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模式(西江模式)

由网友(你就是我每天上学的动力)分享简介:“西江模式”是指西江苗寨自二零零八年以去,以游览开垦做为成长导向,正在经济、文明、社会、谋划、穿贫等方面孕育发生范围化“盈余”所造成的1系列乐成教训以及可以操做的运转系统。注释“教训”以及“作法”是“西江模式”的沉要焦点。虽然那些教训以及作法作正在整个模式的运转中仍须有待劣化以及革新,但颠末少达一零年之久的探索、理论取调适,曾经很差地...

“西江模式”是指西江苗寨自2008年以来,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在经济、文化、社会、经营、脱贫等方面产生规模化“红利”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

正文

西江模式 年游客量600万,门票分红超1亿

“经验”和“做法”是“西江模式”的重要核心。虽然这些经验和做法做在整个模式的运行中仍须有待优化和改进,但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摸索、实践与调适,已经很好地贯穿于品牌塑造、利益分配、旅游扶贫、文化传承与保护、景区经营与管理、景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像全国众多的民族村寨一样,经济发展欠后,并无任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旅游开发,到2016年,西江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4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1亿元;在西江苗寨经营的各类商业主体高达13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形成了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带动了周边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也对当地是县域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西江苗寨已成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到贵州旅游,必到“西江苗寨”已成为游客的共识。

从脱贫层面来看,2008年以前,整个西江苗寨社区居民以传统农业耕作为其生计方式,外出劳务输出是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寨青壮年劳动力99%都外出到省内及沿海发达一带打工;2008年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逐渐回流,截止到2016年,整个村寨社区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人数基本为零。临近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发展的均等机会,基本解决了村寨社区居民的收益和脱贫问题。仅在2016年,西江苗寨全体村民通过制度性收益、资产性收益、劳务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等四大收益手段,人均年获利就超过了万元,社区大部分居民已经实现了脱贫创富。

就文化的角度来说,2008年以前,西江没有一家民族博物馆、没有任何一个文化展示点,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尚处在自然状态。2008年以后,西江苗族博物馆和20多户家庭博物馆的成立,使得西江苗寨第一次有了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展示的场所。近年来,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重要推动,“银饰坊”、“刺绣坊”、“蜡染坊”、“古歌堂”、“鼓藏堂”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展示点的推出,极大地保护与彰显西江苗族的传统文化;西江村两委以及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在各种节庆举办的“学苗文、唱苗歌”,“千人齐唱苗族古歌”等活动,极大地唤醒了社区居民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热情;雷山县旅游管理园区对千栋吊脚楼的奖励保护条例,有效地保护了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就村寨面貌和居民生活而言,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整个村寨较以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有机更新。2011年西江苗寨开始修建自己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多年整治,西江苗寨以前污水横流,畜粪满街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与提高,苗族传统吊脚楼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保护;“千户灯火夜景工程”不仅增加了传统村寨的看点与颜值,还结束了村寨居民出门照亮“靠月亮”、“打电筒”的历史;2015年,贵州县县通高速修到寨门口,构建出了西江苗寨和外界交流的快捷通道。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目前西江苗寨村民自有各种汽车超过了800多辆,98%以上的住户都有冰箱、彩电,都已实现了水冲式卫生间,洗澡间24小时供应热水,生活质量今非昔比。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