日课;有余力再选读唐译《菩萨问明品》、《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第十回向章》)、《十忍品》、《如来出现品》等。能读全经者,可读唐译1~59卷,再接读贞元译40卷,共99卷;有余力再兼读晋译。研习部分:指示“乐简易者”,宜先读《华严感应缘起传》;若欲“参阅他种者”,宜阅《华严悬谈》第7部《感通》二章,《华严吞海集》,并宜略阅唐译全经一遍,贞元译《普贤行愿品》第40卷疏节录及《华严纲要》此品释文;“若更欲穷研者”,宜依《大藏辑要目录提要・华严部》所列者,“随力阅之”;最后再读《华严合论》。《入门次第》书籍选择精要,开列学习章节及先后次序也很具体。文辞虽简,但能示人以治《华严》的要籍、要谛,惟入深涉博的人,才能对人作如此提纲举约的引导。

历代华严宗大师所著论疏甚多,单说唐代此宗主要的大师法藏(贤首)的著作就有数十部,澄观(清凉)的著作就有数百卷;《普贤行愿品疏》即澄观所作(详后)。法师所举《华严感应缘起传》1卷,明弘璧辑;《华严悬谈》9卷,亦称《华严玄谈》,唐澄观撰;《华严吞海集》3卷,宋道通撰;《华严纲要》80卷,明德清据唐澄观疏义提挈;唐宗密(圭峰)撰《新华严合经论》40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宁厘经合论的《华严经合论》则为103卷。

编写《集联》之前

编写《集联》之前,法师与弘伞法师共同规划,并帮助徐蔚如居士整理《华严疏钞》这部巨著。1924年《致蔡〖FJF〗硏〖FJJ〗因书》云刻《华严》经疏,“疏、钞、科三者,如鼎足不可缺一。”近人刻书,多不刻“科文”为不足;1926年,写《华严经礼诵日课》赠蔡丏因,示以诵习《华严》旨要。1927年《致弘伞法师书》云:“音近数年,颇致力于《华严疏钞》,此书法法具足,如一部《佛学大辞典》。若能精研此书,于各宗奥义皆能通达。(凡小乘、律、三论、法相、天台、净土等,无不具足。)”1928年《致蔡丏因书》云:“《华严悬谈》,文字古拙,颇有未易了解处,宜参阅宋鲜演《华严悬谈抉择》(共6卷,初卷佚失,今存5卷,收入《续藏经》中),及元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40卷,常州刻经处刊行,共10册),反复研味,乃能明了”。“仁者若欲穷研《华严》,于清凉《疏钞》外,复应读唐智俨《搜玄记》(共5卷,每卷分本末。第4卷已佚失,此残本,今收入《续藏经》中)及贤首《探玄记》(20卷,金陵刻经处刻行,共30册,徐蔚如厘会)。清凉《疏钞》多贤首遗轨;贤首复承智俨之学脉,师资绵续,后先一揆。三师撰述,并传世间,各有所长,宁可偏废?乃或故为轩轾,谓其青出于蓝。寻绎斯言,盖非通论。前贤创作者难;后贤依据成章,发挥光大,亦惟是缵其遗绪耳,岂果有异于前贤者耶?至若慧苑《刊定记》(共15卷,第6第7佚失,此本今收入《续藏经》中),反戾师承,别有径路,贤宗诸德并致攻难。然亦未妨虚怀玩索,异义互陈,并资显发,岂必深恶痛绝耶?”按世称唐法顺(杜顺)为华严一祖,智俨为二祖,法藏(贤首)为三祖,澄观(清凉)为四祖,宗密(圭峰)为五祖。三祖、四祖著述最多,并先后参与武周及贞元时的译经事,其影响比一祖、二祖为大,故后人对之有“轩轾”之词,法师以为不可如此轻意评论诸祖及其著作,态度极庄重。慧苑乃贤首弟子,作《续华严经疏刊定记》,于师说颇有更改,为尊宗贤首旧说的人(如澄观)所驳斥。弘一法师认为对慧苑异说,亦可“虚怀玩索,异义互陈”,不必“深恶痛绝”,立说尤为宏通。文中所谓清凉《疏钞》,指澄观注疏、发挥《华严》经义的著作,主要的如《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贞元新译华严经疏》10卷,《普贤行愿品别行疏》6卷等。所谓《华严经疏钞》,亦澄观著作,80卷;宋净源录疏配经,称《华严经疏注》,120卷,明妙明又为厘经入疏,厘疏入钞,称《华严疏钞会本》。

弘一法师极重视《贞元华严》末卷(第40卷),即别行的一卷本《普贤行愿品(赞)》和《华严疏钞》。《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引清凉法师论《普贤行愿品》的话:“今此一经,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能简能易,惟远惟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致弘伞法师书》以为《华严疏钞》,无异一部《佛学大辞典》。1929年,法师50岁,在福州鼓山寺中发现清初道霈撰《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书,叹为近世稀有,即倡议印刷数十部,分赠国内及日本各大丛林。1939年60岁时,犹校正《华严悬谈会玄记》标点数处。法师对《华严经》的用力及因缘,深远如是。故亦幻《弘一大师在白湖》一文中说:“我揣想他学佛的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戒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似颇近是。

(陈祥耀: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顾问)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