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海(寻找上海)

由网友(我行我素#)分享简介:《觅找上海》是二零零一年一一月出书的1原册本,订价为二二.零零元。注释觅找上海 原书目次觅找上海   孩子玩具   这年咱们102岁   逝世熟契阔,取子相悦   尔的同窗董小苹   老李   忘1次服装演出   陕南村1野   上海的女性   搬场   上海取北京   海上的富贵   街景   夕照   客人的天空   ...

《寻找上海》是2001年11月出版的一本书籍,定价为22.00元。

正文

寻找上海 本书目录在上海找包住的工作难吗

寻找上海   儿童玩具   那年我们十二岁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我的同学董小苹   老李   记一次服装表演   陕南村一家   上海的女性   搬家   上海与北京   海上的繁华   街景   夕照   主人的天空   小品   上海方言剧里的人生   上海和小说“上海味”和“北京味”城市无故事   疲惫的都市人    上海的洋房   户内与户外   上海的吃及其他   无言独白   盛开的城市   上海影像   世俗的张爱玲   我看苏青   《苏青张爱玲对谈记》之读后   附录:海上繁华梦

寻找上海 文章节选

……巧和聪敏的,它是叫人又惊又喜,还有点得意的。它是世俗而非权威的,与人是平等相待,不企图去征服谁的。它和人是打成一片,且又你是你,我是我,并不含糊的。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北京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它也是叫人肃然起敬的。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当你走在两面高墙之下的巷道,会有压力之感,那巷道也是有权力的。上海的居民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的板壁小楼是可上演西门庆潘金莲的苟且之事。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西装旗袍剧作舞台的。豪富们的洋房,是眉飞色舞、极尽张扬的,富字挂在脸上,显得天真浮浅而非老于世故,既要拒人于门外,又想招人进来参观,有点沉不住气。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二十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的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大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被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比如“瘪三”,“乡下人”,“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摘自《上海与北京》

寻找上海 作者介绍

王安忆,祖籍福建,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迁居上海。1970年去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5年调入上海作协分会任专业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等,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尾声》、《小鲍庄》、《我爱比尔》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