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

由网友(你在暮色中)分享简介:刘敦桢(一八九七.九.一九⑴九六八.五.一零),字士能,号大壮室客人。湖南新宁人。古代修建教、修建史教野,中国修建教诲及中国古修建研究的开拓者之1,中国科教院院士(教部委员)。一九二一年结业于日原东京高档工业黉舍(现东京工业大教)修建科。南京工教院(现西北大教)传授。一九五五年选聘为中国科教院院士(教部委员)。刘敦桢...

刘敦桢(1897.9.19-1968.5.10),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厉害了 千年木塔,地震不塌,炮轰不毁

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敦桢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文名

刘敦桢

逝世日期

1968年5月10日

国籍

中国

代表作品

中国住宅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苏州古典园林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出生日期

1897年9月19日

出生地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

毕业院校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物生平

1897年9月19日 生于湖南省新宁县。

1913年,刘敦桢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次年转入建筑科,1921年获学士学位。

1922年,回国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并与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

1923年,又与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任讲师,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

1925年,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1927年任中央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193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兼文献主任;

1943-1949年,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

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

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独立组建南京工学院,刘敦桢调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后屡经变更,并最终定名为:建筑工程部 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 南京分室,刘敦桢任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

1951年,当选南京市人大代表;1954年,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此外,还担任全国和省、市建筑学会的理事、理事长等职。

1957-1959年间,曾代表我国建筑界和文化界出访波兰、苏联和印度。

1968年5月10日,卒于南京,终年71岁。

主要成就

  • 科研综述

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设计制作

刘敦桢所创办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等地做了多项设计。后来他又在长沙设计了湖南大学教学楼和市内名胜天心阁,在南京设计了一批民用建筑以及中山陵前的光化亭、中央大学学生宿舍、食堂和中央图书馆阅览楼等。1960-1966年,对南京瞻园的改建,是他最成功也是最后的建筑制作,也是他对园林研究的具体实践。

建系方针

刘敦桢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建系方针为:综合欧美与日本等国建筑学专业之所长,培养以建筑设计为主,加强建筑结构和建筑营造等工程知识,使其成为既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和较好的设计与表现能力,又能妥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建筑师。并制定学制为4年,课程按学分计算。这些原则不但成为该系数十年办学的依据,而且还成为兄弟院校新建这一专业的重要参考。

  • 科研成果奖励

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敦桢对中国古建筑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声誉。他在1933-1937年间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共写出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35篇,约65万字;与其他学者合撰论文7篇,30万字。他研究了我国古代官式建筑(宫殿、坛庙、寺观等)和“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战争期间,他对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调查,填补了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空白。1950年,他参加了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文管会工作,对南京城内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进行多次调查,写出了修整或保护计划。1952年,开始了对国内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

  • 学术论著

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本)、《刘敦桢全集》(10卷本)。

著作与荣誉

1956年发表了专著《中国住宅概论》,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面开展研究的热潮。后来,又开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他率领助手们对苏州大、中、小典型园林、详细测绘,八、九年间绘制测绘图纸2000余张,摄影2万余幅,文字稿10万余字。此项工作因“文革”而中断,遗稿于1979年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出版。出版后,蜚声中外,又被译成英、日文出版。他集中了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主持、编写了《中国建筑简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7载,改稿8次,终于在1966年成书。该书至今仍是重要参考书,1988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主要论著

1 刘敦桢.佛教对中国建筑之影响.上海:科学杂志,1928,13(2).

2 刘敦桢.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式样之关系补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1).

3 刘敦桢.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

4 刘敦桢.大壮室笔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1933,3(4).

5 刘敦桢.牌楼算例.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1).

6 刘敦桢.明长陵.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2).

7 刘敦桢.重修圆明园史料.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2,3,4).

8 刘敦桢.石轴柱桥述要(西安灞、浐、丰三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1).

9 刘敦桢.定兴县北齐石柱.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2).

10 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3).

11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4).

12 刘敦桢.北平护国寺残迹.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2).

13 刘敦桢.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2).

14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6(3).

15 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7,6(4).

16 刘敦桢.河北古建筑调查笔记.北平: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3.

17 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北京:刘敦桢文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4—87.

18 刘敦桢.龙门石窟调查笔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9—139.

19 刘敦桢.河南、陕西两省古建筑调查笔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40—156.

20 刘敦桢.告成周公庙调查记.重庆:国立中央研究院专刊,1939年5月。

21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20—358.

22 刘敦桢.云南古建筑调查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59—401.

23 刘敦桢.云南之塔幢.四川南溪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3:7.

24 刘敦桢.川、康之汉阙.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29—442.

25 刘敦核.中国之廊桥.科技史文集.第二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13.

26 刘敦桢.六朝时期之东西堂.重庆:说文月刊,1944年第四卷.

27 刘敦桢.苏州云岩寺塔.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7月,北京:文物出版社,27—38.

28 刘敦桢.访问印度日记.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9 刘敦桢.鲁般营造正式·文物.1962年2月,北京:文物出版社,9—11.

30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稿).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2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3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34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5 刘敦桢等.中国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荣誉表彰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评价

刘敦桢一贯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严于律己,诲人不倦,热爱祖国,淡泊名利。抗战前夕,日军占领了东北和热河,知道刘敦桢曾留学日本又有古建筑特长,要他去承德为伪满整修避暑山庄,先给大洋10万。面对日军的强力压迫,他毫不犹豫地严词拒绝。

刘敦桢毕生的科研成就,后人已将他的学术论文等汇编为《刘敦桢文集》4卷,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