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猷

由网友(孤酒醉人心)分享简介:曹修猷(一九一七年五月一九日⑴九九七年九月一九日),湖南少沙人,结业于麻省理工教院,铁谈电气化博野,东北接通大教传授,铁谈牵引电气化取主动化教科的首创人。[一]一九五二年,曹修猷担负唐山铁谈教院机电系系主任。一九六零年,到场了中国第1条电气化铁路— 宝鸡至凤州区段的通电试车事情,任带领小组副组少。一九六三年,实现的宝...

曹建猷(1917年5月19日-1997年9月19日),湖南长沙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铁道电气化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 [1]

筚路蓝缕桃李春风 曹建猷院士纪念文集

1952年,曹建猷担任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系主任。1960年,参加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鸡至凤州区段的通电试车工作,任领导小组副组长。1963年,完成的宝成铁路宝凤段无接点综合远动装置,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1975年,为石太线研究新的晶体管远动装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

中文名

曹建猷

出生日期

1917年5月19日

逝世日期

1997年9月19日

教育背景

麻省理工学院

国籍

中国

主要成就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教学职称

教授

学历

博士

人物生平

1917年(民国六年)5月19日,曹建猷出生于湖南长沙。在小学上学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参加过多次抵制日货的运动与游行,进入初中后,通过姑母曹孟君为他订阅的“生活周刊”,加深了爱国意识。其中,邹韬奋先生的《小言论》对他的影响很大。[2][1]

1936年至194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专心读书。[2]

工作经历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毕业后,上海电力公司等单位以优厚的待遇聘任他,出于民族感,曹建猷觉得应该到内地去工作,于是经长途跋涉到达昆明。[2]

1940年8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任助教,三年后升为教员,担任过电机学及电力系统方面的教学。

1945年,与夫人姚皙明均考取公费留学;[2]8月至11月经印度乘船到美国,[2]

1945年11月至1950年9月,在美国波斯顿麻省理工学院当研究生,主要方向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2]

1947年8月至1950年9月,当研究生期间,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市立学院兼任过讲师和客座讲师。毕业后,至1951年8月,在纽约市立学院担任过客座讲师。[2]

1950年9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 “M1T同步电子回旋加速器”(Betatron charactristics of the MIT Synchrotron),其分析与试验方法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应用。[2]

1951年8月,在唐山工学院担任教授,直到现在,曹建猷一直在这个学校工作(唐山工学院在1952年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2]

1952年,担任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系主任。[2]

1956年,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制订中国科技发展12年规划的工作;[2]同年,曹建猷开始指导铁道电气化的研究生,[2]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国内外争论不下的“交流制”和“直流制”提出了肯定的论据和建议。[2]

1957年,参加中国铁路电气化考察团,任副团长,赴苏联、波兰、东德、捷克、匈牙利等国考察。[3]

1959年,在他的主持下,“电气运输”专业先是在高年级分为两个专门化,后来分为“电力机车”及“电力铁道供电”两个专业,奠定了中国铁道电气化教育的基础。这两个专业,在曹建猷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教学下,几十年为中国铁道电气比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骨干和专家。[2]

1960年,参加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鸡至凤州区段的通电试车工作,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作了许多创造性建议,并亲临第一线指挥,解决了不少关键技术问题,使通电试车获得圆满结果,为中国实现铁路电气化作出了贡献。[3]他大力支持和亲切指导电气化铁道运动系统的研究课题。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是由铁路区段的调度所对铁路沿线的变电所,分区亭和其他电气设备进行综合遥控、遥信及遥测的先进技术,对于提高供电质量、保证安全供电有重大意义,是电气化铁道必然的发展方向。[2]

1963年,完成的宝成铁路宝凤段无接点综合远动装置,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2]

1971年,迁到四川后,又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了四十多年,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曹建猷曾被选为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

1975年,他又亲自与铁道部电气化局局长商定,为石太线研究新的晶体管远动装置。[2]

1978年,根据形式发展,年巳花甲的系主任曹建猷,东山再起,亲自率领三位骨干教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调查。[3]

1978年至1983年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

198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铁路、公路、水运分组组长、顾问。

1987年,70周岁的曹建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2]

1988年6月12日,经过一年的预备期之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3]

1997年9月19日,逝世。

研究方向

曹建猷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是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曹建猷一直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铁道电气化的开发研究。50年代初,为适应中国铁路电气化的需要,创办了中国铁路电气化专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作为中国电气化铁道采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的主要决策论证者,对确定中国电气化铁道供电制度及电气化铁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在供电系统理论与计算的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著作。[1]

六十年代,在曹建猷的领导下就开始了用模拟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力牵引计算的研究。以后开始应用数字计算机的研究。巳完成的计算机仿真牵引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测出牵引网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电流谐波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些成果在国外尚未见有报导。[2]

曹建猷在理论上对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牵引网是向电力机车供应电力的网络,由于机车是活动的,在起动、制动、上坡、下坡等情况下,电力机车从牵引网上取用的电流大小都不同,而且,线路上同时有多少电力机车,它们如何分布,如何运行,都是随机的。因此,如何计算牵引网的电流、电压、能耗以及设计供电系统,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他对确定中国电气化铁道供电制度及电气化铁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铁路电气化奠基人

学术论著

曹建猷采用概率论和随机过程作工具,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计算和设计方法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铁道电气化专业学术会议报告集》上先后发表了“交流牵引网电计算的普遍公式”及“牵引网电计算的严格公式”等论文,并编著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电力铁道供电》及《牵引变电所》等著作。为我 国在铁道电气化供电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3]

学术专著
出版时间专著名作者出版社
1986年离散数学曹建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4年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曹建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78年电子计算机技术讲座.上、下册曹建猷
1965年牵引网电计算的严格公式.铁道电气化专业学术会议报告集曹建猷铁道出版社
1960年牵引变电所曹建猷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论文发表
发表时间论文名称刊物作者
1965年电力铁道供电唐山铁道学院曹建猷
1964年交流牵引网电计算的普遍公式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试册(第一册)曹建猷
1950年Betatr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T Synchrotro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论文曹建猷
1956年中国电气化铁道应采用何种电压制人民日报曹建猷

人才培养

1956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赶上中国第一条铁路电气化建设的需要,成为中国铁路电气化的开路先锋和后来的技术骨干及领导。[2]

1958年,在他任系主任的电机系就增设了计算机专业。

1962年,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调整时暂停办。

1977年,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在供电系统理论与计算的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著作。

1978年,亲自带领三位骨干教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调查,认真研究和确定计算机专业方向,及时再度办起了计算机专业。

1983年,在国务院第一次评定学泣受权时,批准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有硕士、博士授予权,曹建猷为首批博士导师。已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百余名。[2]学生有潘启敬教授、贺威俊教授、白家棣教授、简克良教授、钮小明教授、朱怀芳教授、褚昌钤教授。讲过“算法分析与设计”“离散数学”“应用代数”“结构化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课程。

荣誉记录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荣誉
198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8年铁道部高校科研一等奖及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1963年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2]
其他荣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

社会任职

曹建猷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和第七届的代表。

感情生活

曹建猷与夫人姚皙明伉俪情深,从上海交大读书时便相识相知,随后又一起去美国留学,并双双回国工作。曹建猷痛失爱妻后,余生再未续弦,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抱怨过一句。只是在心底的伤心处默默写上几句诗:《卜算子》孑立台阶边,茎小丫枝瘦/昔日逢春香满园/曾为群芳妒/闻友不观鱼,潜泪哀空树/两易寒冬春又来/何日花如故。

人物评价

曹建猷先生的一生,是精忠报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中国铁路电气化事业新局面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鞠躬尽瘁的一生。(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评)[4]

曹建猷院士的一腔爱国热血、深明大义,与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陈维荣院长评)[5]

曹建猷严谨治学、艰苦创新的精神。(西南交通大学潘启敬教授评)[5]

人物纪念

2016年5月14日15时,曹建猷院士铜像落成揭幕典礼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电气楼前正式拉开帷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