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校歌(2002年印青作曲的词调歌曲)

由网友(Wanderer 漂泊)分享简介:那是1尾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临江仙》属单调,间于中调取小令间。柳永《乐章散》进“仙吕调”。“仙吕调”是“黄钟宫”的6调之1,“黄钟大吕”属低卑激越的腔调,故极善于抒怀。开首用两个6字句,上下片末端用两个5字句,字数不异,平仄相反,易于造成对于仗。齐词仅五八字,也利便忘诵。中文名西北大黉舍歌做词者王步低做曲者印青...

这是一首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临江仙》属双调,间于中调与小令间。柳永《乐章集》入“仙吕调”。“仙吕调”是“黄钟宫”的六调之一,“黄钟大吕”属高亢激越的声调,故极长于抒情。开头用两个六字句,上下片结尾用两个五字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反,易于形成对仗。全词仅58字,也方便记诵。

中文名

东南大学校歌

作词者

王步高

作曲者

印青

发行日期

2001年10月30日

曲长

120秒

地区

中国

语言

普通话

所属专辑

东南大学校歌

编曲

印青

音乐风格

词调

其他

东南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一百周年前夕

歌曲语言

中文

校歌歌词

东南大学校歌

【作词】王步高

【作曲】印青

【体裁】词,调寄《临江仙》

东揽钟山紫气,

东南大学校歌词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

太学令名标。

△▲△▲△▲△▲△▲△▲△▲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注:△▲ 用以分节

创作背景

东南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一百周年前夕,是为校庆而写。此歌历时九个多月,经数十次修改才定稿,数十位诗词专家,全校的领导、师生均参加了审定,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校歌格律

东南大学校歌是一首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临江仙》别体很多(共13种),此用第六体(依《词律》)。

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校歌赏析

词用一组工整的对仗句开头:“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首先点出东南大学的地理位置。东南大学地处南京,又位于钟山之西南。钟山,一名蒋山,乃至南京第一名胜。山高高耸立于城东北,距东南大学不足两三华里,从学校望去,不仅山似乎近在咫尺,甚至草木也依稀可辩。东晋时,因山有紫色石而被南迁的达官贵人改名“紫金山”。其实,真紫金山在山西境内,东晋南渡士人只是借此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紫气”,不是用老子“紫气东来”之典,而是切“紫金山”这名。庾信《哀江南赋》中便有“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之句。由于山近,仿佛可将山中之山岚紫气“揽”之入怀。后一句切东南大学位于扬子江畔。“北拥”二字又明言学校主要部分在江南却又横跨长江两岸,“江南”是令天下人魂牵梦绕之地,谢脁《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况且又得钟山之拱卫,依山傍水:山是名扬天下之山,水是全国最大之水,得山水之滋养,诞生这样一所全国名校具有了地域上的优势。

这里很注意炼字炼句,而着力于两个动词“揽”和“拥”。前者有举手可及之义,明言钟山与该校相邻关系;而一“拥”字,似乎将万里长江“拥”入怀中,既有《岳阳楼记》中“涵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又暗指东南大学脚跨长江两岸,两岸四地,而长江居其中,似乎“拥”长江入校中,自然气势夺人。

这两句又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句,“东”与“北”同属方位词,“揽”和“拥”均属动词,而主语均为省略了的“东南大学”。“钟山”与“扬子”是地名对(山水对)。“紫气”与“银涛”也对得很工,“紫”、“银”均是色彩。李白写长江时曾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脁)曾以白“练”比喻长江的静态,“银涛”与“白练”异中有同,拥“银涛”入怀,颇有诗意。这两句不仅写出东南大学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写出其依山傍水之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且“揽”、“拥”气魄宏大,透出东南大学不凡的“大气”。

“六朝松下听箫韶”(此处“听”读三声)一句,仿佛电影中由大的广角镜头转为小的特写镜头,从广阔的大江、高峻的大山,转为写一棵老松树。迅速把焦距对准东南大学本身。“六朝松”是东南大学西北角的一棵古树,相传原来长于六朝宫中。此句由写东南大学的地理位置转而写其历史,其转折点竟是这棵并不起眼的老松树,它没有栖霞山、庐山的六朝松高大挺拔,却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六朝”是指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累计也有三百多年,从陈灭亡至今也已一千四百余年,人活不过百年,而这棵松树竟活了千年以上,树的古老道出这块土地的古老、历史的古老。于此古树下所听之“箫韶”,又是舜时的古乐,这是更古老的文化。《书经·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也就是“韶”乐。《论语》中有“(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六朝松是古老的物质遗产,而“箫韶”则是古老的文化遗产,这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说明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箫韶”二字乃叠韵字,并不十分通俗。但加一“听”字,则不难理解,显然是可听之物,系音乐之类,与“箫韶”的本义便非常接近。“听箫韶”显得典雅、华贵,使东南大学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有了一种神圣之感。“六朝松下听箫韶”,显然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东南大学是“名校”、“老校”,至此已尽在不言之中。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二句,是历史的回顾。是由“六朝松下听箫韶”引发的思古之幽情。就在东南大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千八百年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有多少辉煌的、足以使人引以为荣的往事。从公元258年(东吴永安元年)设“五经博士”和刘宋时雷次宗在鸡笼山下的这块土地上办学,讲经学、玄学、史学、文学开始,中国便有了高等教育,而东南大学便是其发源地之一。

“齐梁”只是六朝中的两朝,却是南朝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中国最早的格律诗“永明体”诗就产生于此时,中国最早的文人词梁武帝、沈约等的多首《江南弄》也产生于此时,《昭明文选》也于此时此地编成。祖冲之任职之华林学府,校试指南车之乐游苑也在今东大校园中,而梁钟嵘《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也都产生于齐梁时期,故在中国文化史上常以“齐梁”代六朝。“遗韵”,流风遗韵的缩语,六朝已过去千年,但六朝的文彩风流世代流传,而东南大学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是这六朝文化的源头。

明代定都南京,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东南大学这块土地上设国子监,后又改名“南雍”,这是当时的太学。加以东吴、刘宋时在此办学,均可称“太学”。“令名”,美名。“名标”,“名标青史”的缩语。明成祖曾于此编成《永乐大典》,成书后藏于南京文渊阁(东南大学北围墙外和平公园一带)。这两句道出了东南大学这块土地上曾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虽然这两句较之东南大学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言太简略了,但有此二句,已比全国的其他任何院校显得历史更悠久更深厚,而使东大人产生一种历史自豪感。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二句,又构成对仗。词的对仗没有律诗严格,这里用宽对,整炼之中又有几分松动,反而显得不板滞。此处没有为对仗而追求生硬的字面,而是信口道来,流畅而自然。仿佛千年的历史长河在静静流淌,在柔和的月光下,只是泛起粼粼的水波。这里也未着力去描绘这些“水波”,犹如家财亿万的巨富,对价值连城的珍宝也只是不十分在意的一提,无心着意炫耀,显得更雍容、大度。

词的下片以“百载文枢江左”一句作转折,把地理的描述、辉煌的校前史的回顾打住,转而写建校以来的峥嵘岁月。“百载”是缩略词,可指目前的建校百年,即便一百多年、二百年也可略称“百载”,例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可略为“万里长征”。“百载”相对于六朝以来的漫长历史而言是很短暂的。但毕竟百年前才有了这所现代意义的大学。这一句也是对百年校史的集中概括。“文枢江左”四字高度凝炼地说出其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文枢”,文化枢纽,文化中枢。三江师范学堂以来的百余年,使该校成了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江左”,即江东。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称江东为江左。万里长江一直由西向东流淌,但到了安徽芜湖以后转向东北再偏北方向流过,所以长江流经南京附近时,几乎作南北流淌,江的两岸不是一边是北、一边是南,而是一边是东、一边是西。人们站在长江大桥上这种感受特别明显。历史上称东吴为“江东”,其疆域大致相当于今江浙皖赣四省。“文枢江左”一句自负而有分寸,实际上中央大学时期东南大学远不止是“江左文枢”,而是“天下文枢”(古人称“天下”实仅指中国)。

“文枢江左”一句较为典雅含蓄,相比较下一句“东南辈出英豪”则较为直白。诗词写作、文章写作均应有变化。古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含蓄是优点,若句句含蓄则显得晦涩艰深。“东南”二字有二义性,本可指中国的东南一带,明清以来,东南一带是天下人才之渊薮。清朝近三百年间,江苏出的状元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然而“东南”二字现出在东南大学校歌中,它就更多指这所大学。百年以来,东南大学和全国少数几所名牌大学一样,涌现过一大批能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人物。这里既有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也有像江泽民同志那样的大政治家。还有更多名声虽不显赫、却也成就卓著的人物。故云:“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一句是下片的过渡,从昨天、今天过渡到写明天,写未来,同时此句又揭示了东南大学作为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海涵地负”,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也比喻人的学问博大精深。用在这里,它应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名校的胸襟与器识:从领导到教师,应当有一种雍容阔大的气度,能吸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二是作为一所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大学,要给各学科以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多学科的相互共存与融合,才能造就一个可以造就文化大师、科学大师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环境;三是作为办学思想,东南大学应当容许各种办学风格、各种学术流派的平等竞争,要能兼容并包;四是作为一所名牌大学,它是知识和学术的海洋,应当有一批博大精深、能在自己某一学术领域内领国际、国内风骚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大师级的专家,他们今天为东南大学的辉煌辛苦耕耘、鞠躬尽瘁,也为东南大学日后的持续发展和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

“展宏韬”意为施展宏图大略。“韬”出于《孙子兵法》,有龙韬、虎韬、豹韬等六韬,此处“宏韬”指学校的远景规划、宏大的发展计划。用一“展”字,有发挥、实践之意。这里没有半点犹疑和彷徨。有上述“海涵地负”的帅才、将才、人才,实现“宏韬”则毋庸置疑。

词的结尾二句既是对东南大学未来的展望,也是全校师生奋斗的长远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竞争,科学、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象东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日新臻化境”,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日新”语本《易经》:“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其德日日增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也瞬息万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须日日更新。道德的升华、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均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化境”原出《庄子》的“物化”思想,即庖丁解牛的以“无厚”入“有间”的思想。所谓“无厚”者,“金之至精,炼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变,至化者也。”后引申为诗之“化境”,是指诗人举重若轻,不见笔墨痕迹的深厚功力,创作出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化境”是诗歌作品所达到的最高美学境界。进一步引申,“化境”是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一个人,一个学校达此“仙境”,其精神、科技、文化均臻于最高的境界。“四海领风骚”也就势所必然。

“四海”一语出自《书经》:“文命敷于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皆海,中国为海内,外国是海外,四海即指海内外,也即天下。毛主席也曾云: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中“四海”亦指世界。“风骚”本指《诗经》之《国风》和《离骚》,古代读书人认为“风”“骚”是文学的极至。“领风骚”指居世界学界的前列,也即该校要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婉转说话。清人赵翼《论诗绝句》曾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此,东南大学校领导已制定出五十年的远期发展目标——要把东南大学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