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网友(路过风景路过你)分享简介:低鸿(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六日⑵零一三年六月一四日),出熟于陕西泾阴,结业于美国伊利诺大教,中国科教院院士,[一]阐发化教野、教诲野,平易近盟成员,尔国近代仪器阐发教科奠定人之1。一九四三年,结业于国立中央大教化教系。一九四五年二月,赴美国伊利诺大教博攻阐发化教。[二]一九四七年九月,获化教专士教位并留校事情。一九四八年二月...

高鸿(1918年6月26日-2013年6月14日),出生于陕西泾阳,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1]分析化学家、教育家,民盟成员,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 无人车短期内难以走向实用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2]1947年9月,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2月回国进入国立中央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1980年11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高鸿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2013年6月14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5岁。[2]

中文名

高鸿

出生地

陕西泾阳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极谱电流理论、仪器分析

出生日期

1918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

2013年6月14日

性别

教育背景

美国伊利诺大学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8年6月6日,高鸿出生于陕西泾阳。先后在南京、扬州、西安等地读中学。

1935年春,在南京读完初中,来到扬州,进了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中补习班,半年后考取扬州中学高中普通科。[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高鸿离开扬州中学,随家人回到老家,在西安读完高中。

1938年,考入迁至重庆办学的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

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底,通过了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自费留美考试。

1945年2月,在于右任等人资助下,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就读,专攻分析化学。

1947年9月,从美国伊利诺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助教。

1948年2月,由于中国国内局势变化,高鸿终止了未到期的工作合同回国,进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

1962年,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

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74岁时主动要求从南京大学调到西北大学工作。

1997年2月,担任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2]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2013年6月14日11时22分,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95岁。[2]

研究方向

高鸿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主要成就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均告失败,极谱学权威学者曾断言这个公式是无法验正的。高先生选择了在电极上不产生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圆满地进行了验证,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 提出和验正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方法。这时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类似的公式和方法早两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文献上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高先生对线形变位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技术的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对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该书1988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 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分析。高先生首创了电滴定分析新技术——示波滴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状况,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1989年举行专业学术会议,讨论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及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于1985年1990、年和1992年相继问世,这是世界上在学术新领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荣获高等教育出版优秀著作特等奖。

人才培养

  • 指导学生

高鸿执教南京大学时,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年轻老师的来信,信中请求能在他的指导下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此后一段时间内,高鸿用因为疾病而抖动得非常厉害的手,艰难地写下一封封回信,指导、鼓励这位年轻老师的科学追求,并从资金上对他予以支持。[4]

  • 教育成果

1992年, 《仪器分析》(第三版) 获得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荣誉表彰

1980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5]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1981年—1992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务委员

1982年—1986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常务理事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6]

-

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

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

-

中国环境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

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

-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

-

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

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

-

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6]

-

国立中央大学校友总会第一任会长[2]

著作作品

《仪器分析》《分析化学》《极谱电流理论》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高鸿的父亲高季维,参加过辛亥革命,在于右任领导下工作。后来,高季维被革命军委任为乾县县长,赴任途中遭遇敌人伏击。父亲意外离世时,高鸿还不满一岁,自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高鸿的童年时代,陕西关中地区战乱频起,饥荒、蝗灾、霍乱等灾祸不断。高鸿15岁那年,母亲去世后,高鸿跟随堂叔一家到了南京。

人物评价

高鸿一生高瞻远瞩,严谨治学,精心育才,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多次参加全国基础学科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是中国分析化学与现代分析科学学科奠基者与开创者之一,对中国分析化学学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群众新闻网 评

高鸿是中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对中国科教事业所做出巨大贡献,用他生命最后的精力为西部科教事业做出了贡献。[8]《咸阳日报》评

高鸿一生致力于祖国分析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他高瞻远瞩,才智非凡,严谨治学,精心育才,胸怀通达,堪称后人楷模。[2]东南大学校友总会 评

后世纪念

  • 高鸿奖学金

2013年6月,高鸿在南京逝世后,他的子女遵照其生前遗愿,联合家乡热心教育的公益人士捐赠善款1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了泾阳县“高鸿奖学金” 。[9]2014年,以高鸿院士名字命名的高鸿奖学金董事会成立。[7]

  • 高鸿院士雕像

2020年8月25日,高鸿院士雕像落成暨第七届高鸿奖学金颁奖仪式,在院士故乡陕西泾阳县泾干中学举行。[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