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清宫档案证史书系)

由网友(温存了记忆,逝去了年华。)分享简介:《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是二零一四年中国青年出书社、北京中青人出书物刊行有限私司出书社出书的1原图书,做者是胡忠良、邓玉娜。中文名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开原一六 开做者胡忠良 邓玉娜出书日期二零一四年一月一日语种简体中文出书社中国青年出书社、北京中青人出书物刊行有限私司出书社品牌中国青年出书社内容简介大清王晨,兴盛昌殁;成败患上掉...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是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中青人出版物发行有限公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胡忠良、邓玉娜。

中文名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

开本

16 开

作者

胡忠良 邓玉娜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中青人出版物发行有限公司出版社

品牌

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

嘉庆王朝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

大清王朝,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清史专家倾力打造,清宫档案破谜释疑!经典话题出人意料,文献资料证史解误!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共12册)》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本书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编纂。

图书目录

天聪崇德王朝

乾隆王朝

道光王朝

宣统王朝

天命王朝

顺治王朝

同治王朝

雍正王朝

咸丰王朝

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

嘉靖王朝

文摘

奕詝何以能继承皇位

在道光皇帝的诸多皇子中,奕詝并非是长子,也并不是最优秀的,而且据野史记载,他还是一个跛子,但道光皇帝偏偏就有个性,最终选择奕詝成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选择其他的皇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69岁的道光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治国的重任交给了自己还不满19岁的第四子——奕詝,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咸丰皇帝。

在清宫档案史料咸丰朝《清实录》卷一中,记录了这次皇权交接的场景: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圆明园慎德堂,年届七旬、本就有病的道光帝因为一个月来操办孝和睿皇太后的丧事而病危,趁着脑子还算清醒,他赶紧下诏宣见皇四子奕詝,同时接受召见的还有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内务府大臣文庆。诸人到齐之后,道光帝当场宣布朱谕,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命诸臣同心辅政,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紧接着,道光帝又亲赐御用冠服朝珠,替奕詝戴上。奕詝推辞再三,而道光帝的态度也愈益坚决,立即宣布遗诏,命奕詝即皇帝位,以嗣大统。

这一场景在道光朝《清实录》卷四七六也有记载。与前面记载稍有不同的是,道光皇帝在召见奕詝和诸位大臣并当众开启立储匣后,除了有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的朱谕外,还有封皇六子奕新为亲王的朱谕,以及一份特谕。特谕称:多了一份封奕新为亲王的朱谕以及特谕中“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那句话,道光帝与咸丰帝进行皇位交接时的气氛变得马上不一样了。那么,道光皇帝临终时都留下了哪些遗诏?有没有封奕新为亲王的朱谕以及上面的特谕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立储制度。

在历代汉族王朝中,挑选皇位继承人遵循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能够选出优秀的人来维护统治,清王朝在立储上讲求的则是“立贤”。这诚然使得皇子们在言行上努力要求自己,向仁君的目标靠近,但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手足相残,兄弟仇杀。雍正帝即位后,鉴于自己在争夺帝位中的教训,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皇帝选择好继承人之后,将立储谕旨密封于匣中,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当众打开匣子,按谕旨规定宣布皇位继承人。乾隆朝之后,这种制度作为立储制度被固定下来。

比较幸运的是,经历了近代以来那么多的战火和劫难,道光皇帝的这个立储匣至今仍然较好地保存了下来,现藏于北京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这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一组有关秘密立储的珍贵实物。匣中共有谕旨四份。其中立储谕旨一份,在一张9.5×21.6厘米的四扣折纸上用朱笔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着“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又以汉文写着“皇六子奕新封为亲王”。立储谕旨用深浅稍有区别的黄纸分两层包封。内层的包封纸上背面以朱笔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的包封纸上写有满文“万年”,也有道光帝的签名。可以看出,道光帝立储的时间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也就是道光帝去世前四年。在亲书立储谕旨的同时,道光帝还书写了两份遗谕,交代了他死后应办的事项。一份用10×22.2厘米九扣折纸,朱笔书写,末段书有“寝宫合符匣内手书与此同”字样,用黄纸包封,朱书“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公同手启”字样,并贴有封条,上有道光帝签名和用满文写的“封”字。

P2-5(《咸丰王朝》)

序言

人是历史的产物,探究历史真相,打开尘封记忆,获取智慧源泉,是人类天然的本能。但历史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丰富、鲜活,光怪陆离,千人千面,就后人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常理常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位卓绝,影响至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坊间关于清代历史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但任意发挥、影射曲解、以讹传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清史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研究的立场和可靠的文献资料记载为依据,廓清世间种种不实传闻、戏说,还原历史的本色,并转化为易于被社会各界接受的知识,是历史学研究者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就是这一尝试的产物。

本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档案是了解历史真相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流传至今的清代档案浩如烟海、卷帙浩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宫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书系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忠于原始史料记载,将档案资料作为历史叙述的基点、重点和亮点。通过档案资料的搜寻、排查、分析、佐证及揭秘等相关过程,力图以档案证史,以档案明史,以档案补史。各个分册的专家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原始档案资料,拣选清代十二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确定每一分册的话题。各分册作者在对档案资料的寻找、翻查、分析、佐证中,对各个话题进行挖掘与分析,得出结论,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在对档案资料的处理和写作上,突出了原创性、学术性及知识性。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档案价值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各种材料的参照对比、考异辨析,以陈述历史真实为第一要务。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精心策划、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林栋总编辑组织落实下,十几位历史学青年学者与中青人几位年轻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系的撰稿和编辑加工工作。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在客观论述清代历史演化的背景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但能否如愿,还有赖于读者诸君的评判。

徐兆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8年4月8日于北京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