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李开复著书籍)

由网友(娇羞.)分享简介:《向逝世而熟:尔建的灭亡教分》是二零一五年七月由中疑出书社出书的图书,做者是李开复。[一]该书是李开复对于患癌症人熟的回首,实真地再现了他正在抗癌中的人身感触感染。[一]中文名向逝世而熟:尔建的灭亡教分拉出时间二零一五年六月二七日做者李开复出书社中疑出书社册本简介《向逝世而熟:尔建的灭亡教分》1书讲述了,李开复自二零一三年九月患上知罹...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2015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开复[1]

所谓生死,有时是一场突袭有时是一场等待的安逸 向死而生

该书是李开复对患癌症人生的回顾,真实地再现了他在抗癌中的人身感受。[1]

中文名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推出时间

2015年6月27日

作者

李开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书籍简介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一书讲述了,李开复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来治疗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生思考。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

作者介绍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厂,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创新工厂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

在此之前,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顶尖科技公司,并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荣誉商业管理博士。李开复博士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曾任美国“百人会”副会长。

2013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部分赏析

自序节选

在癌症降临之前,我的事业成就可谓一帆风顺。数十年来,尽管劳碌繁忙,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但我其实志得意满,毕竟自己想做的事多半都能实践,眼前还有无尽的前程,等待我去开拓。

在五十二岁生日前不久,我被医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身体在我多年来的摧残之后,发出最严正的抗议,要我正视它的存在;在毫无防备下,我战栗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离得那么近。

我终于放下热爱的工作,回到台湾接受治疗,被迫补修死亡学分。这段不在我人生计划里的“假期”,意外让我的生命有了深刻的回旋,除了我的身体有待修补,没想到,我的心灵也神奇般地得到滋养。这是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的原因。

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2]

内容节选

与死亡讨价还价

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漫飞。一会儿想到我不得不暂停的工作,一会儿又想到几个在远方还继续满怀壮志为工作打拚的朋友……。想想才隔多久,我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彷佛被禁闭在一间玻璃屋子里,虽然可以看到、听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属于我。

想到我的母亲与家人,更难过自己对他们有这么多的亏欠。我的母亲已经高龄九十好几了,我是她老来得子的么儿,她一向把我捧在手掌心里,可是我从十一岁到美国当小留学生,及至少壮之龄工作、创业,除了短暂的休假能回家陪陪她,大部分时候都是远走他乡,让她年年为我倚门而望……。黑暗之中,我忍不住悲从中来。

令人振奋的曙光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上副驾驶座,可以掌握路况。医师的治病策略、用药思维,你至少并不是茫然无知。凌志军在他的《重生手记》书中曾说到:「癌症病人很多是被吓死的。」但医师绝对不是故意吓你,只是有些医学上的说法,如果自己弄不清楚,就会自己吓自己。

我把全部二十几个特征跟我的检查结果相对照,发现我虽然是第四期,但整体状况其实没那么悲观。

尽管我被划为淋巴癌第四期,但由于新医学指标(β2-microglobulin和Hemoglobin, g/dL)对存活率的预测有相当高的准确度。而我的情况,又恰好是相对轻的,于是,我突然从「顶多几个月」,变成「至少还有好几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顾自己,更可能终身不再复发!

这个发现有如一线曙光,让我在深夜辗转难眠的书桌前,兴奋得立即跳起来,把先铃吵醒!不过除了先铃,我还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医生。它彷佛是我跟身体之间的一个秘密许诺,是我穿过迂回的密道发现的身体密码。

重生的喜悦

就这样,终于捱到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彷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之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芳美的。重生的喜悦,让我心里莫名其妙的充满感恩,感恩天地、感恩世界、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唐医师安排我做了一次CT检查,腹部的肿瘤大抵都清干净了。不过,唐医师的讲法很妙,他说:「我们看不到一公分以上的肿瘤了。」

我问:「您是说,我的身体里面已经没有肿瘤了吗?」

他看了我一眼,身子往椅背一靠,然后用一种略带沈思的口吻说:「也不能这么说啦!我们认为一公分以下就不称为肿瘤。」

我紧接着问:「如果是第一次来检查的病人,结果也是这样,那您是不是会跟他说,他没有癌症?」

他的回答更妙了:「是的,但你不是第一次来,所以我不会这样解读!」

与星云大师对谈

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有多大程度可以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微笑不语,沈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我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养病期间,大师的话语时常在我心中回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email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不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发生最大化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点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