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鵟(鹰科鵟属动物)

由网友(人群恐惧)分享简介:大鵟(推丁教名:Buteo hemilasius),鹰科鵟属的鸟类。它是1种大型猛禽,头顶以及后颈红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红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浓褐色,羽湿红色,下体多数棕红色。跗蹠后面凡是被羽,翱翔入翼下有黑斑。虹膜黄褐色,口玄色,蜡膜黄绿色,跗蹠以及趾黄色,爪玄色。栖息于山地、山麓平本以及草本等地域,也呈现正在平地林缘...

生活在大兴安岭精灵

大鵟(拉丁学名:Buteo hemilasius),鹰科鵟属的鸟类。

它是一种大型猛禽,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

中文学名

大鵟

拉丁学名

Buteo hemilasius

鹰科

动物界

鵟属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隼形目

别称

豪豹、白鹭豹

亚科

鵟亚科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大鵟

亚种

无亚种

英文名称

Upland Buzzard

外形特征

大鵟体长57-71厘米,体重1320-2100克。它的体色变化较大,分暗型、淡型两种色型。暗型上体暗褐色,肩和翼上覆羽缘淡褐色,头和颈部羽色稍淡,羽缘棕黄色,眉纹黑色,尾淡褐色,具6条淡褐色和白色横斑,羽干及羽缘白色,翅暗褐色,飞羽内翈基部白色,次级飞羽及内侧覆羽具暗色横斑,内翈边缘白色并具暗色点斑,翅下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白斑。下体淡棕色,具暗色羽干纹及横纹。覆腿羽暗褐色;淡型头顶、后颈几为纯白色,具暗色羽干纹。眼先灰黑色,耳羽暗褐,背、肩、腹暗褐色,具棕白色纵纹的羽缘。尾羽淡褐色,羽干纹及外侧尾羽内翈近白色,具8-9条暗褐色横斑,尾上覆羽淡棕色,具暗褐色横斑,飞羽的斑纹与暗型的相似,但羽色较暗型为淡。下体白色淡棕,胸侧、下腹及两胁具褐色斑,尾下腹羽白色,覆腿羽暗褐色。大鵟虹膜黄褐色,嘴黑褐色,腊膜绿黄色,跗跖和趾黄褐色,爪黑色。[1]

大鵟的外形和普通鵟、毛脚鵟等其他鵟类都很相似,但体形比它们都大,飞翔时棕黄色的翅膀下面具有白色的斑。另外它们三者的跗跖上的被羽有所不同,普通鵟跗跖仅部分被羽,毛脚鵟的被羽则一直达到趾的基部。

大小量度:体重♂1320-1800克,♀1950-2100克;体长♂582-622毫米,♀569-676毫米;嘴峰♂24-30毫米,♀28-30毫米;翅♂446-477毫米,♀470-520毫米;尾♂262-272毫米,♀262-285毫米;跗蹠♂76-92毫米,♀80-94毫米。(注:♂雄性;♀雌性)[1]

物种分类

单一物种,无亚种。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冬季也常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芦苇沼泽、村庄、甚至城市附近。[1]

主要为留鸟,部分迁徙。春季多于三月末四月初到达繁殖地,秋季多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在中国的繁殖种群主要为留鸟,部分迁往繁殖地南部越冬。[1]

大鵟平时白天活动。常单独或小群活动,飞翔时两翼鼓动较慢,常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在空中作圈状翱翔。此外还有上飞、下飞、斜垂飞、直线飞、低飞而转斜垂上树飞、树间飞、短距离跳跃飞、长距离滑翔飞、空中驱赶飞、追逐嬉戏、飞获得猎物飞,以及各种打斗时的飞行等方式,堪称花样繁多。性凶猛、也十分机警,休息时多栖息地上、岩石顶上或树森林突出物上。冬季与鸢混在一起在松柏镇居民屋后的林缘地带觅食。找到食物者一边煽动翅膀,一边跑开,防止其他的鸟前来争夺。休息时多栖于地上、山顶、树梢或其他突出物体上。[1]

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或者站在地上和高处等待捕获物。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它捕蛇的技术十分高超,用脚抓获以后便振翅飞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弯曲着身体,准备缠绕大鵟的双脚,但大鵟却突然伸直双腿和脚爪,将蛇撒开,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后俯冲而下,再次将蛇抓起,带到空中,重复前面的动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后,才降落到地面上将其慢慢地吞食。[1]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联邦(中亚和东亚地区)、塔吉克斯坦。

游荡:香港、日本、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上海、浙江、广西、四川、陕西等地为旅鸟、冬候鸟。[1]

繁养方式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的附近大多有小的灌木掩护。巢呈盘状,可以多年利用,但每年都要对巢材进行补充,因此有的使用年限较为长久的巢,直径可达1米以上。巢主要由干树枝构成,里面垫有干草、兽毛、羽毛、碎片和破布。每窝产卵通常2-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淡赭黄色,被有红褐色和鼠灰色的斑点,以钝端较多。孵化期大约为30天。雏鸟属于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大约45天,然后离巢飞翔,进行独自觅食的生活。[1]

动物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1]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大鵟以鼠类和鼠兔等为主要食物,在草原保护中具有很大作用,应注意保护。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