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区(湖南省长沙市辖区)

由网友(别谈情&戒了)分享简介:岳麓区,隶属湖南省少沙市,位于湘江西滨[一]东取少沙市开福区、天心区隔湘江相视,南取湘潭县9华城、龟头镇相连,西取宁城县谈林镇、花亮楼镇、夏铎镇交界,北取视乡区黑箬展镇、黄金镇、星乡镇邻接。[二]下辖一五个街谈、二个镇、二个景区办理处、一个低新技能财产开垦区,总面积五五二平方私里。[三]岳麓区属亚寒带季风性潮湿天气区,...

岳麓区,隶属湖南省长沙市,位于湘江西滨[1]东与长沙市开福区、天心区隔湘江相望,南与湘潭县九华乡、龟头镇相连,西与宁乡县道林镇、花明楼镇、夏铎镇接壤,北与望城区白箬铺镇、黄金镇、星城镇毗邻。[2]下辖15个街道、2个镇、2个景区管理处、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552平方公里。[3]岳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1]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拥有岳麓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6000亩洋湖湿地公园3000亩梅溪湖1000亩西湖600亩后湖,及橘子洲景区巴溪洲水上公园生态景观,是“山水洲城”自然风貌的典型代表。[1]

地貌资源。境内大部分为岗地丘陵区,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60~80米,最高点稽家山海拔474.9米,最低点洋湖垸海拔21.6米。境内矿藏资源有灰岩石英岩砂岩黏土、铁矿、锰矿煤矿,主要分布在坪塘街道雨敞坪镇

岳麓区截止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020090万元。[4]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16所高等院校坐落于此,集聚了32位卓有建树的“两院”院士,享有“湖南硅谷”美誉。[3]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

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63个,新增61个,其中一级及以上医院5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4822人,床位14288张,新增2740张。[4]

长沙岳麓区邮政编码410006

岳麓区前身为长沙市西区,作为独立的区域性地方行政建置,始于1934年(民国23年),是当时长沙城区的主要部分。1951年9月成立长沙市城西区人民政府,1956年水上区撤销并入西区、1975年原岳麓区并入西区,所辖地域扩大。[2]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集“山、水、洲、城”于一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湘江之滨,依江面市,现有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景点,为世界罕见的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5]

面积

552平方公里[6]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人均生产总值

139190元(2019年)

政府驻地

望岳街道金星北路段517号

著名景点

岳麓山、橘子洲

机场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方言

湘语-长沙话

邮政区码

410006

中文名称

岳麓区

主要高校

湖南大学、湖南师大、中南大学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民族

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

人口数量

常住总人口157.98万人(2021年)[4]

地区生产总值

15020090万元(2021年)[4]

下辖地区

15个街道、2个镇、2个景区管理处、1个科技产业园

电话区号

0731

地理位置

长沙湘江西滨

火车站

长沙站、长沙南站

车牌代码

湘A

外文名称

YueluDistrict

行政代码

430104[7]

所属地区

湖南省长沙市

区委书记

谭勇[8]

代理区长

何朝晖[9]

建制沿革

长沙市有哪些区

1996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29号)同意调整长沙市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调整后,岳麓区辖原西区的麓山路、银盘岭、桔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的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的天顶乡,区人民政府驻银盘路89号。6月19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岳麓区辖原西区麓山南路、银盆岭、桔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天顶乡。区人民政府驻银盆南路89号。行政区域四至范围:东面以湘江主河道中心线为界;南面以望城县坪塘镇、九江乡与市区县界为界;西面以望城县雷锋镇、黄金乡与市区县界为界;北面以望城县星城镇与市区县界为界。原郊区管辖的农、林、牧、渔场,分别划归各区管辖:岳麓区辖原郊区西湖渔场、岳麓渔场、养鹿场、东方红农场。

岳麓区系湖南省会、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主要门户和市辖城区,1996年4月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而设立。岳麓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滨,以湘江主航道为界,划江而治,岳麓区现辖15个街道、2个镇、2个景区和2个科技园区,共87个村、81个社区,辖区面积552.02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80.18万人。

2000年,岳麓区辖8个街道、1个镇、2个乡。

2004年,岳麓区辖9个街道、1个镇、1个乡。 (根据《湖南省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2004年》整理)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岳麓区辖9个街道、1个镇、1个乡:望月湖街道、岳麓街道、桔子洲街道、银盆岭街道、观沙岭街道、望城坡街道、西湖街道、咸嘉湖街道、望岳街道、东方红镇、天顶乡。

2007年,从岳麓区天顶乡析出联络、学湖、中塘、天顶、骑龙5个建制村及阳明山庄社区,设立梅溪湖街道办事处。梅溪湖街道办事处辖1个社区、5个建制村,总面积21.2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办事处机关驻虎形山。行政区划调整后,天顶乡辖1个社区、7个建制村,总面积20.86平方千米,总人口2.79万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湘民行发[2007]12号)

2008年,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湘民行发[2008] 3号):将望城县含浦、坪塘、莲花、雨敞坪镇4个镇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4个镇的行政建制、人口、面积、所辖村(居)委会个数、政府驻地均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岳麓区辖10个街道、4个镇、1个乡,总面积475.02平方千米,总人口56.27万人。

2012年,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岳麓区天顶乡、含浦镇、坪塘镇 设立天顶街道办事处、含浦街道办事处、坪塘街道办事处。

2013年1月18日,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全区坪塘街道、含浦街道进行析置,将坪塘街道析置为洋湖、坪塘2个街道,将含浦街道析置为学士、含浦2个街道。

坐落在岳麓山清风峡的爱晚亭,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由清代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起名。

传说江南性灵派诗人袁枚来长沙讲学,慕罗典之名,特来岳麓书院拜见。罗典以袁枚办学招收女弟子、乱了学规为由,在书院门前贴出一幅对联:“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拒绝见之。同时,还派学生名为陪游,实为监督,随时将袁枚的言论报告给他。袁枚在游山时的言论陆续传来。一个学生报告说,袁枚很少介绍自己,而老是向我们了解先生的治学方法。不是我们听他讲学,倒是他听我们介绍先生的治学办法。罗典听了,心头一热,感到袁枚为人处事非同小可。

又有学生报告说,袁枚在山上和我们席地而坐,一起切磋学问,一点也不像个先生,倒像个年纪稍大的学生。罗典听了,霍地一下从座椅上站起,脱口称赞道:“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又有学生报告说,袁枚提议将红叶亭取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爱”、“晚”二字,改名为爱晚亭,会更有诗意。罗典一听,拍案叫绝,大声对学生们说:“袁公,真是有学问的人啊,你们赶快打开中门,请袁公进院讲学!” 从此,罗典和袁枚结成好友,红叶亭遂改名为“爱晚亭”。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岳麓区下辖17个街道、2个镇。[10]

区划详情

17个街道:望月湖街道、岳麓街道、桔子洲街道、银盆岭街道、观沙岭街道、望城坡街道、西湖街道、咸嘉湖街道、望岳街道、梅溪湖街道、麓谷街道、坪塘街道、含浦街道、天顶街道、洋湖街道、学士街道、东方红街道。

2个镇:莲花镇、雨敞坪镇。[10]

自然环境

长沙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南的东部偏北。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与岳阳、益阳、娄底、株洲、湘潭和萍乡接壤。总面积为118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56.33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千米。位于浏阳境内的大围山七星岭海拔1607.9米,为辖区最高处;岳麓山的云麓峰海拔300.8米,为城区至高点。

岳麓区位于长沙城区西部,地形呈波状起伏,地势南北低、中部高,由东向西略斜,西部地势平坦,中部为丘陵地带。由于长期风雨侵蚀,形成红土岗地,地质呈酸性。岳麓区整个地势南北低平,中部属丘陵地带,略高。全区处于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分布相对集中,山、丘、岗、平组合大体为2:3:3:2,适宜于农、林、渔和城建、交通用地的综合布局。全区成土母质以板页岩风化物为主(占48.8%),其次为第四纪红土,砂砾岩则集中分布于园艺场、畜牧农场等丘陵地带,土质肥沃的水稻土集中于大托街道,特别是京广线以西湖区湘江沉积扇上,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湘江为长沙最重要的河流,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境内长度约75公里。湘江也南北贯穿了长沙城区,把城市分为河东和河西两大部分。河东以商业经济为主,河西以文化教育为主。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东南丘陵为主,东北以岗地为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大体各占四分之一。土壤以板页岩风化物为主,夹有红土、砂砾岩等土壤。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275天,年平均气温16.8~17.2℃,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径流量达808亿立方米。 除了湘江外,还有汇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主要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和沩水。最大的水库为宁乡境内的黄材水库和浏阳境内的朱树桥水库。

自然地理

岳麓区全境丘、冈、平原地貌均有,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为 60-80 米, 最低海拔约 29 米,最高点谷山海拔 362 米,次高点岳麓山海拔300.8米,地势起伏比长沙市区其它五区都大,相对高度为 333 米。全境属暖带绿阔叶林红壤地带,并保存原生性常绿地次生林 21 处,其间还有狸、黄鼬、小灵猫、豹猫等哺乳动物,在我国城郊型地域中极为少见。

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面积约8平方公里,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岳麓区自然山水资源得天独厚,集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风貌特色于一体。

桔子洲位于湘江江心,乃我国最长的江心洲岛之一。湘江流经长沙市区,有湘江水系支流289条,其中,流经岳麓区内的龙王港、靳江河是湘江2条一级支流,水量十分丰富,更有西湖、后湖、桃子湖、尖山湖、鹭西湖等水体镶嵌城区,更增添了城市的灵秀。

靳江河,又名“靳江”,古称“瓦官水口”,为湘江下游的支流。因河道经宁乡麻阳绕经楚大夫靳尚墓前而名“靳江”。靳江发源于湖南宁乡县白鹤山寨子冲,自西向东流经宁乡县东南部,然后于岳麓区的柏家洲附近汇入湘江。全长87.5公里,流域面积781平方公里。岳麓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 16.9 - 17.5 ℃,极端最高气温为 40.6 ℃,极端最低气温为- 12 ℃。年平均降水量为 1360-1400 毫米, 4-7 月为雨季,是我国暖温区域的一部分。

岳麓区是长沙首个全国生态示范区,是最适合人居的天然绿岛。它是长沙的“西大门”,集山、水、洲、城于一体,名山叠翠,秀水绕城,拥有湘江、橘子洲、岳麓山等生态资源,城区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蓬勃出浓烈的山水风情。岳麓区拥有森林面积47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4%,一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长沙城区的“肺”。境内有三条河流:湘江、荆江河、龙王港。 全年水资源总量约1647万立方米。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2平方米,全年大气质量优良率达70%,水质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92平方米,高于国家生态示范区一级标准。

与此同时,该区岳麓山、谷山、尖山、中塘四地物种多样,生态完备,具有相互协调、结构相对稳定的小自然生态系统。种种天然优势,构成了岳麓区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城区的“底气”。该区岳麓山、谷山、尖山、中塘四地物种多样,生态完备,湘江、橘子洲、岳麓山,再加上名亭爱晚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然界的恩赐和历史的沉积,天然优势与人文资本的叠加,使岳麓区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天然绿岛,在这里,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意地栖居。

地理位置

岳麓区位于古城长沙湘江西滨,与长沙市中心区隔江相望。岳麓区分别与望城县的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及坪塘镇相邻。岳麓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93分、北纬28度23分。[8]

地形地貌

岳麓区全境丘、冈、平原地貌均有,大部分地区海拨高度为60-80米,最低海拨约29米,最高点谷山海拨362米,次高点岳麓山海拨295米,地势起伏比长沙市区其它四区都大,相对高度为333米。[3]

水文

湘江流经长沙市区,有湘江水系支流289条,其中,流经岳麓区内的龙王港、靳江河是湘江2条一级支流。[3]

气候

岳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17.5℃,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2℃。年平均降水量为1360-1400毫米,4-7月为雨季。[3]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岳麓区拥有森林面积47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4%。[3]

水资源

全年水资源总量约1647万立方米。[3]

公共资源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2平方米,全年大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水质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92平方米,高于国家生态示范区一级标准。[3]

人口

岳麓区总人口统计表[2]

年份

数字(人)

2005年

38.63万

2006年

39.54万

2007年

59.7215万

2008年

62.2731万

2009年

63.7万

2010年

67.38万

2011年

常住人口80万

2012年

常住人口80.2万

2013年85.4万

  

2014年87.8万

  

2015年88万

  

2021年年末常住总人口157.98万人,比去年增加5.1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9.2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4.5%。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899289人,比上年增加58872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86.5%。按性别分,男性434567人,女性464722人;按年龄结构分0-17岁215470人,18-34岁201446人,35-59岁351040人,60岁及以上131333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5.7‰。[4]

民族

长沙市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其时多为楚人居住。随着民族的不断迁徙,城市逐步为汉人所占领。直到宋代以后,元之蒙古人,清之满人,才有极少数留居长沙,但也都逐步与汉族融合。到了元末明初,又有一部分回族同胞先后从北京、南京等地陆续迁来长沙居住,但为数极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在长沙工作、学习、经商的人口也在逐年增加。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岳麓区有45个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2010年岳麓区少数民族人数为1.99万人,占到长沙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5.8%,其中主要是岳麓街道、桔子洲街道及麓谷街道人数居多。

2010年岳麓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几个民族依次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和回族。

政治

区委书记:谭勇[8]

区委副书记:周凡、何朝晖[11]

政府领导

代理区长:何朝晖[9]

副区长:张永久、王海潮、彭迟平、彭首志、李群素、李鸿、刘振乾、朱兵[12]

人大领导

主任:彭利芝[12]

副主任:王剑、喻英姿、江南、张淳、万千[12]

经济

展望未来,长沙市提出了“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的战略部署,岳麓新城将被打造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聚集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支撑发展的增长极。到2020年,大河西先导区建成区面积将达2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未来三年,大河西先导区将完成投资300亿元,基本展现新区雏形。岳麓区将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三区(滨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人文生态旅游区、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区)、四园(含浦科教产业园、洋湖湿地文化公园、大学城文化艺术产业园、莲花和文化园)、两基地(梅溪湖生态休闲国际会展基地、中塘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外部世界实现精彩“互动”和强力“对接”,沿着‘兴工强区、三产富区’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都市产业,加快开发进程,朝着“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和谐的都市新区。”目标快速发展。

综合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020090万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325万元,同比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4280815万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10632951万元,同比增长9.7%。

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0.8%。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0、1.0、6.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12.5%、87.9%。

2021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679万元,同比增长35.4%,其中税收收入564848万元,非税收入10983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8552万元,同比增长10.7%,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019万元,同比增长21.4%。

2021年完成省市年度重点民生实事32项,在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领域有效果。[4]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062万元,同比下降4.3%。其中农业产值124990万元,同比下降2.9%;林业产值3953万元,同比下降12.0%;畜牧业产值13127万元,同比下降10.5%;渔业产值12087万元,同比增长6.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905万元,同比下降4.0%。全年粮食总产量43533吨,出栏肉猪1600吨,肉禽出笼39.41万羽,水产品产量6913吨。[4]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865774万元,同比增长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19310万元,同比增长0.3%。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2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8.9亿元,同比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4]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27434万元,同比增长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39057万元,增长7.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25101万元,增长11.9%;金融业增加值1085891万元,增长5.8%;房地产业增加值1268123万元,增长16.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497500万元,增长1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613893万元,增长5.0%。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长24.1%,非国有投资增长8.2%。分投资方向看,民生工程投资下降26.2%,生态环境投资增长8.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9.0%。

2021年全年房地产投资5777175万元,同比增长16.6%;商品房销售面积674.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611.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8%;商品房销售额8713061万元,同比增长51.7%,其中住宅销售额为7967238万元,同比增长58.8%。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9437万元,同比增长12.3%。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68698万元,同比增长14.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105185万元,同比增长11.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68391万元,同比增长18.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7164万元,同比增长16.1%。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74.4亿元(折合11.5亿美元),同比增长42.0%,其中出口总额67.9亿元,进口总额6.5亿元。

2021年全年共实施内联引资项目35个,其中新投产项目15个;新审批外资项目44个,协助办理外资项目4个。全年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2294000万元,同比增长59.0%;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7580万美元,同比增长44.0%。[4]

文化

岳麓区文化底蕴深厚。“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区因拥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而得名。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履痕处处,唱和名篇俯首可拾,更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桔子洲头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长沙》而天下闻名。区域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拥有千年古刹麓山寺、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西汉王陵、三国北津城等众多人文景观资源,集名山、名水、名洲、名院、名人于一域,常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发出“观一路名胜,读一部史书”的感叹。

特产

长沙最重要的特产是“长沙三绝”,即湘绣、中国红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绣的起源和发展都在长沙,为四大名绣之一。长沙也建有湘绣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和销售。中国红瓷器最早出现于1100年前的晚唐长沙窑,但包括之后出现的瓷器在内,都没有纯正的红色。1998年底,尹彦征在长沙才研制出纯正的红瓷器,并在长沙隆平高科技园建立了中国红陶瓷工艺园。菊花石产于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图案,其雕品为长沙的一大特色。

饮食

长沙的饮食品种很多,本地小吃和湘菜在长沙最为流行。同时长沙人也爱吃很多外地名菜,因此各地的饮食也经常风靡一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贵州啤酒鸭、重庆火锅、广东水果粥等。自1990年代前后长沙开始推出各种土菜系列,代表性口味有剁椒鱼头、烟熏腊肉、抱盐鱼等;风味小吃最著名的为臭豆腐、黄鸭叫、灯芯糕,潭州瓦罐等。

长沙的小吃,种类众多,而且因为湖南当地的口味,很多小吃为长沙所独有。临街小吃店是吃小吃的主要场所,每到晚上,南门口等地前来吃小吃的人们络绎不绝;即使过了深夜12点,来吃夜宵的人依然令街道火爆异常。尤其有名的夜宵区域在南门口到劳动广场之间一条步行十分钟即可穿过的路上,两旁餐馆林立。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娭毑口味虾”和在马益顺巷口的臭豆腐摊。火宫殿以及饮食一条街是2005年开发的小吃新地界。

主要的当地湘菜有:浏阳蒸菜、乡里腊肉、宁乡口味蛇、剁辣椒炒肉、黄鸭叫、红烧肉、四方坪土鸡、潭州瓦罐、竹香鱼、浏阳火培鱼等。主要的当地小吃有:长沙臭豆腐、灯芯糕、口味虾、口味鸡、口味田鸡、鸭舌、鸭脖、炖猪脚、兰花干子、油豆腐、刮凉粉、长沙米粉、唆螺、麻辣捆鸡、香菜凉拌腰花等。

交通

湖南最大的铁路货运站京广铁路长沙站及石长铁路紧邻辖区;湘江千吨级航道通江达海;319国道、“长常高速”贯通东西;城市干道四通八 达,道路网状格局“四纵六横”,飞跨湘江的五座大桥将岳麓区与长沙市东部四城区紧紧联结,使岳麓区处在湖南优先发展的“一点(长沙)一线(京广线)”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高地。[1]

2021年全区农村公路里程1380.2千米,已硬化里程1220.2千米。其中国省道14.4千米,已硬化14.4千米;县道158.5千米,已硬化158.5千米;乡道114.0千米,已硬化114.0千米;村道1093.3千米,已硬化1093.3千米。共有农村公路桥梁190座,桥梁长度2937.4延米,其中大中桥40座,长度为1360.4延米;小桥150座,长度1577.1延米。全区拥有客运站1个,其中一级客运站1个。[4]

岳麓区区域位置独特。雄居长沙西大门,交通便捷,辐射力强。湖南最大的铁路货运站京广铁路长沙站及石长铁路紧邻辖区;湘江千吨级航道通江达海;319国道、“长常高速”贯通东西;城市干道四通八达,已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网状格局,飞跨湘江的五座大桥将岳麓区与长沙市东部四城区紧紧联结,使岳麓区处在湖南优先发展的“一点(长沙)一线(京广线)”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高地。

社会

岳麓区既是传统的文化大区、科教强区,也是正在建设的都市新区。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3处,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西汉王陵、三国北津城等名胜古迹众多;二是科教优势明显,区内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有20位两院院士和10多万科技人员,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园,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生态环境良好,湘江河、岳麓山、橘子洲与新城区交相辉映,集中体现了长沙“山水洲城”的特色,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岳麓区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年GDP达到1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科技事业

2021年全区共有省级以上研发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284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193项,登记额464032万元,同比增长30.8%。授权专利数达13241件,同比增长25.6%,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822件,同比增长29.6%。

2021年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18292063万元,同比增长8.2%,实现增加值6549518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6%。[4]

文卫体育

2021年全区拥有群众艺术表演团体240个,文化馆9个(含8个文化馆分馆),公共图书馆25个(含24个社区、村图书分馆),博物馆(纪念馆)8个,街道、镇文化站17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8个;全民健身工程点250余处。共有晨晚练点92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36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11个,健身步道4条。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已建成103个市级标准化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2021年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63个,新增61个,其中一级及以上医院5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 14822人,床位14288张,新增2740张。

2021年全年全区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12.49:100。[4]

民生保障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11元,同比增长7.4%。其中工资性收入40724元,经营净收入8322元,财产净收入 6105元,转移净收入1126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032元,其中食品烟酒消费12836元,衣着消费2831元,居住消费 8821元,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3256元,医疗保健消费3317元,交通通信消费5813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9920元,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1238元。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40.0平方米。

2021年全区共有公办敬老院5家,有床位595张,入住老人220人。拥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55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7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122个。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213.9万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62597人次,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521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8076人次。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发放保障金分别达597.57元和459.23元。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27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80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4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3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2021年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6.24万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12万人。参加区本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4.60万人,参加区本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30.3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6%。[4]

教育事业

岳麓区科教优势明显。岳麓区是湖南省的科教大区,享有湖南“硅谷”之盛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岳麓山大学城齐聚于此。各类科技人员约占全市科技人员总数的1/2,有20多位“两院”院士和大批科技精英在电子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卓有建树。岳麓区已成为推进湖南“三化”进程的“动力引擎”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希望之城”。

2021年全区共有区属中学18所,在校学生28036人;小学76所,在校学生98438人;幼儿园231所,其中公办园87所,局属公办园78所,在园幼儿614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100%。全区共投入学生免费入学和资助经费14771.59万元,所有义务教育阶段127341人次学生全部享受了免杂费入学,执行公办教育收费标准的124753人次学生全部享受“一费制”(含课本费、教辅资料费和作业本费)全免入学。全年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629名,占全区中小学生人数的16.3%,全部享受免杂费、免“一费制”入学,全年补助465人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全年新建和启动新建学校10所(其中楼盘配套学校4所),扩建学校4所,提质建设维修改造63所中小学运动场及校园。[4]

环境安全

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84.1 %。湘江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稳定达标,6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地表水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为54.3分贝(dB),稳定达标。全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930.78公顷,全年新增18.9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790.61公顷,全年新增3.20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9.6%。

2021年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9起,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 19人,其中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2人,市政道路维修行业事故死亡1人,房屋维修装修工程事故死亡2人,房屋建筑事故死亡2人,其他建筑事故死亡1人,其他事故死亡1人。[4]

旅游

岳麓区自然环境优美。湘江穿城北去,桔子洲静卧江心,岳麓山屏南而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桔绿橙红,枫丹林密,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共生交融,“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风貌堪称华夏山水城区代表。

截至2013年底,区域内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拥有千年古刹麓山寺、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西汉王陵、三国北津城等众多人文景观资源,集名山、名水、名洲、名院、名人于一域。[13]

国家AAAAA(5A)级旅游景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包含岳麓山、橘子洲、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四个景区)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包括岳麓山、岳麓书院和橘子洲)[17]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晚亭,岳麓书院,汉代长沙王陵墓群,马王堆汉墓。[18]

2021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93.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1.85亿元。[4]

荣誉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发布,岳麓区排第62名。[13]

2018年10月8日,岳麓区入选2018年度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排名第63位。[14]

2018年10月,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发布,岳麓区排第65名。

2018年10月,岳麓区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24名。

2018年10月,岳麓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42名。

2018年10月,岳麓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64名。

2018年11月,岳麓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排名第44位。[15]

2020年9月,岳麓区入选2020中国百强区;排名第六十一。[1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