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文学(抽象文学)

由网友(难桐)分享简介:形象诗斥地形象文教一九世纪八零年月起头的世界古代派文教、体现主义、认识流故事以及意味主义诗歌给了世界美术以很大的作用,险些是刺激了古代主义艺术的入程。世界美术履历过的实际主义、影像主义、后影像主义、家兽派、怪诞派、超实际主义等各个艺术气势派头期间,都可以或许正在文教中找到绝对应的做品。惟有世界艺术到了形象艺术阶段,文教缄默沉静了。“抽...

抽象诗开辟抽象文学

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现代派文学、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象征主义诗歌给了世界美术以很大的影响,几乎是刺激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进程。世界美术经历过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荒诞派、超现实主义等各个艺术风格时期,都能够在文学中找到相对应的作品。唯有世界艺术到了抽象艺术阶段,文学沉默了。“抽象绘画”100年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学始终没有机会在这个风格领域里和抽象绘画、音乐“华山论剑”。世界文学史上,没有抽象文学这个名词。

抽象诗开创了中国抽象文学

抽象诗将改变这一格局。抽象诗将引领着抽象文学的诞生和启程。

抽象诗属于抽象文学,是和抽象绘画、抽象音乐真正处于同一阵营的艺术形式。

抽象诗在文字的排列形式上和传统的诗歌一致,但是在审美的方式上和抽象绘画和音乐一致。抽象艺术审美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主观审美,是依靠读者自身的主观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直觉和意会,抵达审美。和以往跟着作者创作意图走的被动审美完全不一样。抽象诗审美具有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审美空间,可以天高任鸟飞。

抽象诗

抽象诗的定义是:非语法、非逻辑、非经验的抽象字组构成形式。

有三个层次:第一,非语法,诗中没有中国文字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不使用熟悉的词汇和词组。不涉及任何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超越现象和经验。第二、非理性、非逻辑、无主题。抽象诗不讲“道理”,没有主题也不传递理性的人文思想和哲理。只表现文字自身。有时,文字具有的逻辑惯性给人理性的想象,那是巧合,不是抽象诗的本意。第三,抽象字组,就是单个字非语法、非词组、非经验的自由而有意味的组合。

抽象诗从字开始,到字组为止。

抽象诗在文化形态中不是孤立的。在艺术创作方式和审美方式上和抽象绘画与音乐接轨。抽象诗的定义和抽象艺术的定义相通。

抽象艺术的定义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

(摘自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第九章 中国抽象诗学 第16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版)

抽象字组

“字组”,就是单个字无序、自由、无逻辑、有意味的组合。

“字组”不是常用词组,不受传统的“意义”左右,也不受语法控制,是字的重新组合和创造,而且组合的前提就是要远离熟悉和经验的词组,字和字距离越远越好。相对经验和逻辑来说,字组的“含义”是陌生而抽象的,因此,称为“抽象字组”。

命名抽象字组是为了区别传统的词组概念。以往我们运用的词组都有约定俗成的意思,而“抽象字组”是单个字的自由组合,却没有固定的含义,更多的组合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文字功能,这种功能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中国文字的想象和审美,将我们带进更为深远的视觉和思维的境界。

抽象字组存在于我们文字历史的任何一个文献中。两个熟悉的词组相交的中间两个字,就是“字组”。如上文中的“名抽”、“了区”、“组概”、“字功”、“将极”、“地拓”就是抽象字组。抽象字组都是我们平常不单独使用的字组。

将抽象字组选择组合成诗句、诗行,就有了不同于理性诗的字义空间和想象。“名抽了区”、“组概字功”、“将极地拓”。也可以改变组合成“了区名”、“抽组概”、“字功将”、“极地拓”,字义空间立即发生转换,这就是抽象字组的神奇力量。

抽象字组是抽象诗的基本元素。将任何一个可能是你熟悉或别人熟悉的词组,从文字里挑剔出去,或者解构。让一切人们习惯的语法规律和文字运用方式在抽象诗里消失。

字组可以是两个字,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可以说一行就是一个字组。

由“抽象字组”组成的文字排列,不受语法限制,但有传统诗歌的排列形式和韵律节奏。在文字的阅读和审美上,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具有文字组合的偶发性、差异性、神秘性和意味性。

抽象诗学

抽象诗的出现将呼唤建立相对应的抽象诗学。

抽象诗学是专门研究抽象诗的理论体系。

抽象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人文科学,它将涉及文字学、语言学、抽象学、抽象艺术学、文学、美学、设计学、审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抽象诗的原理、抽象诗的形式、抽象诗创作方式、字组理论、抽象诗和传统诗歌的关系、抽象诗的价值标准和审美体系、抽象诗和抽象艺术、抽象诗和语言学、抽象诗和当代人的生命方式等等,都将是抽象诗学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第九章 中国抽象诗学 第1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版)

“解救”文字

抽象诗是纯粹文字形式的文学艺术。让文字展现自身的视觉形式魅力。

中国象形文字在创造初期,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个或多个具象,具象背后是宇宙和生命永远也无法破译的神秘。宇宙神秘是人类社会永远追随的方向。中国5000年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天人合一是中国人一贯信仰的生命观念,这种观念一直活跃于中国文字之间。

但是,文字演化5000年,象形文字已经成为字源学中的主角,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文字在理性、逻辑的训练下,被语法赋予固有的定义。字已经被词组同化,词组被语法同化、语法依赖经验和习惯。

中国文字在语法的规定下,精简、准确、实用了,但是也丧失了很多文字的天性,文字天生的歧异性、模糊性、多义性、神秘性和联想创造性。文字不能够自由地组合搭配,只能依据语法、经验和逻辑地固定搭配。文字背后庞大的宇宙和生命本原,在语法的封闭中已经很难再现。

抽象诗就是试图将被语法“囚禁”的文字解救出来,让文字发挥自由天性的同时,也创造更多的新鲜的文字“组合”。这些字组将带来更多的隐含生命信息和宇宙奥秘字义空间,给我们神圣和向往。

还原文字的本体意义

中国文字5000年以来一直成为人们思想和生活交流的工具。文字从来就没有机会独立表达自己,它只能依附于人的思想而存在。在任何时候,文字只是记载或传达历史、人文思想的工具。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字的命运基本上如此。

实际上,文字是有自身思想的。尽管文字的形象是人创造的,但是文字生命和灵魂的母体,却是宇宙。是复杂、丰富、多变、永恒的宇宙塑造了文字的灵魂和骨骼。它们的灵魂代表了这个宇宙的存在。所以,当人类赋予文字以思想的时候,文字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它在更多的意义上是属于宇宙。宇宙有很多生命之迷、自然之迷,文字只是人类提出的问题。文字并不能完全解答自己。

文字的灵魂中有自然、宇宙、时间和空间,有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表象和神秘内联。

以往人类对文字的使用只是使用了文字裸露在“理性表层”外的矿脊,文字还有深埋在“非理性底层”的庞大的矿体,等着人类去开掘。如同宇宙之高永远高于人类的认识一样,文字也同样比人类的思想更为丰富。

一切艺术向抽象靠拢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汉斯立克(西方音乐理论家)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叔本华说:“音乐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像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

我的解读是一切艺术向抽象靠拢,抽象是形式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抽象艺术领域,抽象诗、抽象画和音乐在艺术理念和审美上是一致的。

抽象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天体在宏观上是抽象的,星球(点)、轨迹和光(线)、空间和时间(面)、太阳和星光(色彩)、银河系和宇宙(构成)。宇宙物质——质子、中子、细胞、基因在微观上也是抽象的。

抽象审美是人类的天赋。抽象审美是和人类一起出现并成长的。人类抽象审美一直贯穿着人类艺术历史。在中国,彩陶和青铜器图纹是中国人最早、最具权威的抽象图纹。

人类社会进入理性文明之后,生命本性的抽象审美曾一度淡化、隐退。在中国保持着“写意”绘画的半抽象审美之时,西方绘画一直被绝对技术的写实主义所垄断。直到上个世纪初,由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西方抽象艺术的出现,才使得抽象文明在全球得以全面认同和回归。经历了理性洗礼的抽象艺术,比原始抽象有了更多的人文认知,也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原始抽象——理性具象——理性抽象——形式抽象,这个过程是艺术的进化过程,也是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生命方式的多元需求过程。

艺术进入抽象审美,能够将人们从社会化、理性功利化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将心灵净化,让个性张扬,让自由回归。

抽象诗是文字创新艺术

以独立的、新颖抽象字组,发掘文字隐藏在“理性表层”下、庞大的“非理性底层”的矿体,探索凝聚着宇宙间自然和人文信息的文字背后,更为辽远和深邃的宇宙信息,以原创的精神和审美的姿态,构建陌生却又是无比亲切的字组世界,让新的字组体系产生更为强烈的文字磁场,改变我们的思维、视角、审美和生命方式。

抽象诗符合艺术创新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创新。诗歌是文学,也是艺术,它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其他艺术一样,诗歌在风格图式和理性语言上的创新已经非常困难。以往的诗歌风格语言的创新,基本上没有脱离开诗歌作为一个理性思想的传播载体,尽管题材和风格不同,但是在理性思维方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在文字词组的选择应用上,是狭窄而重复的。抽象诗改变了这个状况,诗歌不再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理性载体,而是一个字组形式审美载体,字组形式审美的内涵和外延将扩展中国文字的使用疆域。抽象诗审美的视角是多元的、甚至是无限的。

在字组形式的审美过程中,有些字组会带有传统语言所特有的理性痕迹,对应我们的文字经验,勾起现实的联想,这只是一种巧合或重合,是抽象诗可能产生的效果之一,不是抽象诗的目的。有时,偶发的抽象字组虽然有着理性经验的痕迹,因为妙语而不忍割舍。

抽象诗审美有无限的可能

中国抽象诗的所有运用文字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常用的文字,能够读,有声音。但是“反语法”的无序排列,使得每首诗乍看几乎是莫名其妙、无法读懂。没有了规范的语法,没有了常用的词组,没有了使用习惯,字和字的排列完全是偶然的、陌生的,甚至是“生拼硬凑”的,没有任何常规的理性能够理解的“意思”,如同“天书”。

随机偶发、奇特字组、陌生效应、古韵节律、音乐魅力、语感张力、意境神秘、意味无穷等等。如果能够在抽象诗里停留片刻,你就会发现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使用,诗还可以这样写,文学还可以这样做,而且这样使用有自己独特的效果,能够产生比普通诗歌更高的诗意境界。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从语法的牢笼里逃生之后,汉字具有鲜为人知的天赋和百变造型的魔力。

抽象诗的随机偶然、自由字组、无主题、无语法规则、文字游戏性、“无技巧性”,使得每一个对字组发生兴趣的人,都能够有机会进入到抽象诗的创造和审美中去。

(摘自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第九章 中国抽象诗学 第17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版)

抽象诗的历史血缘

抽象诗的基本元素——抽象字组早已存在于中国文字之间。在中国文字5000年历史上的任何一篇诗文里,都有文字的抽象组合。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抽象字组的存在甚至被使用。

在甲骨文残片上、在天干地支的纪年和各类经文的表述中、在中国的地名和人名间、在中医的人体穴位名和药名上,在外来文的翻译中,在百家姓字句中,我们都能够找到抽象字组的痕迹。只是,人们从来没有把文字的抽象字组当作一个学科来研究、运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全部由抽象字组组合成的文章或诗篇。它只是静静地躺在5000年的字里行间,等着我们来挖掘。

从技术的层面来讲,因为字组的非逻辑组合,如果在一句诗中使用过多的字组,势必会在阅读上造成视觉障碍和累赘,因此抽象诗字数和行数必须有控制。每句诗字数不宜太多,使用短句比较合适。三字、四字、五字、七字的字组组合、排列,使得抽象诗形式上像古典诗词。阅读起来,也有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无主题、非理性的文字组合,抽象、陌生、奇巧、趣味甚至荒诞,超现代的观念轰炸和视觉刺激,却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给人全新的、复合的阅读快感和审美享受。也使得产生于21世纪的中国抽象诗和千年中华诗韵,一脉相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