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由网友(YOU是我的最爱)分享简介:江西师范大学力史文明取游览教院,前身为台湾中邪大教文史系,创立于一九四一年,老1辈闻名教者有姚名达、吴士栋、谷霁光等。教院现设有汗青教、游览办理和专物馆教3个业余(系),有博门史(含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近古代社会转型研究3个标的目的)、中国现代史、中国近古代史、汗青文件教等4个硕士教位授予点。中文名江...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台湾中正大学文史系,创建于1941年,老一辈著名学者有姚名达、吴士栋、谷霁光等。学院现设有历史学、旅游管理以及博物馆学三个专业(系),有专门史(含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三个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等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中文名

江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创立时间

1941年

机构类别

公立

所属地区

中国江西

学院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政班子深入课堂听取开学第一课

江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脱产攻读博士学位10人)。历史系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江西地方史教研室;旅游系下设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文化、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博物馆学系下设博物馆学教研室。学院还设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中国地方史研究所、客家研究所及太平天国史、中外关系史、秦汉史等3个研究室及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人才中心、金日旅行社等。

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共165000余册,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图书1500余册,外文期刊32种,线装古籍2430余册,期刊合订本4766册,建国前后报纸合订本11种1796册。还购买了《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电子版》、《清实录》、《二十五史》等光盘书籍。学院设有江西省内高校唯一的文物陈列室供教研使用。

自建立以来学院已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大都成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学校的骨干教师,有的还成为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或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学院现有在读本科学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党政机构

学院党委:

党委书记:丁荣根(调研员)

彭小云(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

谢兆元(学院学生工作)

党委委员:

梁洪生(统战委员)

梁民愫(宣传委员)

项久恒(组织委员)

周秋生(纪检委员)

谢宏维(青年委员)

党委办公室

党委秘书:

周礼芳(党委秘书(主任科员))

院工会

钟建安(主席)

分团委

杨俊霞(分团委副书记)

教工支部

支部书记:

蔡泽琛(教工党支部)

学生支部

支部书记:

周礼芳

周秋生(研究生支部)

学院行政:

院 长:

方志远(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副院长:

万振凡(分管学院教学工作)

梁民愫(分管学院科研、研究生工作)

项久恒(分管学院行政、对外工作)

陈晓鸣(副院长)

院办公室

主 任:

蔡泽琛(学院办公室(兼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工作人员:

黄清(教学秘书(主任科员))

罗艳虹(科研、研究生干事)

樊兵(行政干事)

院资料室

主 任:

胡水凤(学院资料室)

资料员:

梁琼(资料员)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出版专著18部,其中个人独著8部,代表性的有:黄今言《秦汉经济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温锐、游海华《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万振凡、林颂华《近代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肖华锋《英美社会文化概论》(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等。发表本专业论文273篇,其中代表作有黄今言《西汉京师卫戍军制中若干问题探微》(《文史》2002.2)、《论秦始皇兵马俑主体精神及相关问题》(《江西师大学报》2002.1,《新华文摘》论点摘要),方志远《历史上的“奸臣”与》(《文史知识》1998.12期,《新华文摘》1999.4期全文转载),许怀林《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宋史研究论文集》,2002)等。主持国家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个、省社科、省教育厅项目共5个;正在进行的国家及省级项目5个。

论著发表以后,学术反响大。国内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历史年鉴》、《中国史研究动态》以及港台报刊等几十种刊物和国外的《中国经济研究》(美)、《亚细亚经济》、《东方学》、《东洋史研究》、《中国研究月刊》、《近邻》(均为日本刊物)等杂志有转载、介绍或发表书评,《江右商帮》、《秦汉赋役制度研究》、《秦汉军制史论》、《江西史稿》在大陆、港、台重新出版。

近五年发表的论著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33项,其中一等奖7项。

学术交流

江西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60余年历史的老校,其前身是1940年建校的中正大学。当时文法学院下设历史系,谷雾光、吴士栋、谢康等老一辈知名学者在系执教,他们研究领域广阔,学术成果丰硕,其中不乏秦汉史领域的成果,奠定了雄厚的历史学研究基础。七十年代中叶以后,以黄今言教授为首的秦汉史研究群体,方向稳定,目标明确,在秦汉史研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今言教授专心致力于秦汉史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黄先生做学问颇为周全,以专题研究为主干,计划周密,有章可循。其秦汉史研究总体上是以赋役、兵制和商品经济次递展开的。

秦汉赋役制度是黄今言教授较早从事研究的领域,他先后在该领域发表了学术论文十多篇,择其要者有:《秦代租赋摇役制度初探》(《秦汉史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论两汉的赋敛制度及其演变关于按丁口征赋的研究》(秦汉史论丛)第二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汉代田税征课中若干问题的考察》(《中国史研究》1981年2期)、《西汉摇役制度简论》(《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关于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讨》(《江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汉代的訾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1期)、《秦汉末业税问题探讨》(收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秦汉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和贡输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秦汉兵徭服役期限问题商兑》(《江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等等。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从租、赋、役等方面对秦汉赋役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得到史学界的认可。

在赋役制度研究的基础上,黄今言教授从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秦汉兵制问题研究。先后发表了系列论文十数篇,其中主要有:《汉代型募兵试说》(《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2期)、《汉代期门、羽林考释》(《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汉代征兵制度中若干问题考辩》(江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汉代军法略论》(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泛论汉代军队的训练与校阅》(《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汉代边防军的规模及养兵费用之探讨》(合作,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东汉中央直辖军的改革》(《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有关东汉军事史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问题》(《史学月刊》1997年第里期)、《两汉京师戍卫军制中若干问题探微》(《文史》2002年第1期(总第58期)等等。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东汉军事史》(合著,第一作者,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两部专著。

近年来黄今言教授又把兵制和秦诵考古结合起来研究,先后发表了《秦代中央军的组成和优势地位》(《文博》1994年第5期)、《秦涌研究中若干问题之辩释》(《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O2年版)、《论秦始皇兵马诵的主体精神与相关问题》(《江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从90年代中期以后,黄今言教授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史研究上,先后发表了系列论文:《论两汉时期的农村集市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汉代庶民地主经济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汉代贩运贸易论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论秦汉重农政策在实际贯彻中的问题》(《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汉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市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汉代边防养兵费用之考察》(合作,第一作者,《秦汉史论丛》第七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汉代工商政策与商品经济述略》(江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等等。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在各种会议上提交了交流论文多篇,如《从云梦竹简看秦的商品交换与市场管理》、《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的几个问题》、《汉代专业农户的商品生产与市场效益》、《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之评估》等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秦汉江南社会经济初探》(主编,第一作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和《秦汉经济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两部专著。目前正着力于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书稿已初步完成,不日即将出版。

黄今言教授的学问是环环相扣,依次递进。先从赋役制度入手,研究经济基础,进而研究军制,和上层建筑相结合;反过来,又重新审视社会经济,探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互动作用。在治学思想、治学方法上,注重钩陈素隐,开拓创新;先通后专,博中求精;求实崇真,严于考证;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因此,黄先生的成果厚重而扎实。这些论著以开拓求实、见解精辟、创获殊多,成一家之言,而倍受史学界赞誉。其中有些论文在《信息日报》、《文汇报》等十多家报刊同时报道或转载;有些在《新华文摘》、《高校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中国经济史》等全文复印或摘要;有些论著被《东洋史研究》、《骏台史学》、《东方学》、《中国研究月刊》等多家外文刊物转载。介绍或发表书评予以评价。其成果多次获得江西省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在黄今言教授倡导和扶掖下,江西师大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青学者从事秦汉史研究,他们是:赵明、卢星、陈晓鸣和温乐平等。

赵明研究视野宽广,对历史理论、古代兵制、先秦秦汉史均有涉猎。在秦汉史研究中的成果主要有:《试论汉羌战争的原因和历史教训》(《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4年第6期全文复印)、《秦汉兵文化论略》(第一作者,《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论耿秉在汉灭北匈奴之战中的战略思想》(第二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南越王赵信的立国心态》(《赵佗开基客安家》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并与黄今言教授等合作出版了《东汉军事史》等专著,目前承担了《江西通史》秦汉卷的撰写任务。

卢星多年来一直从事秦汉史研究,发表论文近十篇。主要有:《试论秦汉谪戍的几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汉代刑徒兵考略》(《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白起功过新探》(第一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秦汉兵文化论略》(第二作者,《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论耿秉在汉灭北匈奴之战中的战略思想》(第一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汉代夜市考》(与黄今言等合作),并与黄今言教授等合作出版了《东汉军事史》等专著。目前正从事江西秦汉史研究,承担了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社科文库资助项目《江西经济史》“秦汉六朝”部分和《江西通史》秦汉卷的撰写任务。

陈晓呜主要从事秦汉边防兵制与边防问题研究,先后发表了相关系列论文近20篇。就边防兵制而言主要有《汉代“将屯”考略》(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汉代边防军的规模及培兵费用之探讨》(第二作者,《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两汉边防兵制若干问题之比较》(《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等数篇;就边防而论主要有:《两汉边防若干问题之比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汉代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北部、西南部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O2年第11期)等;现也尝试从事秦汉经济史研究,发表了《汉代贩运贸易论略》(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汉代边防养兵费用之考察》(合作,第二作者,《秦汉史论丛》第七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并参与了黄今言教授主编的《秦汉江南经济述略》一书撰写工作。

温乐平是近年毕业留校,在黄今言教授指导下,从事秦汉史研究。发表了《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救灾举措》(《江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赈灾行迹年表》(第二作者,《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等学术论文,目前在华中师大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自1957年开始招收秦汉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近二十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从事秦汉史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秦汉军制史》、《秦汉经济史》、《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秦汉税收与财政》、《秦汉史料学》、《区域经济专题研究》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在以黄今言教授为首的导师群体的指导下,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在秦汉史研究领域正在拓宽,从他们的选题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学术价值:如胡宏起《汉代军费问题研究》、陈晓鸣《秦汉边防兵制研究》、刘承禄《秦汉工商管理初探》、余从荣《秦汉太尉设置及其原因初探》、陈昌文《汉代城市问题研究》、宋澄宇《汉代城市消费问题研究》、王福昌《秦汉江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周莉《秦汉财政危机及其对策》、黄顺春《秦汉经济立法》、李恒全《秦汉商品生产探讨》、朱德贵《汉代商人与商业资本》、邹春生《秦汉财务审计制度》、温乐平《秦汉物价研究》、刘慧兰《秦汉货币问题探讨》、刘英《秦汉商品经济与农村社会》、谢华《秦汉商法达略》等等,研究生的这些成果有的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由于专业处于强势,江西师大历史系本科生和一些非秦汉史专业的研究生对秦汉史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本科生毕业论文和非秦汉史专业的研究生中,发表了秦汉史方面的论文亦达近十篇。

总之,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秦汉史研究主要突出经济与军事,而且注重专题系列研究,形成了一定特色。从群体结构来看,目前已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递队,彼此间各有专攻,又相互配合,显示了一定的整体优势。

Top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