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冲村(五色冲村)

由网友(霸气)分享简介:5色冲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薄竹镇,地处镇西部,属于山区。间隔镇一五.零零私里,领土面积一九.四六平方私里,海拔一五零零.零零米,年平均气温一七.零零℃,年升火质七零零.零零毫米,相宜莳植食粮等农做物。该村辖5色冲、岔河、甲马石三个天然村下设八个村平易近小组。中文名5色冲村所属国度中国所属地域薄竹镇地舆位置云南省文山州文...

五色冲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薄竹镇,地处镇西部,属于山区。距离镇15.00公里,国土面积19.46平方公里,海拔1500.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7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

航拍江西万安 金色花海装点五彩画村

该村辖五色冲、岔河、甲马石3个自然村下设8个村民小组。

中文名

五色冲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薄竹镇

地理位置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

面积

19.46平方公里

人口

1401人

行政类别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83.00亩(其中:田207.00亩,地1476.00亩),人均耕地1.20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618.2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樱桃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6867.00亩。

基础设施

五色冲村

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83户通自来水占总数的26.51%,有 23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73%)。有31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32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7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4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107户(分别占总数的43%和33%)。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15.00公里。全村拥有汽车3辆、拖拉机 1辆,摩托车6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25.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2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3户;全村有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无路灯。有2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有10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92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116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21.0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75.20万元,畜牧业收入381.02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438头,肉牛135头,肉羊223头);林业收入23.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74.00万元,工资性收入6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6.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畜牧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1.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1人,在省内务工9人,到省外务工52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334户,共乡村人口1431人,其中男性754人,女性677人。其中农业人口1233人,劳动力829人。到2013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1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3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距离镇卫生院5.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245户。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五色冲小学、甲马石小学,中学生就读到乐诗冲中学。该村距离中学5.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126人,中学生66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3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7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99.89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6.00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劳2580个(劳均1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2.00万元,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3个,党员总数43人,党员中男党员36人,女党员7人。团员50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发展受限,二是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很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贫困,使今后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三是缺少支柱产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程度偏低,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农民增收困难;四是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群众反映看病贵看病难。

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加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和投入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樱桃、蔬菜、三七种植面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市场需求、资源开发紧密联系起来,科学发展畜牧业生产;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文明、安全、发展的新农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