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非洲国家)

由网友(红唇的诱惑)分享简介:马达添斯添共以及国(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简称马达添斯添),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取非洲大陆相视。领土面积五九零七五零平方私里(包孕四周岛屿),尾都塔这这利佛,民间通用法语。[一]私元一⑴零世纪,印度尼西亚人以及阿推伯人陆续迁进移居马达添斯添岛,并异本地人通婚,造成马...

非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连黑人都看不起他们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国土面积590750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首都塔那那利佛,官方通用法语。[1]

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和阿拉伯人陆续迁入移居马达加斯加岛,并同当地人通婚,形成马尔加什人。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出现了国家组织。16世纪,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麦利那王国。1794年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9世纪初拉达马一世统一全岛,建立了马达加斯加王国。1896年马达加斯加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1992年8月,全国公民投票通过第三共和国新宪法,恢复原国名。[1]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岛,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

中文名称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2]

外文名称

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2]

简称

马达加斯加

所属洲

非洲

首都

塔那那利佛[2]

主要城市

图阿马西纳

国庆日

6月26日

主要节日

独立日:6月26日

气候类型

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均GDP

503美元(2020年)[1]

国家代码

MDG

官方语言

马达加斯加语、法语

货币

阿里亚里[2]

水域率

0.009%

国家领袖

总统:安德里·拉乔利纳、总理:克里斯蒂安·恩蔡

国土面积

590750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2]

人口数量

约2770万(2020年)

人口密度

42.8人/平方公里(2016年)[3]

主要民族

伊麦利那、贝希米扎拉卡、贝希略

主要宗教

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国歌

《啊,我们亲爱的祖国》

高等学府

塔那那利佛大学

GDP总计

135亿美元(2020年)[1]

国际电话区号

+261

国际域名缩写

mg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时区

UTC+3

政治体制

总统制共和制

历史沿革

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和阿拉伯人陆续迁入移居马达加斯加岛,并同当地人通婚,形成马尔加什人。

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出现了国家组织。

16世纪,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麦利那王国。

1794年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

19世纪初拉达马一世统一全岛,建立了马达加斯加王国。

1862年拉达马二世同法国签订所谓友好通商条约,批准设立“马达加斯加地产、工业和商业公司”,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交给了以朗贝尔为首的法国资本家。

1863年5月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发动起义,包围王宫,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5月12日国王被勒死,王后腊佐赫里纳继承王位,宣布废除同法国缔结的条约。

1864年赖尼来亚里沃尼担任马达加斯加首相,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他利用英法争夺马达加斯加的矛盾,于1865年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企图以此抵消法国的势力。[4]

1868年又同法国达成了一个新协定,法国声称“永久地”承认马达加斯加的独立。赖尼来亚里沃尼政府利用这一喘息时机,加紧进行内政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在中央设立外交、国防、财政、内政、教育各部,取缔债务奴隶制,禁止从事“奴隶贸易”。

19世纪80年代,法国殖民者再次准备吞并马达加斯加。法国借口侨民遗产继承问题,要求对该岛西北部萨卡拉瓦人实行保护,这种无理要求被赖尼来亚里沃尼政府坚决拒绝。

1883年法军炮轰马任加港,并在塔马塔夫港登陆。马达加斯加人民奋起抗战,多次打败了侵略者,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1885年法马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再一次承认马达加斯加的独立和主权,但外交事务由法国统监领导,法国人有权在马达加斯加长期租借土地。事实上,马达加斯加变成了法国的保护国。

1896年马达加斯加沦为法国殖民地。[4]

1947年3月2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反对法国对马达加斯加长达50多年的殖民统治,许多人在起义中牺牲。

1958年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1991年政局剧烈动荡。

1992年8月,全国公民投票通过第三共和国新宪法,恢复原国名。[4]

行政区划

马达加斯加原分为6个自治省(塔那那利佛省、安齐拉纳纳省、菲亚纳兰楚阿省、马哈赞加省、图阿马西纳省、图利亚拉省),111县,1000多个区,1万多社区。

根据2007年宪法公投,从2009年起马达加斯加废除原有的六个省,重新划分为22个区,119个县、1579个公社和17485个社区。22个区分别为:

阿那拉芒加区,首府塔那那利佛;

第亚那区,首府安齐拉纳纳;

上马齐亚特拉区,首府菲亚纳兰楚阿;

博爱尼区,首府马哈赞加;

阿齐那那那区,首府图阿马西纳;

阿齐莫-安德列发那区,首府图利亚拉;

萨瓦区,首府桑巴瓦;

伊达西区,首府米亚里纳里武;

法基南卡拉塔区,首府安齐拉贝;

邦古拉法区,首府齐鲁阿努曼迪迪;

索非亚区,首府安楚希希;

贝齐博卡区,首府马埃瓦塔纳纳;

梅拉基区,首府迈因蒂拉努;

阿拉奥特拉-曼古罗区,首府安巴通德拉扎卡;

阿那拉兰基罗富区,首府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

阿莫罗尼马尼亚区,首府安布西特拉;

法土法韦-非图韦那尼区,首府马纳卡拉;

阿齐莫-阿齐那那那区,首府法拉凡加纳;

伊霍罗贝区,首府伊胡西;

美那贝区,首府穆龙达瓦;

安德罗伊区,首府安布文贝;

阿诺西区,首府陶拉纳鲁。

主要城市

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马达加斯加首都)、图阿马西纳(Toamasina)、迭戈苏瓦雷斯(Diégo Sualez, Antsilanana)、安塔拉哈(Antalaha)、马南扎里(Mananzaly)、马纳卡拉(Manakara)、多凡堡(Fort Dauphin)、圣玛丽角(Kape Ste Malie)、图莱亚尔(Tuléar)、菲亚纳兰楚阿(Fianalantsoa)、穆龙达瓦(Molondava)、安齐拉贝(Antsirabe)、马鲁武艾(Malovoay)、马任加(Majunga)

自然环境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的东南部,印度洋西南面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为世界第四大岛,习惯称为“大岛”。南回归线穿过该岛南部,全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以北的热带地区,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在莫桑比克海峡最窄处,该国与非洲相距只有400公里。在马达加斯加周围,分布有科摩罗群岛和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留尼汪岛以及属于本国领土的大小岛屿,其中有西北部的诺西贝岛(Nosy-be)和东部的圣马里岛(Saint-Marie)。

地形地貌

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共分五种:1、中部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地区,错落分布着平原、山丘、群山和盆地;2、东部为宽度25-100公里起伏不平的山坡地形;3、西部为平原和高原地区,地形起伏较缓;4、南部主要是平原,地形较为平缓;5、北部以盆地为主,地形复杂,系火山及喀斯特地貌,察腊塔纳山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峰。

气候特征

马达加斯加地形独特,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4℃;中部高原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8℃;西部处在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6.6℃;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5.4℃。受季风的影响,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首都塔那那利佛海拔约1200米,年平均气温18°C。

自然资源

矿藏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墨、铬铁、铝矾土、石英、云母、金、银、铜、镍、锰、铅、锌、煤等,其中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宝石、半宝石资源以及大理石、花岗岩和动植物化石。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大。森林面积12327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1%,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一些动植物为马独有。

国家象征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法语:La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

简称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国名释义为“马尔加什人的国家”;别称有“牛的王国”、“华尼拉故乡”。

国旗

马达加斯加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白色竖长方形,旗面右侧为上红下绿两个横长方形,三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主权,绿色象征希望。

国徽

马达加斯加国徽呈圆形,圆面中间是马达加斯加国土轮廓,上部为旅人蕉(国树)枝叶,下部为稻田图案和水牛头。圆周上方的文字为当地语——马尔加什语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下方为棕榈枝叶。底部写着民族格言“祖国、自由、正义”。

国歌

《啊,我们亲爱的祖国》

国树

旅人蕉。太阳树(另一说:凤凰木)。

国石

孔雀石

格言

祖传的土地,自由,进步(马尔加什语:Tanindlazana, Fahafahana, Fandlosoana)

人口

截至2017年,约2520万[2]。马达加斯加人占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民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伊麦利那(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14.1%)、贝希略(12%)、希米赫特(7.2%)、萨卡拉瓦(5.8%)、安坦德罗(5.3%)和安泰萨卡(5%)等。[2]

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在马定居的尚有少数科摩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国人,另有华侨和华裔约5万人。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官方通用法语和英语。居民中信奉传统宗教的占52%,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占41%,信奉伊斯兰教的占7%。[2]

政治

2009年1月下旬,马朝野矛盾激化,首都等地发生严重骚乱和流血冲突。3月17日,拉瓦卢马纳纳总统在部分哗变军队压力下被迫交权并流亡国外,反对派领导人、原首都市长拉乔利纳宣布自任总统。非盟、南共体中止马成员国资格,美国、法国、欧盟等谴责拉乔利纳违宪夺权。4月30日,非盟成立国际接触小组主导解决马政治危机。在非盟、南共体等斡旋下,8月以来,马各政治派别经过多轮和谈签署马普托协议及其补充文件,就过渡期主要安排达成一致。但此后拉乔利纳单方面宣布提前举行立法选举,马政治和解进程陷入僵局。

2010年3月,非盟宣布对拉乔利纳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实施制裁。4月,拉乔利纳与前总统拉瓦卢马纳纳等派别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新一轮谈判,但无果而终。11月,拉乔利纳政权单方面举行修宪公投并宣布成立第四共和国,遭到其他各派的抵制。[2]

2011年3月,拉乔利纳派等100余个政党和政治团体签署南共体提出的解决危机路线图。马三位前总统派对路线图内容持异议。6月,南共体在南非桑顿召开特别首脑会议讨论南共体路线图,决定在其中增加允许拉瓦卢马纳纳等海外流亡人士回国内容。7月,非盟和安会开会审议南共体路线图,决定支持南共体桑顿会议有关决议。9月以来,在南共体斡旋下,除前总统拉齐拉卡派外,马主要政治派别先后签署南共体解决马危机路线图及其实施框架。11月,马新过渡政府宣告成立;12月,过渡期国会和最高理事会宣告成立。

2012年3月,过渡期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告成立。8月,马宣布将于2013年5月和7月分别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12月,南共体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特别峰会,会议重申拉瓦卢马纳纳应无条件回国,建议拉乔利纳与拉瓦卢马纳纳均不参加总统选举。此后,拉瓦卢马纳纳、拉乔利纳先后宣布放弃参选总统。

2013年2月,马宣布总统和议会选举将分别推迟至当年7月、9月举行。[2]

2018年9月7日,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拉乔纳里曼皮亚尼纳宣布辞职,以参加将于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5]

2018年12月19日,马达加斯加举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拉乔利纳获得55.66%的选票,赢得总统选举。2019年1月19日在该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宣誓就职。[6]

宪法

1992年8月19日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经1995年9月、1998年3月和2007年4月三次修订。宪法赋予总统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权力,任期5年,可连任两届,由直接选举产生;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均需三分之二的多数方可中止总统权力;地方政权实行自治。2007年修宪取消了自治省,设立拥有行政和财政自治权的地区和乡镇。2010年11月马过渡政权推动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宣布正式成立第四共和国。新宪法主要内容包括将总统任职年龄由40岁降为35岁,并将总统最高连续任职期限由三届改为两届。[2]

议会

马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L’Assemblée Nationale)和参议院(Le Sénat)组成。国民议会现有151个席位,议员任期5年,通过普选产生。2019年5月马国民议会举行选举,执政联盟“与拉乔利纳总统一道”占绝对多数,执政联盟候选人、前司法部长克里斯蒂娜·拉扎纳马哈苏瓦( Christine Razanamahasoa)当选马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现有18个席位,三分之二的参议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三分之一由总统任命产生,议员任期5年。2020年12月参议院举行选举,在12个选举产生的参议员席位中,执政联盟获10席。2021年1月,埃里马纳纳·拉扎菲马海法(Herimanana Razafimahefa)当选参议长。

政府

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本届政府于2020年1月组成,2020年8月小幅改组,2021年8月大幅改组,改组后政府由总理克里斯蒂安·恩蔡(Christian Ntsay)和27位部长、3位副部长、2位国务秘书组成:国防部长莱昂·让·里夏尔·拉库图尼里纳(Léon Jean Richard RAKOTONIRINA)中将,外交部长帕特里克·拉乔利纳(Patrick RAJOELINA),掌玺、司法部长因比基·海里拉扎(Herilaza IMBIKI),经济和财政部长里琳德拉·哈辛贝卢·拉巴里尼里纳里松(女)(Rindra Hasimbelo RABARINIRINARISON),内政和地方分权部长皮埃尔·奥尔德·哈马奥里马希(Pierre Holder RAMAHOLIMASY),公共安全部长法努梅赞楚阿·罗德利斯·兰德里亚纳里松(Fanomezantsoa Rodellys RANDRIANARISON),领土整治和土地管理部长哈乔·安德里亚奈纳里韦卢(Hajo ANDRIANAINARIVELO),国民教育部长玛丽·米歇尔·萨洪德拉里马拉拉(女)(SAHONDRARIMALALA Marie Michelle),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部长加布丽埃拉·拉汉塔尼里纳·瓦维察拉(女)(VAVITSARA Rahantanirina Gabriella),手工业和工艺部长索菲·拉齐拉卡(Sophie RATSIRAKA),公共卫生部长泽利·阿里韦卢·拉德里亚马南塔尼(Zely Arivelo RANDRIAMANANTANY),公共工程部长杰里·哈特雷芬德拉扎纳(Jerry HATREFINDRAZANA),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哈里菲迪·拉米利松(Harifidy RAMILISON),渔业和蓝色经济部长波贝尔·马哈坦泰(Paubert MAHATANTE ),能源和碳氢燃料部长安德里·拉马鲁松(Andry RAMAROSON),水务和清洁部长拉迪斯拉斯·阿德里安·拉库通德拉扎卡(Ladislas Adrien RAKOTONDRAZAKA),矿业和战略资源部长布里斯·兰德里亚纳苏卢(Brice RANDRIANASOLO),旅游部长若埃尔·兰德里亚曼德兰图(Joël RANDRIAMANDRANTO),交通和气象部长蒂诺卡·罗贝托·米夏埃尔·拉哈鲁阿里拉拉(Tinoka Roberto Michael RAHAROARILALA),劳动、就业、公职和社会法部长吉塞勒·拉南皮(女)(Gisèle RANAMPY),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长埃利娅·贝亚特丽斯·阿苏马库(Elia Béatrice ASSOUMACOU),工业化、商业和消费部长埃德加·拉扎芬德拉瓦希(Edgard RAZAFINDRAVAHY),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长瓦希纳拉·鲍米亚武采(女)(Vahinala BAOMIAVOTSE),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转型、邮政和通讯部长塔希亚纳·拉扎芬德拉马卢(Tahiana RAZAFINDRAMALO),人口、社会保障和妇女发展部长普林西娅·苏瓦菲利拉(Princia SOAFILIRA),青年和体育部长哈韦尔·马穆德-阿里(Hawel MAMOD’ALI),农业和畜牧业部负责畜牧业事务的副部长雷蒙(Docteur RAYMOND),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负责造林事务的副部长奥滕西亚·安图瓦内西(女)(Hortensia ANTOINESIE),青年和体育部负责青年事务的副部长塔希亚纳·朱利安娜·拉图武松(女)(Tahiana Juliana RATOVOSON),总统府负责新城和住房事务的国务秘书热拉尔·安德里亚马努希苏瓦(Gérard ANDRIAMANOHISOA),国防部宪兵国务秘书塞尔日·盖莱(Général de division GELLE Serge)少将。[1]

司法

设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法院、高等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包括终审法院、国务委员会和审计法院。首席院长和总检察长是最高法院首长。现任首席院长夏尔·拉贝图库塔尼(Charles Rabétokotany),总检察长埃德松·贝尔特利埃·拉维隆萨拉玛(Edson Berthelier Ravelontsalama)。最高司法法院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长、2名终审法庭庭长、2名上诉法院院长、2名国民议会议员、2名参议员组成,目前尚未组建。高等宪法法院由9名成员组成,任期7年,不得连任。其中3名成员由总统任命,2名由国民议会任命,2名由参议院任命,2名由最高司法委员会选举产生。院长由总统任命。[1]

政党

实行多党制,政党众多。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政治派别主要包括:

(1)支持拉乔利纳总统联盟(MAPAR):执政党。由支持拉乔利纳的“马达加斯加青年准备着”(TGV)、“争取变革民主共和人士联盟”(UDR-C)等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

(2)“我爱马达加斯加党”(TIM):前执政党。前身为拉瓦卢马纳纳创建的“我爱马达加斯加协会”,在拉瓦卢马纳纳2001年竞选总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拉瓦卢马纳纳就任总统后于2002年7月将其转变为政党。基层组织较完备。拉瓦卢马纳纳2009年下台并流亡海外后,该党两次发生分裂。

(3)马达加斯加新生力量党(HVM):前执政党。2014年由埃里组建。2015年赢得市镇选举和参议院选举。[1]

政要

总统安德里·尼里纳·拉乔利纳:1974年5月出生,高原族人,先后创办数字印刷企业、传媒集团,曾当选马年度最佳青年企业家。2007年成立政治组织“马达加斯加青年准备着”,同年当选首都塔那那利佛市市长。2009年3月,在法国和部分军方人士支持下,迫使时任总统拉瓦卢马纳纳辞职并流亡南非,自任新组建的“最高过渡权力机构”领导人,3月21日宣誓就职过渡期总统。2013年,在国际调解下,与拉瓦卢马纳纳同时放弃参加总统大选,其支持的候选人埃里当选总统。2018年11月和12月参加马总统大选两轮投票。2019年1月8日,以55.66%的得票率当选新一届总统,并于1月19日宣誓就职。

总理克里斯蒂安·恩蔡:1961年出生。塔那那利佛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曾在巴黎财经银行研究中心(CEFEB)研修企业管理。2002年5月至2003年1月任马旅游部长。2008年至2018年任国际劳工组织驻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塞舌尔局局长。2018年6月被任命为联合过渡政府总理。2019年1月,被任命为马新一届政府总理。2019年7月、2020年8月、2021年8月马政府分别进行技术性调整及改组,恩蔡总理留任。

经济

属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工业基础薄弱。拉瓦卢马纳纳执政后提出“快速、持续”发展口号,出台国家10年减贫战略文件,确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推出“马达加斯加行动计划”,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实现持续增长。2003至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6.2%。2009年政治危机发生后,马遭遇国际社会停援减援制裁,外国投资锐减,经济每况愈下,农产品加工、纺织品加工、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遭遇重创。2014年埃里上台后,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恢复对马援助,制定2年期国家发展紧急计划和2015-2019国家发展规划,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创造就业。2019年1月拉乔利纳当选总统后,致力于实施“马达加斯加振兴倡议”,推动能源、农业、住房、卫生、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2020年12月2日,马政府举行部长会议审议《马达加斯加振兴计划》,决定尽快提交各多双边合作伙伴及投资者。《马达加斯加振兴计划》旨在落实拉乔利纳13条竞选承诺、《马达加斯加振兴倡议》及拉乔利纳政府施政纲领,并就马未来几年发展战略及实施办法作出部署。[1]

2020年主要经济数字
国内生产总值13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3美元
经济增长率-4.2%
货币名称阿里亚里
汇率1美元=3788阿里亚里
通货膨胀率4.2%

农业

2013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2011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3%。全国可耕地880万公顷,已耕地280万公顷。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各种热带、温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种植水稻,其他粮食作物有木薯、甘薯、玉米等,粮食不能自给。[2]

2013年,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草、丁香、胡椒、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棕榈等。其中香草生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二。全国牧场面积34048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沿海以及河流、湖泊盛产各类鱼虾、海参、螃蟹等。[2]

工业

马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05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8%。有大小企业约25.8万家,一半以上设在塔那那利佛。主要有炼油、发电、纺织和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饮料、烟草、造纸、制革、建材等。1989年,设立免税区。2003年,免税区企业共有378家,以纺织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免税区出口占整个工业出口的70%,占马出口总额的40%。2004年,免税区共雇用人力10.7万人。[2]

旅游业

旅游资源丰富,但服务设施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马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1990年建立一所旅游学校培养专门人才。1991年成立国家旅游开发委员会。1994年实行国内和地区航运自由化,允许留尼汪、毛里求斯和南非的航空公司进入马航运市场。1997年改革签证制度,允许游客申请落地签证,同时取消旅馆对外国游客高收费的作法。马有717家宾馆,其中星级宾馆111家(床位3040个)。游客主要来自法国(50%以上)、留尼汪、美国、英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旅游点是努西贝岛、圣玛丽岛。马政治危机爆发后,旅游业遭受沉重打击,游客人数急剧减少,全国70%以上酒店停业。2016年马旅游收入为7亿美元,接待外国游客29.3万人次。2019年,在新政府的系列支持政策拉动下,全年来马外国游客总数达37.8万人次,超出历史纪录。据马交通、旅游和气象部测算,按游客来源地划分,意大利占42%,法国占35%,科摩罗占4%,中国占4%(约1.5万)。[1]

财政金融

政府财政连年赤字,2020年财政赤字4.6亿美元。金融业欠发达,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金融业务由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经营,另有5家商业银行及一些办理储蓄和贷款业务的机构。2020年12月末,马政府公共债务余额49.35亿美元,其中外债37.75亿美元。外汇储备63.72亿美元。[1]

对外贸易

1987年开始实行贸易进出口自由化政策,鼓励出口多样化,出口额有所增加。主要进口石油、车辆、机械设备、药品、日用消费品及食品等。主要出口咖啡、虾、铬矿石、香草、丁香、棉纺织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美国、中国、欧盟、南非、南共体、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印度洋诸岛国等。2020年进出口总额51.2亿美元。

外国资本

电信、矿产和石油开发是近年外资注入的重点领域。马爆发政治危机后,外国投资锐减。埃里总统就任后,积极致力于吸引外资,创造就业。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62位。

外国援助

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主要援助方有法国、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德国、挪威等。2009年马政治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马采取减援、停援措施,美国取消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欧盟暂停向马提供发展援助。自2011年底以来,随着马过渡期进程逐步推进,特别是2013年马顺利举行总统选举,联合国、世界银行、法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合作方恢复对马援助,美国恢复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2019年马实际获得多双边援助额约7.5亿美元,主要来源为世行、联合国、欧盟、美国、中国、法国等。2020年马财政收入中,外国赠款额约1.1亿美元,外国资本援助(项目)金额约2.1亿美元。

干旱断粮

从2014年10月起的持续干旱天气起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持续干旱天气,导致粮食歉收,要靠外界救济。在马达加斯加的2200万人口中,有20万到35万人正在挨饿,儿童情况更是堪忧。3岁以下的孩子中,约半数的发育受阻。

粮食署驻马达加斯加副代表法蒂马称,由于缺乏雨水导致粮食逐渐稀少,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呼吁各国捐款,以帮助当地重建必要的粮食储备。

文化

在马达加斯加,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为财富的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牛像孩子一样要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在马达加斯加,平均两个人拥有一头牛。葬礼铺张,每隔四年掘开祖坟,举行隆重的翻尸换衣仪式。元旦时,人们互赠鸡尾,以示祝福。马达加斯加人的房屋与非洲大陆的房屋迥然不同,却与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房屋极其相似。现代城市的建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地基很高,房顶又高又尖。马达加斯加的绝大多数部族都以农业为生,大米是主要食粮,煮好米饭一般就着用蔬菜、鱼、羊、家禽或野禽肉块做的卤吃,而且还撒许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们还喜欢吃白薯和木薯,爱喝酸奶。

马达加斯加人尊重老人,在许多社会机构中,管理人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认为,人的年纪越大,涉世就越深,就越有智慧。人们对外国朋友十分友好,见面流行握手礼。在马达加斯加的马路上,如果汽车与牛群相遇,汽车必须让道于牛群。“不得无故伤害牛”是该国人人都遵守的信条。

翻尸节

这是马达加斯加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对已故者的怀念和尊重的风俗。其“翻尸”顾名思义,就是将死者的尸体从墓穴中挖出来,给尸体翻翻身的意思。这样的做法听起来颇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有点残忍。因为这大大违背了我们所信奉的“入土为安”的准则。实则不然,翻尸正是马达加斯加人表达对死者敬意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因为,把尸体重新取出,可以让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机会,二是马达加斯加人认为死者在阴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也应该挖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

翻尸节的举行一般会是在死者入土后的几年后进行,出于卫生的需要,会选择在旱季,而具体的日期会有族里的风水先生来选定。翻尸仪式举行的时候,尸体会被小心翼翼的取出并用麻布包好,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游行。期间,男男女女都会又唱又跳,越是热闹越显得对死者的尊重,最后再回到墓地(有时也会换一块新的墓地),换上新的裹尸布。下葬时,根据风俗,还需将尸体反复翻转7次,才最后封土。总之,“翻尸”仪式的重视和排场程度与其当年下葬无有不及。

行割礼

同一些非洲国家类似,也是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生活当中一项重要的风俗和传统就是割礼。

在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男孩出生后不久都需要进行割包皮手术,只有这样,这些男孩日后才会有男子汉气概。所以,每年的6月到9月,也就是旱季期间,大人们会把这段时间出生或者是还没割包皮的男婴都集中在一起,来进行割包皮的仪式。这样的仪式因为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也是热闹非常,人们载歌载舞来庆祝,规模大的时候,甚至会有几千人来参加。

信仰

同世界各国的人民一样,马达加斯加人在自己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尽管各地区部族具体的风俗会有差异,但是马尔加什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留着把祖先当作神灵一样来祭祀和崇拜的风俗。

在马尔加什人眼里,死去的祖先们是能量的持有者,是他们在冥冥中保护着自己的子孙,也是后代们躯体与精神力量的源泉。

几乎每个部族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祖先,逢有重大节日或庆祝活动,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和祈福仪式,摆上鸡、鸭、牛等供品,还要奉上自酿的甘蔗酒和蜂蜜等。这些实际上与我们中华民族祭祖的风俗很相似,只不过马尔加什民族在对自己先租的祭拜和怀念上更多了一层对神灵般的敬畏和崇拜。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族人们有时会得到来自先租的“神喻”从而帮助他们抉择或是渡过难关。如果有族人突遭不测,怪病缠身等也会被视作先祖对该人对祖先欠奉敬畏的惩罚。

这种对先祖的近乎信仰上的崇拜和尊敬也使得马尔加什民族在对待死者的安置的处理上有些特别,除了必不可少的隆重,传统的马尔加什人在为死者出殡时其族人亲戚会一路吹吹打打,男男女女会跳一种传统的舞,女的击掌,男的挥舞标枪,而棺材则还会被抬着的人猛烈的晃动。这样的仪式直到墓地为止。

节日

国庆节:6月26日

殉难日:3月29日

军事

马达加斯加独立后组建人民军。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部为军事行政机构。全国设6个军区。

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约18个月。[2]

军力

2013年,正规军总兵力2.16万人。其中陆军1.25万人,装备有坦克12辆、装甲车100辆以及各种火炮102门;海军500人,其中包括1个海军陆战连,装备有1艘巡逻艇和1艘两栖舰艇;空军500人,装备有各种飞机4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架、直升机6架;宪兵8100人。[2]

交通

水陆交通不发达。铁路为单轨铁路,总长732公里。公路总长49837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781公里。内河航道共3500公里,但航运仅利用400余公里;沿海港口共18个。80%的海运集中在东部港口塔马塔夫,年吞吐量约140万吨。

马共有2家航空公司,拥有大小飞机36架,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诸岛国。全国有大小机场121个,其中6个国际机场,但仅首都伊瓦图国际机场、塔马塔夫和努西贝机场可停靠大型飞机。[2]

社会

马达加斯加实行五年义务教育。城市地区使用法语教学,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小学使用马语教学。自1978年起,正式教育分为:五年基础(小学)教育、四年普通初中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截止至2013年,马有小学18977所,其中公立小学14637所,私立小学4340所;初中学校1596所,其中公立801所,私立795所;高中学校336所,其中公立108所,私立228所。马有6所综合大学,共有28900名大学生,教师900余名,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学规模最大,有学生18500名,教师618名。[2]

媒体

截止至2013年,主要报纸有:《马达加斯加午报》(日报,法文,发行量3.5万份)、《论坛报》(日报,发行量1.5万份,马、法文)、《快报》(日报,法文)等。

全国通讯社为国家通讯社。马国家广播电台建于1931年4月,有两套节目,第一套节目用马达加斯加语,第二套节目用法语和英语,每天均播出24小时。

全国共有13家电视台。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建于1967年,用马语、法语每天播出约9小时(周末15小时)。[2]

卫生

2013年,马全国有16名教授级医师,282名专科医师,1580名普通医师,3239名助理医师。全国有105家医院,其中18家在首都;2681家公立和私立医疗中心,其中529家在首都。医生与人口比例为1:10000,病床位1:2000。2004年艾滋病毒感染率为1.1%。[2]

民生

据《2019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统计,马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61位。公职部门的职工享受国家的劳保、医疗、住房、子女补贴,其他部门职工由雇主支付社会和医疗保险。65%的居民能得到基本卫生保障,39.6%的居民家庭可获得饮用水,16%的家庭或14%的人口可使用电,2.54%的人口拥有电话。

2019年,女性人均预期寿命68.7岁,男性为65.4岁。14岁以下少儿占总人口的41.7%,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9%。

目前马全国有16名教授级医师,282名专科医师,1580名普通医师,3239名助理医师。全国有105家医院,其中18家在首都;2681家公立和私立医疗中心,其中529家在首都。医生与人口比例为1.8:10000,病床位1:5000。

外交

奉行不结盟政策,注意睦邻关系,主张建立印度洋和平区和印度洋区域合作,推行全方位外交。近几年,因谋求外援,注意改善和发展同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2]

拉乔利纳2009年3月违宪上台后,国际社会迄今未予承认,南共体、非盟、法语国家组织均向其强力施压,先后中止马成员国资格,要求马尽快恢复宪政秩序。美国、欧盟等谴责拉乔利纳违宪夺权,对马采取减援、停援措施,并在马政治和谈一度陷入僵局时威胁将对马采取必要制裁,向马各派施压。非盟于2009年4月成立马问题国际接触小组主导解决马政治危机。2010年3月17日,非盟宣布对拉乔利纳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实施制裁,内容包括旅行限制、冻结海外银行账户和外交孤立等。拉乔利纳上台后因南非接受拉瓦卢马纳纳流亡而同南非交恶。拉曾于2009年5月访问利比亚和塞内加尔,多方寻求外交承认,并曾谋求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和在联大发言,但遭南共体国家强烈抵制。2011年9月以来,马主要政治派别签署南共体解决马危机路线图及其实施框架,有关过渡期机构相继成立,国际社会对马外交压力有所缓和。[2]2013年以来,国际社会强力推进马选举进程,为大选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非盟、南共体、欧盟、法语国家组织、印度洋委员会等国际和地区组织2013年派出观察员监督两轮大选。马顺利举行大选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选举结果,非盟、南共体恢复马成员国资格,美国、欧盟全面取消对马制裁。2014年埃里总统就职后,频繁出访欧美,寻求政治和经济支持。2016年,马先后举办东南非共同市场峰会和法语国家组织峰会。[1]

同中国关系

双边政治关系

中马1972年11月6日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建交以来,中马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两国签有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贸易协定和成立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协定等。中国自1972年起开始向马提供援助,为马援建了木伦达瓦糖厂、制药厂、昂-瓦公路、塔那那利佛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学校等项目。中马互利合作始于1985年。2020年全年双边贸易额9.3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中方出口额8.1亿美元,进口额1.2亿美元。我主要出口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进口铬矿砂、水产品等。

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

1980年两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马现有2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分别为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塔马塔夫孔子学院、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截至2017年底,我累计向马派遣汉语教师140名、志愿者251名,赠送教材1.5万多册。中国自1973年起向马提供奖学金名额,截至2018年底累计接收738名马奖学金生。2018年马在华学生总数为797名,其中奖学金生206名,自费学生591名。我自1975年起向马派遣医疗队,现有4个援马医疗点,迄今已派出22批共626人次,目前有30名医疗队员在马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向马方提供抗疫物资。

重要双边协议及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尔加什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2年11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尔加什共和国政府贸易协定》(1974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1980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协定》(2005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政府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2005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3月)[7]

同法国关系

法国是马前宗主国,两国有着传统关系。法是马最大贸易国、双边援助国和直接投资国。马65%的直接投资来自法国,法在马拥有500多家企业。法在马侨民约2.6万人,在马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法在马设有文化中心,每年向马提供数量可观的赴法学习、进修或培训奖学金。法国际台在马设有调频转播台。2005年7月,法总统希拉克访马,两国签署了航空协定和总额为310万欧元的援助协议。

2006年1月,马参议长拉库图马哈鲁访法。5月马总理西拉访法,法参议长蓬斯莱,负责合作、法语国家和发展的部长级代表吉拉尔丹访马,双方签署合作伙伴关系框架文件,规定在2006-2010年期间,向马提供总值2.49-2.78亿欧元的项目援助。2007年2月,拉瓦卢马纳纳出席在法举行的第24届法非首脑会议。2008年6月,拉瓦卢马纳纳短暂访法,与萨科奇总统举行会晤。2011年12月,拉乔利纳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访法,与萨科奇总统举行会晤,法方承诺向马提供1000万欧元发展援助。2012年11月,法国发展署同马签署《支持马卫生领域发展计划》,向马提供700万欧元援助。[2]2013年,法国通过欧盟向马大选提供资金援助。2014年1月,埃里当选总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当天即致电祝贺,并派法语国家事务部长级代表出席其就职仪式。3月,埃里总统访问法国。2015年9月,拉维卢纳里武总理访问法国。2016年11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出席在塔那那利佛举行的第16届法语国家组织峰会。2017年6月,埃里总统访问法国。两国在印度洋诸岛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2019年5月,拉乔利纳总统访问法国并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见。2019年11月11日,马总理恩蔡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2020年7月20日法国外交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访马。2020年11月,拉乔利纳政府同法国达成协议,法方同意返还马文物“女王御辇王冠”。

同美国关系

马美1960年6月建交。2000年,美国将马列入“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首批受益国,马向美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0.8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5亿美元。2002年6月26日,美总统布什致函拉瓦卢马纳纳,率先承认马新政权。2004年3月,马美签署旨在开放民事航空领域的双边协定。2004年5月,美将马列为第一批有资格从美“千年挑战账户”申请资金援助的国家。2005年2月和4月,拉瓦卢马纳纳两度访美,获1.1亿美元援助。2006年1月,美副国务卿埃里克访马。2月拉瓦卢马纳纳赴美休假。美从1993年起向马派遣和平队员,在马共有100名和平队员,主要从事基层卫生、教育和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美通过国际开发署和“千年挑战帐户”向马提供1680万欧元援助,用于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6月,拉瓦卢马纳纳赴美进行工作访问。8月,美国际开发署向马提供5700万美元,主要用于母婴健康项目。马政治危机发生后,美国于2009年底取消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2]美始终未承认拉乔利纳过渡政权。埃里当选总统后,美国第一时间予以承认,并全面解除对马制裁。2014年4月,埃里总统访问美国,8月赴美出席美非峰会。2014年6月,美国宣布恢复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待遇。2015年7月,美国决定将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待遇延长10年。9月,美国在马设立集文化、信息、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马达加斯加美国中心”。2016年4月,美国反恐代表团访问马达加斯加,承诺提供价值200万美元的反恐设备,主要用于塔那那利佛机场安检。

同邻近岛国关系

马系印度洋委员会成员国,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推动成员国间经济合作。马向周围岛国供应农产品和海产品,贸易有出超。2004年4月,毛里求斯总理贝朗热访马。双方签署了双边合作总体构架协定、促进和互相保护投资协定及旅游技术合作协定等三个原则文件,并签定了糖业管理合作协议。2005年1月,拉瓦卢马纳纳赴毛里求斯出席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7月,印度洋委员会第三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塔那那利佛举行。11月,拉瓦卢马纳纳访问毛里求斯。2006年3月,印度洋委员会第22届部长理事会在马举行。马政治危机发生后,印度洋委员会参与了非盟马问题国际接触小组的调解工作。2011年2月,科摩罗总统桑比访马。5月,拉乔利纳应邀出席科新总统伊基利卢的就职典礼。2012年3月,科摩罗外长巴克里访马时表示,科已提请非盟解除对马制裁。[2]2014年1月,科摩罗、塞舌尔和毛里求斯总统出席埃里总统就职仪式。4月,马接替科摩罗担任印度洋委员会轮值主席国。2015年3月,印度洋委员会粮食安全出资方会议在马举行。4月,拉维卢纳里武总理访问毛里求斯。5月,印度洋委员会第30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在马举行。10月,埃里总统与科摩罗总统伊基利卢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会谈。2016年3月,科摩罗总统伊基利卢访马。同月,埃里总统访问毛里求斯。2019年3月,拉乔利纳总统对毛里求斯进行访问,并作为主宾出席毛独立51周年庆典。

旅游

诺西贝岛、圣玛丽岛、津巴扎扎植物园、东部海岸的玛丽岛屿、安达斯巴(Andasibe)的热带雨林和琥珀山、安卡拉那(Ankarana)神圣洞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