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佑古镇(江苏盐城市的古镇)

由网友(你可爱的爸爸)分享简介:伍佑古镇地处盐乡大郊区南部、盐南低新区伍佑街谈, 计划总面积一.五平方私里,松揭内环低架,取南海将来乡隔河相视,是盐乡大郊区生存较为完备的千年古镇。迟正在一零多年前,盐都会当局便将伍佑汗青修建及周边区域做为掩护计划节制区,遏制了散镇的开垦设置装备摆设审批。以是此刻伍佑还存在了没有长亮清期间的徽派修建。伍佑古名“东堡庄”,还有西堡庄...

伍佑古镇地处盐城大市区南部、盐南高新区伍佑街道, 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紧贴内环高架,与南海未来城隔河相望,是盐城大市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早在10多年前,盐城市政府就将伍佑历史建筑及周边区域作为保护规划控制区,停止了集镇的开发建设审批。所以现在伍佑还存留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

江苏盐城最美6大古镇,寻找少有人知的古老记忆与美景

伍佑古名“东堡庄”,另有西堡庄,因盛产河蚌珍珠而曾被称为“珠溪”。早在西汉前,这里即开始“煮海利兴、穿渠通运”,后在唐乾符年间(857-888)荒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15-1028),时任楚州团练推官的福建宁化人伍祐,“首议兴复”盐场,为纪念其功绩,“珠溪”更名为“伍佑”。

明天启年间建镇。目前为盐城市境内现存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镇,文化沉积深厚,人文资源丰富。

伍佑古镇现存明清徽派风格百年建筑40多处。

九街十八巷的古镇空间格局、街巷肌理保存较好,古建筑、古树木、古文化等历史资源丰富。

中文名

伍佑古镇

地理位置

江苏省盐城市

面积

1.4平方公里

机场

盐城南洋国际机场

火车站

盐城站

占地面积

1.4 km²

古镇布局

伍佑古镇由6河9街18巷26桥构成框架。有共和巷、青龙桥、玉带河、魁星阁等。

伍佑街

主街道,为南北东西十字街,南北长约五六里,东西短则二里有余,街巷路面一式青砖青石板铺砌而成。东大街起自东圈门,西至板桥口,街道两旁屋宇林立,商铺挨门。

圈门

东圈门近十米之高,墙厚一米,圈门上方镶有“紫气东来”城匾。类似的圈门有九座,门置栅栏,入夜关锁。东圈门外,南与青龙桥、东包厂相通,北与滩子边、北圈门相接,如今伍佑中学大门前地域原是龙王滩大片水面。崇文巷、共和巷与东大街紧紧相连。“椿茂号”“同源祥”杂货、京货店设在巷内。

东包厂

青龙桥东是东包厂。东包厂,本名东包仓,古时存盐之仓,又名东堡庄,是伍佑最早形成的老街。弯弯曲曲的伍佑港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其围成三面环水的半岛,“青龙桥”、“白虎桥”将老街与东圈门、文庙魁星阁连接相通。小街两侧青灰青砖封火墙,一式的榻子门面、前店后厂式作坊,铁、木、竹业为主,间以金、银、漆业;另外还有若干饮食、熟食、茶食、磨坊店铺,以及南北货商店。

板桥

在东大街与南街交会处,是地处集镇中心的板桥。乾隆年间,郑板桥在伍佑,曾“绘画书赠”桥上卖扇老人,遂将此桥命名为板桥,以弘扬扶贫济困之善心。

板桥由木板方铺成,桥头铺砌石阶,东端迎壁墙上嵌有宽约1米、高约1.5米的焚香燃烛、祭祀神灵的砖雕壁龛。

玉带河

紧挨板桥南面有一条由西北蜿蜒而来的玉带河,交汇于此进入文曲沟。从板桥向西拐向南则走上了架在玉带河上的“三步两帮桥”。玉带河宽约丈余,人们曾将简易房屋搭在河上,形成了板桥西特有的两条商业街。后街即是西大街,前街则称玉带街。围着板桥和“三步两帮桥”,布满了南货、百货、杂货、食品等各类经营店铺。

虹桥

西街最西跨串场河有座虹桥。“伍佑虹桥”历史比串场河还久,有近千年历史。虹桥原跨在越河上,后来夹沟变窄,串场河借道绕镇而过的越河流淌。夕阳之时,登临虹桥,晚霞余晖映衬远处“爱晚亭”,河面波光粼粼,行船川流不息,形成著名的“虹桥晚眺”古景。虹桥更见证了孙灿游击队与日伪斗争传奇故事,留下了革命烈士姚公铭不朽英名。

西街

西街与东街交会于板桥形成了蛀口牙。东端南侧石阶有八九级,与正桥呈直角形,与东大街形成拖拉机摇把;北侧台阶与珠溪东岸夹河边相通;西端石阶有十五六级,与西街后街大致相对。板桥下的珠溪,明嘉靖年间还是运盐河道,旧时板桥下就是缉查盐课的关卡,板桥又称之为“关桥”。后来,“因场内两岸居民稠密”,运盐河成了条“夹沟”。虽说是“夹沟”,直至五六十年代,依然是集镇南北重要水路。每天,板桥两侧珠溪内停满了从“东海”“西乡”摇橹、抹篙来往的船只,舱内是活蹦乱跳的刀鱼、白条、招郎虾,船上堆满生鲜茨菇、芋头、花香藕。一条条鸭蹓子、小披篷船穿行其间,不时传来鱼鹰的叫唤和艎板的敲击声。

南街

从板桥口向南,是伍佑场南街。南街坐西朝东房屋临河而建,驳岸型墙体,用糯米汁拌和的青灰将小青砖或石块一码一码从河底向上垒砌而成。这里是“户户临水,家家开店”正儿八经的水街,布满整整六十家茶馆杂货店,“德裕”“德昌”,“德丰”“福来”,还有门外挂有大葫芦店标的“天华堂”、“天寿堂”、“天德堂”等中药房。

中药铺房再向南,就走上了文昌桥。文昌桥又名文曲桥,盖因文曲沟、文昌阁而名。文曲桥南不远处还有座染坊桥,正对染坊桥街东,有座陈氏家祠。品赏那门楼上方“仙鹤栖彩云”、“石榴子满堂”的砖雕图案,你不得不为古代匠人的技艺而折服。再南面的南圈门上镌刻有“熏风南来”“风叶熏时”门匾,寄寓着“解民之忧”“阜民之财”的美好愿望。

北街

全镇金融商号“同昌钱庄”、“宋小郎钱庄”、“同德号当铺”分布在北街,北街的经济兴盛可见一斑。还有“雷裕宝银店”和“杨画师画室”整天门庭若市,国家一级美术师蔡知师的书画启蒙于此。北街北面与文斗街相接,七星桥横跨在朱家渡上。或许应了“文斗街”名,被誉为“我国著名漫画家”的王荫华也诞生在这条街上。

通济桥

板桥北面有座古朴沧桑的石拱桥,名为通济桥。通济,“必通而后有济也”。通济桥初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年间重建。石桥南桥洞桥联“司马壮怀题柱去,石高高谊授书来”,是对人杰地灵伍佑的良好寄予。石桥西桥头正对场署街,桥东连接着北大街,附近则是王艮祠、水龙局。

三墩汉墓

“三墩”,又称“三羊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伍佑三墩汉墓出土大量罐、灶、铁皮炉等铁器、陶器,为伍佑场悠久海盐文化提供了实证。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北宋名臣余靖在宝元元年写下《楚州盐城南场公署壁记》,“亭灶棋列”“富国也博”繁盛景象流于字里行间,为“盐城监在伍佑场境”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由文中推算,伍佑建置应有2160年历史。

铁绳桥

南圈门外的铁绳桥,是伍佑场署盐务缉查关卡,这里形成伍佑特有的“铁索验舟”壮观景象。

漫步铁绳桥,沿着串场河向南,与南街一样的小青砖路面延伸到柏家巷。这里是历史上串场河东岸老纤路的一部分。路边一株近二百年的皂角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是记录伍佑“煮海煎盐”历史的活化石。纤路以东,与东包厂相毗邻设有盐廪数十处。依着紧邻盐包仓库的便利,铁绳桥南在盐场鼎盛时期专营盐业店铺就有二十八家。现今串场河东岸纤路两侧留有大量蚬壳遗迹,是“伍佑场东,鹾邑之甲”之证,从中不难领略当初“盐廪积雪”的壮观辉煌。

场公署

场署巷、大堂后等地名仍在,指明了伍佑场署旧址。上面说到的石桥,其西端正对的即是场署巷。场公署坐落在场署巷北侧。伍佑场公署初建于宋宝元元年,明洪武十五年重建,设有厅、堂、舍、室、仓、库四十五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伍佑场公署已成为拥有厅堂、翼舍、廨室等四进二十八幢一百零八间建筑群体的院落。院内有多株白果树,树围五六个人合抱,可惜毁于战火。光绪三十一年,伍佑场大使项永涛官至五品衔,封为世袭云骑尉,可见伍佑场在两淮盐业中仍处于重要地位。

历任场官,在行盐办课之时,并主持和参与社会民间宫阁、庙观、社学、书院、祭堂修建。场公署后辟有一座占地六七十亩的公园,是泰和盐垦公司1922年所建,场署大门柱上题对联“溪上剧清吟,吏亦称仙,始信昔人才大;海滩销霸气,民还喻水,愿看此日潮平”。

八庵十九庙

伍佑庙宇众多,有八庵十九庙,不少庙宇建有戏楼。史书记载,安方庙始建于唐贞观元年,与玄奘天竺取经几乎同时;甘露庵内的小石桥如今尚在。伍佑庙宇有个特点,菩萨神像,穿有华丽袍服,而不只是金箔塑身。

广礼院

广礼院属于“禅律兼修”寺院,执有佛教放戒之礼数,方丈出行持方灯笼。广礼院建于明嘉靖三十年,隆庆二年重修,有大殿厢房七八十间,大雄宝殿、藏经楼依次分布,天王殿内四大金刚壮观威严,与杭州灵隐寺相比不在其下。

三元宫

名声远播,镇江焦山定慧寺大须和尚、宝华山隆昌律寺主持释海然佛师就是从这里出道的。

三元宫对面是“独木冲霄”古景之一。两块高约两米的厚石板间,穿夹一根三丈多高木杆,木杆顶端悬挂桅灯。或许是信号灯,预报风暴来临;或许是航标灯,指引海船航向。远古时代,珠溪以东汪洋泽国一片。桅灯高悬,民心安定。

佑圣观

紧邻三元宫东侧有道教圣地“佑圣观”。佑圣观初建于宋元时期,明洪武年间增建,后经多次重修。传说农历三月三日是真武大帝圣诞之日,这天上巳之辰,前来侍奉香火者络绎不绝。与王羲之《兰亭序》所书“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的“曲水流觞”故事,以及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没什么两样。佑圣观内建有卞氏宗祠,这里是卞元亨诞生地。祠观内有名为“飞来钟”的铁钟,钟钮残缺,盖因卞元亨用力过猛而扭断。这钟与东海龙王庙之钟互为雌雄一对,敲击其一,另钟应声而响,此为“佑观神钟”古景。

文庙

伍佑文庙,位于场公署东南方向,“文庙墩子”地名仍在。文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乾隆卅年,在两淮盐课大使方受畴督办下,文庙扩建。院内建有崇文殿、魁星阁、学署等楹房六十多间,以及泮池、壁照等。光绪九年(1883年),场大使翟乐善将旧文庙改建成崇文书院,而在文庙东南重建新文庙,终成“不朽之事”。再后来,光绪年间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王寿彭为崇文书院亲书碑记。

古镇简介

伍佑古镇由南环路、盐淮高速、开放大道、串场河合围而成,总面积1.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

伍佑融入主城区,南海未来城,位于串场河以西,与伍佑古镇隔河相对。[1]

伍佑古镇涉及洋桥、民主、繁荣三个居委会,人口6196人。以居住用地为主,另有部分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古镇建设的方向是发掘古镇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核心资源,全力打造盐城地区古镇旅游新基地。

伍佑古镇

伍佑古镇建设的重点是积极完善现代服务业,促进古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度假、文化休闲、商务养生等,内部打造慢生活、海盐文化品牌,外部与串场河、龙湖公园、农示园、盐南烈士陵园组合成大市区旅游大环境。

伍佑街道现存较好的古建筑大约还有150多处,其中名人故居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就有30多处。伍佑古镇的土地上不仅印刻着李汝珍、蒋春霖、施耐庵、吴东园等历史名人的足迹,还留下陈毅、粟裕、王必成、李一氓、智建中、陈登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的身影。

据考证,李汝珍所著《镜花缘》就是在伍佑完成的,书中部分场景就取材于伍佑;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部分人物故事也是汲取了当时伍佑盐商文化和码头文化等元素。民国首席总裁岑春煊等人在伍佑创办了泰和盐垦公司,开凿了洋井,建造了伍佑公园。[1]

名称由来

伍佑在东晋时即设有盐场,成为与盐城相毗邻的重要盐场之一。然而在唐乾符年间,该盐场一度废煎百年有余。直到宋朝时有一人来到这里,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就是前唐御史中丞伍正己的曾孙伍祐,时任楚州团练推官。眼见盐场废置,他首议兴复,“役不及民,甫期而就”,人称伍佑场,以为纪念。今为伍佑伍佑之名源于宋朝“爱民太常”(太常为官职名)——伍佑。在两淮盐场中,用人名命名的盐场仅伍佑这一例。

伍佑特产

伍佑醉螺

伍佑醉螺

伍佑醉螺,又名糖泥螺,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特点是:香、甜、脆、嫩,为助餐佐酒的佳肴。伍佑糖麻花

伍佑糖麻花,伍佑糖麻花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特点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腻,美味可口,至今已经逾300年,被载入《中国风味特产指南》。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各地要选送精美食品供皇帝品尝,盐城县令就以伍佑糖麻花上贡,皇帝食后感觉很好,大加赞赏,从此伍佑糖麻花名扬全国。上世纪60年代抗美援朝时,伍佑糖麻花因其口味佳,耐久藏,曾作为盐阜人民心意带到前线,慰劳志愿军官兵。

伍佑景点

串场河

串场河是盐阜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伍佑古镇的主干河流,串场河通宽约60米至80米,北起阜宁,途经沟墩、草堰口、上冈、新兴场、盐城、伍佑、东台直至海安,全长180多公里。这条人工凿造的大河,将沿线城镇像糖葫芦一样串连起来,其串连的均是当时各大盐业集散地——场,因而将此河命名为“串场河”。[2]串场河始凿于南宋,明代以后历经疏浚和改造。数百年来,串场河以其北通射阳河,南接通扬运河,衔接中华第一大河长江,使盐阜大地直接引灌到长江之水。[2]

铁绳桥

历史上伍佑场,有座铁索桥,这就是“铁绳桥”。

伍佑地僻海隅,建立盐场大约在东晋晋安帝时期。其时,伍佑场设场衙门以司盐课。为加强盐务管理,在沟通大海与串场河的伍佑港东段设盐坝一座(今洋桥东,珠花游园南侧)铁绳桥”是三跨平桥梁,其南北两跨是木制固定的,中跨则由铁索和桥板构成活动的。从伍佑港进入串场河船只,在中跨桥板放下时无法通过。这里是海盐运输从海边滩涂经伍佑港进入串场河的最后关卡。正由于此,铁绳桥东往往停有大批等待交纳盐课的盐运船只。这了这道关卡,进入串场河,则是捺纤扬帆,千舟竞发的场景,就此形成伍佑古十景之一“铁钩连舟”。

范公堤

北宋天禧五年(1021),33岁的范仲淹到西溪任盐仓监,当时有人认为西溪地处海边,盐官职小,劝范仲淹不要赴任。他不以为然,毅然前往。[3]到了西溪,欣然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至西溪感赋》: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到西溪以后,范仲淹,主持修复捍海堰的工程。[3]

范仲淹一上任,就深入海边,在海潮到来之前,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潮水涌进,等潮水退了以后,形成一条数百里长的黄色线带,这就是海堤线路。”范仲淹接受女儿的建议,令民工沿这条稻壳线打上树桩,堤址就这样定下了。北宋天圣元年(1023),来自通、泰、楚、海四州的四万余民工,顺着范仲淹确定的堤址开了工。[3]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工地察看,并捐出自己的官俸,作筑堤经费之用。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北宋天圣六年(1028),这才修起一百八十一里长的大海堤,障蔽潮汐,民获安居,耕种、产盐均受其利。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道海堤取名为“范公堤”,并为他建立了祠堂。[3]

历史典故

伍佑场兴旺的盐业,受到了“富可敌国”商贾巨户青睐,留下各地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司马相如壮怀题柱,石公高谊著文授书;李汝珍撰写《镜花缘》,李一氓探研《红楼梦》;明新挥毫画作“虹桥待月”图,蒋鹿潭下笔赋乐“水云楼词”曲;陈颐庆出版《政治教程》,吴东园发行《邗江杂志》。这一切,为古镇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民间流传“人间游玩到苏杭,吃喝拉撒伍佑场”。巨额盐利为伍佑场繁荣奠定了基础。电视剧《大清盐商》有不少伍佑的故事镜头,这里是剧中主人翁扬州八大总商之首汪朝宗领地。伍佑茶馆菜肴小吃兼收南甜北咸之长,形成独有风味特色,不能不说与盐商巨擘佳肴美食之好有相当关联。“杏春茶馆”瓜姜肉是突出代表。李汝珍名著《镜花缘》也捕捉到伍佑佳肴美食的痕迹。伍佑俗语“五上六上不用功,就剩七(吃)上的功夫了”,与《镜花缘》中“想着方儿,变着样儿,只在饮食用功”的文字如出一辙。伍佑醉螺、伍佑糖麻花,甚至在大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留下了记录。

伍佑场菜肴有着鲜明的应时应节特点,以荷藕菜肴最为典型。八月中秋糖醋藕丝、寒冬腊月桂花糯米藕、除夕春节油煎藕饼、仲春清明擦藕团等等,都带有美好寓意。还有什么安乐十香菜、端午配十红等等,从原料的选择到配方的诀窍,从火候的掌握到五味的调节,让你食之留恋,品而不忘,从而形成了古镇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这里再说两件小吃。一是东街陈二麻子的“擦酥饼”,其原料用上等小麦面、熟猪油,佐以葱、姜、盐等,吃在嘴里透酥,填饱肚子熬饿。这里还有吸引食客的过人之处:其打饼的木槌子,能打起节奏,煞是好听,甚至那铲饼的火剪,也能打起板鼓的节奏,客人闻声而至,既有悦耳的欣赏,更有美味的品尝。二是东包厂的板油团,流传的“咬一口,沙到手;手一让,沙到颈项”的顺口溜,就是对这家板油团特点的最形象描述。解放前,在此发生过盐南的盐南出击战、盐南阻击战等战斗。

古镇历史

伍佑历史悠久,古为海滨卤盐之地,汉朝就有先民从事盐、渔业生产。因居住在盛产蚌珠的溪水旁,古名珠溪。晋朝开始建盐场,唐时称伍祐场。盐场曾一度废煎,宋天圣年间复兴,仍为伍祐场。据传,伍祐是一人名,福建宁化人,宋朝在中祥符年间(1010年左右)考取进士,曾做过海昌县官,以廉著称。一任楚州团练推官时,州有盐场久废,经伍祐倡议重新恢复,人称伍祐场。明天启年间建镇,1958年公社化时为全球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伍佑镇,2004年划给亭湖区,2011年,伍佑街道办事处交由盐城市城南新区管委会管理。

伍佑场距盐城甚近,且为富场,故而远近商贾云集此地经商、业盐。当时盐商有总商、垣商和运商之分。总商主散商纳课,垣商主收盐,运商主运盐。伍佑盐商则以垣商为主,又称垣主。坦主各设盐旗,形成一种小规模的经营单位,其中有帐务、茶房、帮工数十人不等。盐旗各具特色,像招帖,成为伍佑街市一景。垣商收购灶盐,又自办亭灶,雇丁煎办,拥有亭灶、荡地和产盐权。

关于伍佑,印水心编著的《盐城县乡土地理》中有如下记载:“自(盐城)西门太平桥乘轮南行,入南串场河,溯流而上,往大新河至伍佑市,市集曰伍佑场,场知事署在焉。东南有物,巍然隆起,高出屋脊,望之如丘,盘亘历历,皆盐岭也。居民千余户,商店尚多。”巍然隆起的盐岭,勾画出伍佑的特色,盐场的兴旺亦有此可见。从清朝晚期在伍佑设店开旗的垣商有庆仁昌、大德昌、朱成和、日升祥等十多家。他们大多是安徽歙县人,往往自建盐坨,储存堆盐,并配专人经营,运销江南、皖北以至赣北、鄂东等地。他们虽身在异乡,但盐业经营的兴旺却使他们乐此不疲,没有丝毫的寂寞或思乡之情。相反,这些驳杂不纯的商人已逐步融入了当地的文化。

有一位研究两淮盐商的学者曾经细微地分析了晋商与徽商的差别。他称,“秦晋盐商在扬州挣了钱,便把钱捎回老家窖藏起来,自己仍然穿着褪了色的布袍,嚼着葱蒜与馒头。徽歙商人则更注重现世的享乐。他们建楼宇、筑园亭,美服饰,精菜馔,养清客,蓄优伶,玩古董,工搏弈,一切声色犬马的玩意儿他们莫不爱好。”

徽商的这种充分享受生活的特性必然带动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伍佑由盐场而成为集镇,由集镇而日见喧嚣、繁华,不能不说与徽商有关联。伍佑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唐代黜陟使李承主持修堤而形成的串场河横贯境内,将伍佑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部分,以桥相通。随着海势东迁,盐灶渐疏,河西街道趋废。河东则成为伍佑镇之所在。清康熙年间,伍佑即有四条主要大街和十多条交叉古巷。其时盐商在主要街、巷首以石砖砌有圈门九座,门楣刻有象征吉祥意味的文字,如“紫气东来”、“薰风南来”、“北阙思光”等。各门设栅栏,夜锁防盗。伍佑所特有的这种圈门和栅栏,事实上是将盐商这一特殊阶层从群体人员中隔离开来。虽然盐民、灶户亦与盐休戚相关,赖盐生存,但却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盐民与盐商的反差之大构成了社会的怪圈。

伍佑设有场公署,主管盐务及刑、民诸事。清乾嘉年间,该场公署曾有过一位幕僚,即以后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因其兄出任草堰场大使,李汝珍即随兄抵海边闲住,他对海隅之地十分好奇,到处走访,因而落脚伍佑多时,与场大使交往密切。虽然以后李汝珍更关注草堰、西团盐场,但伍佑小镇的兴旺依然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历来盐商中不乏附庸风雅之人,他们在与文人的交往中试图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当然,不否认文商的契合,有时也能形成较好的关系。清咸丰年间,伍佑盐商周文同即与词人蒋鹿潭交往甚近。蒋鹿谭的词作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时有“倚声专家,希踪北宋”之誉。蒋鹿谭时居东台,却常往返于伍佑,寄住周文同的茧园,茗啜漫谈,十分投机。一次,蒋鹿谭从伍佑返东台,想起伍佑茧园情致,感慨不已,遂作词《暗香·寄周潇碧》。因周文同字潇碧,故以此名:

故山老鹤,等酒人散尽,飞归词阁。漫倚焦琴,斜日相思满京洛。知否休文病起,浑怕忆西园花药。但自掩,独树间门,灯影惜孤酌。

可惜蒋鹿谭早逝于世,所幸周文同保存有一幅蒋鹿潭小像,后人始识这位词人的“庐山真面目”。

伍佑场曾经寓居过一位晚清秀才吴东园,此人工诗文词曲,此前被上海蜚英书局聘为编辑,编有《文选类腋》等书问世。民国初年,吴东园曾投笔从戎,任新安五军第七路军秘书,后卸甲归隐伍佑。伍佑小镇风情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尽管外面风云变幻,军阀更迭,他依然独处伍佑,心仪文学。他在伍佑成立国粹保存社,函授海内外弟子诗词学,同时著有《六朝文挈补释》、《东园传奇十八种》、《东园丛编》三十册。吴东园还发表有大量诗作,其中较有影响的为《评法京巴黎茶花女史〈马克尼尔行〉》。当时正值林纾翻译的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吴东园读后非常兴奋,随即作诗评述。马克尼尔即今人所译玛格丽特,为女主人翁。诗曰:

天生丽质曰马克,如此佳人难再得。

少小名噪巴黎斯,一顾倾城再倾国。

颠倒公卿丝竹丛,车如流水马如龙。

夜夜歌楼金菡菡,朝朝舞榭玉芳蓉。

……

全诗三十二行,数百字,娓娓写来,如怨如泣。以后著名文艺评论家阿英读后拍案叫绝,称“这简直是一篇《马克尼尔本事诗》”,“茶花女何以能强烈地吸引中国读者对她的同情,诗文是表现得相当透彻的。”

吴东园为歙县人,歙县多出盐商,《歙县志》云:“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而歙县盐商亦多穷奢极靡。偏偏出了个吴东园以文化人身份而居伍佑盐场,一反歙人形象,颇多意味。

两淮鼎盛时期共有三十个盐场,由南而北,分为上十场,中十场和下十场,伍佑与新兴、庙湾等为下十场。晚清时,随着两淮盐业的衰落,沿海一带开始了废灶兴垦,伍佑亦在这一重大转变之列,昔日辉煌的古盐场终于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

1.伍佑 美好蓝图唤醒千年古镇 · 城南新区数字报(引用日期:2018-11-08)

2.串场河——盐阜人民的母亲河 · 建湖文史网(引用日期:2017-03-12)

3.范公堤 · 建湖文史网(引用日期:2017-03-1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