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浙江省杭州市辖区)

由网友(浅酌低唱唤浮名)分享简介:余杭区,是浙江省杭州市辖区,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正在地舆上介于北纬三零°九’ ~三零°三三〞,东经一一九° 四零” ~一二零°八〞 之间,东取临平区、拱墅区、西湖区交界;南取富阴区相交;西取临安区为邻;北取德清县连接;东南取安吉县订交。区域总面积九四二平方私里。截至二零二一年,下辖七个街谈,五个镇,[一]截至二零二一年年...

余杭区,是浙江省杭州市辖区,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在地理上介于北纬30°9’ ~30°33〞,东经119° 40” ~120°8〞 之间,东与临平区、拱墅区、西湖区接壤;南与富阳区相接;西与临安区为邻;北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区域总面积942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下辖7个街道,5个镇,[1]截至2021年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为70.14万人。[2]在2022年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3]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2.20亿元[2]

余杭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3~16.2℃。[1]

截止2021年,余杭区森林覆盖率为45.7%,有大型野生真菌95种,野生动物140科41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7种,浙江省级保护动物12种。[1]

截止2021年末,余杭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6家,其中区属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4]

截止2021年末,余杭全区共有初中23所,普通高中12所,职业高中2所。[4]

余杭是美丽之洲,山水如画,钟灵毓秀,自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有国家5A级景区西溪湿地公园、“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山沟沟风景名胜区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1]

中文名

余杭区

外文名

Yu Hang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

政府驻地

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

邮政编码

311100[6]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方言

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余杭话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临平话

坐标

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

财政总收入

745.31亿元(2021年)[2]

行政代码

330110[8]

汽车站

杭州临平(长途)汽车北站、杭州临平汽车南站、余杭汽车站、瓶窑汽车站

区长

王牮[9]

面积

1228.41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70.14万人(2021年)[2]

地区生产总值

2502.20亿元(2021年)[2]

人均生产总值

3.62万美元(2019年)[5]

电话区号

0571

著名景点

西溪湿地、良渚遗址、塘栖古镇、临平山、超山、双溪漂流、径山

火车站

余杭站(高铁站)、杭州西站(高铁站)

车牌代码

浙A

耕地

4.53万公顷

区委书记

刘颖[7]

邮政区码

311000

主要民族

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建制沿革

浙江省最牛x的简历,在杭州诞生了

从余杭境内吴家埠、荀山、小古城等遗迹的发掘表明,早在7000年~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彼时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楚,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 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余杭区系由原 余杭县和 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

西汉时, 余杭、 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 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

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 吴国版图,属吴郡,隶扬州,钱唐县并为吴郡都尉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次年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杭州为 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 钱塘。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 富春县之两乡地置 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 仁和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 临安府,属两浙西路。钱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 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 杭州府。明清延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 西湖、会堡、 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

民国24年,设 行政督察区。余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调整行政督察区,杭县、余杭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余杭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7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两县解放,余杭、杭县建制未变。

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余杭县亦于1958年10月撤销,并入临安县。

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

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 临平镇。

1961年5月,留下划入西湖区。1985年,西行乡并入三墩镇。1992年,双桥乡并入三墩镇。1994年4月,撤销余杭县,设立余杭市。

1996年4月30日,九堡镇划归江干区。(同时或在此之后(未找到具体资料),下沙划归江干区)。

1996年5月9日,三墩镇划归西湖区。7月24日,蒋村划归西湖区。

2000年,余杭市辖23个镇、4个乡。

2001年2月2日,撤销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2001年8月7日,设立余杭区临平街道办事处、余杭区 南苑街道办事处、余杭区 东湖街道办事处、余杭区星桥街道办事处。

2001年,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5个社区、61个居民区、505个行政村。

2003年底,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5个社区、262个行政村。

2011年8月17日余杭区正式调整行政区划,设立9个新街道办事处。

2021年4月9日,杭州召开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实施动员部署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撤销余杭区,设立新的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余杭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10]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余杭区下辖7个街道、5个镇。[11]

区划详情

7个街道: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

5个镇: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11]

自然环境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9′~30°33′、东经119°40′~120°8′,[12]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28.23平方公里。余杭区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 海宁市、 桐乡市、 江干区交界,中部与 德清县、 拱墅区毗连,西部与 安吉县、 临安市、 富阳市、 西湖区相接。

地形外貌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和 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一带为界,西北为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500米以上山峰大都在此。东部为 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塘漾棋布,是著名的杭嘉湖水网平原,海拔仅2~3米。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其间孤丘兀立,地势又略转高亢,海拔为5~7米。地貌分山地、丘陵、平原、滩涂4个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谷地、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滩涂平原、钱塘江水域等9个单元。其中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1.48%。

气候特征

余杭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6.2℃,年平均雨量1150毫米至1550毫米。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 梅雨结束即进入盛夏,受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气爽,天气比较稳定。冬季,盛吹西北风,寒冷、干燥,如遇北方强冷空气,就出现寒潮。气候特征为气温适中,适宜双、三熟制。雨热同季,有利于叶茎类作物和瓜果生产。

水文流向

苕溪分为东苕溪、中苕溪、北苕溪、西苕溪。东苕溪源出临安东天目山海拔1271米高的马尖岗,一路向东,流经临安由 中泰乡入区境,经 余杭镇,在瓶窑镇境内汤湾渡接纳中苕溪,在龙舌嘴接纳北苕溪,三水合一,经瓶窑、德清至湖州市区与西苕溪会合注入太湖。全个长158.36公里,流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

京杭运河,自桐乡大麻乡入境,流经博陆、五杭、塘栖、东塘、崇贤、云会、勾庄等乡镇,流入杭州市区。市境内全长31.27公里,流域面积667.03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5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3.39亿立方米,河宽60~70米。常年水深3.5米。

上塘河,自杭州市 艮山门,经星桥镇入境,过临平镇,至海宁市盐官镇流入钱塘江。境内长11.38公里,河宽约20米,常年水深2米左右。

境内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相一致。全市平均年径流量为7.75亿立方米。苕溪平均年径流量为3.81亿立方米,东苕溪瓶窑站记载,多水年(1954年)年径流量20.76亿立方米,少水年(1978年)年径流量只4.24亿立方米。运河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24亿立方米,上塘河为0.7亿立方米。

河流一般以4~10月为汛期,其中又以6~7月的梅汛为主,9~10的台汛次之。主要和降水量季节分配集中与否,以及降水期的长短有关,梅雨、台风期因雨量大、延续时间长,常形成山洪。大体而言,西部山区、半山区洪涝灾情多于东部平原地区。

自然资源

余杭区余杭区共有土地12.26万公顷(183.97万亩),其中耕地4.53万公顷,占36.95%;林地3.8万公顷,占31%;水域面积1.25万公顷,占10.2%。

矿产资源

余杭区境内已探明的矿物有22种,其中膨润土、白云岩等大型矿床3处,钼铁矿、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矿床8处。另有磁铁、锰、铜、锡、萤石、重晶石、天然气等矿藏。

生物资源

余杭区境内森林覆盖率为24.5%,人均森林面积0.04公顷。自然植被有长绿阔叶林、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草等6个类型。野生植物主要有:竹类为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刚竹、浙江淡竹等竹林;树类有495种,分属77科,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水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华东黄杉、水松、鹅掌楸、杜仲、夏腊梅、金钱松、福建柏。野生中草药80余种,人工栽培的20余种。人工栽培的作物中,粮油、经济作物超过100种,蔬菜有30类、120种左右。野生动物主要有 杜鹃、 黄鹂、 画眉等32种鸟类,华南兔、豹猫、野猪等23种哺乳类, 蝮蛇、大鲵、龟、石蛙、蟾蜍等两栖、爬行类27种,泥鳅、黄鳝、条光唇鱼等鱼虾类23种,昆虫855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灵猫、大鲵、穿山甲和鹗等,属省级保护的有 蕲蛇、 大杜鹃、 鼬獾等。

人口

余杭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于良渚、瓶窑一带形成聚落。秦统一中国后,有大量居民迁徙余杭,以后各朝,尤其在南宋,北方人口大量移入,几经民族融合,已无直接后裔。

民国17年(1928年),杭县总人口为390351人,余杭县为126147人。1949年,两县共10.71万户,43.99万人。

截至2021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0.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年末总户数21.7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45万户。全区人口出生率9.037‰;人口自然增长率4.466‰。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6.89。[2]

民族文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有蒙古族、回族、藏族、 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 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 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姓名
区委书记刘颖[7]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区长王牮[13][9]
副区长顾斌

经济

历史上的 余杭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

农业发达著称。改革开放以来,余杭区经济出现重大调整,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体、劳动就业的主体。 1990年后,多次进入全国经济 百强县的行列,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577亿元(人民币、下同),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中第20位,为浙江省十强县(市、区)。2012年列全国百强区(县)第九位。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2.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省市前列。余杭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入选“2021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位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从GDP构成看,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9.74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336.98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2125.48亿元,增长6.7%。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7:12.7:85.6调整为1.6:13.5:84.9。其中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605.7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4.2%。

2021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45.3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69亿元,分别增长15.2%、14.0%,总量均位列全市第一。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6.57%,保持较高占比;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入库数分别增长14.9%、18.3%、21.1%。

2021年全年完成财政预算支出335.61亿元,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242.48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72.3%。在支出结构中,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公共安全、节能环保占比分别为5.8%、8.5%、12.5%、4.0%、2.2%、1.8%。[2]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63亿元,增长2.1%;农业总产值64.64亿元,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34.56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8.83亿元,下降0.5%;畜牧业产值3.39亿元,下降2.8%;渔业产值12.37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48亿元,增长9.5%。实施西部富美计划,美丽乡村提质扩面,成功入选市级第一批共同富裕试点。推进美丽乡村“1510”示范创建项目10个,扩面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85个,创建市、区级数字乡村样板14个,鸬鸟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入选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8.44亿元,增长16.7%。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8.00亿元,增长22.2%,占规模工业比重为79.7%。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6.7%,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1.83亿元,增长20.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6.89亿元,增长33.4%。健康制造业增加值31.16亿元,增速133.8%,拉动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营业收入1049.56亿元,同比增长18.6%;利润总额85.91亿元,同比增长26.3%。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88%,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1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68亿元,占GDP总量的1.5%。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在库建筑业企业177家。全年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195件,竣工备案173件。[2]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1.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9.5%;交通投资增长314.9%;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41.5%;工业投资增长9.6%;民间投资增长13.8%。国有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8%;新开工项目(含房地产开发项目)295个。

2021年全年新建商品房成交21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4%,成交金额669.5亿元,同比下降2.4%,成交均价3112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9%。其中住宅成交15057套,同比下降7.1%,成交面积18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6%,成交均价3252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5%;非住宅成交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16%。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29亿元,增长22.7%,增速居全市首位。新零售引领增长,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为396.7亿元,同比增长40.7%,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92.12亿元,占限上社零总额比重17.4%,其中限上汽车销售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额7.06亿元,增长243.2%。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3.86亿元,增长36.1%,限上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4.5%和15.0%。

旅游

2021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实现旅游总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18.6%。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3A级以上景区镇街5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8个,入选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改造绿道33.03公里,径山绿道获评“浙江最美绿道”。实施“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建成“四好农村路”63条、105.55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48.58亿元,增长34.3%,其中进口额23.57亿元,增长18.0%;出口额325.01亿元,增长35.6%。从出口产品看,化工医药、家具休闲用品和高新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34.2%、46.5%、33.9%;机电产品、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25.5%、12.0%。从出口地区看,对美国、欧盟27国、中东地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分别增长25.8%、85.1%、20.2%、31.1%。

202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重点围绕“四高地一基地”积极招引,全年集中签约了强新科技、通策医疗、润丰氢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项目等225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

2021年全区共办理境外投资项目备案39个,新增境外投资额1.19亿美元,规模位居全市前列。完成“一带一路”投资项目20个,涉及境外投资额3920.10万美元;完成并购项目5个,涉及境外投资额2877.56万美元。

金融

2021年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6.60亿元,增长10.1%。截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42.32亿元,增长11.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07.73亿元,增长26.2%。截至年末,全区不良贷款余额15.08亿元,不良贷款率0.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22家。[2]

文化

当地方言

余杭话,是一种 吴语方言,属

于 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交通

余杭穿境而过的两条高速铁路( 沪杭高铁、 杭宁高铁)及 杭州地铁1号线、两条铁路(沪杭、宣杭)、两条国道(G320、G104)、七条高速公路( 沪杭高速公路、 杭宁高速公路、 杭徽高速公路、 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沪杭、 杭长高速公路、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两条主要河流( 东苕溪、 京杭大运河)和五条省道(S101、S102、S201、S304、S205),把余杭和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紧紧相连。余杭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2179.262公里。余杭区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达到100%。区境内有航道里程350公里,其中干线30公里,支线320公里,一个遍布余杭区镇街、干支相连、水陆联动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铁路运输

站名地点站点性质交通
乔司站余杭乔司街道一等站货运
乔司编组站杭州北、临平、南星桥等一等站货运
余杭高铁站余杭南苑街道二等站客运

地铁1号线、公交763(余杭高铁-余高)、786(区间)(余杭高铁-塘栖站)、761(区间))(余杭高铁-临平北站)、765(余杭高铁-塘湾村)

地铁线路

状态线路起始站终点站
建成运营线路杭州轨道交通9号线中段客运中心站余杭临平站
备注:杭州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与1号线合并运行。
杭州轨道交通2号线朝阳站余杭良渚站
杭州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余杭金星站萧山姑娘桥站
杭州轨道交通16号线余杭绿汀路临安九州街站
在建线路杭海城际线余杭高铁站海宁碧云路站
杭州轨道交通3号线吴山前村站/小和山站星河路站
杭州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彭埠站(不含)池华街站
杭州轨道交通5号线二期金星站(不含)老余杭站
杭州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北段/一期南段四季青站昌达路站
杭州轨道交通10号线浙大站新兴路站

公共交通

余杭区均为无人售票车(包括空调车),前门上、后门下。搭乘公交车一定要备足零钱,车上不找零。公共自行车参照杭州市相关规定。

客运汽车

余杭汽车客运站

车站

地址

杭州临平(长途)汽车北站

杭州市余杭区星光街865号

杭州临平汽车南站

余杭区世纪大道

余杭汽车站

瓶窑汽车站

2021年全年营运客车客运量47.66万人次,港区完成货运吞吐量3945.3万吨。高质量推进104国道改建工程、320国道改建工程、东西向快速通道下穿杭徽高速段工程等交通重点工程,运溪高架建成通车。全区范围内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404条,共计537.19公里。东西向快速通道文一西路互通、良祥路互通、杭徽高速老余杭互通改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国省道大中修及县道大中修及危桥改造项目、石横线拼宽整治工程如期完工。[2]

社会

2021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7184元、48705元,增长9.2%、1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2020年的1.60:1缩小为1.58:1。全年城镇常住居民消费支出为49426元,增长17.1%;农村常住居民消费支出为37727元,增长18.8%。[2]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787人,引导和帮助6281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失业率为2.34%。新增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5.45万人。

截至2021年年末,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9.5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9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39万人。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7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7.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89万人。

2021年,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家,实施生活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367户,发放老年人生活补贴、端午节、中秋节慰问费9020万元。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40家,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亿元。[2]

公共事业

2021年全年完成销售水量1.13亿吨,完成污水处理量6754.88万吨,出厂水水质合格率100%。[2]

环境保护

2021年,稳步实施“迎亚运”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行动。深化“五水共治”,开工建设治水项目108个、完工58个,成功创建“污水零直排”镇街2个、工业园区4个,建成省级“美丽河湖”3条,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新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1个、示范村2个。全区生活垃圾进场量同比减量2.72%,生活垃圾回收利用量达到1138.60吨/日。“余杭解决方案”获评第二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获评2021年度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市、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优良率84.3%,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2]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区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7.9%、11.1%,未发生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了较大事故的“零发生”。[2]

教育科技

2021年全区幼儿园108所,比上年新增6所,共有1545个班;招生12977人,在园幼儿41091人,较上年增加1909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80%;幼儿园专任教师3527人,较上年增加248人。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6.79%。

2021年全区小学36所,比上年新增3所,招生12979人,较上年增加697人;在校学生65962人,较上年增加62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女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巩固率达到100%,女童巩固率达100%;小学专任教师3839人,较上年增加379人;专任教师学历高标率为99.90%,较上年提高0.03%。

2021年全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比上年新增1所;招生7632人,较上年增加390人;在校学生21803人,较上年增加1303人;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7%;初中专任教师1943人,较上年增加79人;专任教师学历高标率为99.38%,较上年提高1.26%。

2021年全区普通高中(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2所,比上年新增1所。招生3191人,较上年增加653人;在校学生8055人,较上年增加1204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27人,较上年增加130人。

2021年全区职业高中2所。招生1137人,在校学生3335人,较上年增加65人,毕业生1045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19人,较上年增加28人。

2021年全面实施“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8项行动,引培省市级名优教师186人,其中,引进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46人,新评市级及以上名优教师135人,培养正高级教师5人。招聘教师553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82人,占比33%,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生98人,占比17.8%。成立余杭教育团队智库。引进省市27名领军教育人才挂牌名师工作室。

2021年,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位列全省第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92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家。强化品牌建设,新增“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0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6项,授权专利15481件,申请PCT国际专利187件。迭代升级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孵化载体32个、物理空间158.83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联合体10家。

2021年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7882户,增长15.2%,其中新设个体工商户21134户,增长21.7%;新设企业16738家,增长8.0%。之江实验室一期、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一期等产学研平台建成投用。中法航空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等项目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小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梦想小镇输出模式入选全省首批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钱江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余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

2021年全区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单位1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拟器获“戈登贝尔奖”,夺得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截至12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55家,占规模工业企业家数的7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9.7%。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居全市前列。

2021年新引进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310名,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955名,人才总量突破31万,人才总量、增量持续领跑全省。新增省市领军团队4个、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扩大校地合作“朋友圈”,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8所重点高校签订合作协议。[2]

体育建设

2021年全年新建省级体育公园1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个、足球场1个、百姓健身房1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处;新建市级体育健身公园1处、全民健身广场1处,提升体育小康村工程2个。区内高水平运动员陈莎莎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帆船49erFX级比赛冠军。由区少体校选送的运动员金孝轩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体操青年组女子团体冠军,也是浙江代表团在第十四届全运动会上获得的首金。[2]

文化卫生

2021年,良渚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良渚博物院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瑶山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中央公园和郁宅港景观提升工程。径山镇(茶文化)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五届径山禅宗祖庭文化论坛暨径山万寿禅寺重修落成活动成功举办。瓶窑镇、余杭街道分别入选省级、市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建成“余阅”空间20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70余场,新建区级全民健身场所59处,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名单。

截至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6家,其中区属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全区各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5873张,其中区属医院1299张。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88人,其中执业医师1349人,注册护士921人。全年家庭医生累计签约服务28.58万人。[2]

旅游

文化遗址

在余杭区良渚镇一带。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锛、镰、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的使 良渚文化陶具用,说明当时早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坠、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 良渚文化”。

径山

在余杭区长乐镇。因山有东西二径通天目而名。有7峰,以凌霄峰最秀,海拔616米。山巅有

径山寺,创建于唐,南宋时梵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为禅宗五山之首。后寺毁坏,仅存明初所建钟楼,楼内悬重约10吨的明永乐大铜钟一口,又有宋铁佛等,1989年楼遭焚毁,同年重修。山上又立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大碑一通,周围尚有不少摩崖题记。径山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其“茶宴”仪式被日僧传播到日本后,逐渐演迹成日本“茶道”。

大涤山

在余杭区余杭镇西南。是中国道教的第三十四洞天。山有4峰,中有大涤等洞。

安乐塔

在余杭区余杭镇东南宝塔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现塔重建于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六面七层,高约35米。

反山墓地

反山为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面4米的土墩。1986年发掘出10余座良渚时期墓葬。隋葬品有1232件(组),绝大部分为玉器。

广济长桥

在余杭区塘栖镇,南北向横跨在大运河之上。又称通

济桥。始建于唐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修葺。长约90米,七孔石拱桥,其中中孔净跨16.35米。

塘栖古镇

在余杭区。因隋开凿运河,四方民工集居于此,而名塘栖(栖为居之意)。镇紧傍大运河,又地处余杭、德清、桐乡三县市交界。东石塘尚存200多米长的古街,镇西通济长桥历500年仍雄跨于古运河之上。

超山

在余杭区临平西北10公里,距杭州市40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0米,为临平与塘栖之间最高的一座山,故名超山。

吴昌硕墓

在余杭区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吴昌硕(1844-1927),其诗书画篆刻堪称一绝。留有“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之忆梅绝句。1927年逝世。后其子东迈及门生好友,将其遗骸移葬于此。

皋亭山

皋亭山位于杭州城东北部,东西9公里,南北2.5公里。自西往东依次为:半山、黄鹤山、元宝山、皋亭山、桐扣山、佛日山等,其中皋亭山为最高峰,海拔361.1米,诸峰统称为皋亭山。

西溪湿地(部分)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荣誉

2016年5月,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2017年12月14日,余杭区获评2017年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6月6日,余杭被授予2017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14]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发布,余杭区排第38名。[15]

2018年10月,2018年度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发布,余杭区排第8名。[16]

2018年10月,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发布,余杭区排第8名。

2018年10月,余杭区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3名。

2018年10月,余杭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位居第10名。

2018年10月,余杭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12名。

2018年11月,余杭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排名第43位。[17]

2020年9月,余杭区入选2020中国百强区;排名第七。[18]

2020年11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名单”。[19]

2021年2月,入选“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榜单,排名第三位。[20]

2021年5月,余杭区被评为浙江2020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市区)。[21]5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余杭区在列。[2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