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星浦村(浙江舟山市岱山县下辖村)

由网友(现在开始忘记)分享简介:摇星浦村位于岱山县东北端,离县乡一零私里,由管舟湾、下厂、上厂三个天然村构成,属岱西镇。中文名摇星浦村所属国度中国所属地域黛西镇人嘴二二六二国民族汉族地舆位置位于岱山县东北端,离县乡一零私里行政区种别村村子简介据传,数百年前,该处本有1条天然引成的大浦,少约300米,严20余米。逢好天夜晚,潮涨盈浦,谦天星辰反照火面,...

摇星浦村位于岱山县西南端,离县城10公里,由管船湾、下厂、上厂3个自然村组成,属岱西镇。

中文名

摇星浦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黛西镇

人口

2262人

民族

汉族

地理位置

位于岱山县西南端,离县城10公里

行政区类别

村庄简介

舟山记忆 我国第一个群岛地级市

据传,数百年前,该处原有1条自然引成的大浦,长约300米,宽20余米。逢晴天夜晚,潮涨盈浦,满天星斗倒映水面,海风吹处,水映群星,摇晃闪烁,故名摇星浦,村由此得名。1992年,全村共754户、2262人。拥有盐滩46副,2440亩,年产原盐10150吨;耕地425亩,林地402亩,其中葡萄园42亩,桔园80亩;海水养殖场70亩。

产业发展

滩晒生产第一村

摇星浦村系著名盐村。村西百余米处有一盐坨群,总容量1.5万吨;盐坨外侧有盐运专用码头,泊位300-400吨,是岱山县原盐中转出运基地之一。至上海108海里、宁波46海里、乍浦64海里,海运便捷。

摇星浦村民世代营盐。唐乾元元年(758)起,岱山已有盐事活动。宋端拱二年(989),设盐政管理机构。其时,摇星浦村已是主要产盐区之一。历史上,制卤沿用刮泥淋卤法。制盐初为煎煮,又称熬波,延续800余年。清嘉庆间(1796~1820)创制盐板,易煎为晒。那时制盐劳作繁复,生产100斤盐,需挑水、泥、卤百担以上,俗称百斤百担。"鸡啼出门头碰檐,星齐归家矮三分",道出了盐民艰辛劳作的程度。由于终年超强度劳动,积劳成疾者颇多。盐民祖祖辈辈企盼有朝一日,能做到晒盐不用扁担。

1962年冬,村党支部带领盐民立志改革,率先以队建滩13副、784亩,占总盐田51.1%,次年续建告成,为舟山地区第一个滩晒生产村。滩晒是直接用海水蒸发制卤、制盐。从此结束了"盐民命如草、千斤扁担压到老"的历史。建滩期间,资金缺,盐民们不惜变买铜锡器皿、金银饰物,集资1万余元。口粮紧,大家倾其家中所有,调换萝卜、瓜菜代粮。劳力不足,起早睡晚,一天干两天的活;并采取"先建荒场,后建熟场;先建后半(滩)段,后建前半?quot;的施工法。凭这般热情,困难一一迎刃而解。建滩全工程,累计调运土石方13.1万余立方米,投工10余万工,劳动力人均300余工。1963年,亩产原盐4.98吨,比岱山县同期产量高87.80%,户均收入1254元,超过刮泥淋卤时的1倍以上。盐民由衷歌颂滩晒优越性。一首"三不防"民谣倾吐了当时盐民的喜悦之情:"一不防,海塘门锁龙王;二不防,千年扁担卸肩膀,七痛(指盐民职业病:眼痛、头痛、肩痛、腰痛、肚痛、腿痛、脚痛)疾苦一扫光;三不防,海水上滩变白银,盐民翻身,幸福生活全靠党!"滩晒喜获丰收,似一声春雷,震动了舟山地区的盐村。不久,舟山地区兴起了建滩热潮。其间,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县部分盐村,先后邀聘数十名摇星浦村盐民,前往指导建滩,传授滩晒技术。这批土技术员不负众望,与当地盐民一道,建成一批又一批滩晒盐场,毫无保留地传授生产技艺,为舟山盐区实现滩晒生产作出了贡献。

滩晒后,摇星浦村适度扩大公共积累提留比例,累计提留300余万元。村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集体经济:1967~1968年,建海塘1条,长840米,高3.2米,围涂420亩,新建盐滩12副,工程总投资18万元,1966年始,投资10万元,造机帆船2对,新建1个渔业队。1963~1977年间,购置一批盐机设备,推广黑膜垫底结晶池16万平方米,总投资50余万元。

为实现盐田水利系统化,滩型合理化、滩田硬底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增强抗灾能力之目标(简称"五化一增强"),1979~1981年,投资15万元,重新调整滩、浦、渠、坨、路的布局与结构,并完成一项盐滩电气化工程。前后投工24.2万工,调运土方14.64万立方米。此举成功,为岱山县盐村树立了盐场电气化榜样。1987年3月,由省盐业公司核准,建设标准盐场,1988年春竣工,共建成16个项目,总投资51.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78万元,自筹及贷款29.45万元。当年亩产原盐4.38吨,比全县同期产量高31%。标准盐场的建成,为建设"一优两高"盐业奠定了基础。

专业盐场出成果

摇星浦村盐场是最先兴办专业盐场的单位。本世纪80年代初,农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盐业依然维持综合承包,集体经营。同一生产集体里,盐农体制各异,其弊众多,最突出的是全村劳动力争吃盐业大锅饭,使生产发展受挫。1983年上半年,8个生产组相继试行"劳力分工,盐农分业,定产承包,以盐补农"的经营体制。这一尝试成效显著,盐民欢迎。是年冬,村委会总结经验,筹建专业盐场。建场10年,带来可喜变化:盐滩变化,质优产高。建场前,全村劳力轮流管滩,生产短期行为,产量徘徊不前。建场后,盐民人心稳定,视滩为家,积极增加物质投入。如今滩田扬水、提卤、压滩等工序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原盐亩产量由1983年的1.76吨提高到1992年4.57吨,增加1.6倍。产品质量优一级品率由50%提高到100%。

各尽其能,多业发展。1980年,全村1325个劳力,全部拥挤在盐滩上,结果生产不振,效益低下。1986年,盐场第二个承包期时,全村劳力增至1646人,安排从事盐滩劳力290人。村委会研究实施一系列促使劳力分流,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富余劳力出路。从事农副业人员给予补劳、补副,使其收入与盐业劳力基本持平;设立开发基金,凡新开发产业者,经论证认可,给予无息贷款或补助,并在承包基数上给予照顾;抓住改革机遇,兴办企业,解决富余劳力就业。全村前后安排农业劳力298人(包括农田、桔园、葡萄园、养殖场劳力),乡镇企业208人,渔业140人,副业110人,建筑、运输、商业、服务业等77人,其他12人。并补助妇女剩余劳力年人均60元,支持发展家庭饲养业。

经济发展,收入增加。1979年,全村各业收入66.24万元,其中盐业占80.6%,农业7.8%,副业11.6%;劳动力人均收入约500元。1992年,全村总产值399.89万元,净产值248万元,人均收入1053元(不包括家庭副业收入)。

小康路上迈新步

摇星浦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初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并正在向小康目标前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1984年,村委会拨出教育专款3.5万元,建设小学校舍390平方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鼓励青年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人材,规定在校高中生享受助学金,考取大中专院校者,给予一次性奖学金,大专生每人300元,中专生每人200元。1985~1986年,两次被评为岱山县"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生活显著改善。50年代初,全村189户,1055人,糠菜半年粮的有156户,其中冬春淡季经常断炊99户,占总户数52.3%。如今主食为米饭;鱼、肉、禽、蛋、油、糖等主要副食品消费量,达到县城居民水平。村民住房由次到好。50年代初,全村平房604间,草房8间,住房矮小,阴暗潮湿。据1988年普查,全村平房888间(由村里集体规划,补助建成的盐民新村),楼房431幢(多数二层,部分三层),人均居住面积31.8平方米。70年代前,全村道路皆系狭窄的咸土路,车压、牛踩,路面坎坷不平,遇雨积水成潭,晴天硬泥锋利如刀。盐民称为"牛轧路"、"尖刀路"、"阎王路"。而今村间道路拓宽,路面平坦,主要通道已铺设水泥路面。摇星浦村过去土咸、水咸,淡水奇缺。有民谣说:"摇星浦,摇星浦,挑水要走三里路,有女不嫁摇星浦。"由于饮用水少而不洁,患皮肤病、胃肠道病者颇多。80年代铺设10余里引水管道,家家用上自来水。1992年,全村有彩色电视机97台,黑白电视机321台,电冰箱91台,录音机258台,缝纫机518架,自行车924辆,摩托车2辆。

兴办福利事业。1983年起,村委会从实际出发,兴办了多项福利事业,并随着集体经济壮大,逐步提高福利标准。1992年对独生子女(从出生至16周岁),每人每年补贴45元。对现役军人家属,给予同等劳力补助。对男年满60岁、女满55岁村民分别每人每月发给25元和20元劳保费;对离职老干部(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以上干部,累计任职满20年)给予优待补助,村民病故给予丧葬费补助,对无劳动能力者给予生活补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