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伯劳(伯劳科伯劳属鸟类)

由网友(Puppet(傀儡))分享简介:虎纹伯逸(教名:Lanius tigrinus):齐少一六五毫米摆布。雄性成鸟:额基、眼先以及宽广的贯眼纹玄色;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余部包孕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纯以玄色波状竖斑;飞羽暗褐色,外翻具棕褐色羽缘;首羽棕褐色,具没有较着的褐色竖斑,外侧首羽端缘棕红色;下体杂红色,两胁略沾蓝灰色;覆腿羽黑纯以白斑。雌性...

虎纹伯劳

虎纹伯劳(学名:Lanius tigrinus):全长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鸟:额基、眼先和宽阔的贯眼纹黑色;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杂以黑色波状横斑;飞羽暗褐色,外翻具棕褐色羽缘;尾羽棕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端缘棕白色;下体纯白色,两胁略沾蓝灰色;覆腿羽白杂以黑斑。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

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主要食物是昆虫,特别是蝗虫、蟋蟀、甲虫、臭虫、蝴蝶和飞蛾,也吃小鸟和蜥蜴。分布于亚洲多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中文学名

虎纹伯劳

拉丁学名

Lanius tigrinus

伯劳科

伯劳族

伯劳属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Drapiez, 1828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雀形目

别称

花伯劳、虎伯劳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虎纹伯劳

亚种

无亚种

英文名

Tiger Shrike

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额基部、眼先向后,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宽约1.5毫米的暗褐色隐横纹,横纹之间的间隔约1.5-2厘米,外侧尾羽具浅淡色端;飞羽暗褐色,各羽外缘染以棕红,内侧飞羽更为显著,最内侧数枚飞羽(三级飞羽)的内、外均染棕红,并有类似尾羽的暗褐色隐横纹。下体几全部为纯白色,仅胁部显有暗灰色泽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鳞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横斑;腋羽白色。[1]

雌性成鸟:额基黑色斑较小;眼先和眉纹暗灰白色;胸侧及两胁白色,杂有黑褐色横斑;余部与雄鸟相似,但羽色不及雄鸟鲜亮。[1]

幼鸟,头顶与背羽均为栗褐色,满布黑褐色横斑,过眼纹褐色或不显著,下体的胸、胁部满布黑褐色鳞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黑褐色。[1]

大小量度:体重♂23-29克,♀24-28克;体长♂154-190毫米,♀147-192毫米;嘴峰♂12-18毫米,♀12-18毫米;翅♂80-119毫米,♀77-94毫米;尾♂65-95毫米,♀65-90毫米;跗蹠♂21-27毫米,♀21-26毫米。(注:♂雄性;♀雌性)[1]

栖息环境

栖息地海拔300-2100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森林和林缘地带,尤以开阔的次生阔叶林、灌木林和林缘灌丛地带较常见。也多见于丘陵至低山区,从低山(例如山东省烟台昆嵛山的海拔100米处)至中山(例如北京延庆县山区的海拔900米处),均采到过它的巢。分布虽然较广泛,但种群密度较低,而且多分布在红尾伯劳较少的地区,受到后者的排挤。喜栖息在疏林边缘,带荆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阔叶树,是经常选用的巢址。[1]

生活习性

多见停息在灌木、乔木的顶端或电线上。 四处张望,寻找食物,当发现空中或地面的猎物后往往急飞捕食,捕食后多返回原栖息处取食或转往别处。性较凶猛,不仅捕食昆虫,有时也会袭击小鸟。

典型的伯劳习性,喜在多林地带,不如红尾伯劳显眼,多藏身于林中。性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取食少量植物。鸟胃内昆虫及虫卵占取食频次的81.9%,植物性食物桑椹和杂草种子占18.1%。[1]

分布范围

原产地: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中国台湾和香港、菲律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满窝卵4-7枚,以4枚者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红色,上具淡灰蓝及暗褐色斑点,在钝端较集中。卵重3.0-3.8克,日产1卵。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3-15天。雌鸟在孵卵时,雄鸟担任警戒并常衔虫饲喂雌鸟。由两性共同育雏,平均每小时喂雏17-24次。雏鸟留巢期13-15天。破壳雏重约2克,5日龄时睁眼,离巢前体重24.5-26.7克。[1]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