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照后证

由网友(实名心动)分享简介:“先照后证”望文生义便是先申领业务执照后再管理无关允许证。按照《国务院闭于勾销以及调解1批行政审批名目等事变的决议》(国发〔二零一四〕二七号),大众场合卫熟允许、文娱场合创造、互联网上彀办事等三一项前置允许审修正为后置允许审批,各地工商部分1律没有再将其做为挂号前置,请求人可以间接请求相干谋划规模挂号,管理业务执照,与患上营...

“先照后证”顾名思义就是先申领营业执照后再办理有关许可证。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娱乐场所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等31项前置许可审批改为后置许可审批,各地工商部门一律不再将其作为登记前置,申请人可以直接申请相关经营范围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取得营业执照后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中文名

先照后证

涉及领域

行政许可

相关概念

先证后照

概念由来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概念

广西发放首批企业先照后证新版营业执照

先照后证:即从事后置许可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先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再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

先证后照:即从事前置许可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需要先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有关许可证明文件后,再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政策演变

原有制度框架下,普通人要想创业需要跨越许多“门槛”,其中以注册资本和前置审批最难逾越——要开办一家公司,首先要有足够的资本,然后还要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后者就是所谓的“先证后照”。

为降低这两大“门槛”,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2013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

2014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最低限额、经营场所限制等规定被取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迈出第一步后,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一个新的创业热潮正在形成。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再次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改革以后,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向主管部门申请。在等待许可期间,创业者可以着手开展一些筹备工作,这就为企业先期发展争取了大量时间。

政策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新的改革措施将大幅提升公司的存活率,降低公司的设立成本,促成公司尽快开展商事活动;也将“倒逼”行政审批部门继续清理和压缩现有前置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审批效率。

“这就好比先让企业很容易就能领个身份证,如果想从事一些特殊的行业,再去考律师证、医师证、会计证。”东莞市工商局局长范燕彬告诉记者,改革以后,创办企业更容易了,市场也更具活力、更加规范。

问题及监管

那么,有人担心,实行“先照后证”后,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问题——一些企业只拿工商执照、不办项目许可证就开业经营?

针对这一潜在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红利。

范燕彬认为,为防止“无证经营”情况的大量出现,政府部门应早有预案,特别是各许可部门要对所主管行业的新办企业“一管到底”。如果一家企业长期不办理许可证,相关部门就应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直至派人上门巡查。

从长期看,要防止“无证经营”,关键是要做到各部门协调配合,同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今后应重新划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既要明确许可部门的审批责任及监管责任,也要明确登记部门的工作配合责任,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由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探索与实践

“先照后证”红利有多大——吉林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4年以来,吉林省将“先照后证”作为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全面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登记审批效率,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

在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记者感受到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由于开办影院业务,公司需要在原有的工商执照上增加放映项目,增项涉及音像制品许可。按照原来的规定,必须事先得到广电部门的许可,但工商局先行发放了增项执照,这样一来,公司便能部分经营放映、餐饮业务了。长影集团财务处长张刚辉说,他们4月23日到工商局送材料,24日获颁执照,25日影院就正式营业了。

“先照后证”,即给企业先发营业执照,再去办理各项许可,打破了原有的“先证后照”格局。吉林省工商局局长臧忠生说,“表面上是政府改变了市场主体准入的时序,实质上是改变了对待市场主体的思维。‘先照后证’作为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提高登记审批效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也能够推动监管方式创新,促使监管重心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移,从而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在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吉林省工商部门从理论上突破了“先照后证”的依据,认为每个市场经济主体都有两个资格,即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作为主体的个人或单位法人都有从事某项工作、职业、活动的资格,它不必附加在经营资格上。

吉林省工商局借鉴这个理论,在全国最早先行先试工商注册改革。

早在2012年8月,吉林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市场主体壮大的试行意见》,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先照后证、注册资本零首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013年初,为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吉林省工商登记窗口推出了“三零服务”,即注册资本零首付、登记注册零收费、市场准入零障碍,累计为市场主体节约资金近亿元。2014年5月16日,吉林省又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商登记制度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推行了包括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等8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2012年以来,白山方大集团在长春开设了7家门店,按规定要办理7个营业执照。这家公司的会计经理告诉记者,7个执照意味着要交7份办照的资金,包括注册资本金等,后续还要有专人跟踪管理。改革后,把7个执照合并为1个执照,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臧忠生告诉记者,“我们放了权,赢得的是效率。吉林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办理营业执照时间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80%以上的登记业务即来即办,当日办结。过去半年新登记注册10万户,现在用4个月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办证门槛低了,如何提高监管水平?吉林省工商局总结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办法:建立各部门登记、许可信息推送系统,信息共享,打破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宽进严管”,用信用杠杆破解监管难题,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信息公共平台几个月来点击就突破了130万次。“加大企业失信成本最有效,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吉林省工商局副局长管德华说。

工商登记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让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也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2014年3至6月,吉林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0.6万户,新增注册资本金91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和74.5%。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比82.8%,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高达93.1%。促进创业就业和农民致富效果显著,带动就业39.7万人,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438户,带动10.1万农民增收致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