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卓

由网友(伪妆)分享简介:王之卓(一九零九年一二月一六日⑵零零二年五月一八日),河北丰润人,结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教,航空摄影丈量取远感博野,中国科教院教部委员(院士)。其首要研究平面测图技能,提出剖析法空中3角丈量添密实践取方案,提出“全部字主动化测图”构思,代表做品有《全部字化测图体系》等。中文名王之卓出熟地河北省丰润县死日期二零零二年零...

王之卓(1909年12月16日-2002年5月18日),河北丰润人,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资深院士王之卓

其主要研究立体测图技术,提出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理论与方案,提出“全数字自动化测图”构想,代表作品有《全数字化测图系统》等。

中文名

王之卓

出生地

河北省丰润县

逝世日期

2002年05月18日

毕业院校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代表作品

《全数字化测图系统》《摄影测量原理》《摄影测量原理续编》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09年12月16日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09年12月16日(清末宣统元年〔农历己酉年〕十一月初四日),王之卓出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丰润县东丰台镇(今属天津市宁河县)一乡绅商贾书香门第家庭。

1910年(宣统二年),王之卓启蒙于家教国学,熟读《三字经》、古典古训古诗词等。

1916年(民国五年),王之卓进入直隶省丰润县东丰台镇小学读书。

1920年(民国九年),王之卓离开了东丰台古镇老家,被接到父亲供职的江苏,并进入南京奉直旅宁公学读高小。

1922年(民国十一年),王之卓进入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中住校读初中、高一,入学即入选童子军接受严格训练。寒暑假日回到父母家中,听父亲讲授国学。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为避战火,王之卓转学到江苏省海门中学短期读高一。之后在江苏省南通中学读高二、高三,数理化生外诸科成绩拔尖[1]

1928年(民国十七年)4月,王之卓的英文作文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during his life?(一个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应当为了什么而努力?)被选入《民国十七年(1928)全国中学学生英语成绩》一书,由世界书局出版。同年8月,经考试被择优录取进入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每学期都获学校免学费奖励,还相继争取到上海银行奖学金、老山德培奖学金、宁大奖学金等,在经济上可由自己负担不要家庭供给了。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7月,王之卓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各科毕业成绩总平均分为90.71高分,全校第一名。同年8月,担任陇海铁路公务处实习生,不忘报考公费留学,带书本在工地挤时间夏习。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王之卓报考清华大学公费留美未被录取,下决心再考,直至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7月,王之卓参加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选拔考试,全国录取26人。其中测量学名额仅4名,他从300多应考者中脱颖而出,与夏坚白、陈永龄、董钟林一起被录取,录取率仅为七八十分之一。8月,他与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一行26人,乘远洋客轮从上海港起航,经中国的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泊新加坡,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抵法国马赛港登岸。再由马赛经巴黎穿过法国渡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伦敦。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7月,王之卓从英国伦敦大学土木系帝国学院测量专业毕业,获得 DIC 文凭(工程师文凭)。同年7月,他与夏坚白、陈永龄一起从英国转学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学习,因未学过德语,三人利用暑假进该校德文班攻德语,9月开学即能跟着德国同学一起上德语测绘专业课程。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王之卓在柏林由夏坚白介绍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王之卓获得柏林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Diplom. Ing)文凭。之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航空摄影测量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德国著名摄影测量学家拉赫曼(OTTO. LACMANN)教授。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9月29日至10月6日,王之卓与夏坚白、陈永龄和黄维恕一同参加在意大利罗马列席旁听了第五届世界摄影测量会议。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月9日,王之卓的德文博士论文《多片测图仪上比例尺和交向系统误差对空中三角测量的影响》(Der Einfluβ Systematischer Maβstabsund Konvergenzfehler bei Aerotriangulationenmittels Mehrbidkartierger ten)通过答辩,并被答辩委员会评为 “最优等”,获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学者,随即博士论文在德国出版。同年9月,担任云南昆明澄江镇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至1940年7月),讲授测量平差等课程。与夏坚白、陈永龄三人协商合著一套中国的测量学大学教科书,并以《测量平差法》为始。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王之卓在昆明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同年8月,担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至1943年9月)。

1941年(民国三十年)1月,王之卓在四川南溪李庄任同济大学测量系兼职教授(至1943年9月),讲授航空摄影测量等课程[2]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4月,王之卓与陈永龄、夏坚白完成测量学大学丛书之《测量平差法》之书稿。同年10月,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反攻之际,投笔从戎,赴贵州贵阳出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四厅(后易名为陆地测量局)测量技术室主任、测量监(同少将衔),主管测量技术问题。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王之卓受陆地测量局委派参与商谈及签署“中美航测合作合同”。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王之卓被派往设在印度的美军空军基地2个月,协助美方训练中美合作航测队负责摄影方面中方约十余人的航空摄影技术。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8月,王之卓担任交通大学代校长、校长(至1949年6月)[3]

1949年7月至1952年7月,王之卓先后担任交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普学会上海筹备分会副主仼,中国科学家联合会上海筹备分会委员。

1952年8月至1956年7月,王之卓参与创建青岛工学院,任该校教授、教务长,青岛市首届人大代表、青岛市首届政协常委[4]

1955年3月,《测绘通报》创刊,王之卓担任编委,发表《航空测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呼吁国家设立“统管经济测量工作的总的机构”。

1955年6月,王之卓担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委会委员,参与筹建新中国第一所民用测绘大学。同年10月,王之卓根据武测筹委会统一安排,从青岛工学院借调到上海同济大学(至1956年8月),从事航测教学科研及前苏联专家方面的工作。

1956年7月,王之卓参与筹建中国测量制图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任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同年8月调任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一级教授、航测与制图系首任系主任。

1957年8月,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将航测与制图系分开为航测系和制图学系,王之卓担任航测系首任系主任。

1959年10月,王之卓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即全国群英会)。

1963年5月,经国务院131次全体会议通过,王之卓担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

1966年9月—1974年,王之卓在文化浩劫中饱经风雨。

1970年10月,武测师生在“学农”中被遣散,分别时王之卓叮咛大家不要丢掉航测专业、不要丢掉外语。

1970年12月—1974年3月,王之卓被发配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改行刻中文蜡纸、挑塘泥、进牛棚。后在该校政工组负责人、老干部杨坚暗中保护下调到外语教研组给工农兵学员教公共英语。环境稍有改善,他又冒着被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险,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地震大队老友、亲家方俊(后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那里借来外国航测新文献资料钻研。

1974年4月—6月,王之卓回到重建的原武汉测绘学院,立即承担了国家测绘局重点科研项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图》的研究。在《关于发展中国 1∶1 万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中提出了使一幅航测像片可制作一幅1,王之卓1万地形图的方法,很快用于生产实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1975年—1976年,王之卓主持编制出中国最早的航测软件——《航带法区域网平差程序》。

1976年10月19日—20日,王之卓会见“文革”后第一位外国来原武汉测绘学院参观访问的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奥地利格拉茨工科大学林纳教授夫妇。

1977年9月,王之卓参与制订原武汉测绘学院《科学研究3年、8年规划和23年设想(草案)》,提出“航测成图和地图编制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测绘计算的电子化”是主攻方向之一。

1978年5月,王之卓出席“湖北省科学大会”。主持研究的《航带法区域网电算加密程序》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6月,王之卓担任原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测绘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1978年12月,王之卓在原武汉测绘学院第三届科学报告会提出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这是一项国际上尚无成功先例、难度极大、方向性极强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原武汉测绘学院重大科研项目。

1979年3月,王之卓会见来访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联邦德国汉诺威大学康乃斯内教授。

1979年,王之卓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担任测绘学编委。

1980年10月,王之卓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任命为原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王之卓被中国科学院增补为地学部学部委员。同年12月,王之卓在原武汉测绘学院接待来访的以欧文·威廉斯副局长为团长的美国国防制图局访华代表团一行三人。

1981年3月—4月,王之卓出席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环境遥感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会议成立了环境遥感分会,被推举为分会名誉理事长。同年10月,王之卓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推动武测正式成立遥感教研组,并将《在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分设遥感专业的报告》上报国家测绘总局。

1982年2月,王之卓经国家测绘总局批准,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同年3月,王之卓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授于李德仁等13名1981届硕士学位,核准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名单,确定了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的标准。

1984年8月,王之卓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1984年12月,王之卓参加湖北省遥感中心正式成立大会,被选任为该中心首任主任委员;

1985年11月,王之卓在原武汉测绘学院举行的国家测绘局系统第二次出国留学人员报告会上作了《国内外测绘科技面貌》的报告。

1988年1月,王之卓《摄影测量原理》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1976—1985年度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仅22个)。李鹏代总理会见了特等奖获得者并合影留念。

1988年5月,王之卓出席第七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14日当选为第七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8年9月,王之卓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委员会名誉主席。

1989年2月—3月,王之卓与张祖勋、李德仁应邀访问联邦德国和瑞士;出席柏林工业大学隆重的“金博士”庆祝会,纪念荣获该校博士学位五十周年。柏林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弗瑞克博士授予王之卓“柏林工业大学金博士证书”。访问了柏林和联邦德国八个城市的十所大学及汉沙航测公司、蔡司光学仪器厂,作了7场学术报告。

1989年4月,王之卓赴西安出席中国测绘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中国测绘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被推选为学会第五届名誉理事长。

1989年9月,王之卓名字被录入由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1989年第一版)一书中,介绍了简历和学术成就。

1989年,王之卓名字被录入美国的名人传记编辑所的《国际优秀领导人物人名录》(第三版)一书中。

1989年11月,王之卓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荣誉章;与金为铣、李德仁主要负责完成的“专业改革系统工程——由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发展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荣获国家教委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后又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0年3月,王之卓根据国家测绘局国测函 (1990) 029号文批复,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名誉主席。

1991年3月,王之卓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纪念金通尹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讲话。

1991年5月,王之卓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与陈永龄等共十位大陆测绘学者联名发起“关于举行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的倡议”。

1993年5月,王之卓作为无党派知名人士当选湖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6年9月,王之卓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出席国家测绘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原武汉测绘学院协议签字仪式。

1998年1月,王之卓接中国科学院陈嘉庚基金会通知,经陈喜庚基金会1997年12月28日召开理事会议审议通过,荣获七届(1997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将参加中国科学院陈嘉庚基金会代表团访新加坡,出席第七届陈嘉庚奖颁奖典礼。

1998年3月,王之卓在家中会见来校检查工作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一行。

1998年4月,王之卓参加中国陈嘉庚基金会代表团访问新加坡。4月,王之卓于新加坡,在第七届陈嘉庚奖颁奖大会上作报告《从测绘学到Geomatics》。

1998年7月,王之卓在国务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士实行资深院士制度之际,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之一。

1998年9月14日,与1934年中英庚款同船赴英国留学的同学李国鼎在台北会晤叙旧,两位九十高龄的学术巨子重逢,引起了传媒关注。

2001年1月,王之卓在《湖北招生考试》2001(1)总第39期扉页发表专稿,勉励青年《珍惜光阴》。 同年7月,王之卓为陈军《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一书作序。

2002年5月18日,王之卓逝世。

主要成就

  • 科研综述

20世纪40年代对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贡献。50年代推导出“起伏地区航空摄影相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推演出航测成图方法和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估算公式,为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60年代提出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理论与方案。70年代提出“全数字自动化测图”构想。历时15年实现了摄影测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5]

1940年—1943年,王之卓在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期间,除与夏、陈合作著书外,撰写论文、文章、书评近20篇,发表在与该所共同创办的《测量》和《测量专刊》上,其中有3 篇在美国学术杂志上刊登。还参加了该组“测量实验区”的测量工作。

1945年—1946年8月,王之卓率中美合作航测队负责内业成图方面十余人去美国,参加航测成图工作,替中美航测队的中方人员作一些必要的联系后,为起草拟定《中国航测十年规划》,在美国考察航测事业一年多。加入美国摄影测量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交纳会费换取该会杂志、参加学术报告会等;回国后没交会费自然退出。

1957年,王之卓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创刊号发表论文《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及其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偶然误差累积的规律。

1960年,王之卓发表《缝隙山地纠正仪的设计》,根据中国拥有较多大型纠正仪实际,独创了利用常规严格光学控制第二类型纠正仪进行影像地图制作的理论,为中国应用正射投影技术开辟了道路。

1962年,王之卓发表论文《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开创了中国摄影测量学科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道路。

1965年,王之卓发表《航空摄影测量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一文,分析美国卫星测绘月球表面消息,即预言航空摄影测量向遥感发展、融为一体、为环境科学服务,是中国科学界对遥感的先知者之一。

  • 学术论著
时间名称作者出版社
1947年7月测量学大学丛书《航空摄影测量学》书稿王之卓、陈永龄、夏坚白合著
1947年测量学大学丛书之《测量平差法》王之卓、陈永龄、夏坚白合著商务印书馆
1949年10月测量学大学丛书之《航空摄影测量学》王之卓、陈永龄、夏坚白合著商务印书馆
1951年《测量实习》王之卓与李青岳合著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1年测量学大学丛书之《大地测量学》王之卓与陈永龄、夏坚白合著商务印书馆
1952年《平面测量教程》王之卓与纪增觉合著上海新亚书店
1953年测量学大学丛书之《实用天文学》王之卓与夏坚白、陈永龄合著商务印书馆
1954年《立体摄影测量学》(俄文)前苏联斯基里多夫著;王之卓、孙护合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年《摄影测量仪器学》前苏联德洛贝雪夫著;王之卓、孙护合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年《摄影测量学》王之卓与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系教师合编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1958年《立体摄影测量学》王之卓与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系教师合编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1961年《航空摄影测量学》(下册)王之卓与武测航测系教师合编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3年《航空摄影测量学》(上册)王之卓与武测航测系教师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10月《摄影测量原理》王之卓专著测绘出版社
1986年6月《摄影测量原理续篇》王之卓专著测绘出版社
1990年5月《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英文版王之卓
  • 学术交流

1956年7月,王之卓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学会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摄影测量大会。

1956年10月,王之卓赴捷克布拉格出席社会主义国家测绘勤务会议。

1957年12月,王之卓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苏朝越蒙五国测绘科技会议,发表题为《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优于前苏联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称之为“王之卓公式”。

1958年10月,王之卓赴匈牙利出席社会主义国家测绘勤务会议。

1960年2月,王之卓参加了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的有关中国青藏高原测图问题的中苏会谈。

1979年4月—6月,王之卓参加中国测绘考察团赴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考察,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的航测》的报告。考察西欧测绘事业同时,还着重考察了未被列入考察团项目的遥感课题,回国后立即提出“在武汉测绘学院增设遥感专业”,呼吁发展中国的遥感事业,并指出航空摄影测量应看做是遥感技术的一个分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推动中国测绘界遥感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80年7月,王之卓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在联邦德国汉堡举行第14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此次会议中国被接纳为该学会正式会员。

1981年9月,王之卓应美国国防部制图局的邀请,参加中国测绘代表团赴美国回访。

1983年5月,王之卓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与杨凯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东南亚地区摄影测量及遥感教育会议,向大会作了“中国摄影测量遥感及高等教育概况”的报告。

1984年6月,王之卓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十五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并在第6专业委员会会议作了题为《东南亚摄影测量与遥感教育状况》的报告。

1984年11月,王之卓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团长,与郑肇葆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参加第五届亚洲遥感会议,并在大会作了题为《中国遥感活动情况》的报告。

1988年7月,王之卓任团长率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一行35人出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十六届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被该学会理事会提名并经大会通过授予最高荣誉——“荣誉会员”称号。按规定,在世受此殊荣者仅七人。代表中国向大会作了题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四年来的成就》的国家报告;大会闭幕式上作为亚洲学者代表发表演讲,博得一阵阵热列的掌声。

1990年12月,王之卓赴广州中山大学出席第11届亚洲遥感会议,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如何推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的重要学术报告,提出了“影像信息工程”的新概念。

1992年7月,王之卓在成都出席第一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作了《测绘科技的新发展》的报告。

1993年,王之卓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举办的“香港地区信息系统1995国际讨论会”。

1998年9月,王之卓与李德仁、宁津生等赴台湾省台南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测量学术及应用研究讨会,9月7日作了大会首席报告《当代测绘学科的发展》。

  • 承担项目

1981年5月,王之卓在国家科委审定会上经过力争,《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被列为国家“六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投资120万元人民币。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
1977—1981年度《摄影测量原理》中国出版局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0年《摄影测量原理》湖北省高等院校重大科研成果奖
1987年7月《摄影测量原理》1976—1985年度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
1988年《摄影测量原理续篇》1987年度国家测绘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9年7月《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10月《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英文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
1994年1月《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的理论与方法》第六次(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才培养

1960年,王之卓为其研究生制定了六大研究方向,王之卓电子模拟测图仪(即后来的解析测图仪)设计、缝隙纠正仪设计、自动立体测图研究、电子计算机在航测中的应用、静电摄影与摄影影像质量评定;这六大研究方向实际上是20世纪60~80年代国际摄影测量科学的发展方向。

1974年,王之卓为重建的原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制定了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地面模型、遥感及其应用等新的五大研究方向。重新组织学术梯队,衔接因“文革”造成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先进科学之断裂带,不断创新。开设了“航测新技术”专业课程,到全国各地讲学,介绍航测新技术。

1988年6月,王之卓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林宗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乃是中国测绘学科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授予单位
198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委员(地学部学部)[5]
1990年12月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国家教委
1991年11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从1990年7月起领取)国务院
1998年4月21日1997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新加坡总统王鼎昌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1956年武汉市人大代表
1959年第二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1月第四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
1978年11月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1979年1月国家科委测绘专业组成员
1979年7月中国测绘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兼航测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0年8月《武汉测绘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1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工学)评议组成员
1983年5月第六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
1983年9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测绘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中国测绘学会第四届理事长
1985年3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88年5月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高级顾问

个人生活

  • 家世背景

父亲,王之卓王绍曾,母亲,王之卓庞伯坤,长兄,王之卓之翰,二兄,王之卓之章。长兄王之翰大他12岁,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攻读土木工程专业,父母常以之翰为榜样启迪他用功读书。

  • 情感婚姻

1929年,王之卓遵父母之命,与少时订婚青梅竹马、18岁的大家闺秀齐严淑结婚。(岳父,王之卓齐逎臣、岳母朱福珍,内姐2个、内弟4个)婚后,说服家人不急于生儿育女,劝爱妻考入北京若瑟女子师范学校(光华女子中学)读书4年。自己回交通大学勤学苦读,努力争取交大毕业总成绩全校第一名,争取公费留学。

1934年8月20日,长女出生在天津老屋,由贤妻取名为“守恬”,小名“百乐”。

1936年,其妻严淑携两岁长女守恬,与她闺友、留德学生张有令的妻子搭伴长途跋涉抵柏林来伴读。

1939年2月,王之卓辞别导师,离开柏林,扶着怀孕已八个月的严淑、携着五岁长女,踏上归国路,首先乘车到法国巴黎,自己找房子租住。随之在其妻待产期间,抓紧时间参加法语班学法语。同年4月,次女诞生在巴黎第十四区D. R大街74号市立医院,法国护士小姐给她取了个法国小姑娘名字“西孟”,其妻给次女取名为“守范”。

1939年7月,王之卓与妻女乘东方快车抵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港,转搭意大利一艘运输商船穿洋过海,经新加坡、中国南海到香港。8月,在香港滞留与国内书信联系找工作,等消息约一个月。后接到内迁云南昆明澄江镇中山大学的聘书,但此时日寇正准备大举进攻广州,回国路阻断;忙拖家带口,急渡北部湾绕道越南回国到中山大学。

1944年2月,小女儿出生在贵阳市,取名为“守威”。

1984年1月,王之卓老伴齐严淑病逝。

人物评价

王之卓院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崇高品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测绘界也有口皆碑。“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全世界的测绘学人以不同的语言、同样的心情,表达着他们对王之卓卓越成就与高尚人格的赞美。(武汉大学新闻网评)

王之卓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在中国摄影测量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导学科的发展方向,奠定其理论基础,并以卓有成效研究,拓宽了学科的服务领域。(武汉大学校友总会评)

人物影响

  • 庆祝王之卓教授75诞辰座谈会

1984年12月,原武汉测绘学院举办“庆祝王之卓教授75诞辰座谈会”。

  • 王之卓“执教50周年暨八十寿辰”庆贺会

1988年12月,原武汉测绘学院举行名誉校长王之卓教授“执教50周年暨八十寿辰”庆贺会。

  • 庆祝王之卓教授90诞辰暨执教60周年

1998年12月,原武汉测绘学院“庆祝王之卓教授90诞辰暨执教60周年”活动。

  • 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

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由王之卓院士发起,并与其学生共同捐资于1998年12月设立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励基金。本金60万元,每年将基金利息和有关单位赞助共计10万元左右用于奖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每年奖本科生4人,每人5000元;研究生4人,每人6000元;博士生8人,每人7000元。

  • 纪念王之卓院士诞辰100周年

2009年10月24日下午,武汉大学在信息学部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纪念王之卓院士诞辰100周年”大会,学校2000多名师生代表参加了纪念大会。会上,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教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辉先生,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Orhan Altan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杨凯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分别致辞[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