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陈村(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下辖村)

由网友(@旧模样)分享简介:下陈村隶属济南市钢乡区辛庄镇,西邻蔡店村,东邻上陈村,西南徐店村,北交吕野峪村,二三二户,人嘴七六四人,总面积六零一零一七平方米,可耕地六四二亩。省级非物资文明遗产“蟠龙梆子”起源地。中文名下陈村所属国度中国所属地域中国华北面积六零一零一七平方米人嘴七六四国民族汉族特点财产油茶行政区种别行政村地舆位置济南市钢乡区汗青沿...

下陈村隶属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西邻蔡店村,东邻上陈村,东北徐店村,北接吕家峪村,232户,人口764人,总面积601017平方米,可耕地642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蟠龙梆子”发源地。

中文名

下陈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面积

601017平方米

人口

764人

民族

汉族

特色产业

油茶

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

地理位置

济南市钢城区

历史沿革

后城子村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下辖村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陈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省迁此,在蟠龙河东、西两岸分建两村。该村居西,曾名下陈家庄,1949年后简称下陈。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初正德年间,由里改保,全县设乡、保,下陈村属下陈保;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下陈村属铁车鹏山乡;1941年,莱芜划为3县,莱芜县分4区,下陈村属鹏山区;1945年铁车区及鹏山区的东部村庄划归辛庄区;1958年3月辛庄区划为辛庄乡;同年10月成立辛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下陈村属辛庄人民公社徐店管理区;1984年3月,莱芜撤县建市,辛庄人民公社改称辛庄办事处,徐店管区改为徐店乡;1985年1月改办事处为镇,下陈村属辛庄镇徐店管区至今。

下陈村建村已有50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陈姓,之后有韩、吕、张、卓、孙、李陆续迁居,其中韩、吕、张姓居多。族姓之间不分众寡,互帮互助,团结友善,民风淳朴,村民知书达理,知法守法。

下陈村

地理环境

下陈村风景优美,水清林密,人杰地灵。1978年,原辛庄公社驻地迁至此,盖楼房4座,平房若干,总面积120亩。1980年莱芜师直教导队、司训队迁入,公社驻地迁至辛庄。1986年全国大裁军,部队搬走,原莱芜市布鞋厂两个分厂七厂、八厂迁入,1990年搬走,原建筑改为民房,有的利用院中的空闲地干起家禽养殖,收入颇丰。

下陈村之所以被各部门单位作为风水宝地,在于其优美的生态环境。蟠龙河弧围着半个村庄,河道宽近百米,流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河两岸树木参天,林深叶茂,村南村东的白杨树林,树木高大挺拔,是辛庄镇境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园林,蔚为壮观。在村子的正中央,村子的最高处有一百米见方的柏林,在柏林中央,于嶙峋怪石之间,生长着一棵古柏,参天耸立,根深叶茂,树干光滑粗大,两人才能合抱,令人称奇。据考证,古柏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建村前已长于此,在周围众柏的簇拥下,宛若一苍颜黑发的老人,目睹着下陈村几百年的历史沧桑。更令人称奇的是,几百年无论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人敢动古柏一枝,下陈村3岁的娃娃都敬而远之,无人登攀、折枝,真可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古柏是众神中文昌老爷的化身,是点文人才子的,谁敢动一枝一叶要遭报应,家人非死即病。几十年前邻村一壮汉不信,折枝后几天母亲去世,自此村人深信不疑,这可能是先人保护自然遗迹的善意杜撰吧!

文化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是地方小剧种,发源于下陈村,延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1]201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故事传说

在村子的北部有一岭,岭上多为松柏林。在柏林中央,于嶙峋怪石之间,生长着一棵古柏,参天耸立,根深叶茂,树干光滑粗大,令人称奇。据村中老人说,古柏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建村前已长于此。

这些嶙峋怪石组成的是凤头,柏树是凤凰的冠,凤头朝向南方。站在远处望去,果然有几分神似。张佃山老人指着西侧不远处一处长石说:“这是凤凰的一个翅膀,在东边还有凤凰的另一个翅膀。”

张老介绍,自己还是孩童时,跟随村里一位八旬老人学唱戏,这老人名叫张成新,是一位道士,闲暇之余就给他讲过去的故事,故事中就曾提到过关于双龙和一凤的传说。老人说,下陈村一直以来是个好地方,当时有两条龙驻在村里,一条是石龙,一条是土龙。有一天两条龙在嬉闹,有一只凤凰从天飞过,飞得不高,当快飞到这个山岭上时,两条龙便开始争相邀请凤凰落下来。凤凰似落非落,最后便落在了这个山岭上,化身为石,凤头朝向两条龙的方向。自此,这里就成为十里八村村民口中相传的二龙引凤的“宝地”。

也有一说,曾经下陈村人的祖先全部由山西冀州(据音)迁至此,当时村里有“下”(音同)和“陈”两个姓氏,姓下的人家有一位小姐,与潘郎相爱,但后来这段爱情不被家人认可,加上一位外来的男子横加一杠,姓下的小姐又急又气,便在村中的凤凰山上一头碰死。随后,潘郎与另一位男子也纷纷殉情,三人死后变成二龙一凤,围绕在村周。二龙时时与凤凰相望,但凤凰始终待落不落。后来,村中逐渐有外人涌来,“下”和“陈”两大家族势力渐弱,人口减少,最终消失。

凤凰是依靠嶙峋怪石的形状来示人的,那两条龙的传说有无依据呢?村里旧村改造,在施工的上善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施工一切都很顺利,正当大家沉浸在紧张的劳动中时,突然,挖掘机碰到了硬物,工程进展受阻。刚开始以为是挖到了一块大石头,便没有在意,但当范围逐渐扩大,周围的土慢慢被清理,巨石仍没有露出真面目的意思。这时,正巧在施工队里工作的张老站出来一看:“呀!这不就是石龙的龙眼吗?”张老根据记忆以及露在外面的石块在纸上划出了两条龙的位置和走向。老人说,两条龙在中间位置有个交接,挖出来的部分应该就是石龙的龙眼。

经老人一解释,村里的人对两龙一凤的传说深信不疑。施工队赶忙找来红布将龙眼盖上,再将挖出的土重新填埋回去。

香火情

据凤头仅一步之遥,在松柏环绕下,有座修缮的庙宇,不大,从附近散落的纸灰可以看出,经常有人前来祈愿。

老人介绍:“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建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文昌老爷、魁星老爷、凤凰山神三路神仙。周边村民都争相前来焚香祷告,祈求心愿达成。此后,香火不断。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庙宇被破坏,所有东西荡然无存。”

30多年后,村里有人想重修此庙,但修了几天就倒了。张老告诉记者,修庙要写文书,还要在原址上修建,而原址在凤头往南仅一步的距离,远了近了都不是原址,都不容易修建。当时修庙的人不懂这些,胡乱找个地方就开始修,所以不可能修成。后来此事不了了之。

2004年,不断有村民要求重修,而记得原址的张老被邀请去看庙址,选定位置后,写了文书,庙很快建了起来。“现在庙里供奉的是文昌老爷和天聋地哑。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周边的村民还会前来参拜祈愿。”老人告诉记者,“庙修好后,来求什么的都有,虽然是封建迷信,也算是满足村民的一种心理寄托。”

发展到后来,每到农历新年熬五更时,村里还会组织锣鼓队等在凤头附近敲锣打鼓一番,意在祛除魔邪,祈愿平安。

支援前线

下陈村有二龙引凤的传说,绕村的蟠龙河水常年不干,据村民说,即使在上世纪50年代初大干旱的时候,周围的河里都没了水,土地干裂,蟠龙河底也还有浅浅的一泓。“当时河床都能看见了,剩下的水一步就能迈过去,就是那水救了大家的命。”张老回忆说。因此,下陈村一直被视为风水宝地,这里地处老泰薜路和莱博路的交叉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下陈村,可以看到很多部队营房,在上面还有显眼的八一标志。一条长长的院墙将营房围了起来。尽管现在部队撤走,部分营房成为了村民的住宅,但青砖灰瓦的特色一眼就能分辨出。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里一直驻扎着一个团的部队,而部队的中心位置就在凤头的南侧不足百米处,在凤头附近还保留着当时部队生活用的水塔。在松柏间,水塔和营房早已斑驳,但挺拔的身躯似乎在向后人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惨案和村民的抗战史。

抗日战争时期,下陈村村民积极配合我军打击反动武装和日本侵略军。1944年4月l9日,莱芜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于下陈村隐蔽,袭击驻铁车寄母山据点的国民党吴化文部队,迫使敌人撤出。敌人在盘问村民得不到我军任何的消息后,4月21日,盘踞在下三山的“伪和平救国军”第三方面军一七四团二营,惨杀了下陈村无辜村民9人,杀伤数人,烧毁民房220余间,抢走和烧毁粮食1000余斤,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二一”大惨案。

“当时还没有我,后来听老人介绍,村里人都一条心,杀戮没有让下陈村村民退缩,村里的青壮年都自觉参加队伍,妇孺老少也都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援前线。据史料记载,1947年莱芜战役打响前,下陈村就组织了160余人的担架队,由韩元刚带领。这支担架队奔赴前线,组织担架80副,小车20辆,18人做部队向导,挑夫160人,集军粮5000斤,军鞋80双,柴草10000斤,有力地支援了莱芜战役。村民们踊跃参军,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烈士,为祖国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如吕永于、韩祥民、韩元真等为国捐躯的十位烈士,1948年参军转业后曾任成武县水利局局长的韩丰楚,曾任莱芜县武装部长的张佃树,参加过抗美援朝立下战功的韩丰林等,他们是下陈村的荣耀,激励后人爱国敬业,奋斗不息。

参考资料

1.莱芜蟠龙梆子:民间剧团的创新样本 ·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2019-01-1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