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汉代刘秀创作的散文)

由网友(遗心遗梦遗幸福)分享简介:做品赏析那篇百余字的道话精炼短小,特点光鲜。做者用究竟措辞,得当地运用史真以及实际相接洽,评人论事,阐亮概念。第1句至第3句是文章的第1层,写光武帝对于耿弇削平割据的战术构思其实不认为然,但当战役起头后耿弇正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光武帝为之奋发。尤为是当耿弇拿下临淄当前,光武帝深受震荡,例外亲临火线犒军。他对于耿军事上的才气以及胜利...

作品赏析

这篇百余字的谈话精辟短小,特色鲜明。作者用事实说话,恰当地运用史实和现实相联系,评人论事,阐明观点。

位面之子 刘秀VS 穿越者 王莽 让刘秀成就了不一样的经典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层,写光武帝对耿弇削平割据的战略构想并不以为然,但当战争开始后耿弇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光武帝为之振奋。尤其是当耿弇拿下临淄以后,光武帝深受震动,破例亲临前线劳军。他对耿军事上的才能和胜利极为赞赏,可他并不是滔滔不绝空发议论,而是用简练生动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如:过去用兵如神的韩信,是破历下开创了汉家基业的。而今,耿弇却以攻取祝阿而大显神威,可以说是和韩信“功足相方”了。过去,韩信平定青州,是“袭击已降”,借他人之力取胜,而现在耿弇却凭借自己的才智,“独拔勍敌”,这就高出韩信一筹了。所以说“其功乃难于信也”。这些事实表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些胜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个“有志者”,是个非同一般的英雄。作者以历史和现实来评人论事,既省却了大段的空泛议论,又达到了表彰鼓励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悦诚服。 作者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双全、功勋卓著。首先,作者用今昔对比,说明韩信“开基”和耿弇“发迹”皆在战略要地“齐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胜利无疑对稳定东汉局势有重大意义,其功劳是足以和韩信相媲美的。历史上,汉家基业的创立,是靠韩信这样一批功臣实现的,而现今的中兴,也是由于有耿弇一样的骁将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接着,作者又进一步用衬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劳大大超过了韩信,因为韩信虽然勇冠三军、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齐国时是“袭击已降”,攻击的是放下武器的敌人,这算不了什么。而耿弇平定割据势力,却“独拔勍敌”,靠自己的智勇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所以“其功乃难于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韩信这位盖世英雄作衬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响。这种赞誉无疑会更加激励人们的斗志,也达到了光武帝劳军的目的。

第四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指明历史上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对田横投降后“诏卫慰不听为仇”,而现在对张步也将采取宽大为怀的政策,“诏大司徒释其怨”。这一比较,一方面交待了对敌政策,瓦解分化了敌人,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贤主的心理。对比和衬托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简短,语言生动。这段谈话一共六句三层。前三句为一层,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绩,简练阐述他不仅和韩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难于信”。中间两句为一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回顾历史,联系现今,交待对张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敌人。最后一句为一层,盛赞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结束谈话。这三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不蔓不枝,观点鲜明。这段谈话,语言也异常简洁, 凝炼, 如对历史事件, 寥寥数笔精炼概括, 既不铺张展开, 也不妄加评论, 省却大量篇幅, 作到言简意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画龙点睛之妙, 因此, 至今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习惯用语。

本文只有百余字,但能恰当地引用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光武帝首先将耿弇的功业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比,并且认为耿弇攻取祝阿比韩信攻破历下更难,所以更值得称颂,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战功。接着又引证史实,表明只要张步投降,他愿意赦免其罪过,这就进一步瓦解了敌军。[3]

创作背景

公元29年冬,即位四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新成立的政权,派遣建威将军耿弇率领大军讨伐割据青州的军阀张步。耿弇智勇双全、指挥有方。他先攻祝阿城,“自旦攻城,未中(午)拔之”;继而又“声东击西”,消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先后攻占了巨里城,临淄城。在“飞矢中弇股”的情况下,他仍身先士卒,率领将士歼灭了敌军主力部队,敌人处于土崩瓦解之势。胜利在望,光武帝亲临临淄,慰劳耿弇,盛赞其大智大勇,与韩信“功足相方”,而且“难于信也”。光武借此以激励耿弇,争取最后的胜利。同时,又把自己处理张步同高祖处理田横相比,宣布对敌政策,以鼓励张步认清形势,归降汉朝。光武帝这一举动,既鼓舞了士气,振奋精神,又瓦解了敌军,有力地促使战争的迅速解决。不久,在耿弇的穷追猛打之下,张步不得不“肉袒负斧锧于军门”,投降了光武帝。至此,“齐地悉平,割据势力被铲除。”[2][1]

作者简介

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第一位皇帝(公元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篡立新朝,群雄相争,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其兄长刘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起兵。更始三年(25年),在鄗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定都于洛阳,立南阳为南都,国号为“汉”,史称东汉。自更始三年(25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历经十二年,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励精图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官风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易后改储,废郭氏,立阴氏为后。初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又以阴氏长子东海王阳聪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疆又上表辞位。乃废疆为东海王而以阳为皇太子。阳改名庄,即日后之汉明帝。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崩于雒阳,葬于原陵,享年六十二岁,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关永礼 .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3] 傅德岷 . 《古文观止鉴赏》 . 武汉 : 崇文书局 ,201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