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

由网友(擦肩而过)分享简介:碳中以及(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集体或者小我私家测算正在1按时间内间接或者直接孕育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搁总质,经由过程植树毁林、节能减排等情势,以对消自身孕育发生的2氧化碳排搁质,完成2氧化碳“0排搁”。[一]它做为1种新型环保情势,被愈来愈多的大型勾当以及集会接纳,鞭策了绿色的糊口、出产,完成齐社会绿色成长。中文名碳中以及...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1]

以北斗智能物联践行碳中和政策,我们做了这些事情

它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推动了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

中文名

碳中和

提出时间

2006年

适用领域

能源

相关术语

碳达峰

外文名

carbon neutrality

著名行动

地球一小时

相关文件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

中国目标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

社会背景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4]

2002年,南极洲一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脱落,并且在35天内融化消失;并且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平均每年要融化掉221立方公里的冰原,是1996年融冰量的两倍。

词语概念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5]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6]

国际发展

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获选主要原因在于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4]


2007年1月2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P)在巴黎举行会议,历时五天的会议计划在2月2号结束后发表一份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报告的初期版本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2到4.5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0.13到0.58米。报告的初期版本中还提到,过去50年来的气候变化现象,有90%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也有专家表示,有可能在报告的最终版本中改变措辞,把可能性改写为99%。[7]

2007版的《新牛津英语字典》中,“carbon neutral”这个字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碳中和”这个词是通过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透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4]

2013年7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提出的航空业“2020年碳中和”方案浮出水面。该方案提出航空业三大承诺目标:2009年-2020年,年均燃油效率提高1.5%;2020年实现碳排放量以2020年为顶峰,不再增长;在2050年将排放量削减至2005年的一半。该方案对各国各航空公司最实质的影响是要为2020年后超过排放指标的部分买单,交纳实际上的“碳税”。[8]

2018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领域展开快速和深远的改革。[9]

各方举措

中国

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发布。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的两会中特别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10]

2018年8月1日,四川省举行了“碳中和”项目启动仪式,计划于2018年10月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用20年时间增加碳汇,用以完全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921吨碳排放总量。[11]

2019年10月,第一期全国A级旅游景区质量提升培训班在陕西举办,并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景区培训班。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13]12月24日,中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14]

2021年1月,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站落地四川成都,居民可以投放自己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通过回收抵消碳排放量,还能获得收益[15]。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16]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指明了“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7方面工作。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次会议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为今后5年做好碳达峰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

这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就是,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定位说清楚了,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制定了“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7][18]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19]

2021年7月12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20]

2021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1]

2021年9月11日,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亮相中国科技馆,这也是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展。展览由中国科协和生态环境部联合指导,将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至11月14日,之后还将参加“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服务全国更广大地区的更多公众。[22]

2021年9月11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全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研讨会上提出“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23]

2021年10月19日-21日,为助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由中国能源报社主办的以“绿色发展 低碳未来”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烟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装备博览会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4]

美国

2001年6月11日,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突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对于减缓全球变暖的努力而言,布什的决定无疑是沉重一击。[25]

2007年1月22日,几家大型企业敦促美国总统布什,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014年11月,奥巴马与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协议,承诺到2025年前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至28个百分点。中国也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后开始逐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会努力尽早实现。[26]

2015年3月19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在2025年之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为达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联邦机构需要在2008年的排放总量水平上减少21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26]

2021年4月22日,拜登在领导人气候峰会开幕式发言中宣布,将扩大美国政府的减排承诺,即到2030年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2年6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在西弗吉尼亚州诉美国环保署(EPA)案中作出了最终裁决:限制美国环保署(EPA)利用《清洁空气法案》来监管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力。这是美国最高法院作出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裁决,该案件严重限制了联邦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7]

欧盟

2018年11月2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一项长期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根据欧盟委员会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这项长期愿景反映了欧盟如何通过投资现实的技术方案、赋予民众权利以及在金融、科研等关键领域协同行动,引领“碳中和”发展道路并保证社会转型公平公正。[28]

北欧

2019年11月,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五国在声明中表示,将合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争取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快实现“碳中和”目标。[9]

日本

2020年10月26日,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日本政府表示,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或能在日本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碳排放国,日本此前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排放量减少80%,向英国和欧盟看齐,气候分析师们将日本此前的这一承诺评为“严重不足”。[29]

2021年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日本首相菅义伟表示,日本将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3财年的水平降低46%,远高于之前26%的目标,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巴西

2021年4月,在美国举办的线上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巴西总统博索纳罗承诺巴西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30]

加拿大

2021年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的一份声明显示,加拿大从2035年开始只能销售零排放汽车和卡车,为此政府将提供一系列的政策、资金支持帮助相关企业转型,加拿大政府还表示将设定2025年和2030年的中期目标。

加拿大环境部长乔纳森·威尔金森在声明中表示:“我们致力于将加拿大的零排放汽车销售目标与北美司法管辖区的目标保持一致。”“我们将与美国合作,协调燃油效率法规,并在消费者退税、充电站、企业减税和行业转型成本等方面进行投资。“[31]

德国

2022年7月,据报道,德国拟修改法律草案,撤销“在2035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这项关键气候目标。德国上议院7月又批准了一项能源法案,包括新的可再生能源扩张目标、天然气进口计划,以及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可能重返电力市场。[27]

澳大利亚

2022年6月底,澳大利亚宣布接管本国电网运营,暂停境内“所有地区”电力市场现货交易,以求抑制电价、保障电力供应、防止大面积断电。据悉,这是澳大利亚电力市场现货交易市场自1998年以来首次暂停。[27]

法国

2022年6月底,据法媒报道,法国准备重启一家煤电厂来保障电力供应。一份将在7月初的内阁会议上提交的法案显示,位于法国东部圣阿沃尔德(Saint-Avold)的煤电站最快能在下个月返聘71位前雇员,在冬季到来之前对电厂进行维护。[27]

企业抵消

第一步:计算碳足迹,建立低碳体系

碳足迹计算是针对企业所有可能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进行排放源清查与数据搜集,以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及量化所搜集的数据信息,是迈向实现碳管理的第一步。碳排放报告核查则是由第三方对盘查所得出的数据信息的担保陈述提供正式的书面声明。

第二步:减少碳排放

通过对企业排放源清查,详细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源及量,相应地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减少因企业生产运营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第三步:实现碳中和

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额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的抵消,以自愿为基本原则,即交易的中和方式。碳中和的实现通常由买方(排放者)、卖方(减排者)和交易机构(中介)三方来共同完成。[32]

社会活动

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的商品上,甚至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消费者可知该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33]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补偿公民。

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悉尼开始停电一小时,以此警醒世人,全球变暖已经是现实,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些什么。4月报道,位于英国柴郡的阿什顿·海耶斯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口的小村庄。15个月之前,这里建成了英国的第一个“碳中和”村[34]。10月,欧洲摇滚音乐爱好者举办了一次环保音乐节,他们在活动中推行了折椅环保方法。从而使“碳中和”这一词让更多的人所熟知。[4]

2009年3月9日,周迅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区亲善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倡导碳补偿活动见面会,并自掏腰包购买可抵消08年的航空里程量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238棵树苗[35]。8月5日,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36]。11月17日,上海济丰完成我国首笔碳中和交易[37]

排放情况

汽车

一辆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公里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吨。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公斤。

人体

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1140克的二氧化碳。但是,只要光合作用存在,那么生产食物消耗的二氧化碳与通过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保持平衡。

植物

植物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夜晚释放。因此植物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一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能吸收大约6公斤的二氧化碳。

电脑

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

卤素灯泡

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公斤。

暖气

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暖气一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400公斤。使用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00公斤,电暖气则只有600公斤。

洗衣机

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公斤。

冰箱

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6.3公斤。

进口水果

用飞机运输1吨芒果或梨,飞行里程为1万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3.2吨。

影视作品

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4]

2006年,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4]

图书作品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

研究机构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

2020年12月11日,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揭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山西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

2021年3月11日,山西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是山西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

2021年3月29日,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兄弟院系以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经过慎重考虑和周密筹划,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所。北大能源院碳中和研究所还将持续紧紧围绕碳中和研究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力争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38]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揭牌仪式于2021年5月9日上午在榆林举行。该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39]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

2021年5月9日,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签约仪式在榆林举行。[40]

西北大学陕西省碳中和研究院

2021年5月9日,西北大学陕西省碳中和研究院在榆林揭牌成立。[40]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

2021年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41]

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2021年7月11日,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浙江农林大学成立。[42]

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2021年7月12日,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能源类高校和地矿油类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碳中和研究院。目前,该校正在筹办、申报全国首批碳中和的新学科、新专业。[43]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

2021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东营市政府在京举行共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44]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由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担任院长。该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4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1年9月5日成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2021年9月5日成立。[46]

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1年9月13日成立。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2021年9月22日成立。[47]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碳中和研究院

2021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碳中和研究院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成立。[48]

示范园区

国内首个碳中和示范园区

2020年11月6日,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正军代表信阳市人民政府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国内首个碳中和示范园区正式启动建设。[4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