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话(江苏省仪征市的方言)

由网友(身未动ゝ心已远)分享简介:仪征话(Yizenese),又称仪征方言,仪征土话,属于江淮语,境内基原同一,外部有可鉴别差距,仪征话特指郊区嘴音或者较真州嘴音,仪征市辖域内的扬州嘴音取南京嘴音1般没有做为仪征话对待。仪征果其特殊的汗青定位以及地舆位置,是1个以跨地域移平易近儿女为主的市镇,界说发音按仪征市乡中、南门地域发音为准。中文名仪征话外文名仪征方言拼音...

仪征话(Yizenese),又称仪征方言,仪征土话,属于江淮语,境内基本统一,内部有可辨别差异,仪征话特指市区口音或叫真州口音,仪征市辖域内的扬州口音与南京口音一般不作为仪征话看待。

仪征因其特殊的历史定位和地理位置,是一个以跨地区移民后代为主的市镇,定义发音按仪征市城中、南门地区发音为准。

中文名

仪征话

外文名

仪征方言

拼音

yí zhēng huà

所属国家

中国

来源

江苏省仪征市

属于

江淮方言-淮东片-扬镇小片

基本信息

江苏省仪征市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人文历史的地方,以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建真州算起,建州历史逾越1000年,史有“风物淮南第一州”的盛誉。西周一位太子曰“义阝”,封邑就在此地,为仪征最早的地名。

仪征话

仪征话归属:属江淮方言-淮东片-扬镇小片

仪征地处长江之滨淮河以南,江苏省中南部,在隋大运河开通之后,仪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凸现出来,仪征成为

盐运漕运的最重要节点

。两宋时代成为江南与中原物资交流的最大中枢

;“仪民多赖四方之食,游手逐末者多”①

这是清代外地人对真州城居民的观感,因为这一样一个河港位置,国家盐务重镇,居民与外地人交流的机会自然高出许多,自然交流融合不可避免的,明清后,

“扬子四岸”②

的粮食食盐从这里经过,清乾-嘉时期外来的四岸居民又显著骤增,“四岸”居民中,尤以徽州诸属的移民以家族式迁入的方式占有较大比重,清末时甚至还有洋人来此经商,因而外来语不知不觉中对本地方言产生巨大影响,“

可以确定的是宋元以前仪征话不是现在的口音,而如今仪征话(真州片)的形成与各个时期(主要明清两代)的大量商贸、劳务移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清中叶

《真州竹枝词》

里部分涉及到方言的内容对比,确有小部分变化,考虑到时间空间概念,主体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并且对比

《隆庆仪征县志》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

均记录的舆内口音三大片区与今日总体无区别,即有清一代仍有较多移民流入且经太平天国的动荡乱局,尚偏差无多,更多变化和普化现象是由时代的更迭和推广普通话所造成的。

遂现在的狭义仪征口音基本

定型于明清时期

①四方之食:指当时通过仪征进行贸易的物品所产生的价值。

游手:不务正业、这里指不事农桑

逐末:从商

②扬子四岸: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

语言的支点——人口结构

民国后仪征人口结构延续着明清奠定的民系基础。

1949年后,59年的”大办工业“从三泰地区迁入一批职工。

60-65年,年景萧糜,部分农村地区以每年6000人的数字流向安徽谋生。

66-76年,本县工业经济迅速复苏,原流出人口陆续返回,并流入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工人。

77-90年,国家的大化纤部属企业相继在境内建设,本地工业企业也有较大发展,外地人口大量迁入,化纤普通话方言岛此时形成,因为化纤当时的人均产值与福利远远高于本地,并伴随着”推普“的国家政策,外来人口所操持的普语是强势者,此阶段仪征话受普语很大冲击。

90-千年初期,仪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区沿海及周边苏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以小数字流出。

2010年后至今 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升级,本地市井文明的再次复苏,仪征人口维持不变并开始出现小规模流入,仪征著语又开始走向强势,但一个以自身操持普语交流的现象从内部瓦解的危机慢慢形成,需要引起全体仪征人的注意避免母语文化在这一代的仪征人手里消失。

主要特点

无儿化音,无全浊声母,平翘不对立,均归入平舌音。

日母 分舌尖浊擦的文读[z]和零声母[y]的白读两音,主要为舌尖浊擦音,念零声母的仅出现在[热] [荣]等字中,且文白依旧混读。

区分[n]、[l],小部分不稳定混乱,尖音、团音有区分,大部分不稳定混乱。

咸三摄三等,古全浊声母今读全部位清音,塞音、塞擦音的仄不送气;保留古入声调类,都以喉塞收尾,不分阴阳。

老派无后鼻音(例词均不标示后鼻音以示尊重)如今新派分an、ang。

匣母保全不足[h]音部分被念[x]。新清唇音[f]不完全替代重唇音,依旧有中古前痕迹,孵小鸡念为[bao]小鸡、辅[pu] 导、杜甫[pu]等。

总体调值高而短等等,境内大化纤厂范围为普通话方言岛。

古汉语广韵为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仪征话各区现均为四声五调。普通话严重异化基本语素仅为三声四调。

声母表

(国际音标)

p 巴兵补毕p‘ 抛漂普劈m 妈米萌木f 飞夫风发
ts 资知兼作ts‘ 雌痴千出s 丝师先瑞z 人惹让日
t 刀端丁都t’ 他天通突ǀ 来拿路庐
tɕ 家今居局ʨ’ 秋亲穷却n 泥宁女吕ɕ 消星虚雪
k 高解给瓜k‘ 开敲去夸x 好鞋黑辉
0 耳衣乌迂

注:北音卷舌元音真州音念[ɔ]

韵母

仪征共有三十八个韵母:舒声韵三十个,其中单韵母八个,复韵母九个,鼻化韵母七个,鼻韵母六个,促声韵八个喉塞音尾韵母。

注:北音复韵字真州音为单韵母或鼻化单元音韵母。如“排、栽、来、开” ,“包、招、刀、高”

声调

调类

调值

名称

阴平31低降调
阳平24中升调
324中降升调
43中降调
5高促调

注:①中古音上声全浊声母字现真州音念去声。

②如今不分阴阳的真州音调的“上”“去”“入"与中古音阴声韵基本配套具有较明显的继承关系。

③中古入声字“腌,跃,亿,忆,冀,射,液,腋,肉,褥,玉”,真州音中喉塞韵尾脱离,已经不读入声,他们大多是中古开口影组字。

仪征话

现况与期望

仪征新派受普通话和部分非本地方言居民及周边的影响,对仪征本身脆弱的语音体系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期待正确看待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仪征方言固有语言并不是土气,土话,反而大多数继承于古汉语之正统源流。通用语用于不同民系间的互相交流,解除误解,母语则是各城市文脉的载体。普通话推广的意义也不该是消灭各地方言,而是推进不同华人地区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凝聚。

细分小片

仪征话

仪征方言内部并不完全统一

据《隆庆仪征县志》、《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述细分为三片(今同,无变化):

真州片

(仪征话)属淮东方言

西乡片

(胥浦话、南京六合话)属淮西方言

后山区片

(主体扬州山上话、市域东边小部属扬州街上话)属淮东方言

受地理位置及周边影响,大仪镇等北部近似扬州口音;青山镇月塘镇等西部受南京六合方言很大的影响。

仪征话标准意义上的是城区以大小市口和南门为点沿泗源沟到新城镇再沿江到十二圩办事处为基点的三角形,横亘真州镇与新城镇,然后向外辐射。

大体市区向北直到马集镇都偏向南部的市区话,再向北就偏向曾为甘泉县的口音类邗江西湖与天长,西边基本出了市区(老市区,万年大道以东)最外围的公路就偏向西乡话,胥浦河两侧村庄即西部都是西乡话,西北有浓重的六合口音,六合东南部与仪征的西乡话类似,是真州与雄州的结合体。矿区街道很多属于市区话,青山镇是仪征乃至扬州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早先有大量的真州人在那边工作定居,但青山乡还是西乡话。向东的话沿江直到瓜州镇,跟仪征老城口音基本也一致,沿沿山河过新集镇张集街道及周围一带乡镇为扬州街上话。

真州镇

是长期的州县在城最长时间的移民接入地,现为市政府驻地,乃仪征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其语言影响遍及全市。

故仪征方言以真州话为代表

。后两者语片总人口占全市1/4弱,随着时间的发展,排除普通话的影响外,会慢慢被真州话所同化,西乡与东乡的边界口音与邻县的口音均存才底层关系,但现今已经明显向真州片的词汇、音调和语法规则靠拢。

三片部分词汇区别拾遗

普通话

真州话

西乡话

后山区话

回家走家走家,回剋家去
日光灯日光灯荧光灯电棒
挣钱苦钱累钱,苦钱,勤勤钱
喝酒吃酒喝酒喝酒
喝茶吃茶活(音)茶喝茶
展开表格

例词

数字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yeh aoh san si wu lo qie bia jiǔ se bo qian wan

扑克牌

A J Q K 大小王——艾斯 丁沟 皮蛋 老开 大小侯

称谓

爹爹——祖父

奶奶——祖母

dia/爸爸——父亲

姆妈/m mo/——母亲

公公——外公

婆婆——外婆

大大——伯父

大姆妈—伯母

小爷/xiao iy/——叔父

阿姨——叔母

姨娘——姨妈

舅姆——舅妈

嬢嬢/nian nian/——姑妈

/gu gu/——姑父

(老)丈人——岳父

丈母娘——岳母

连襟/lian qin/——老婆亲姐妹的丈夫

老祖——爷爷之上的辈份

小伢子——小孩子

捞伢——坏小孩

毛伢——婴儿

男伢子——男孩

女伢子——女孩

炮子则——调皮的孩子

吗芜则—— 吃人鬼

二流则——痞子

我姆——我们

他姆——他们

老巴子——老幺(排行最小的孩子)

身体及行为

打精光——裸体

赤膊——上身裸体

精赤 脚——不穿鞋袜

剪头——理发

客膝头(则)——膝盖骨

股拐——踝骨

/kuo kuo/——长在身上或脸上的疙瘩

嗓子——脖子(禽类)

颈冈——脖子(非禽类及人)

下巴鼓——下巴

手膀——胳膊

格价窝——腋窝

尽头牙——智齿

脑筋——智力

冲冷——打瞌睡

打额——打嗝

多为——特意

冲军——出去玩,贬义

/wei/——累

惧——怕

吃力/微——累

/san gai/—上街

/huo sui/——喝水

/kán/——叼在嘴里)

册or切——吃

aǒ——咬

亲嘴——接吻

皮——玩

怂——泄气不给力

扌刍——拧

bǐn——凝结起来

惯——摔

嗦——舔,东西要全部放到嘴里,吃棒棒糖或者冰棍的时候

/kuán/——蜷曲

淌眼水——流眼泪

卖呆——发呆

时间

今个则,今个——今天

明个则,明个——明天

có个, cá个 cú天——昨天

朝/zao/家 文白双读——以前

光景——时光

夜头/yi dou/——夜里

多完则——几点

冬寒天——冬天

向前年——大前年

这向时——这一段时间

前向时——前一段时间

成更半夜——大半夜

久已——很久

过天——改天

日用品

堪扩则,/en bi/(硬币)

/月词/——钥匙

被窝——被子

搓播则——簸箕

笤帚—扫帚

屋凳/woh den/——方凳子

小爬爬则——小板凳

恶水缸/woh sui gan/——餐厨垃圾缸

特(ta)皮——橡皮

活动铅笔——自动铅笔

碗上/w:on san/——碗

形容词

头尽——在前面

/woh xin/——恶心

犯嫌——很讨厌

桀纣——诸事不顺

木作——迟钝

结棍/来斯——厉害

呱呱叫——很好

一刷水——整齐

阔风——挡风

精(明)——聪明

一哈股——一会儿

/han/、/heu/——咸

/xiao/、/boh/——薄

温烫热——不凉不热(水)

热/yeh/乎乎——热

热文读/zeh/ 白读/yeh/

冷冰冰——冷

暖/nu:n/烘烘——热(天气)

红彤彤——红

黑秋秋——黑

污糟糟——脏

鸦鸦乌——马虎

其他名词

百露——出生一百天

人家——别人

大世人——普通长相

款境——环境

中觉——午觉

捱事——低脑力活动的工作

亮月、亮月公公——月亮

霍闪/hoh xien/——打闪电

/seh hai/ 鞋拖——拖鞋

kèn——身体或者物体上的脏东西

侉子——北方口音者延伸为外地没有素质的人(粗鄙词)

好佬——不好的人

棉毛裤——秋裤

棉毛衫——秋衣

春秋衫——薄外套

衣裳——衣服

套鞋——雨靴

雨披——雨衣

晚茶——下午茶

早茶——闲适的早饭

二显——白痴

日滋货——形容一个人没用

猪圈——猪啦窝

身上或脸上(长)疙瘩——(害)kuku

哇污账——糊涂账

动物

曲蟮 /queh xi/—蚯蚓

赖咕咋麻赖咕——蟾蜍

马竿鱼——马鲛鱼

小龙——蛇

八脚——蜈蚣

蔬菜及食品

/san yue/——山药

西红柿——番芽

别起——马蹄

甘乍——甘蔗

黄芽菜——白菜

金针——黄花菜

黍子苞芦——玉米

山芋——地瓜

暂肉/zan z:eu/——肉丸

百叶——千张

蒸饭——饭团

芫荽——香菜

赤豆——红豆

老酒——酒

an/w:un豆——豌豆

茶食——点心

茶卤——残茶

小菜——咸菜

辣酒——白酒

场所及方位

堂窝——客厅

锅上——厨房

茅斯——厕所

市口——地段

山墙——搁置梁头的外墙(指房屋两端的外墙)

房干——房间

国拉——角落

/zei goh/——这里

哪拐/哪唉——哪里

/ne goh/——那里

高头——上面

底下——下面

左手——左面

右手——右面

其他口语

酱则——这样子

表——不要

拜——别

走家、家去——回家

空头心思——空想

作怪——不安定

作气——生气

作不得——嫉妒

日轴/zɐʔzéu/——拉倒

作死——找死

作兴——符合本地传统礼法

捱(ai)滴——一定

晓得——知道

干毛——干什么

等哈则——等一下

走家——回家

停车——熄车

做闹——做什么

过人——传染人

决区——感叹词,语气强烈

不得or单音“得”——没有

/cuí/便——随便

日鬼——奇怪

日兹/zɐʔzi/——完蛋

日兹货——没有用的人

该因——应该有抱应

去火/ki huo/—— 完完

来去——偏差

垂东垂——石头剪子布

反木反 寐——黑白配

躲猫猫——捉迷藏

解绷绷——一种手指上的解线游戏

假玛假玛——假装

不得了/beh deh leh/——没有了

欢喜——喜欢

挺斯——睡觉(贬)

吃酒——赴宴

吃茶——喝茶

沰/doh/雨——淋雨

马侯兜——马上

拜懆哉——别急

三不地——动辄

伢伢气——孩子气

个是...阿是...——是不是

八败——败家子

肥头——衣服的宽度

败味——无味

转军——在外面到处乱走

里外里——不论怎么样

高低——无论如何

俚语

张郎找李郎——到处乱找

黏滋刮德——黏糊糊

讲经说法——繁文缛节

烂污烂污——软烂的

软叽国郎——质地软的

吊奥郎当——不学好

夯八郎当——全部一下

精屁股郎当——裸体状

硬/en/头古脑——自我封闭

艾资艾资——按顺序

不得说相——没有什么大不了

打糙闹——无理地打搅

咦歪就歪——将错就错

裤头改背心——精到家

夯大头——冲动的行为和人

日说大天光——胡扯

民谚,

民谣

黄芽菜,脆bonbon,男伢不跟女伢疯。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穷谢集,富月塘,马集街道两寸长。

女大一苦滴滴,女大三抱金砖。

端午时节,裆裤子,买黄鱼。“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裤。”

正月十五元宵节,上灯圆子,落灯面。

早清明,晚大冬。(清明节要早点祭拜,冬至晚上祭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