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陕西省渭南市辖县)

由网友(輩孓旳傷)分享简介:富平县,别号频阴,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中部,闭中平本以及陕北低本的过渡地戴,东邻蒲乡、渭南,南交西安市阎良区,西连耀县、3本,北依铜川市。截止二零二一年三月,富平县辖二个街谈办、一四个镇,二六八个行政村,齐县总面积一二四二平方私里[一]。富平县自古即有“闭中名邑”的佳誉,[二]果与“富嫡承平”之意而患上名[一],...

白水县 陕西渭南市辖县

富平县,别名频阳,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阎良区,西连耀县、三原,北依铜川市。截止2021年3月,富平县辖2个街道办、14个镇,268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1]

富平县自古即有“关中名邑”的美誉,[2]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1],建制始于秦代,至今已有2400余年;1995年后隶属渭南市。

中文名

富平县

外文名

Fuping County

别名

频阳

地区生产总值

144.48亿元(2017年)

人均生产总值

19190元(2017年)

政府驻地

富平县城关街道人民路1号

电话区号

0913

著名景点

陶艺村、频阳古镇、金粟山、中华郡、和仙坊等

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

富平阎良站(在建)、张桥站、庄里站

车牌代码

陕E

名人

王翦、胡景翼

经典之战

富平之战

现任书记

郭志英[4]

其余帝陵

万年陵、永陵、成陵

红色旅游

陕甘宁革命老区

国保单位

10处

面积

1242平方公里[1]

人口数量

82万人(2020年)[1]

行政区类别

国家/地区

陕西省渭南市

下辖地区

2个街道办、14个镇、268个行政村[1]

主要民族

汉族

邮政编码

7117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腹地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方言

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秦语)富平话

特产

墨玉、琼锅糖、柿饼、太后饼

人文祭祖

黄帝铸鼎地

现任县长

景军荣[3]

文化遗产

阿宫腔、老庙老鼓、宫里石刻等

铁路

包海高铁、西韩城际(在建)

唐代帝陵

定、元、丰、章、简

建制沿革

富平县,建制始于秦代,至今已有2400余年。

公元前7世纪末,周室衰微,西戎南侵,平王东迁,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张,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西汉高帝时(前206年—前195年),以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

西汉景帝时(前156年—前141年),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年—前87年),又以两县归属左辅。

新莽时(9年—23年),两县属列尉大夫。

东汉时(25年—220年),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

三国时(220年—265年),归属曹魏,仍称频阳县,属左冯翊。

西晋时(265年—316年),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

东晋时(317年—420年),富平一度为苻秦(前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土木坊)。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曲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今薛镇),隶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年),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年),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于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武帝建德四年(575年),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富平县改属京兆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置,属宜君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设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不久,改富平道为玄武军。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土门县。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以美原县隶于宜州。大足元年(701年),以美原县改属雍州。玄宗开元年间(712年—741年),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定富平县为赤县(按:赤县非县名,唐代分县为等,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划出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原县,仍属耀州。末帝贞明元年(915年),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

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

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富平、美原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即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两县又同归宋。天眷三年(1140年),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年),撤富平县,以其地并入美原县,隶属耀州。蒙古军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元末明初(1368年—1370年),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耀州。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直属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

清代,富平县属西安府。

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富平属陕西省关中道。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

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归属三原分区。

1950年5月整编后,属咸阳专区。

1953年1月改属渭南区专员公署(1955年7月改称渭南专员公署)。

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富平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

1961年8月从铜川市划出,又恢复富平县制,复属渭南专员公署。

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

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窦村)人民路北端。

1995年后隶属渭南市。[5]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富平县下辖14个镇、1个街道。[6]

区划详情

1个街道:城关街道。

14个镇:庄里镇、张桥镇、美原镇、流曲镇、淡村镇、留古镇、老庙镇、薛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刘集镇、齐村镇。[6]

自然环境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7]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8°57′—109°26′,北纬34°42′—35°06′之间,[8]全县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35公里,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阎良区,西连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北依铜川市印台区,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西包、西禹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铜、西韩两条铁路通过。[9]

地形地貌

富平地貌形态及结构特征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构造上处于新生代构造凹陷内,基本构造南深北浅,呈阶梯式块状断陷。这些断块的相对隆起与凹陷,不仅对新生代地层的岩性、厚度具有控制作用,也为现代地貌奠定了基础。隆起处常为黄土台原,凹陷处则为河谷平原,北山南侧山前断裂构成了关中盆地北部盆缘。第三纪以来,由于各级构造断裂的复合作用,造成了基底的构造轮廓和古水文网络。这一轮廓基本控制了第三纪以来的地貌骨架。其地貌岩相亦相应受到制约。第四纪由于构造的继承性,水文网络的进一步形成,使第四纪的地貌景观不断塑造、演变。在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结构类型的地貌。从北往南,地貌变化规律为洪积扇裙——黄土台原——河谷阶地。南北向高差悬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阶梯状倾降,相对高差达900米左右。依据地貌形态、成因、组成物质和结构类型诸多因素,本县地貌大致划分为山区、洪积扇、黄土台原和河谷阶地。

气候情况

富平县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带,又受秦岭山脉影响,故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温度回升快,气候日差较大,易出现大风、浮尘等寒潮降温天气,常有春旱发生;夏季气温高,雨量集中,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常有伏旱发生;秋季较凉爽、湿润,多连阴雨,气温下降较快。

自然资源

富平县自然植被以树木和野生杂草为主。林木:全县林木树种多达230有余,其中用材林树种40种。整片林以刺槐为主,零星树以杨、桐为主。另有椿、榆、柏、柳、松、中槐、皂角树等;经济林树种30种,以花椒为主,苹果次之。其次柿、杏、桃、梨、李、枣、桑、黄梅、核桃及油松等;灌木160多种,主要有铁江木、狼牙刺、对节刺,黄蔷薇等。全县现有天然林3240亩,天然草场169121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

野生杂草县境内有大量的野生植物——杂草,种类多,分布广。据本县农业部门调查统计,主要杂草有40多科、200余种。其中以菊科(40多种),禾本科(30多种)为最多,其次是十字花科、莎草科、豆科和苋科,各有10余种。其余科较少。

动物资源

富平县境内野生动物有:

兽类:野猪(北部山区时有之)、野兔、狐、黄鼠、老鼠、松鼠、獾、狼以及獐子等。

禽类:黄鹂、鸠、麻雀、喜鹊、鹌鹑、鹡鸰、鹞、鹰、乌鸦、水鸭、啄木鸟、猫头鹰、翠雀等。

鳞介类:鱼、鲢、鳅、田鸡、螃蟹、蚌、鳖(时有之)、虾等。

爬行类:蛇、土元、蝎子、蚯蚓、壁虎(俗称蝎猴子)、蚂蚁等。

昆虫类:蚊、蝇、蛾、蝴蝶、蜜蜂、蜻蜓、蚂蚱、黄蜂(马蜂)、土蜂、椽头蜂、牛虻、蟋蟀(习称蛐蛐)、蝙蝠、地老虎、蜘蛛、红蜘蛛、魝马、金针虫等。

矿产资源

根据1984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调查,石灰岩总储量在1303亿立方米。

富平县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建筑材料居冠,其次有煤、坩泥及卤泊滩的硝、碘盐等。金属矿产仅有褐铁矿小矿点。

人口

人口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中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富平县主要数据汇报如下:

一、全县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为74338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6245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9066人,减少2.51%。年平均减少率为0.25%。全县户籍人口772285人,其中男395824人,女376461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3171户,家庭户人口为68502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减少0.33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80206人,占51.15%;女性人口为363179人,占48.8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58下降为104.69。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973人,占13.45%;15-64岁人口为575334人,占77.39%;65岁及以上人口为68078人,占9.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3.0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7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028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017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9615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5477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214人上升为40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653人上升为136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621人上升为5328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6792人下降为20820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6017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113人,文盲率由7.02%下降为2.15%,下降4.87个百分点。[10]

2017年,全县公安户籍人口数为800733人,其中男406916人,女39381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0.82%和 49.18%,男女性别比为103.33(以女性为100)。全年平均常住人口752890人。

2017年,全县出生10439人,其中男5365人,女507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74;人口出生率13.04‰,死亡率9.5‰,人口自然增长率3.54‰。城镇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5%。[11]

民族

富平县居民,历来以汉族为主。从东汉、魏、晋、南北朝、金、元、明、清各代,由于政权统治的变革,战乱灾祸,人民流离迁徙。西北、北方匈奴、羯、氐、羌、鲜卑和契丹、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多次大量迁入富平,与当地民族长期杂居,友好相处,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到贤乡界首村,现存金宣宗左相徒单镒墓址,该乡西仁村徒姓,即系其后裔;金镇耀将军乌古伦速可(女真族,即满族),在元兵入侵时隐居富平北山,改姓李,今流曲李姓多为其后;美原镇党李村李姓,远祖为唐龙西王(蒙古族人),经4次迁徙定居于此;洪水乡寺东村与十八坊的蒙姓,到贤乡忽家村和淡村乡忽周村的忽姓,底店乡达坡村达姓,小惠乡主家村主姓,都是元末遗留下来的蒙古族人;长春乡上下窑奥姓,丑家堡丑姓,留古乡柯村的那拉姓,均源于满族;这些兄弟民族的后裔现已全为汉族。

据清末《富平县乡土志》记载:“邑惟汉户一种”。

回族,历史上散居关中各地的不少。清末,回民起义失败后,悉数逃离。抗日战争时期,有少数回胞从河南逃难来富平,但未长居。

1954年以后,部分少数民族同胞随工作调动或谋取生计,陆续迁入本县的逐年增多。据1964、1982、1990年3次人口普查,本县少数民族由6种增加到12种,占总人口0.04%到0.1%。其中回族人口较多,满族人口发展较快。

政治

主任:杜占全

副主任:杨稳山、张三放、康进联、刘娜[3]

政府领导

县长:景军荣

副县长:张少林、贾丹、吴新利、詹辉、段冰、薛朝、艾路阳[3]

经济

综述

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44.48亿元,同比增长8.3%。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29.03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58.11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2.16亿元,增长2.97%;第三产业完成57.34亿元,同比增长9.8%。三产比为20.09:40.22:39.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190元。

2017年,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77.51亿元,同比增长8.6%,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6%。[11]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8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4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完成农业总产值35.38亿元,增长6.1%;实现农业增加值20.33亿元,同比增长5.8%。

夏粮作物亩产384公斤,较上年的393公斤减少9公斤,下降2.3%;全县夏粮播种面积67.31万亩,总产量5.17亿斤,较上年的5.32亿斤减少0.15亿斤,下降2.8%。全县油菜籽播种面积23023亩,亩产140公斤,油料总产量3223吨。

2017年全县秋粮播种面积51.99万亩,较上年减少0.33万亩;亩产314公斤,总产3.26亿斤,同比下降3%。其中玉米面积49.72万亩,同比下降0.22%;亩产315公斤,总产3.13亿斤,同比下降2.8%。

2017年,全县生猪出栏162476头,同比下降2.24%;出栏牛8108头,同比增长6.98%;出栏羊148346只,同比下降0.03%;出栏活家禽197.66万只,同比增长1.95%。截止2017年底,全县生猪存栏142736头,同比下降1.0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9110头,较上年增加0.49%。牛存栏32746头,同比增长1.79%;其中,奶牛存栏20292头,同比增长1.21%;肉牛存栏12324头,同比增长3.42%。奶山羊存栏364391只,同比下降1.53%。活家禽存栏205万只,同比增长1.32%;其中,蛋禽存栏158.05万只,同比下降12.6%。

2017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9069吨,同比下降0.58%,奶类产量136209吨,同比下降1.91%,禽蛋产量22750吨,同比增长0.12%。

2017年,全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2万千瓦,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9.06千公顷,全县机收面积82千公顷;全县年末耕地面积 66.6千公顷,园地面积15.936千公顷,农业设施用地面积541.9公顷。[11]

第二产业

2017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30.75亿元,同比增长11.18%。其中:县属工业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77.5亿元,同比下降0.74%;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20.58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县属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66.51亿元,同比增长1.55%。

2017年分轻重工业看,全县共有47户规上工业企业。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47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33.14%,同比增长37.04%;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86%,同比增长1.67%。

2017年分经济性质看,全县国有控股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61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27%,同比增长77.72%;全县非公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0.1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3.73%,同比下降1.91%。

2017年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38.55亿元,同比增长26.25%;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29.02亿元,同比增长62.1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完成产值35.26亿元,同比增长204.4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产值9.9亿元,同比增长30.36%;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完成产值61.85亿元,同比增长19.66%;橡胶和塑料制造业完成产值14.13亿元,同比增长41.22%。

2017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完成5.95亿元,增长16.5%。[1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1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05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95亿元,同比增长18.05%。

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48亿元,同比增长26.59%。分结构看,住宅投资完成7.46亿元,同比增长39.5%;2017年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2.49亿元,同比下降8.66%;其他房地产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39.57%。

2017年房屋销售面积20.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25%。从类型看,住宅销售19.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5288平方米,同比下降23.46%。

2017年房屋待售面积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5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0.73%,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90%。

2017年房屋施工面积172.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62%。房屋新开工面积4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9%。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7.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9%;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7.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7%。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17年,全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同比增长14.1 %。全县批零业全年实现60.3亿元,同比增长13.9 %;全县住餐业实现15.2亿元,同比增长14.8%。

2017年限额以上企业(大个体)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 48.7 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4.5%;其中:大个体全年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3.7亿元,同比增长15.5%。

2017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和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01.3和102.1,同比分别增长1.3%、2.1%。[11]

财税、金融

2017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0.4亿元,同比增长10%;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5.18亿元,同比增长16.49%。

2017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86亿元,同比增长8%,财政支出累计达到45.85亿元,同比增长23.19%。其中教育支出111844万元,科学与技术支出280万元,文化、体育与信息传媒支出6525万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86590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0916万元。

交通

2017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为2138公里,年末营运路数42路(含通村班车)。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220辆,实有出租汽车数188辆。

2017年移动有效用户81700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59400户。固定电话用户51100户。[11]

社会

2017年全县共有小学93所,普通中学29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3215人,小学专任教师数277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23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0014人,小学在校学生3929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1996人。全县高中招生人数4183人;初中毕业生数为5424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7%。[11]

科技事业

2017年,全县申报科技项目20个,立项9个,其中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5个,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42万元。全年发明专利申请30件。[11]

环境保护

2017年,全县生活垃圾产生量71577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68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污水排放总量623万吨,污水处理厂处理量552万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8.6%。年末已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数32套,废气治理设施数188套。[11]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5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0元,同比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7。

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48283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8572元。

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5.6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5.33平方米。

2017年,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个,各种社会福利性收养床位数640张。[11]

社会保障

2017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9238人,其中60岁以上117638人,60岁以下291600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414人。

2017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088人。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477人,比上年增加210人。已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4539人;城镇职工已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2684人。

2017年全县参加低保人数11572人,其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86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08人。

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8.3万人。

2017年县共有661815人参加合作医疗。[11]

基础设施

富平县2016年新修改建县乡公路25条25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道路65公里、桥梁17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15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上水泥路目标,底张路、环城东路、富阎连接线贯通县域南北。强化电力支撑,330KV变电站基本建成,全国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建设深入推进,新建高等级变电站5座,改造中低压线路739公里,城乡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加强供水保障,引泾入富建成投用,新建集中供水工程74处,铺设供水管网3000余公里,解决了32.8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推进“气化富平”工程,建成输气管线200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城镇园区全覆盖。

旅游

西汉万年陵

西汉刘执嘉(?~前193年)沛县(江苏省)人,刘邦之父。邦即位,尊为太上皇,葬于万年陵(在今富平县吕村乡断原)。分栎阳县境置万年县,为奉陵邑。陵高约12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坏,顶呈凹形,习称“八角冢”。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隶书“汉太上皇陵”。陵西北20余米处一大冢,传为昭陵后墓。1980年陕西省文物普查后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文帝永陵

元宝炬(?年~551年)本拓跋氏,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北魏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迁长安,史称西魏。宝炬为宏之孙,京兆元渝之子,为宇文泰立为帝,史称西魏文帝,都长安,年号大统。与东魏分据长江以北原北魏领土。陵在今富平县留古乡大冢何家村东北,高15.4米,周长230米,陵园占地6670平方米。与其后乙弗氏、郁久闾氏合葬,称永陵。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文帝成陵

宇文泰(507年~556年)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贺拨岳之后,据关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拒。专制西魏朝政,改革官制,颁行均田,创立府兵制。死后,子觉代魏,建立北周,追尊为文帝,与元皇后合葬成陵。在今富平县宫里乡学校内。现存清建陵碑,正中阴刻隶书“北周文帝成陵”。陵冢呈圆锥形,高约8米,周长149米。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中宗定陵

李显(656年~710年)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年)即帝位。未两月,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神龙元年(705年)复即帝位。景龙四年(710年),被皇后韦氏、女安乐公主毒死,谥号中宗,葬于定陵,在今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中峰。陵园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4公里,周长约10公里。历代屡遭破坏盗掘,“文化大革命”后,仅存石狮、石人各1尊。节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附葬定陵,墓在宫里乡南陵村刘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长136米。现存石狮、石人各1尊。

唐代宗元陵

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李亨长子。安禄山乱起,长安陷落,从肃宗聚兵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平安史乱。宝应元年(762年)即帝位,临朝18年。大历十四年(779年)葬于元陵。在今富平县庄里与齐村镇之间的坛山之阳,依山为陵,封阙开阔。

唐顺宗丰陵

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李适长子,储位24年。贞元二十年(804年),患中风不语症,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年)病殁,葬于丰陵。在今富平县曹村乡金瓮山南,依山为冢,陵基高约800米。

唐文宗章陵

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次子,宝历二年(826年)即位。年33暴卒,葬于章陵。在今富平县雷村与齐村镇之间的天乳山之阳。

唐懿宗简陵

李漼(833年~874年)唐宣宗李忱长子,年27即帝位。骄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穷财尽,国势日衰。卒年41岁,葬于简陵。在今富平长春乡紫金山阳。

唐高祖献陵陪葬墓群

唐李渊献陵(当地称沙冢陵)在三原县境,陪葬墓群则占据了富平县今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全境。故有民谣一首:“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兢窜百鸟叫,墓冢嵬嵬罕人踪”。据《唐会要·陪陵名位》载:献陵附陪:楚国太妃万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计25墓。“文化大革命”前,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余皆为无名冢。据1981年3月1日调查:吕村乡褚原、留招等10村堡,东上官乡焦村、双富两村,合计58墓,已平毁33处,封土残存的25处,大大超过《唐会要·陪陵名位》所载数目。现存与已毁坟墓的封土,全为夯筑堆起,十分坚固,规模宏大,非民间坟墓。被毁墓中出土的墓志、陶俑等文物,证实全属献陵陪葬墓。

风景名胜

美原仙迹

指传说中的唐朝田真人升天之处,有碑在美原镇。其实,后人凭吊,大部分还是着眼于秦代在统一六国中战功卓著的名将王翦。因为王翦生前的封地、死后的祠庙均在美原。

富平老城

富平老城是一座历史古城,也是全国少有的斩城(形似刀劈的土丘低塬,城建其上,故称斩城),建于元末明初的富平老县城,位于富平县政府西北1公里处的杜村镇莲湖村。北临温泉河,东临新县城,西临连城,南临西禹公路。老城是中山塬的余脉,中高四周低的土丘低塬,为不规则长方形,长520米,宽350米,占地约280多亩。原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高而坚,城的结构和北京的皇城和西安城有相同之处,守楼分布其周围。元、明、清、民国到解放,这里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0年,富平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关单位陆续从老县城搬迁到新城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也随之转移。县城内主要古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图书楼、魁星楼等。

著名人物

习仲勋

(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2]

王翦

(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13]

荣誉

2021年4月, 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