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黑斑病(花生黑斑病)

由网友(無法言语の爱)分享简介:白斑病疑息中文名:花熟白斑病传染花熟白斑病动物所属门:属半知菌亚门雅称别号:“白疸”、“白涩”为害对于象:花熟漫衍为害为海内外花出产区最多见的叶部实菌病害。正在花熟整个熟少季候皆可发熟,但其病发岑岭多呈现于花熟的熟少中前期,故有“晚斑”病之称。常形成植株少量落叶,致荚因发育受阻,产质钝减。[一]病症白斑病的病症取褐斑病大抵...

黑斑病信息

中文名:花生黑斑病

感染花生黑斑病植物

所属门:属半知菌亚门花生黑斑病

俗称别名:“黑疸”、“黑涩”

为害对象:花生

分布为害

为国内外花生产区最常见的叶部真菌病害。在花生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但其发病高峰多出现于花生的生长中后期,故有“晚斑”病之称。常造成植株大量落叶,致荚果发育受阻,产量锐减。[1]

症状

黑斑病的症状与褐斑病大致相似,为害部分相同,两者可同时混合发生。(1)叶片: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径1~5毫米,近圆形或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较窄、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座,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2)叶柄和茎杆: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和茎杆变黑枯死。[1]

病原形态

分生孢子梗。丛生,粗短,聚生于分生孢子座上,多数无隔膜,末端屈曲,褐色至暗褐色,大小(24~54)×(5~8)微米。分生孢子。倒棒状,较粗短,橄榄色,多胞,具1~8个隔膜,多为3~5个隔膜,大小(18~60)微米×(5~11)微米。

传播途径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组织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到花生叶片上,遇适宜温度和水滴,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进入组织内部,产生分枝型吸器汲取营养。

发病条件

病菌生长温限10-37℃,最适为25-28℃。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土壤瘠薄、连作田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底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重。鲁花3号、海花1号、蔓生型小粒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善管肥水,注意田间卫生等。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田问发现病情后及时防治,花生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

45%代森铵水剂400~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 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用对好的药液40~50kg/亩,均匀喷雾,视病情隔7~15天施药1次。

田间发病较多,多数叶片发现病斑时应加强防治,可喷施下列药剂:

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

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用对好的药液40~50kg/亩,均匀喷雾,间隔5~7天施药1次,连续防治2~3次。[1]

参考资料

1.花生黑斑病分布危害、症状、防治方法参考资料(引用日期:2019-08-2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