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县(中国)

由网友(手持胸器)分享简介:天峻县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匿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海湖东南部、柴达木盆地东缘,是海西州独一的牧业县。截至二零二零年七月齐县总面积二.五七万平方私里,[一]辖三镇七城六二个牧委会以及二个社区。[二]二零二一年年底齐县户籍户数八零五七户,二三六一五人,整年完成地域出产总值(GDP)二一.五三亿元。[三]属低本热带天气,以山地为...

天峻县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缘,是海西州唯一的牧业县。截至2020年7月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1]辖3镇7乡62个牧委会和2个社区。[2]2021年年末全县户籍户数8057户,23615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53亿元。[3]

属高原寒带气候,以山地为主,高山、中低山、山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截至2020年7月矿产资源有煤储、石灰石岩矿。[1]

截至2021年末共有各类学校16所,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76个。[3]

天汉代以前,天峻为羌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诱卑禾羌献地,置西海郡,天峻归西海郡辖地,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海郡废,复为羌地。民国六年(1917年)天峻地区录都兰理事,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为都兰县管辖,称都兰县第二行政区。2003年4月成立城东、城西两个社区。[4]

著名景点有西王母石室、木里肖合力雪山、石经院等。[2]

中文名

天峻县

著名景点

哈熊沟、鲁芒沟、秀陇沟、石经院、哈拉湖

机场

车牌代码

青H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北部 青藏高原北部

电话区号

0977

下辖地区

3镇、7乡

行政区类别

面积

2.57万平方公里(2010年)

外文名

Tianjun County

气候条件

高原大陆性气候

火车站

天峻火车站

党政领导

县委书记:马学太;县长: 杨有智

邮政区码

817299

政府驻地

新源镇

所属地区

中国 青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人口

2.25万

方言

藏语、蒙古语

概况

天峻,在中国旅游电视周上获奖喽,靠的不仅仅是颜值哦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北部,西北部与甘肃省交界。总面积2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8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还有汉、蒙古、回等民族。天峻县辖3个镇、7个乡:新源镇、木里镇、江河镇、苏里乡、龙门乡、舟群乡、智合玛乡、快尔玛乡、生格乡、阳康乡。县人民政府驻新源镇,距州府驻地223千米。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42″—99°41′48″之间,北纬36°53′—48°39′12″之间,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其中天然草场和宜建人工草场2355.73万亩,占总面积的61.05%;退化黑土滩和风沙地143.65万亩,占总面积的3.73%;冰川和水域78.34万亩,占总面积的2.03%。全县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对高差近3000米。县城新源镇海拔3406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宜成熟,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总面积2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8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还有汉、蒙古、回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新源镇,距州府驻地223千米。邮编:817200。代码:632823。区号:0977。拼音:Tianjun Xian。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祁连山中段南部地区,高山纵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以山地为主,高山、中低山、山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布哈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南部,疏勒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县境北部。属高原寒带气候,年均温-1.5℃,极端最高气温25.6℃,极端最低气温-35.8℃,年降水量360毫米。

  天峻县辖3个镇、7个乡:新源镇、木里镇、江河镇、苏里乡、龙门乡、舟群乡、智合玛乡、快尔玛乡、生格乡、阳康乡。 全县下辖12个乡,62个牧委会。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从汉代起,历属西海郡、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朵甘行都使司和硕特北前旗、都兰理事辖地。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诱卑禾羌献地,置西海郡,天峻归西海郡辖地,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海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十六国时,为鲜卑己弗部(又称己弗勿敌国),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间,天峻地区成为吐谷浑属地。

隋炀帝大县五年(公元609年)年破吐谷浑国,在其故地设置郡县、其中西海郡治吐谷浑故都伏俟城,领宣德、威定二县,天峻地区为宣德县地。隋亡,吐谷浑复其故地。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败吐谷浑,天峻地区改属吐蕃国。

北宋初,这里曾为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辖区。

蒙古宪宗蒙哥三年(公元1253年)置吐蕃待处宣慰司(治河州),天峻地区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属宣政院。

明前期为西宁塞外四卫之一的罕东卫属地。后罕东卫西迁,这一带属尕甘利都司,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年,东蒙古吐默特部进入青海破四卫,天峻遂为东蒙古诸部牧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又成为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辖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定青海蒙古29旗,天峻东部为和硕特北前旗驻牧地,西部为和硕特北右末旗驻牧地,录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于事务大臣(统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清咸丰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迁至天峻县境驻牧。

民国六年(1917年)天峻地区录都兰理事,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为都兰县管辖,称都兰县第二行政区。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0月16日,青海省军政委员会任命王本巴为都兰县长,王德海、丹科为副县长,10月30日王本巴一行30多人到达汪什代诲部落干1户丹科家,向欢迎的群众宣讲了政策,汪什代海(天峻)遂为解放,

1950年,天峻被划为都兰县第二区。

1953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都兰县升格为专区级民族联合自治政府,天峻升县级自治区,10月3日海西地委决定经省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天峻工作委员会,11月19日至24日召开"天峻藏族自治区筹备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天峻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

1954年7月25日,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正式成立,录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专区级)。

1955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批复海西自治区改为自治洲,天峻自治区改为天峻县,自治区人民玫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改称县长、副县长。

  2000年,天峻县辖12个乡,县府驻地新源(关角乡辖地)。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92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江河乡1865天棚乡1913阳康乡1010 知合玛乡1357木里乡908龙门乡1125快尔玛乡1482苏里乡1132尕河乡104生格乡1102 关角乡 1044舟群乡1084 新源未批镇 4801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镇政府设在天峻县县城);将生格乡政府驻地迁至野马滩(青新公路451千米处)。

  2001年底,天峻县辖1个镇、10个乡,62个村(牧)委会。

  2005年,天峻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撤销木里乡,设立木里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江河乡,设立江河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关角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所在地12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面积639平方千米。辖日许尔、拉萨尔、达尔角合、赛尔雄4个牧委会。1958年前属下环仓辖乡,1959年属天棚公社,1963年由天棚公社析置关角乡,1969年改设关角公社,1984年改为关角乡。

生格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4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织合纳合、奥陇、阿吾嘎尔、秀陇4个牧委会。1954年属上环仓区,1958年建生格乡,同年9月改为生格公社,12月并入快尔玛公社,1963年分设生格公社,1984年改为生格乡。

快尔玛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曲尕追、纳尔宗、赛尔曲、恰通、莫日通、德陇、阳陇、多尔则、环仓贡玛9个牧委会。1958年设快尔玛乡,同年与生格等乡合并成立快尔玛公社,1963年又设快尔玛乡,1969年改为快尔玛公社,1984年改为快尔玛乡。

天棚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梅龙、茶木康、日许尔、天棚、曲陇、扎德勒、拉陇、夏尔宗8个牧委会。1956年设天棚乡,1959年改为天棚公社,1984年改为天棚乡。

江河乡

  位于县境东部边缘,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柔丹、莫合拉、茶果、舟东、结盛、织合干木、赛尔创、索德8个牧委会。1956属下环仓区,1959年改设江河公社,1963改为结盛乡,1969年改为江合公社,1984年改为江河乡。

舟群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迪尔恩、桑毛、岗东、吉陇、茫扎、浪钦6个牧委会。1956年属下环仓区,1959年并入江合公社,1963年改设舟群公社,1984年改为舟群乡。

织合玛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776平方千米。辖加吉、吉刚、加陇、多玉、曲陇、达尔那6个牧委会。1958年建织合玛乡,1959年改为织合玛公社,1963年改为织合玛乡,1969年改为织合玛公社,1984改为织合玛乡。

阳康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8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赛尔娘、曲陇、恰浩尔、果当4个牧委会。1956年属上环仓区,1959年属快尔玛公社,1963年分设阳康乡,1969年改为阳康公社,1984年改为阳康乡。

木里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66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纳合让、角合根、佐陇、唐莫日4个牧委会。1956年属上环仓区,1959年为木里公社,1963年改为木里乡,1969年改为木里公社,1984年改为木里乡。

龙门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0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龙门尔、扎玛尔、措芒、纳尔扎4个牧委会。历属木里乡(公社)辖地,1984年由木里乡析置龙门乡。

苏里乡

  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6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措尔岗、豆库尔、登陇、曲尕追4个牧委会。1956年属上环仓区,1959年为苏里公社,1963年改为雪合里乡,1969年与尕合乡合并为苏里公社,1984年改为苏里乡。2005年,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 

尕河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80千米。人口138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8%。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尕玛尔巴当1个牧委会。1959年属苏里公社,1963年分设尕河乡,1969年并入雪合里公社,1984年由苏里乡析置尕河乡。2005年,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天峻县辖3个镇:新源镇、木里镇、江河镇,7个乡:苏里乡、龙门乡、舟群乡、织合玛乡、快尔玛乡、生格乡、阳康乡。[4]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天峻县总人口4.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98%,天峻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地区,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15个民族。[5]

地理环境

天峻县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42〃—99°41′48〃之间,北纬36°53′—48°39′12〃之间。东邻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和刚察县,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西毗德令哈市,西北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界。县境东北-西南宽约44-170公里,西北-东南长约312公里。天峻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2010年)。[5-6]

地形地貌

天峻的地形可概括为:六大水、五大山、丘陵沟谷间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泽连冰川;中部高,两头低,东南宽西北窄,形似楔;海拨高,天峻县最高海拨5826.8米,最低海拨2850米,相对高差近3000米,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5-6]

气候特点

天峻县海拨高,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低,降水时间不均匀。气候寒冷,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大风天数97天。[6]

自然资源

截至2010年,天峻县矿产资源有煤、硫磺、石灰石、石棉、云母、石膏、冰洲石、芒硝、岩盐、高岭土、铅锌、铜、黄铁、金等。除煤、铅锌规模开采外,其他尚未开采利用;天峻县探明煤储量为33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66.9%,石灰石岩矿D级储量为12.9亿吨,在木里地区永久冻土层首次发现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一种纯度高、类型新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5][8]

生物资源

截至2010年,天峻县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具有各种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的22科、37种。主要珍稀动物有牦牛、鹿、麝、雪鸡、猞猁、雪豹、野驴、岩羊、黄羊、羚羊、熊、盘羊等;境内可入药的野生植物有193种,常用的有80余种。[5]

交通运输

青藏铁路横贯天峻县县境南部,截至2010年,铁路在境内全长95公里,设有江河、天棚、天峻、南山、二郎洞五个火车站。天峻站东到西宁316公里,西达州府德令哈220公里。315国道线和青藏铁路穿县而过,[5-6]

经济发展

2008年,天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2亿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112.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6亿元,比2007年增长6%;第二产业完成13.9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1.39%;第三产业完成1.71亿元,比2007年增长28.18%。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7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21.6%。县级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亿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42.17%,增收3620万元。完成县级一般预算支出28573万元。天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17亿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34%。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17.6:64.1:18.3调整为9.1:80.9:10。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3.3%、92.4%、4.3%。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3.7、103.7、4.84%。[1]

第一产业

2008年,天峻县共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97亿元,较2007年增长7.13%;天峻县各类牲畜存栏69.25万头(只);适龄母畜比例61.2%;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40.85%、35.99%。整合各类资金1.29亿元,建成了一批育肥基地、防灾基地等牧业基础设施工程。县财政安排新牧区建设资金530万元,同时以财政贴息的形式,协调贷款1300万元,用于新牧区试点村建设,改善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条件。已成立1个天峻县性牧业合作社,12个以乡村为单位的牧民协会,共拥有会员571户,占天峻县总牧户的19.37%。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引导驻县13家企业与35个牧业社以及2个社区结对,落实帮扶资金533万元。完善牧区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机制,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实施总投资100万元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695名贫困牧民直接受益。加大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牧民进城务工创业,转移劳动力3212人(次),劳务收入达998万元。[1]

第二产业

2008年,天峻县全年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3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2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04%,天峻县工业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91.4%,拉动经济增长102.6%;天峻县实现销售产值3.6624万元;原煤产量完成648万吨,较2007年同期增长77%,完成年计划的130%。[1]

第三产业

2008年,天峻县第三产业完成1.71亿元,比2007年增长28.18%。[1]

社会事业

  2008年,天峻县继续推行教育免费补助政策,共补助生活费234.2万元,免除各类教育费用281.82万元,天峻县所有城乡学生均享受了免费上学,分别在西宁、德令哈市开办了高中班。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继续落实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政策,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招聘85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县、乡、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组建天峻县神湖之源歌舞队,开展多场次巡回演出。投资280万元改造县影剧院,投资112万元建设7个乡镇文化站。积极参与柴达木之夏、州民运会、激情穿越柴达木等一系列大型文体节庆活动。[1]

旅游景区

  峻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青海湖的西侧。地势起伏,山峰相连,山上古柏挺立,山下绿草铺地,美丽的风光令人目不暇接。为了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天峻县把旅游业纳入全省环湖旅游的区域,紧紧抓住环湖生态旅游与保护的机遇,迅速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高原特色的旅游业,重点打造骏马故乡、天峻神山、藏族风情等旅游品牌。同时,抓住天峻东部部分地区被纳入环湖旅游线路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大与省、州旅游部门的联系,打造出一条由西王母石室-鲁茫沟-舟群神山-天峻沟-木里肖合力雪山,以草原文化、宗教文化为内涵的精品旅游线路。

  天峻县在积极制订和落实旅游规划的同时,正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加快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和通讯设施建设,力争各景点之间道路畅通、通讯无阻。同时,根据旅游业需要,将有计划地发展天峻的特色民族饮食业和商贸业,并通过各种传媒,向外界展示和介绍天峻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景点、景区,拉长旅游产业链,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加牧民收入。

天峻山

  天峻县位于祁连山南麓,东距青海湖仅40余公里,是传说中的西王母古国所在地,天峻山是环湖13座名山之一,也是柴达木盆地的东部门户。这里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自然景观更是独特诱人。雄踞天峻县境北部的祁连山脉两大著名冰峰——团结峰和雪合力冰峰,孕育出绵延数公里的现代冰川,终年傲然挺立在群山之巅,晶莹而洁白,令人产生童话般的遐想。

  天峻自古就以辽阔而美丽的天然牧场著称。牧草连天涯,浓绿胜似酒。原野上牛羊成群,炊烟袅袅,牧歌悠悠。青海湖的母亲河布哈河从北部山区发源,一路浩浩荡荡,蜿蜒东去,沿河两岸,绵延几十公里的灌木林,为天峻草原镶上了一道碧绿的翡翠珠链。

  县城西南的天峻山,异峰幽洞,奇秀天成。山上松柏挺立,绿草铺地,山峰两侧的天峻沟和瞎熊沟里奇峰林立,亦幻亦真,既有云南石林般的秀丽清雅,又多了许多雄浑伟岸的突峰兀仞。更令人称奇的是,峰峦沟壑间,清泉潺潺,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俨然一个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天然动物园。离县城55公里处的秀龙沟,被天峻人自豪地称为“青藏高原的小九寨沟”。这条峡谷总长26公里,四面环山。沟内瀑布飞泄,山泉奔流,灌木茂密,各色奇石千姿百态,野生动物成群,环境清幽雅致,景色迷人。

  天峻山植被良好,山北是灌木丛,山南是松林。这里出没的走兽有:雪豹、马鹿、獐子、岩羊、黄羊、狐狸、兔子、野马、马熊等,飞禽有老鹰、雪鸡、马鸡等。

  天峻境内众多的名胜,古老的岩画群、壮观的石经院,向人们无言地展示着天峻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西王母石室传说是西王母古国的女酋长居住的地方,又由于民间传说猴王孙悟空与天将二郎神大斗,二郎神曾藏身于此,故又称二郎洞。奇妙的扎西郡乃山,藏语意为吉祥之源,这座山形如巨大的金字塔,十分奇特,山脚下数十眼小泉组成的神泉,能治很多种疾病。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因饮泉水而长寿,百岁老人并不鲜见,且个个身体硬朗,80多岁仍能扬鞭策马,在草滩上飞驰。

哈拉湖

  哈拉湖是青海第二大湖泊,又称黑海,湖泊面积59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属咸水湖。哈拉湖是青藏高原上内陆流域一个大型咸水湖。该湖由发源于高峰达5,600米的周围山区的许多小河流供水,各河多发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这是祁连山腹地水草丰美的一块地方,主要植被为芨芨草、猪毛蒿、阿尔太针茅、冰草、木本猪毛菜、里海盐爪爪和牛漆姑草的高原草甸植被,是湿地鸟类雁鸭类、鹬类和鸥类的重要繁殖地,湖中有大种群的湟鱼生存。

西王母石室

  关角山下有一座玲珑的小山,高仅20多米,西侧有一神奇的山洞。洞内有一个可供四人并坐的天然石炕,天生一个仙人洞。距此不远处有一座山,山顶如斩削的平台,而石室所在的这座山峰传说是美猴王与二郎神大战被斩削下来的山尖。许多美妙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感叹不尽大自然的奇巧与神秘。

鲁芒沟岩画

  鲁芒沟岩画位于天峻县天棚乡之西南,沟为东南-西北向,沟口处有西宁-天峻公路横穿,沟东西两侧均为高山,山间和沟谷间牧草丛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在沟内约4公里处东侧为石山,石山根部为山体溃塌而落下的大石块,这些石块表面有一层油黑发亮的氧化面,岩画就制作在这些大石块上,共有3处,分别刻在3块相距不远石面较平的大石块上。

  北侧一处约9平方米的石块上刻有50多个动物画像,有牛,马,山羊,野猪,狐狸,部分动物身上还刻有“万”、“母”等不同形状的纹饰,画面形态大小不一,最长的约0.30米,高约0.20米,最小的动物长0.05米。画面形象生动,动物具有动感;在中间的一处位于第一处之南侧,面积约7平方米,刻有7个动物画像,为牛羊,驴,老虎,狐狸,一般长约0.06米-0.25米,高约0.05米-0.15米;一处在最南侧,面积仅3平方米,21个动物画像,以骆驼为,头向一致,展示骆驼在沙漠里运行的场面,此外尚有马、牛、山羊、大头羊、蛇等。

  3处的岩画主要刻划手法有两种,一是用平头凿或尖凿只雕刻出动物肢体的轮廓线,勾画出动物形象;一种是琢凿出轮廓后通体用尖凿加以细密的雕琢,成为微浅的阴刻画面。鲁茫沟岩画全是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场面宏大,属唐代遗迹,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莽沟岩画中的生殖图,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是青海岩画中的珍品。画面上有一男一女,女为正面图,双腿微曲,向两边分开,臀部下面的两腿之间打凿了一个圆点,象征女性生殖器。男的在女的左边,侧面绘伟,生殖器很突出。男女图的下面,用圆点和曲线的集合表示交媾。制作者用“有形”的交媾表达了“无形”的生殖概念,寓意隐约,意味深长,表现了刺激牲畜生产的巫术思维,也反映了吐蕃民族的文化观念,思维习惯和直观朴素的表现方法。

石经寺

  青海天峻石经寺位于天峻县城东北方,离县城约18公里处。1957年建成,在石板上镌刻藏文关角(即甘珠尔)大经108部,庄严经200部、佛像324尊。石经墙为高2米、宽1米,周长320米的正方形经院。整个镌刻线条清晰、工整大方、清秀流畅;人物构图准确,线条自然、精细,动静表情各异,具有藏传佛教艺术造型的特点和很高的文物价值。

  石经墙最大的一堵是在大经堂的右面,长165米,所刻经文为世界著名佛教经典《甘珠尔》大藏经。该经墙东头有长9米、宽9米、高10米的经墩,所刻经文是世界著名的佛教经典《丹珠尔》大藏经。经墩东面又有一堵石经墙,所刻经文为《塔多》刻了108遍。最大石经墙西面又有一长15米、宽1.30米-1.58米:高1.2米的石经墙,所刻经文有17种。

  整个石经院由“甘珠尔石经院”、“时轮佛塔”、“石经佛龛”、“巨锅长明灯”四部分组成。主体建筑石经院坐北朝南,由四面石经墙和院门组成,没面墙除了石经以外,还有许多佛龛及雕刻在石板上的佛像。石经院中心空地上用石经板垒筑着一座高大的时轮佛塔,这座佛塔外观奇特,风格古雅。塔顶由石轮、月亮、太阳的图案组成,塔身为长方形,佛塔的基座下建有小地宫。在时轮佛塔身前,置有一巨锅,点燃的酥油灯常年不熄。

  石经刻字清晰工整,字体清秀大方,笔划流畅,苍劲有力。石刻图画及各种人物构图准确,比例适当,雕刻线条自然,精美舒展。石刻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石刻在造型艺术上具有明显的佛教特点,技法上简拙古朴,人物神态各异,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研究藏族书法艺术和藏传佛教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族风情

  蒙古服饰:中秋节前夕,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举办蒙古族服饰展演,华美多姿、传统与时尚结合的民族传统服饰,成为戈壁深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随着当地蒙古族牧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他们订做的节日盛装更显华贵考究。位于戈壁深处的德令哈市平均海拔近3000米,近10万人口,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

  “德都”蒙古人服饰:青海省境内的蒙古族人又称“德都蒙古人”,主要是成吉思汗及其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他们进入青海后便留下放牧繁衍生息,发展至今。近年来,随着当地蒙古族牧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他们制作的节日盛装更显华贵考究。

林卡节

林卡节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11]

谢水节

谢水节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11]

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11]

俄喜节

俄喜节为藏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11]

参考资料:

  • 1.2008 年 天 峻 年 鉴.天峻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8-4]
  • 2.天峻县召开全县干部大会.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11-16]
  • 3.天峻历史概况.天峻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08-4]
  • 4.天峻县行政区划.天峻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4]
  • 5.天峻县简介.天峻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4]
  • 6.天峻县简介2.天峻县简介[引用日期2014-08-4]
  • 7.我国首次在陆域冻土带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中国地质科学院[引用日期2014-08-5]
  • 8.天峻县.海西州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4]
  • 9.旅游动态.天峻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4]
  • 10.名优特产.天峻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8-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