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博物馆(北京的专题性博物馆)

由网友(水杯易碎人心可畏)分享简介:二零二一年一零月一零日位于北京都会副中间的大运河专物馆(尾都专物馆东馆)主体布局已全数封顶,估计二零二一年末完成外立面表态,二零二二年末工程竣工,二零二三年末邪式向公家开搁。该馆的设置装备摆设是近些年去北京大运河文明戴设置装备摆设结果的1部门。中文名大运河专物馆所属地域北京都会副中间所属国度中国种别博题性专物馆投历时间二零二三年铺馆先容...

2021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预计2021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该馆的建设是近年来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一部分。

中文名

大运河博物馆

所属地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

所属国家

中国

类别

专题性博物馆

投用时间

2023年

展馆介绍

江苏扬州 听城市 品书香 逛场馆 换个方式 打卡 好地方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的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计划于2023年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据介绍,该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以及北京服务国家首都建设的互动关系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展览内容由基本陈列“大运河与北京”(暂定名)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构成,展陈面积约2万平方米。

博物馆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主楼主要体现博物馆的传统功能,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展览陈列、社教活动及办公区域组成;观众共享大厅则重点凸显新时期多元化的博物馆服务功能,满足开放式展览陈列、更多类型博物馆活动、特色文创配套服务等观众服务需要,实现更灵活的开放模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1]

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一系列文物保护和利用成果亮出来。近年来,本市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在白浮泉、万寿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桥、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路县故城、大运河故道、小圣庙、善人桥9处文化遗产取得重要考古成果,进一步丰富大运河文化带与北京老城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效果也进一步显现。昌平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完成了都龙王庙围墙文物抢险修缮工作、都龙王庙壁画修复保护项目等,拆除非文物建筑,恢复文物景观,基本完成了九龙池水质治理工作,提升了九龙池水质。通州区“三庙一塔”景区完成了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了文物修缮工程,对景区各处文物全面修整,2021年项目主体已完工,通过阶段性验收,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海淀区万寿寺已完成第一阶段以中路为主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第二阶段修缮主要集中在东路,完成量已达工程总量的90%,修缮恢复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发现的地下文物补充了研究万寿寺历史的物证。

历史沿革

2021年4月22日,首都博物馆发布消息,宣布“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并证实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定名为“大运河博物馆”的消息。

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预计2021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实现竣工验收,2023年底具备开放条件。 

2021年11月,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底前将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基本完工,2023年将具备开放条件。[2]

建筑布局

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展厅共计16个,整个展览陈列区建筑面积27426平方米,公共服务区建筑面积24175平方米。

在内部设计上,整座博物馆分为以展览陈列区域为主的主楼和以社教空间、灵活开放空间为主的观众共享大厅两组相对独立的建筑,实现观展和体验的动静分区,以实现博物馆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此外,两组建筑之间还将设置一条水街,观众穿行时,可通过玻璃幕墙看到博物馆内部,水街在夜间也可以开放,将整个区域打造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主楼主要体现博物馆的传统功能,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展览陈列、社教活动及办公区域组成;观众共享大厅则将设置开放式展览陈列、更多类型博物馆活动、特色文创配套服务等,凸显新时期多元化的博物馆服务功能,以更灵活的开放模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未来,该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约2万平方米展陈空间内,将设置基本陈列“大运河与北京”(暂定名)、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预计今年年底,大运河博物馆将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正式向观众开放。

参考资料

1.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预计明年底竣工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10-11)

2.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 · 今日头条 北青网(引用日期:2021-11-3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