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和应用(单片机原理和应用)

由网友(浪荡成瘾)分享简介:《双片机道理以及使用》是由电子工业出书社出书的1原册本。原书体系周全地先容了八零C五一双片机的基来源根基理、软件布局、指令体系,并从使用的角度先容了汇编言语步伐设计、双片机内部电路的扩大,和取键盘、LED显示、LCD显示、挨印机等多种软件交嘴的设计要领,具体先容了串行、并行交嘴的A/D、D/A变换器功效特色以及典型使用,增长...

《单片机原理和应用》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80C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并从应用的角度介绍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外部电路的扩展,以及与键盘、LED显示、LCD显示、打印机等多种硬件接口的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串行、并行接口的A/D、D/A转换器功能特点和典型应用,增加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Proteus仿真、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内容。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

ISBN

9787121116605

定价

39.8 元

内容简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之单片机基础知识概述

书中应用实例翔实、实验内容丰富,具有参考价值。本书配有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特色

本书为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

本书从现实教学和工程实际应用出发,对传统单片机教材内容进行了改良,力求做到与市场接轨,与现实同步。在并行总线扩展问题上,着重介绍了扩展方法和典型应用,对并行器件、并行总线扩展及8255、8155、8279等已基本淘汰的器件进行了精简或摒弃,补充了串行总线技术、串行总线器件接口应用和STC系列单片机内部新增功能部件的使用,以及C51编程规范等内容。

书中有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Proteus仿真、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章节,主教材与实验教材整合为一本书,知识量大。

前言

自从1972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颗微处理器以来,计算机技术遵循着摩尔先生提出的摩尔定律,以每18个月为一个周期微处理器性能提高一倍、价格降低一半的速度快步向前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在最近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闪电般地经历了从8088/8086到286、386、486、586、P-Ⅱ、P-Ⅲ等奔腾(Pentium)系列众多CPU的飞跃。计算机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影响有目共睹,其应用面的迅速拓宽,对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渗透表明,计算机技术已不再是深踞于高层次科技领域里的宠儿,它已经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之中,闯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里,使人们跨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近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通过对计算机的功能部件进行剪裁及优化,将CPU、程序存储器(ROM)、数据存储器(RAM)、并行I/O口(PIO)、串行I/O口(SIO)、定时/计数器(CTC)及中断控制器(ICU)等基本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中,制成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简称单片机,又叫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简称MCU)。由于它能嵌入到某个电路或电子产品设备中,故被称为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要把前面提到的众多功能集合在一起,在过去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采用许多电路组建成一个电子系统来实现。而今却简化成只需选择一片合适的单片机,并对其已有的功能、指标、参数及引脚进行合理的使用即可完成。单片机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相结合,构成了新一代电子工程应用技术。

20世纪90年代,单片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在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单片机的具体应用。单片机可以嵌入到各种电子产品之中,成为机电产品的核心部件,控制着各种产品的工作。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单片机已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成为多品种、多系列机型,内部结构从过去的基本部件发展到集成有A/D、D/A、监控定时器(WDT)、通信控制器(CCU)、脉宽调制器(PWM)、浮点运算器(FPU)、模糊控制器(F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具有I2C、SPI、ISP等众多特殊功能部件,成为功能越来越强的增强型、高档型单片机。由于单片机具有功能强、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裸机编程、软件代码少、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实时响应速度快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过程控制、数据采集、通信、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中。

如今,由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的全自动洗衣机、高档电风扇、电子厨具、变频空调、遥控彩电、摄像机、VCD/DVD机、组合音响、电子琴等产品早已悄悄地包围了人们的生活。从家用消费类电器到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产品;从智能仪表、工业测控装置到CT、MRI、γ刀等医疗设备;从数码相机、摄录一体机到航天技术、导航设备、现代军事装备;从形形色色的电子货币(如电话卡、水电气卡)到身份识别卡、门禁控制卡、档案管理卡以及相关读/写卡终端机等,都有单片机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人说单片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现今,炙手可热的“三网”(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国际互联网)融合产品、物联科技已开始兴起;在汽车中普遍都需要有30多个单片机被用于其中的空调、音响、仪表盘、自动窗、遥控门、自控前后盖、空气质量监测、反射镜角度调整、自动灭火、防盗报警等的控制,协调控制着发动机、传动器、制动器、安全气囊、车载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方面有条不紊地工作;此外,还有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军事科技等。这些领域的应用开发都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尚要解决,这正是电子技术人员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

从学习的角度看,单片机作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处理系统,具备了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单元部件,在这个意义上称为单片微机并不过分。通过学习和应用单片机进入计算机硬件设计之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应用的角度看,单片机是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可自成一体,对于其他微处理器所需的大量外部器件的连接都在单片机内部完成,各种信息传递的时序关系变得非常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用单片机实现某个特定的控制功能十分方便。

从设计思想看,单片机的应用意味着“从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的传统设计方法向以软件设计为主的、对单片机内部资源及外部引脚功能加以利用的设计方法的转变”,从而使硬件成本大大降低,设计工作灵活多样。往往只需改动部分程序,就可以增加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性能。

单片机技术的功效神奇,有时也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难于驾驭之感。究其原因,很多初学者不太重视实践,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缺乏将离散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知识的理解层面。其实,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单片机既不神秘,也不难驾驭。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初学者应树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思想。先学习单片机硬件结构、存储结构、指令系统及中断系统,然后不断地进行编程练习,通过实验提升技能,加深理解,结合最小系统板等实物进行硬件编程控制,提高动手能力。如此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才会有“登堂入室”之感,才能逐步将单片机应用于各种场合之中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单片机不同于通用微型计算机,它能够灵活嵌入到各类电子产品中,使电子产品具备智能化和“傻瓜”化操作,已经成为电子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基础。因此,学习单片机非常有必要。

由于目前的单片机教材大多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内容,使用的芯片(如8031)过于陈旧,很多学生学完单片机课程后,到工作单位从事实际的单片机系统设计时总感觉学无所用,而且脱离实际。现在,单片机的应用已真正步入了“单片”的时代。单片机内部集成的功能部件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已很少采用外部的并行总线扩展RAM和ROM,而是采用选择包含不同存储容量的单片机。即使是需要扩展外部RAM存储器,也往往会选用串行I2C、SPI总线扩展技术。对I/O口的扩展也不再使用8255或8155这样的芯片,而是选择具有不同引脚封装的单片机。当需要的I/O口少时,可以选择封装引脚多的单片机(最少的只有8个引脚,含6个I/O口引脚);若需要的I/O口较多时,可以选择引脚封装多的单片机(最多的有上百个引脚)。很多单片机内部都集成有8位或10位的中、低精度的A/D、D/A转换器。因此,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完全可以选用片内带有A/D、D/A转换器的单片机。只有在要求高精度(12位以上)、高速采样的场合,才需要选用扩展外部串行或并行接口的A/D、D/A转换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减小产品的体积。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原有的单片机教材做了比较大的改良,尽量将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见的,或已经淘汰的芯片不写入教材,而将实际应用中比较流行的技术吸收进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教材,力求做到与市场接轨,与现实同步。为了帮助读者更快地进入单片机应用领域,本书最后补充了实验和课程设计实例。

全书共分16章。第1章是单片机概述,介绍了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各种常用的低功耗单片机、增强型单片机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国产STC系列单片机的选型;第2章介绍了8051单片机的体系结构、内部主要部件的功能,以及存储器结构与编址范围;第3章介绍了80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指令的使用方法;第4章介绍了8051单片机程序结构和设计方法;第5~7章介绍了8051单片机中断系统结构、中断控制、编程和串行口使用方法;第8章以国产STC系列单片机为例介绍了增强型单片机新增功能部件的使用方法;第9章介绍了单片机系统的扩展,重点介绍了串行总线扩展技术,精简了并行总线扩展内容;第10章介绍了单片机与键盘、数码显示、液晶显示、打印机的接口形式和编程方法;第11章介绍了A/D、D/A转换器性能指标、芯片选型,着重介绍了串行A/D、D/A转换器的接口使用方法;第12章介绍了C51在单片机中的编程方法,以及混合编程的具体运用;第13章介绍了如何根据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第14~16章以单片机应用实验为主,介绍了使用Proteus进行单片机仿真、精选了十个单片机编程实验项目和四个课程设计应用实例。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其中第1~4章、第8~16章由朱兆优编写;第5~7章由陈坚编写;邓文娟参与了第4、15章的编写,王海涛参与了第12、16章的编写。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赵永科、胡文龙,研究生洪俊雄、洪恩华、周更新、王娟、范淑娜和涂晓红老师等对书稿的录入、插图、校对和程序调试做了许多工作。朱兆优负责全书的策划、内容安排、文稿编写修改和审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还得到了周航慈教授的大力支持,周航慈教授对本书的初稿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全书参考教学40~60学时,实验20学时。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章讲授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为配合教学,每章都配有适量的练习与思考题。

由于本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尽管在编写中做了许多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使之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