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

由网友(你是神话我是笑话)分享简介:何景亮(一四八三~一五二一)字仲默,号黑坡,又号大复山人,汉族,疑阴(今属河南省)人,亮代文人。[一]何景亮正在弘治105年(一五零二)中了入士,授官中书舍人。邪德始年,阉人刘瑾专权,何景亮称病。刘瑾身后,他官回复复兴职,官至陕西提教副使。李梦阴进狱后,独景亮向吏部尚书杨1清上书,救出了李梦阴。嘉靖始年,他遽然呕血,因而告退还...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汉族,信阳(今属河南省)人,明代文人。[1]

何景明在弘治十五年(1502)中了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称病。刘瑾死后,他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入狱后,独景明向吏部尚书杨一清上书,救出了李梦阳。嘉靖初年,他忽然呕血,于是辞职还乡,到家6天后病故,时年39岁。[1]

何景明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1]

主要成就

前七子领袖
倡导诗必盛唐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信阳

别称

大复山人

作品特点

有盛唐遗风

教育理念

品德优先、经世致用

本名

何景明

所处时代

明代中叶

字号

字仲默

去世时间

正德十六年八月九日

出生时间

成化十九年八月六日

主要作品

何大复集

人物生平

千古奇才 徐渭,画家 文学家 戏曲家 军事家

明成化十九年(1483),何景明出生,其母李氏梦见太阳落到了自己怀里,所以取名景明。

成化二十二年(1486),景明三岁时,其长兄景韶中了举人。二哥景阳也学有小成,这激励了何景明。景明天性聪明,六岁可以对联,八岁可以写文章,读书强记能力很强。[2]

弘治八年(1495),何景明12岁的时候,其父亲在渭源县为官时,也带着何景明。

弘治十一年(1497),何景明归家,大哥景韶教他读《尚书》,只九个月就可以讲解了。此时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调试信阳诸生,当读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后大叹"奇才",并特意到信阳来看何景明。于是何景明在这时就出名了。[2]

弘治十二年(1499),何景明16岁时,与二兄同时中举(省试),何景明以《尚书》经第三名中举。

弘治十三年(1500),何景明参加礼部的春试,因为文中多奇字,主考官不欣赏,所以名落孙山。归家后,二哥任巴陵县令,何景明和他一起到了巴陵。

弘治十五年(1502),景明20岁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按理何景明就照例为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所以没有成为庶吉士。[2]

弘治十七年(1504),22岁这一年,正式授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由文笔好者、有德者任之,属从七品。

弘治十八年(1505),何景明奉命出使云南,一年后回京。何景明为官之时,也是大宦官刘瑾当权之时,当时正德皇帝明武宗只有15岁,对他无可奈何。何景明上书首辅要求制裁刘瑾,但没有用,何景明便请求还乡,刘瑾批准。

何景明回信阳住了四年,除读书、写书之外就是游玩。此期间何景明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2]

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何景明官复中书舍人,并任内阁讲经官。讲官为帝王和大臣讲儒家经典,一月三次。

正德十三年(1518),35岁这一年,何景明升为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为从六品,长官为吏部尚书。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也很有实权。

正德十三年(1518),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官至四品。[2]

正德十六年(1521),何景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6天后病故,年仅39岁。

主要作品

相关作品
《何仲默集》十卷《何大复先生集》三十八卷《何大复集》二卷《何子杂言》一卷
《何氏集》二十六卷《四箴杂言》一卷《大复论》《律吕直解》
《雍大记》[2]

何景明著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校汉魏诗》14卷、《何景明诗集》26卷、《雍大记》30卷、《大复集》38卷、《谢礼直节本》、及《何子杂言》、《学约》等十多种。 所著多收录《四库全书》,经译为多国外文。[2]

主要成就

明代盛行台阁体,讲究粉饰太平、华贵等,注重形式。盛行八股文。何景明中进士之后,也当时的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倡导文学复古。当时合称"明代前七子"。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2]

何李的复古运动使中国文风在明代中期为之一大变。

当时这些人拼命地学习唐诗,亦步亦趋,后来何景明发现这又将诗歌创作带到了死地,没有创新。所以何景明在回到信阳时,接解到民间文学、诗歌,发现真正的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是有韵味的诗歌。所以认为老杜的诗没有韵味,反而不如初唐四杰的好。反对模仿,要求独创。并批评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激怒了李梦阳,两人从此反目。[2]

何景明在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耳闻目睹到学政的弊病很多,就认真加以整顿。他专教学生“经术世务”,并把省内优秀生员选拔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为他们讲解经史,同时又建立了一套严格规章制度。经过一番整顿,文风大有好转。

人物关系

高祖:何太山

曾祖:何海

祖父:何鉴

父亲:何信[2]

轶事典故

何景明一生为人耿直,凡是权贵不交,宦官不交。有时权贵请他,没法拒绝,就自带马桶,座在桶上吃饭。[2]

在陕西时,只要见着权贵的家属为非作歹,抓住就打。从任上病归时,只有白银30两。[2]

何景明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在就任陕西还里时,当他看到宦官刘瑾擅权、贪赃枉法时,敢于直言纳柬,上书吏部部尚书,劝其秉政毋挠。

当文坛挚友李梦阳受迫害关到江西牢狱时,人人自危,惟何景明上书吏部为之奔呼。并在《应诏陈言治安疏》里,揭露皇帝存在的四个错误: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

后世纪念

1983年,信阳师院成立了“何景明研究室”。1984年3月,日本学者慕名前来拜锇谒何景明墓,并与师范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1986年全国何景明学术研讨会在信阳召开。

墓地遗址

何景明墓位于信阳市、金牛山管理区白坡飨堂村,现信阳师范学院内,体育馆北50米,新图书馆西100米处的山坳里。墓前原有何大复先生祠(即何家飨堂),大门墙上书有“世科”二字,后堂供奉何氏历代祖宗。祠外道左有神道碑,墓在祠后,墓前设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青石透雕牌坊,横额书"天赐灵原"四字,钦差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显要十人衔名其上。墓前御祭有神道石刻仪仗,计有文吏、武士、狮子、马、猪、羊各一对。

2011年经过信阳市政府、信阳师范学院及信阳何氏宗亲多方努力,共同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景明园”。[2]

何景明文学奖

何景明文学奖分为6个子项奖。一是何景明文学大奖。奖励评奖年度内有重要影响的信阳作家1人。二是文学分类奖。含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含结集出版的小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杂文奖5个奖项。奖励评奖年度内信阳作家在全国出版或发表的优秀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含结集出版的小小说)、诗歌集、散文集、杂文集各4部(篇)。

人物评价

《明史》记载:"官囊不满三十金。"[2]

《明史》评价:“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2]

史书记载

1987年7月, 中州古籍出版社又出版发行了《何大复集》(点校本)。

《明史》有其传记,《皇明名臣言行史录》、《陕西省志》、《河南省志》、《汝宁府志》、《信阳州志》 等皆有何景明专章。

河南巡抚蔡汝楠曾为他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亲撰碑文。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何景明、李白、杜甫、高适和李梦阳而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