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邦(中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网友(解脱i)分享简介:带安邦(一九零一年四月三零日—一九九九年四月一七日),出熟于江苏丹徒,有机化教野、化教教诲野、中国科教院院士,南大传授[一]。一九二四年,带安邦从金陵大教结业后留校任学。一九二八年,前去美国哥伦比亚大教化教系进修。一九二九年,得到硕士教位。一九三一年,得到专士教位,结业后归到金陵大教任化教系担负副传授。一九三二年,...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1999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1]

开学第一课 我们为什么学化学

1924年,戴安邦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1929年,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金陵大学任化学系担任副教授。1932年,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1933年,担任金陵大学教授。[2]1934年,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1938年,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1952年至1985年,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963年,兼任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兼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3]。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创办《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戴安邦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较早从事胶体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1]1999年4月17日逝世,享年99岁。

中文名

戴安邦

出生日期

1901年4月30日

逝世日期

1999年4月17日

教育背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国籍

中国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

出生地

江苏丹徒

人物生平

1901年4月30日,戴安邦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

191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

1921年,兼任南京成美中学物理和化学教师。

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

192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

192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3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金陵大学任化学系担任副教授。

1932年,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并在解放后曾任常务理事、理事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

1933年,担任金陵大学教授。

1934年,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1938年,随校西迁四川成都,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

1947年—194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戴安邦担任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至1985年)。

1963年,兼任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兼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

1999年4月17日,逝世。

主要成就

  • 科研综述

戴安邦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硅酸聚合作用理论”的研究成果,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是该领域第一个定量理论。论证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的活性中心是铁原子簇,提出了七铁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模型[1]

  • 开拓中国的配位化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戴安邦就以配位化学的观点进行高价金属羟化物水溶胶的研究。50年代末,他看到了经典无机化学的现代化,新型配合物的大量涌现以及这些化合物结构和反应机理研究的成功,特别是配位场理论的创立,使得维尔纳配位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他请来苏联专家,广罗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一些优秀的无机化学教师,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几十人的全国络合物化学(现名配位化学)讲习班,为中国培养了一代配位化学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以后他连续几年亲自为化学系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络合物化学”课程,还指导助手开设实验课。经国家批准,1963年他创建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并于1978年扩建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8年又创建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1987年7月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是一次有4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共约1000人参加的化学盛会,戴安邦被推举为大会主席,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给他颁发了秋加也夫(Чугаев)奖章,以表彰他在配位化学方面的贡献。经戴安邦的倡议和指导,1989年12月全国第一届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有300多人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00多篇。维尔纳生前母校瑞士苏黎世大学为大会赠送了维尔纳的肖像。南京大学已成为中国配位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 进行与生产相关联的基础理论研究

早在1934年,金陵大学就成立了化学研究所,戴安邦任主任,讲授胶体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研究所自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十余年中,共收研究生20余人。当时金陵大学是经教育部核准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的最早的大学之一。金陵大学化学研究所的一位首届毕业生接受部颁的硕士学位证书为天字第一号,表明他是当时获得化学硕士学位的第一人。根据戴安邦对于科研的选题见解,化学研究所于1935年即受江苏省建设厅委托,从事江苏土壤肥力的调查研究,以应农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种类产量和土壤分类,将江苏省划分为若干代表区,在各区的16个县采集土样203种,经分析综合后,编辑成《江苏土壤肥力》一书,由江苏建设厅出版。该书提出的因地制宜施肥方法,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很有意义。

抗日战争期间,金陵大学于1938年迁至四川成都。不久就接受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的委托,研制碱式碳酸铜。四川北部山区农田小麦遭受黑穗病毒害严重,碱式碳酸铜为防治该病害的特效药剂。化学研究所即研究成功从废旧铜材料制得高纯度的碱式碳酸铜细粉并以实验室规模进行生产,交省农业改进所发售给农民,川北严重的小麦黑穗病得以制止,挽回农民的重大损失。一年余时间,共生产2000多公斤,后需要量日增,即将制法交给省农业改进所生产。因该任务而进行的基础研究,如金属铜的氧化溶解反应的速度、碱式碳酸铜沉淀的晶化研究成果均在中国化学会志上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确定科学研究方向时着重理论联系实际。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硅酸聚合作用理论”就是从研究实际任务开始的。1955年西北黄土高原土壤加固研究工作要求找出影响硅酸胶凝材料作用的因素。这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国际上已研究了一个多世纪,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多为片面、分散的结果,不少甚至互相矛盾。当时南京大学在科研方面的设备条件还不理想,戴安邦却欣然承担了这个课题,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接受的第一个从实际中来的科学研究任务。他带领助手和学生较全面地研究了酸度、浓度、温度和外加盐等因素对硅酸聚合作用的影响,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硅酸聚合作用理论”。它首次统一说明了各种因素对硅酸聚合而成凝胶作用的影响,尤其是酸度的影响,提出在溶液中硅酸负离子因酸度增加,而形成中性分子和正离子。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课题,其远景目的是为改变高温、高压以达到在较温和条件下合成氨,也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课题,其中也包括着合成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戴安邦亲自参加调研,动手实验,在1973年全国固氮会议上,从实验和理论上指出当时国际上流行的“铁催化剂为电子授受体(EDA)”的不正确的概念,提出α-铁原子组成的中心起主要作用的看法,他与同事们对氮、氢及所研究的金属钾-活活性碳-铁类催化剂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终于在1975年提出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中心的七铁原子簇模型,受到同行的赞许。

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形成多碱的研究又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邮电部在南京的器械四厂为生产全塑电缆需进口的一种碱式铬(Ⅲ)盐偶联剂,交由南大化学系研制。戴安邦即组织人员进行调研、研制,很快成功,经鉴定后投产,取代了进口品,对中国通讯电缆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阐明铬离子水解聚合的机理,他亲自制定实验方案,用静置平衡pH法代替传统的连续滴定pH法,因为惰性的三价铬离子水解聚合反应极慢,一个样品达到平衡有时要一个月时间,尽管自50年代起国际上对几乎所有的多价金属离子的水解聚合作用都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对铬离子的水解作用的精确资料则很缺乏。戴安邦等测定了铬离子在不同条件下水解聚合反应平衡共5000多个数据,经计算机用自编程序处理,求得二聚到四聚铬离子的不同组成的形成常数的准确值,并发现当时已确定的“根十节”理论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的适用于铬离子的水解聚合作用。该法继又应用于稀土金属离子水解作用的研究,所得结果除验证三分组规律外,又从而导出有效核电荷、离子半径与水解常数间的经验方程。这些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研究结果均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荣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戴安邦既重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也注意国际配位化学的研究动向,及时开拓新兴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无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而形成的生物无机化学是近年配位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他指导下的“铂配合物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课题已进行了多年,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已有铂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毒性及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铂化合物,从中发现一种铂配合物其活性与采用的顺铂相当,而毒性则较低,已在临床试验中。在顺铂的作用机理方面,发现不仅能与癌细胞DNA同股两个相邻鸟嘌呤的N7N7形成链内交联且能与两个鸟嘌吟的N7N1结合,以形成链内交联。这种交联比前者更可能是顺铂阻断DNA复制的机制。课题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报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近代配位化学要求和结构化学及量子化学理论密切结合,在戴安邦指导下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课题组,在大量合成了金属簇合物、不对称和多核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础上,在配合物的谱学计算和实验方法、簇合物的成键理论和低对称场的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特别是包括d轨道和f轨道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理论方面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论著

1 Tai A.P..Displacement of Hydroxyl Group from Aluminum Oxy-chloride Hydrosol and Basic Aluminum Chloride Solution.J.Chinese Chem.Soc.,1940,7(10):129—137.

2 Tai A.P.Chen C.L.Effect of Salts on Adsorption of Erythrosin on Silver Halides.J.Chinese Chem.Soc.,1943,10(l):22—29.

3 Tai A.P.,Tsai S.L.Aging of Basic Copper Carbonate Precipitat.J.Chinese Chem.Soc.,1945,12(1):55—65.

4 KoWoh T.C.Tai A.P.A Note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pper Tartrate Crysta1s.J.Chinese Chem.Soc.,1946,14:7—9.

5 戴安邦,吴佑礼.多价正离子的聚沉值和聚合作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2):119.

6 戴安邦,江龙.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Ⅰ.硅酸聚合的速度和机制.化学学报,1957,23(2):9098.

7 戴安邦,柳海澄.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Ⅳ.硅酸的电迁移性质.南京大学学报(化学版),1962:57—62.

8 戴安邦.硅酸聚合作用的一个理论.南京大学学报(化学版),1963,(1):18;中国科学(英文版)1963,12(9):1311—1320.

9 戴安邦,陈荣三.硅酸及其盐的研究V.氟离子和硅酸的聚合作用.化学学报,1963,29(6):384—389;中国科学(英文版),1965,14(1):73—79.

10 戴安邦,陈荣三,朱屯.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Ⅶ.一个较完全的N—曲线.南京大学学报(化学版),1963(1)20—29;中国科学(英文版),1965,14(10):1425—1430.

11 戴安邦,王占文.同多酸和杂多酸的研究I.钨酸钠酸化过程第一阶段中钨酸的聚合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8(3):395—400;中国科学(英文版),1965,14(4):568—572.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1983年,戴安邦在全国无机化学教学讨论会上,针对中国国内高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缺点发表“基础化学教学启发式八则”一文,认为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应予废止,因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必须采用启发式。至于如何进行启发教学。他归纳为:“引导学生有学习要求,诱导和启发学生始终专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教学符合认识规律举一反三,学思结合,重视实验教学,重视教学的思想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八条。”他以内涵相似的两句名言说明启发式的重要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孬教师给人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篇论文更深一层的内涵是:如果一名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就可教好一门课,这是不够正确的,因为教师尚须掌握教学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讲授课程

1921年,戴安邦在南京成美中学踏上讲台,他所讲各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每一堂课,中心是什么,怎样让学生掌握重点,都成竹在胸。授课时,他总是先从事实出发,或表演示教实验、或讲授化学历史故事、或表列实验数据,以启发学生自觉有效地进行学习。

1934年,金陵大学就成立了化学研究所,戴安邦任主任,讲授胶体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

编著教材

1956年,戴安邦接受教育部下达的主持编写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材的任务。作为主编,他和无机化学家尹敬执、严志弦和张青莲四人编写出中国第一部无机化学统编教材《无机化学教程》,该书于195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以后多次重印,1964年出第二版,1972年第15次印刷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项目
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d轨道和f轨道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理论方面[4]
198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78年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

秋加也夫(Чугаев)奖章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12月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组员

1981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无机化学组组长

南京大学校工会主席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人物评价

戴安邦是中国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配位化学学科骨干。他也是中国著名化学教育家,坚持教学70余载,率先提出了“全面化学教育思想”,一直以来对中国化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5]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朱成建评

人物纪念

  • 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

2015年10月底启动“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该讲坛是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旨在推进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活跃在化学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间交流的学术讲座系列。

  • 纪念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座谈会

2019年是,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5月17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第36届优秀实验奖颁奖仪式暨纪念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座谈会。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