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医药类公办院校)

由网友(過qv,如一场烟花)分享简介:尾都医科大教(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尾医、尾医大)位于北京市,是国度核准、北京市国民当局举办的整日制私立平凡高档黉舍,是北京市重心高档院校,是北京市当局、国度卫熟康健委员会、教诲部共修院校,进选国度“卓著大夫教诲造就规划”试点低校、京港大教同盟成员、国度设置装备摆设低程度大教私派研究熟名目。...

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首医、首医大)位于北京市,是国家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现任党委书记呼文亮、校长饶毅[2]校训为“扶伤济世、敬德修业”。[3]

牵手首都医科大学,太库发力生物医药行业

根据2021年修订的学校章程显示,学校本部有五个校区[3]截至2022年6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有21所临床医学院,39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39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1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专业24个;高职高专教育设有14个专业。学校和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39356人(校本部1578人,附属医院37778人)。[1]

学校建于1960年,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86年被北京市确定为市属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2020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

截至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2名[4];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42名[5]

中文名

首都医科大学

外文名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简称

首医、首医大(CMU)

主要院系

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

所属地区

中国 北京

校址

北京市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6]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4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3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9个

硕士招生电话

010-63051277、63051214

办学定位

市重点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

专职院士

6 人

校长

饶毅

高职专业

14个

校训

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

校歌

首医之歌

国家重点学科

8 个

创办时间

1960年9月12日

知名校友

王辰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药

属性

市属重点大学

主管部门

北京市

本科招生电话

010-83911084、010-83911085

学校代码

10025

党委书记

呼文亮

本科专业

24个

历史沿革

首都医科大学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创建于1960年9月12日。

1981年11月26日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

1985年8月22日更名为首都医学院。

1986年8月27日,确定首医为市属重点院校。

1994年2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

2000年9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创院40周年。

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科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审查和选拔,入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

2010年9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创院50周年。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

2013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4月,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2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方发文共同建设首都医科大学。

2017年3月,入选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2018年4月13日,成为京

2019年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2月,首都医科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发起成立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10]


学术研究

2005年,以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制定和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批准立项,资助总经费为3000万元人民币。

2010年至201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255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89项),累计科研经费18.8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7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北京市科技奖2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0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吴阶平医学奖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297项。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口腔生物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截至2019年6月,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94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545项),累计科研经费26.62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20.64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8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北京市科技奖3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2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6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奖1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49项。[1]

学校2001—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览表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获奖等级

年份

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18

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8

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8

基于听觉保存与重建关键技术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8

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8

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7

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

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参与)

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2017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7

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及大规模产业化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7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4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3

眼耳鼻咽喉疾病CT 和MR 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1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

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和诊治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9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9

提高我国肺血栓栓塞症诊疗水平的系列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8

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6

脊髓血管病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IL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6

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5

宫腔镜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4

腮腺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3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3

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0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1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学校“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北京高精尖中心。[1]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国家工程实验室

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医疗信息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分中心)、眼科诊疗设备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源式预防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

大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鼻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创新团队、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研究创新团队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功能疾病调控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牙再生与口腔组织功能重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帕金森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癫痫病临床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研究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肿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血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生物力学应用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肿瘤治疗性疫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肿瘤侵袭和转移机制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络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慢性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银屑病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尿液细胞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上气道功能障碍相关心血管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可塑性与脑功能重建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合理用药生物特征谱学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衰竭与人工肝治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遗传性出生缺陷精准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冠心病精准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神经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工听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心脑血管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免疫试剂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儿童外科矫形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大血管外科植入式人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系统3D打印临床医学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肝炎与肝癌精准医疗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

北京市科研院所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校本部)、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宣武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同仁医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朝阳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友谊医院)、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友谊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天坛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安贞医院)、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口腔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医医院)

校级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脑功能影像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公卫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公卫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学院)


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眩晕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宫腔粘连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急性胰腺炎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呼吸系感染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眼部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儿童血液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儿童肝脏移植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结直肠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主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儿童上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冠心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抑郁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口腔颅颌面畸形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慢性鼻炎和鼻窦炎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帕金森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神经变性病与记忆障碍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青光眼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结核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垂体腺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少见、罕见肝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艾滋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地坛医院)

艾滋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佑安医院)

消化道早期癌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心脑联合病变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OSAHS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

据2019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总量84.91万余册(件),纸质期刊杂志2280种;学校附属教学医院图书馆馆藏书籍52.2879万余册。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235万余种,形成了以医学文献为主体,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可访问86种数据库资源,建设了网上选书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学术资源门户网站Metalib/sfx、研究生学位论文库、中医古籍库与解剖资源库等特色平台和数据库。[11]

  • 学术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

学报主要刊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设有专家述评、专题报道、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病例报告、短篇论著、综述、学科简介和名师访谈等栏目。

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网络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出国出境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访问。[1]

办学条件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0个学院、1个学部、1个研究中心、1所附属卫生学校;32个临床诊疗中心;开办24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有21所临床医学院(其中19所为附属医院);还设有38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1]

校本部学院及学部设置

基础医学院

中医药学院

药学院

医学人文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

护理学院

国际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燕京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部

附属卫生学校[12]

临床专科院系

神经外科学院

眼科学院

耳鼻咽喉科学院

神经病学系

儿科学系

口腔医学系

呼吸病学系

心血管病学系

消化病学系

麻醉学系

妇产科学系

皮肤病与性病学系

传染病学系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普通外科学系

急诊医学系

临床检验诊断学系

危重症医学系

医学影像学系

核医学系

血液病学系

老年医学系

精神病学系

临床心理学系

骨外科学系

中西医结合学系

康复医学系

中医临床学系

肾病学系

肿瘤学系

泌尿外科学系

风湿病学系

临床护理学院

超声医学系

胸外科学系

心脏外科学系

血管外科学系

临床病理学系[13]

--------

--------

本科专业一览表

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

专业类

学位授予门类

临床医学(5+3 一体化)

八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五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留学生)

六年制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儿科学(5+3 一体化)

八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儿科学

五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精神医学

五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眼视光医学

五年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5+3 一体化)

八年

口腔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口腔医学类

医学

基础医学

五年

基础医学类

医学

预防医学

五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医学

预防医学(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医学

中医学

五年

中医学类

医学

临床药学

五年

药学类

理学

药学

四年

药学类

理学

中药学

四年

中药学类

理学

护理学

四年

护理学类

理学

助产学

四年

护理学类

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生物医学工程类

工学

假肢矫形工程

四年

生物医学工程类

工学

康复治疗学

四年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四年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医学实验技术

四年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年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

四年

公共管理类

管理学

法学(卫生法学方向)

四年

法学类

法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方向)

四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学[14]

专科专业一览表(部分)

专业名称

学制

临床医学(北京农村基层定向)

三年制

临床医学(山区、半山区定向)

三年制

临床医学(乡村医生)

三年制

护理学

三年制

药学

三年制

医学检验技术

三年制

卫生信息管理

三年制

附属医院与临床医学院

医院类型

医院名录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

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

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

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

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康复医学院)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潞河临床医学院)

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

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医学教学基地)

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

教学医院

丰台教学医院

良乡教学医院

电力教学医院

怀柔教学医院

石景山教学医院

昌平教学医院

密云教学医院

延庆教学医院

大兴教学医院

门头沟教学医院

平谷教学医院

顺义教学医院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39356人(校本部1578人,附属医院37778人),其中有院士6人;正高职称2951人,副高职称4780人;教授904人,副教授1299人;博士生导师1024人,硕士生导师1252人。[1]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赵继宗、尚永丰、王松灵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韩德民、王辰

已故院士:吴阶平、王忠诚、翁心植、胡亚美

杰出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尚永丰、王松灵、李巍、杜杰、施焕中、张罗、吉训明、范志朋、王伊龙、曹彬、张晨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刘怡、王伊龙、杨旗、鄢丹、张晨、兰峰、陈志国、高伟、卢洁、李兵辉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拥军、曹彬、崔勇、吉训明、张罗、陈志国、王伊龙、杨新健、范志朋、高伟、卢洁、刘亚欧、刘怡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陈彪、魏文斌、薛富善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高伟、杨旗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韩德民、松灵、魏文斌、周兵、李勇杰、王振军、陈彪、薛富善、张罗、魏永祥、李巍、于炎冰、施焕中、周玉杰、马长生、王辰、王振常、崔勇、吉训明、鲜军舫、曹彬、王成硕、赵性泉、聂绍平、张永宏 、白玉兴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罗、吉训明、陈志国、王伊龙、曹彬、崔勇、范志朋、高伟、卢洁、刘怡、刘亚欧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王拥军)、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马长生)、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研究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杨新健)

国医大师:柴嵩岩、金世元

全国名中医:危北海、陈彤云、钱英

北京学者:王松灵、韩德民、王宁利、赵继宗、孙立忠、贾建平、王振常、王拥军、马长生、贾继东、张罗、周玉杰、江涛、施焕中、魏永祥、杨金奎

青年北京学者:张晨、王成硕、王伊龙

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王拥军、马长生、贾继东、吴昊、陈彪、张罗、江涛、吉训明、王振常、张澍田、魏永祥、王刚、张鸿祺、张兰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

杰出人才
王松灵、贾建平、王振常、韩德民、王宁利、赵继宗、孙立忠、王拥军、马长生、贾继东、张罗、周玉杰
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张罗、王振常、江涛、贾继东、吴昊、吉训明、魏永祥、王刚
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高伟、鲜军舫、范志朋、武艳、陈志国、王广、贾旺、张勇、侯晓彤、唐毅、杨吉刚、王成硕、王伊龙、周冬梅、李静、梁庆丰、李威、秦彦文、刘怡、张董晓、鄢丹、徐旭英
卫生领军人才
童朝辉、潘志强、樊永平、徐有青、丁惠国、闾军、曾辉、阴赪宏、王笑民、任军
青年拔尖人才
王玉记、唐毅、杨士伟、齐玥、刘佳、杨吉刚、刘亚欧、张伟、马瑞敏、李储忠、谢微嫣、王雷明、李仕明、李松南、焦伟伟 、李颖、胡鹏、保肇实、刘燕、李斯丹、单琳、翟侃

[15]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生物学、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儿科学、神经病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眼科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针灸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急诊学、临床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中医传染病学、中医络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神志病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生物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剂学、药物分析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科医学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首都经济学科群[16]

  • 博士后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公共卫生与语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17]

  • 学位点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9个。[18]

学术学位博士点一览表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0710

生物学

071002

动物学

071003

生理学

071005

微生物学

071006

神经生物学

071007

遗传学

071008

发育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1

生物物理学

0710Z1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1001

基础医学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102

免疫学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6

放射医学

1001Z1

病理学

1001Z2

医学伦理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201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02

儿科学

100203

老年医学

100204

神经病学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100210

外科学(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

100211

妇产科学

100212

眼科学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100214

肿瘤学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

运动医学

100217

麻醉学

100218

急诊医学

1002Z1

疼痛医学

1002Z2

全科医学

1002Z3

儿内科学

1002Z4

儿外科学

1002Z5

临床病理学

1002Z6

危重症医学

1002Z7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

1003Z1

口腔内科学

1003Z2

口腔颌面外科学

1003Z3

口腔正畸学

1003Z4

口腔修复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004Z1

卫生事业管理学

100701

药物化学

100702

药剂学

100703

生药学

1007

药学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706

药理学

1007Z1

临床药学

1007Z2

天然药物学

1011

护理学

101100

护理学

学术学位硕士点一览表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

-----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402

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710

生物学

071002

动物学

071003

生理学

071005

微生物学

071006

神经生物学

071007

遗传学

071008

发育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1

生物物理学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1001

基础医学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102

免疫学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6

放射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201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02

儿科学

100203

老年医学

100204

神经病学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100210

外科学(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

100211

妇产科学

100212

眼科学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100214

肿瘤学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

运动医学

100217

麻醉学

100218

急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005

中医学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100504

方剂学

100505

中医诊断学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00510

中医儿科学

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7

药学

100701

药物化学

100702

药剂学

100703

生药学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706

药理学

1008

中药学

100800

中药学

1011

护理学

101100

护理学

1204

公共管理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专业学位点一览表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授权类别

0454

应用心理

硕士

0854

电子信息

硕士

1051

临床医学

博士、硕士

1052

口腔医学

博士、硕士

1053

公共卫生

硕士

1054

护理

硕士

1055

药学

硕士

1056

中药学

硕士

1057

中医

博士、硕士

  • 学科评估

截至2019年6月,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前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前5‰。[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1002

临床医学

A-

5%~10%

1011

护理学

A-

5%~10%

0710

生物学

B+

10%~20%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B+

10%~20%

1007

药学

B+

10%~20%

1001

基础医学

B

20%~30%

1003

口腔医学

B

20%~30%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B-

30%~40%

1005

中医学

C+

40%~50%

1006

中西医结合

C

50%~60%

1008

中药学

C-

60%~70%[19]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等。2014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21年2月,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20]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与专业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科学、眼科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神经病学、细胞生物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实验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医学实践技能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生物学与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假肢矫形工程、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等

北京市一流专业:护理学、临床医学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假肢矫形工程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医学机能学实验、生物化学、外科学、医学影像学、检体诊断学、神经病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统计学、耳鼻咽喉科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内科学、眼科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免疫学、小儿内科学、生理学、小儿外科学、人体寄生虫学

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1]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2]

团队名称带头人获批年度
神经病学教学团队贾建平2010年
儿科学教学团队李仲智2010年
神经生物学教学团队徐群渊2009年
外科学教学团队张建2009年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团队韩德民2009年
生理学教学团队王晓民2008年
全科医学教学团队崔树起2008年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2]

团队名称带头人获批年度
医学人文学教学团队王晓燕2010年
内科学教学团队王辰2010年
神经生物学教学团队徐群渊2009年
物理学教学团队刘志成2009年
外科学教学团队张建2009年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团队韩德民2009年
生理学教学团队王晓民2008年
全科医学教学团队崔树起2008年
儿科学教学团队李仲智2008年
免疫学教学团队安云庆2007年
神经病学教学团队贾建平2007年
  •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34项、优秀奖1项。[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转为“5+3”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2018年

整合临床学科,转变培养理念,实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4年

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特等奖

2009年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2009年

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9年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2005年

创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5年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二等奖

2005年

一般医学院校临床医药专业本科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二等奖

2001年

科研追踪--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重要环节

优秀奖

1989年[23]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代表的意义:

外圈为首都医科大学中英文名称,中心为华表图案和学校建校时间。

用华表作为校徽中心图案,一方面表明学校地处首都北京;

另一方面因华表形似代表医学职业精神的红十字“╋”

寓意首医人承担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与责任。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标和旗字构成。主校旗旗色为首医蓝,旗标为新校徽,旗字为彭真体校名;校徽色为蓝白相间,校字为白色。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学校校旗集校色、校徽、校名于一体,集中展示学校形象。校色喻示学校严谨、开放、包容、向上的风格与精神,校徽突出首医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理想与志向,校名强调首医的名称、地域与历史。

校训

校训: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

释义“扶伤”出自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济世”出自医学典故“悬壶济世”。“敬德”、“修业”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周易》“君子进德修业”。

扶伤济世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敬德修业是实现扶伤济世的基础。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要求,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

校歌

美丽校园,医学殿堂,哺育着我们幸福成长。

团结友爱,手足情长,处处飘洒着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责任在我身上,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首医精神给我无穷的力量。

啊,首医,白衣天使的摇篮,人民健康的希望,

载着民族和恩师的重托,我们扬帆远航,扬帆远航,扬帆远航!

精神文化

校风

校风: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救死扶伤,严谨求实

释义: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全部的心智和才学。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发扬建校的光荣传统推动学校建设发展。

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维护圣洁,履行天职。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的神圣使命。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强调诚信,注重细节。用老实作人踏实做事的境界面对社会。

学风

学风:勤学、博思、求精、创新

释义:

勤学——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在书中学,在做中学,在事中学。

博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学而思,以思而进,勤思而智。

求精——学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实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创新——勇于批判,善于探索,敢于实践;注重前沿,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呼文亮
党委副书记孙力光、刘芳
纪委书记侯瑾
校长饶毅
副校长王松灵、徐良、吉训明、吴兵、张晨

资料来源: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官网[2]

历任领导

吴阶平,1960年至1970年出任首任院长(终身名誉校长).

陈 化,1960年4月至1963年初出任党支部书记.

冯佩之,1963年至1965年出任党委书记.

王新春,1965年至1985年10月出任党委书记.

戴士铭,1978年4月至1980年8月出任代理院长.

陈应谦,1980年8月至1984年4月出任院长.

李光弼,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出任院长.

杜金香,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出任党委书记.

徐群渊,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出任校长.

史炳忠,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出任党委书记(兼).

杜金香,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出任校长.

吕兆丰

尚永丰,2016年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学校荣誉

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报告》,首都医科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前10位。[24]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75位。

2022年5月,ABC中国大学排名中第42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