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长尾山雀(山雀科长尾山雀属鸟类)

由网友(拒绝翻版.)分享简介:白头少首山雀(教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是1种体型小的山雀。头侧玄色,顶纹、髭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违、两翼及首齐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玄色纵纹且具玄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好的的胸兜,虹膜黄色,口玄色,手褐色。首要糊口于常栖息正在海拔二零零零⑶零零零米摆布的针叶林和针...

黑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是一种体型小的山雀。头侧黑色,顶纹、髭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背、两翼及尾全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黑色纵纹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差的的胸兜,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嘘 别打扰到松林山的小精灵

主要生活于常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或高山竹林与杜鹃等灌丛间。结群取食于小树和林下植被层。分布于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文名

黑头长尾山雀

外文名

Black-browed Tit Black-headed Tit

别名

黑头长尾山雀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45

动物界

长尾山雀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长尾山雀属

黑头长尾山雀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四川、贵州、云南

拉丁学名

Aegithalos iouschistos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雀形目

亚纲

扇尾亚纲

亚目

鸣禽亚目

亚种

2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保护级别

无危

形态特征

黑头长尾山雀

黑头长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白色,头顶一条宽阔的中央冠纹亦为白色,到后部中央冠纹变为淡棕色,眼先和头顶两侧辉黑色。上体灰棕色而沾橄榄色,下背和腰较暗灰棕,腰羽具浅栗色端斑形成一棕栗色狭带。两翅暗褐色,内侧飞羽羽缘灰棕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外翈黑色;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羽黑褐色具蓝灰色羽缘,外侧3对尾羽先端白色,愈向外白斑愈大,最外侧一对尾羽几纯白色。颏和上喉灰黑色,下喉白色,上胸、颈侧和腹中部白色,胸带、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沙栗色,其余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羽端。

虹膜桔黄色,嘴黑色,脚棕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8.5-克,♀5-8克;体长♂107-118毫米,♀105-120毫米;嘴峰♂6.5-8毫米,♀7-8毫米;翅♂54-59.5毫米,♀53-59毫米;尾♂55-61毫米,♀53-57毫米;跗蹠♂17-19毫米,♀17-1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竹林与杜鹃等灌丛间,主要栖息于华山松、云南松等针叶树和栎类植物混生的针阔叶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呈10多只的松散小群穿梭于树木枝叶间,并发出微弱的“吱、吱、吱”叫声,叫声包括重复的see-see-see-see及trrup声。示警时作尖声zeet,zeet或颤声trr-trr-trr。

杂食性,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果实和种子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四川、贵州、云南)。

黑头长尾山雀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巢筑于杜鹃树或高山栎树等枝杈上,距地高0.8-2米。巢呈椭圆形,开口于近顶端的一侧,系用苔藓、地衣、绵羊毛、细藤等材料网织而成,内垫有雉鸡、白腹锦鸡、山斑鸠以及家鸡等鸟类的羽毛,并在开口处也用这些羽毛作檐,制作较为紧密、精致。巢的大小平均外径为9.3厘米,内径7.2厘米,高9.3厘米,深7.4厘米。每窝产卵常4-5枚,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14.4毫米10.6毫米,重0.5-0.7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毛。

亚种分化

黑头长尾山雀(2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头长尾山雀指名亚种Aegithalos iouschistos iouschistosBlyth, 1845

2

黑头长尾山雀西南亚种Aegithalos iouschistos sharpeiRippon, 1904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