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育(作家)

由网友(后觉)分享简介:杨焕育,女,笔名芹墨,一九四四年熟于山西永济市倒闭镇石桥村。中文名杨焕育出诞辰期一九四四国籍中国出熟地山西永济市倒闭镇石桥村事业做野小我私家简介杨焕育杨焕育自幼喜欢文艺创做,曾有“103岁小诗人”之誉。一九六一年,杨焕育中教结业返城后,扎根屯子,对峙创做10年之久。一九七五年,杨焕育正在永济虹光蒲剧团任博职编剧,一九八六年调至本...

杨焕育,女,笔名芹墨,1944年生于山西永济市开张镇石桥村。

中文名

杨焕育

出生日期

1944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西永济市开张镇石桥村

职业

作家

个人简介

我与杨焕育老师的故事

杨焕育

杨焕育自幼喜爱文艺创作,曾有“十三岁小诗人”之誉。1961年,杨焕育中学毕业返乡后,扎根农村,坚持创作十年之久。1975年,杨焕育在永济虹光蒲剧团任专职编剧,1986年调至原运城地区 蒲剧团,今年1月光荣退休。他的代表剧作《琼玉 公主》曾获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优秀编剧奖和文化部、中国剧协第三届孔雀奖;《西厢记》获山西省戏剧调演优秀编剧奖、山西省文联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金牌奖;戏曲电视连续剧《西厢记》获飞天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清官寇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寇老西升堂》获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编剧奖。

人物故事

上世纪40年代,不少晋南地区脑子活络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熬相公”。“熬相公”就是从当学徒、店小二开始,然后慢慢往上熬,熬到店员乃至掌柜。

永济开张镇石桥村的杨炳云及本县卿头关家庄村的胡三光只是其中的两位,杨炳云在甘肃平凉某公司,胡三光在西安一银号。素不相干的两个人日后成了亲家,他们后来分别成了杨焕育的父亲、岳父。

她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天生带着母亲大家闺秀的气质,端庄、秀丽且又时尚、大气。

她的母亲生于西安一商人家庭,不错的家境让母亲未沾染上多少黄土味儿(图2左一),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据推算应该在1950年前。在那个全国上下粗辫子摇曳的年代,母亲总是披着一袭长发,穿着得体的旗袍。在胡淑平的记忆里,母亲算不上很漂亮,但很动人。当然,父亲也很潇洒、很英俊。

从这张照片上看得出,胡淑平和小她两岁的弟弟显然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穿戴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农家孩子,她的头上别着小发卡,当时应该叫“洋卡子”,弟弟则穿着罕见的小运动鞋。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变故,他们应该一直在西安循规蹈矩却又幸福地生活着。

上世纪50年代

几乎同时,生活在乡下的杨焕育则远没有那么“福气”,尽管他的父亲和爷爷都在甘肃“熬相公”,但由于远离父母,跟着奶奶完全农民化地生活着,他的全身上下浸透了农家孩子的味道(图3左一)。

如今已经65岁的杨焕育老师清楚地记得,这张照片拍于1951年,那年他7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照相,是因为父母远在平凉,无法忍受对他的思念,写信让寄照片过去,于是才有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他,穿着当时最典型的对襟黑棉袄,大裆裤,大棉窝(暖鞋)。棉裤上的裤腰带很长,结了个死疙瘩还剩出一大截,不老实地钻出来,露在外面抢镜头。杨老师还记得,他那顶帽子也是颇有时代特点的有脸帽。所谓“有脸”,即帽子两边很长,放下来能把两个脸蛋及下巴都捂严实,只露出鼻子和眼睛。

这张照片据说当年寄到平凉后,曾让杨老师的父母和姐姐哭成了一片。

1953年,杨焕育第一次穿上了工人裤,也是他平生穿的第一件买来的衣服,那是他的父母从甘肃买回来的(图4),深蓝色,类似于现在的背带裤。

那年他9岁,在本村上小学3年级,入了少先队,当时全国已经解放,正把“学习工人老大哥”喊得响亮。这条裤子他穿了好几年,也兴奋了好几年,全校只有他和另外一个女生穿这样的裤子,让他小小的虚荣心很受用。很快,在公私合营之后,他的父母回乡务农,而爷爷则坚持在外,直到离休。

1957年,他完小毕业,到开张公社文工团当了一名小演员,这个公社几易其名,曾叫过卫星公社,也叫过涑水公社。在文工团的3年多时间里,他什么都学,练功、表演、编剧、写诗。最风光的是,在1958年12月一次诗赛中,他脱颖而出,被誉为“青少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还出席了当时的晋南专区文教群英会,被称为“小诗人”,胸口挂着出席证,被全国多家媒体拍照报道(图5左一)。后来,文工团解散,他被保送上初中,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

同一时期,1953年,远在西安的胡淑平跟随父母回到了老家——永济卿头公社关家庄村。回村的直接原因是祖母生病,双目失明,父亲要到身边尽孝。从那时起,胡父结束了在西安“熬相公”的生涯,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这一举动也改写了胡家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

杨焕育回乡务农的日子里,曾担任文化室主任,写板报、念广播、演戏,还在村业余剧团“一肩挑”,编剧、导演并表演。

后来,因工作突出又被调到公社写材料,当电影队队长。说起电影队,那是杨老师一段最为难忘的经历,号称队长,其实也只领导了一个人。

那个年代,放电影特有面子,到村里放电影,被“照护得很好,吃得可美”,一夜要跑三四个村,那时的行话叫“跑片”。不管多晚到村里,哪怕是凌晨3点,只要在大喇叭里一喊,“放电影了,电影进村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就会在很短时间里涌出来。人们把此前的革命样板戏看腻歪了,听说有个新片子来,“稀罕得很”。

图6这张照片不用介绍就能看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杨老师的上衣口袋里插着两支钢笔——很“文化”的标志。从杨老师此后的照片中看,他的上衣口袋中永远矢志不渝地插着两支钢笔,习惯使然吧。只是,纳闷的是,原版照片只有手指头宽,难道那时的照片,什么规格的都有?

1975年,杨老师又被调入永济县虹光剧团当专职编剧,从此开始了真正的编剧生涯,直到1986年被调入运城地区蒲剧团任编剧至退休。

1963年,杨焕育和胡淑平结婚了。两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图7)。这张照片上,前排坐着的,从左到右依次为杨老师的祖母、祖父及伯祖父,后排左右分别为杨老师的母亲、父亲。

改革开放30年

在县区两级蒲剧团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刻感动着杨老师,也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为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他不断地写、编、导、画,而这些又给他带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收获。如每一个中国家庭一样,他家的收入越来越高,房子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晚辈个个也都过得“很舒服”,没有一个让他和老伴特别操心的。

2003年,在他和老伴宝石婚纪念日里,晚辈们为他们隆重地举办了庆典,并拍了很多照片留念(图8)。

看着晚辈们个个喜气洋洋的神情,他们感慨万千,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赶上了好时代”。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