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镇海碑林)

由网友(毁我又如何)分享简介:镇海的亮清碑刻不管范围照旧汗青价值,都无奈取西安碑林比拟。然而,汗青应该忘住它,忘住正在威遥乡上,有1批亮、清政要的脚迹以及题字,它记载了镇海正在海防史上的职位地方取做用。碑廊、碑室、碑亭,一零零零多块碑石外文名Forest of Steles年月北宋基原简介碑林位于镇海招宝山山顶,走过光滑油滑宝殿,面前便是1条石径。石径的1侧是乡...

镇海的明清碑刻无论规模还是历史价值,都无法与西安碑林相比。然而,历史应该记住它,记住在威远城上,有一批明、清政要的手迹和题字,它记录了镇海在海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碑廊、碑室、碑亭,1000多块碑石

外文名

Forest of Steles

年代

北宋

基本简介

圣旨 还是 御匾 镇海后塘路一石碑引起争议

碑林位于镇海招宝山山顶,走过圆通宝殿,眼前即是一条石径。石径的一侧是城墙,另一侧就是明清时代的碑刻,石碑的底座埋落于树丛中,苍苔斑驳,碑上刻着遒劲的字体,有赞誉招宝山在海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撑半壁天”“擎天鳌柱”“海天雄镇”“天险崇开”;有描状倭寇平定后海上太平景象的:“海天清晏”“天开图画”;有表示保卫海防决心的:“永清四海”“欧阳公防夷碑”;此外还有“重修招宝山宝陀寺”“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保卫宝陀寺勒石碑记”等。碑文,表面风化较重,字迹多已无法辨认。

在明清碑刻群中,有一块“中法战争观音显圣牌”碑很特别,为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所撰刻。碑刻上记录着一段故事。据说,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法国军舰洋炮极为先进,炮弹重达300余磅,却不能击中我方阵地。而我方炮虽小,却能屡次击中敌舰要害。中法镇海之役取得胜利后,一位法国军官回忆,从军舰上看招宝山时高时低,时大时小,好像有云雾遮护,若隐若现,炮码测量,怎么也测不准。用望远镜观看,好像有白衣人在山头来回走动遮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利见闻之后,猜想是观音显灵保佑,为我军击败法军,捍卫海疆,立了大功。于是,就将此事报告了光绪皇帝,皇帝极为高兴,于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后第四年赐于招宝山宝陀寺《自在神通》四字金匾。

据记载,镇海的明清碑刻原有40余方,碑高2~2.4米,宽1~1.2米,行楷书体,因文革破坏,只剩下如今眼前零星几块。可惜的是,经风吹日晒雨淋,现存的石碑多已严重风化,碑文上的记载在渐渐消逝。[1]

参考资料

1.镇海也有座“碑林 · 镇海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7-0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