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棚子戏(源于清代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网友(拿酒说心事)分享简介:郧县2棚子戏是去自平易近间的城土剧。据省戏工室博野溯汉江、堵河等地查询拜访考据。2棚子戏发源于亮成化7年,它的前身是山区农平易近湿活乏了,正在田塍、地头唱的46句、8岔子平易近歌,颠末文明人的来细与精添工而成为了郧城花饱戏。数百年正在山城传唱中,又颠末平易近间艺人边演边建改提低,才成为了1个完备的郧县2棚子戏剧种。中文名2棚子戏发源时间清朝中早期...

郧县二棚子戏是来自民间的乡土剧。据省戏工室专家溯汉江、堵河等地调查考证。二棚子戏起源于明成化七年,它的前身是山区农民干活累了,在田塍、地头唱的四六句、八岔子民歌,经过文化人的去粗取精加工而成了郧乡花鼓戏。数百年在山乡传唱中,又经过民间艺人边演边修改提高,才成了一个完整的郧县二棚子戏剧种。

中文名

二棚子戏

起源时间

清代中晚期

流行地域

郧县、郧西、房县

性质

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简介

戏曲 晋北道情 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二棚子戏多演民众中的乡风里俗,更以儿女爱情打情骂俏,“公子逃难,小姐养汉”以及家庭风波为主要剧目,所以在旧社会被官方视为“下九流”。不准他进城演出。只能在城外郊区和山乡演出。更其可恶的是谁家儿子(旧社会二棚子、汉剧都没女演员,女角都由男子扮演)参加了二棚子戏的演唱,就开除族级。不准参与家族的清明会(即每年三月或十月一目族人相聚祭祀祖宗后的会餐,这人死后,不可葬于祖宗坟地)。

但是,无论官方如何鄙视、压制二棚子戏的演出和发展,广大的城乡老百姓却把二棚子戏当作一朵鲜花,喜闻乐见。也不顾封建礼教的陈规陋习,他们还鼓励儿子去从师学二棚子戏。因为这个剧种演出了他们心里所想的事,唱出了他们喜欢听的曲调。

解放后,政府遵重人民的意愿,废除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提高了二棚子戏的政治地位,把乡下的二棚子剧团请到城里演出。城市的干部、工人、市民等大开眼界,好评连声。都说二棚子戏贴近人民生活,通俗易懂,表达感情真实,自由无虑。因此在广场公演,场场暴满。省政府来员观赏了郧县二棚子戏,给了很高的评价,说她是山乡的奇葩,有很浓的民族风味,从剧目、演技到乐器、服饰都自成一家。省文化厅报到中央文化部,被批示为全国的一大剧种,与京、汉、楚、黄梅剧等剧一视同仁。并明文登上了《全国戏剧大典》。

特色

一、二棚子戏的演员只用“三小”。过去,无论哪个古装剧种都少不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可是员B县的二棚子戏,基本只用“三小”角色。那就是小生、小旦、小丑。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剧种不演朝廷的帝王将相剧,也不演梁山上的英雄豪杰的大戏,更不演七侠五义,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武打戏。

二棚子剧主要演的是上述的家常里短,鸳鸯蝴蝶派的患难姻缘戏。而且很多节目是喜剧,多噱头。幽默多、滑稽、动作逗人发笑。例如他的《王大娘钉缸》、《双下山》、《瞎子闹店》等剧都属此例。这些小戏,根本用不上花脸、武生和庄重的须生。只用“三小”就够了,并且每出戏从开始到结束充满了生活情趣。

二、独特的乐器。二棚子戏的主弦是“蛤蟆翁”。我们看到的京、汉、晋、粤等剧种,配的二胡、京胡、大弦等琴子都是竹筒箍蛇皮做音箱,发音差异不大。“蛤蟆翁”却独成一家,它用毛桐木挖成筒状音箱,再用老蟾蜍皮箍面,它的琴柱矮,弓子马尾较多,拉起来发出的乐音嗡声大,浑厚沉雄,像美声大师杨洪基的唱腔,音质厚重,音域宽广,一如洪钟,余韵弥远。这个蛤蟆翁的魅力很大,郧县城尽人皆知的二棚子迷--王国玺,他的谋生职业是卖糍粑。业余时间唱二棚子,尤其春节,唱二棚子调的彩莲船,每年都少不了他。他的买主略少一点,他就插着腰,在挑子边自拉(用嘴拉)自唱二棚子。有几个青年泼皮,故意在王国玺邻近,看不到的地方,拉蛤蟆翁二棚子曲调,王国玺马上摇摆起来,唱将起来:“王九妈,我才开花……”一曲唱毕,他的一锅糍粑全糊子!

二棚子戏的乐器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马锣”。“马锣”仅有碗口大,但它厚实,比两块一元硬币还厚一点。其锣槌要求质地松泡的杉木或毛桐木,敲这面马锣技巧要高,它不提在手上敲,而击锣人将锣转着撂起来敲,敲的一刹那,马锣必须悬空,方可产生那个短促且脆生的效果。马锣无后音,因为它一击中,马上又接到打击乐者的手中了。马锣的特殊味就在这里。它是专门给大锣、大鼓拖音乐器加佐料的。

有了马锣的填空,这二棚子的蛤蟆翁、二胡、三弦、笙、笛子、唢呐、边鼓、大鼓、大锣、钹就对比的更显其长了。马锣出现在戏剧的什么地方呢?用在剧中人行进、跋山涉水、公子小姐戏闹起来,互相追逐的地方。也用在小姐上楼、下楼步态很有节奏的时候。可是叫内行说来,一年可炼出一个锣鼓手,三年才学会一个马锣手,而且少说要摔坏两张马锣。

三、口语化的唱词和道白,要在全国剧种中遴选哪个剧种唱词和念白最土、最俗、最合旧社会没文化的农民品味,那就首推郧县二棚子戏了。例如,二棚子戏的代表剧目《蔡鸣凤辞店》里边就有这样的唱词:“叫三姐来,听清楚,我要走,你莫留,你双手抱住我的腿,我一脚踢开也要走。”

再如道白,笔者解放前夕在郧县柳陂区周家沟村看夜戏,有一个员外的浪荡公子,不知怎么着了魔,看上了家奴黄菊花。那公子白眼窝,歪戴帽,斜开花长衫,前村后店撵菊花。黄菊花边跑边说:“少爷呀!你真是个大傻瓜,拿着白面馍不吃,天天想我这块黑面馍”。

听听这是多么的不堪入耳,多么的低俗、原始。可是,对山区农民,对旧中国90%没文化的农民来说,他们一年上头,除了听鸟叫蛙鸣和传袭了千年的锣鼓曲外,听一次二棚子戏,他们心里满足,的确跟旧社会的文化人听了一回梅兰芳、马连良的京剧一样愉快。所以认评地方戏,一定要与当时、当地的群众文化水准,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联系起来,否则有文化的人就看不成,听不成二棚子戏。

为什么二棚子戏的词语如是粗鄙,省文化厅、中央文化部却非常重视,多次派戏剧研究工作者到郧县山区调查、挖掘二棚子传统节目,访问民间二棚子艺人呢?关键是二棚子被广大劳动者认可、喜欢。它有地方特点,有民族文化特色。其实二棚子戏的唱词、念白中也蕴藏着知识分子不易写出来的生动形象语言。譬如有一出反映一双男女苦恋的小戏,剧中的任公子唱道:“……你不理,你不看,哥的痴心永不变。小妹死了变蕉扇,我变藤萝也要缠(有种蒲草扇子把上缠藤萝)。”

二棚子戏演唱起来,不像其他剧种,一出戏里都要用打击乐和管弦乐。他分两种唱腔:一种是“彩腔戏”,如拒中缘、拾玉镯等,是文武场都用(文场指丝竹管弦及锣鼓)。另一种是“打腔戏”。如:站花墙、王大娘钉缸等这类戏,只用武场,即打击乐器。边鼓、大鼓、大锣、牙子(即鼓板)、马锣等。“彩腔戏”多唱文明点的抒情戏。拖音多,柔和缠绵;“打腔戏”节奏快,跳跃性强,做工多,剧中人多系逃难的公子,他们行色匆匆,生怕被人赶上似的。还有就是抗拒权势强迫婚姻的烈女、烈妇。她们为了自由,为了逃命,总是慌慌张张怕人追上,这种戏只有快节奏的打击乐,方可奏效。

此外,二棚子戏还包括,在地头,在山民们办喜事传唱极为广泛的“四六句”。这个曲调的特点是有戏台也唱,没有戏台的山麓、树荫下、稻场上、堂屋(即客厅)里均可席地清唱,方便、快捷、省时、省钱。唱起四六句,不分台上台下,也不分演员、观众,领唱者唱一句,演员、观众就齐声和上来了,那声势、气氛,真叫一呼百应,文艺情调弥漫山村。例如有出四六句戏《余老四》。领唱的用高吭的声音唱:“余老四啊上竹山--贩卖绸缎啦!(这后边接腔就是众人的和唱。少则三五人,有时东山西岭和声达二三十人,曲调回荡山谷)。

四、不是女红,胜过女红。解放前的二棚子戏班,没有妇女。从领班、演员、剧务人员,青一色都走遍天下无人问的男人。剧中女角全是男子扮演,可是那些科班出身的“女角”演出的戏不管站立,坐卧,也不论梳头裹脚等等,女人的动作不仅仅像女人,而且,他们经过艺术处理,典型集中之后的女红的动作,都比真实生活中的妇女动作要生动形象得多,要夸张浪漫得多。一句话:更像女人,更让观众爱看。

现代成绩

1983年,湖北省文化厅举行地方剧新编现代戏比赛展演,郧县文化馆馆长郭贤清将文化站干部王太国编的小戏《二杆子招工》改为二棚子喜剧。郭贤清从剧情故事到二棚子曲调,人物配置都作了创造性地改动。特别是二棚子曲子,郭贤清作了一定的改造,即不失二棚子传统曲子的醇和,又吸取了兄弟剧种的精华。这本戏由上海戏剧院导演系毕业的由王建华导演在省里上演之后的反响良好。评委一致认为该剧思想性强,树立了一位按政策办事,招工不循私情的农村正派干部。曲子有地方特色,又不失创新,发展了二棚子的淳朴、理智、幽默滑稽的优点。《二杆子招工》被省文化厅评为一等奖。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员B县二棚子戏在各级领导单位的重视和扶持下,日臻繁荣。二棚子剧团、农闲演出队发展较快。历史上就有二棚子演出活动的城郊牧场沟村,大堰乡、青曲乡、安阳镇、茅坪乡等地继续开展演出活动外,郧县又发展了几个大山区二棚子剧团。如五峰、安城、白桑区高庙乡等处。

随着农村政策不断改善,土地承包到户,发家致富科学的发展养植业……农民收入增高空前。二棚子戏就新人辈出,创作若雨后春笋。演出频繁。下乡三五日便随地可以听到蛤蟆翁的鸣唱。郧县二棚子戏取得了可观成绩:郧县文化馆干部龚万春创作的《傻瓜种瓜》在市内获奖后,省文化厅来员看了这出戏,很感兴趣。决定年底调该剧参加全省“楚天群星奖大赛”演出。龚万春的二棚子剧本《岁岁改革万民赞》在“省曲艺百花书会”获三等奖。

郧县牧场沟二棚子剧团,由农民演员吴正秀、杨有资、杨天安、蒙正雄、肖扬林集体创作的二棚子戏《修路》、《十个宝贝蛋》、《水缘情》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分别在省市获奖。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