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

由网友(Healer (治愈者))分享简介:王贻芳(一九六三年二月二零日-),出熟于江苏南京,结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试验低能物理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俄罗斯科教院外籍院士、成长中国度科教院院士,中国科教院低能物理研究所所少、研究员、专士熟导师,中国科教院大教核科教取技能教院院少,第104届天下国民代表大会华裔委员会委员。[一][二]一九九二年,获意大利佛罗伦萨...

王贻芳(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1][2]

物理学家王贻芳周六开讲 民间科学家不应该鼓励

1992年,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因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而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4年,是首位获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的中国科学家。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2017年,因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而获国家自然奖一等奖。2019年,获“物质科学”奖。2019年11月3日出席2019年腾讯科学WE大会,并发表了主题为《中微子、光电倍增管和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演讲。

中文名

王贻芳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63年2月20日

出生地

江苏南京

学历

博士

性别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3]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佛罗伦萨大学

研究方向

中微子研究[4]

人物履历

1963年2月20日,王贻芳出生于江苏南京[5],家住南京清凉山汉中门附近,小学就读家门口的清凉山小学,中学就近在南京市第四中学上学。1980年,考入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84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士学位,同年为丁肇中教授选中,赴其领导的L3实验深造。

1992年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

1991年9月至1992年6月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任Research Staff(研究人员)。

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Research Staff(研究人员)。

1996年4月至2001年2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Research Associate(助理研究员)。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1年12月,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

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11月9日,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

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物理学会理事。

2017年1月10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荣获国家自然奖一等奖,王贻芳担任主要完成人。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6]

2019年9月7日,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揭晓:王贻芳。表彰他在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7]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2]

任免信息

2018年3月1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王贻芳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8]

2023年3月12日,王贻芳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2]

人物经历

师承丁肇中

1984年5月,即将从南京大学毕业的王贻芳来到上海。在这里,他将参加丁肇中面向全国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的面试。

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王贻芳第一次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丁肇中教授。

“他当时问了几个问题,比如‘波在海水中传播,长波传得远还是短波传得远?’,这些问题用大学普通物理的知识就能解决,但考验的是基础牢不牢靠,能否灵活运用。”王贻芳对那次面试记忆犹新。

毫无疑问,王贻芳获得了丁肇中的青睐。随后11年,从1985年到1996年,他在丁肇中的指导下研究高能粒子,参与L3实验。这为他以后从事中微子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肇中的L3实验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那里拥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在L3实验组,王贻芳展露了物理天赋:一年时间内发表3篇论文;1990年出任“新粒子寻找组”组长,在所有L3实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唯有他是一名学生;1991年,在被L3实验组内部认为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

缘结中微子

但在欧核中心待了10年,王贻芳感到:L3实验汇聚了14国、30多所科研机构的400多名科学家,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大型项目里,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有限。

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尚在设计阶段、只有20人、研究中微子的小项目吸引了他。

1996年,他向丁肇中请辞,并成为斯坦福大学项目里的骨干技术人员。

在这个小项目里,王贻芳什么都干,有时候甚至充当电焊工。但正是什么都干,让王贻芳了解了高能物理实验的各个方面。

也正是这个实验,中微子研究正式走进王贻芳的物理世界。尽管当时中微子还并非研究热门,但王贻芳乐在其中。

寻找θ13

随着斯坦福项目的结束,王贻芳不知不觉在美国已待了6年。工作已稳定,买了房子,儿子和女儿也相继出生,家庭也和谐。但他却做了一个决定:回国。

2000年,王贻芳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1年12月他回到祖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2003年冬天,王贻芳留意到:关于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来测θ13已成为国际热点,多个外国团队正打算进行同类实验。一场竞争激烈的赛跑悄然展开。王贻芳开始参与其中,设计了一个自己的实验,并多方奔走,呼吁国内也开展同类研究。

2006年底,在许多人的努力下,由中国主导、中美两国合作、100多位科学家参与的大亚湾中微子国际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美国能源部在基础研究领域对外投资第二大的国际合作。2007年10月,大亚湾核反应堆300米外中微子实验室建设启动。

经过3年的建设、1年的安装,2011年12月24日,大亚湾的探测器准备就绪。但此时,中国已在这场寻找中微子的赛跑中落后许多:

早在2011年6月15日,日本T2K中微子实验就发表了θ13的测量结果,但置信度只有2.5个标准偏差(按国际惯例,置信度在3个标准差以下的测量结果叫迹象,处于3—5个标准差之间的结果叫证据,超过5个标准差的实验结果才叫发现)。尽管T2K的这个结果最多只能被称作“迹象”,但这一研究仍被欧洲的《物理世界》列为当年十大物理突破的第7位。随后美国和法国的实验也相继宣布发现了1.7个标准偏差的迹象。韩国的实验也在2011年8月开始运行。

但55天之后,王贻芳却领先一步。2012年3月8日,大亚湾国际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即θ13,其数值为8.8度,置信度有5.2个标准差,也就是可以被明确称作“发现”。

“这是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员、美国杰佛逊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罗伯特·麦克欧文这样评价。

开始新征程

中微子的项目成果发布后,不少媒体直接将其同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理由是此前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的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都获得了这一殊荣。

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准时出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功入选。

面对赞扬,王贻芳很平静:“过誉了。2002年中微子振荡获奖,是原创性的,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的存在,我们只是在继续推进而已。”

2013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二期项目即将启动,王贻芳开始了新征程,继续研究中微子,这种生活方式,一成不变。

2019年11月3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2019年腾讯科学WE大会,并发表了主题为《中微子、光电倍增管和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演讲。[9]

研究成果

曾参加L3,AMS,Palo Verde和KamLand等实验,在中微子物理、e+e- 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首次提出“Swap Method” 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完整地计算出宇宙线引致的中子产额及能谱,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二十多年的混乱,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质子衰变、双b衰变、暗物质寻找等均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领导完成了多项实验工作,如负责Palo Verde 中微子实验的电子学、触发、数据获取、离线软件以及物理分析;AMS 与 KamLAND 实验的蒙特卡罗模拟与设计等。曾先后担任 L3 实验的新粒子寻找组组长与多光子态物理分析组组长,在新粒子寻找,tau物理,QCD等方面有多篇以L3合作组名义发表的文章。

自加入高能所以来,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担任了北京谱仪总体(BESIII)主任,成功领导了新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现任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领导BESIII的科学研究。另一个是中微子物理与探测器的研制。提出了在大亚湾核电站用反应堆中微子测量中微子混合角sin22q13的完整实验计划,包括探测器的设计,本底的估计,误差分析和解决办法,最佳实验点的选取等。现任大亚湾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和工程经理,领导了实验的设计、建设和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2014年4月,南京大学和王贻芳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共同培养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同步辐射、粒子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学科感兴趣,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王贻芳还不定期回到南大,给“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的学生们开讲座。[10]

主要著作

学术论文

1、*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Partial wave analysis of psi(2S) -> p(p)over-bar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3), 2013/8/26.

2、*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B[psi(3686) -> pi(+)pi(-)J/psi] and B[J/psi -> l(+)l(-)],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3), 2013/8/12.

3、*Zhang ShuHua;Wang YiFang; Ye Mei; Li XiaoNan; Zhang YinHong; Xu Jun; Min Jian; Du XiaoFeng; Zeng Lei,Detector control system for Daya B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56(8), pp 1966-1973, 2013/8.

4、*Li, Yu-Feng; Cao, Jun;Wang, Yifang; Zhan, Liang,Unambigu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trino mass hierarchy using reactor neutrino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1), 2013/7/16.

5、*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i;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earch for baryonic decays of c psi(3770) and psi(4040),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1), 2013/6/21.

6、*Ablikim, M.; Achasov, M. N.; Ai, X. C.;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Observation of a Charged Charmoniumlike Structure in e(+)e(-) -> pi(+)pi(-) J/psi at root s=4.26 GeV,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0(25), 2013/6/17.

7、*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earch for the lepton flavor violation process J/psi -> e mu at BESIII,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1), 2013/6/17.

8、*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tudy of J/psi -> omega p(p)over-bar at BESIII,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1), 2013/6/3.

9、*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ger, N.;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psi ' events at BESIII, Chinese Physics C, 37(6), 2013/6.

10、*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Measurement of eta ' -> pi(+)pi(-)e(+)e(-) and eta ' -> pi(+)pi(-)mu(+)mu(-),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9), 2013/5/28.

11、*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ger, N.;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Partial wave analysis of J/psi -> gamma eta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9), 2013/5/21.

12、*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tudy of c (3686) -> omega K(K)over-bar pi decay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9), 2013/5/20.

13、*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Measurements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J/psi and psi ' -> Lambda(Lambda)over-bar pi(0) and Lambda(Lambda)over-bar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5), 2013/3/5.

14、*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Evidence for eta(c)(2S) in psi(3686) -> gamma(KSK +/-)-K-0 pi(-/+)pi(+)pi(-),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5), 2013/3/4.

15、*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Study of the near-threshold omega phi mass enhancement in doubly OZI-suppressed J/psi -> gamma omega phi decay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22.

16、*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Measurements of baryon pair decays of chi(cJ) meson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15.

17、*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earch for eta and eta ' -> pi(+)e(-)(v)over-bar(e) + c.c. decays in J/psi -> phi eta and phi eta ',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15.

18、*Ablikim, M.; Achasov, M. N.;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An, Z. H.;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Evidence for eta(c) -> gamma gamma and measurement of J/psi -> 3 gamm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8.

19、*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Search for eta and eta '; invisible decays in J/psi -> phi eta and phi eta ';,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 2013/1/24.

20、*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Measurements of psi '; -> (p)over-barK(+)Sigma(0) and chi(cJ) -> (p)over-barK(+) Lambd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 2013/1/18.

荣誉记录

2012年,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2年12月14日,“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3年5月25日,周光召基金会第六届科技奖“基础科学奖”。

2014年4月,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首位中国科学家)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11月9日,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6月21日,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评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其中包括王贻芳。[11]

2016年12月22日,王贻芳上榜“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

2017年1月10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荣获国家自然奖一等奖,王贻芳担任主要完成人。

2017年2月,获庞蒂科夫奖。

2018年10月11日,获意大利共和国指挥官勋章。[12]

2018年12月15日,王贻芳在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主办的“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中,获得“年度科技人物”荣誉称号。[13]

2019年9月7日,王贻芳荣获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14]

人物评价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因中微子振荡的基础性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前沿 。(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评)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sin22θ13,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2016年布鲁诺·庞蒂科夫奖评)

王贻芳在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评)[7]

两会建议

2022年两会期间,王贻芳提出,科学仪器是人类感知能力的拓展,大科学装置本身也是科技强国必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存在投入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的问题,未来十年我国应增加大科学装置建设经费投入,下好先手棋。

“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只占研发经费的6%,而欧美日等国的这个比例均超过15%。假设所有的大科学装置都属于基础研究,我国大科学装置占全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为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约10%的水平。这样我国大科学装置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只有不到欧美日等国的1/6。这个比例与大科学装置的作用、意义和成果并不相配。”王贻芳说。

为推动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应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王贻芳建议,国家可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其贡献的比例从目前的平均20%左右提高到30-50%。由于大科学装置建设一般需要5-10年的酝酿期,必须提早规划准备,开展前瞻性的设计和技术预研。统筹考虑建设规划,确保大科学装置中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并严格把控数量和质量,避免一哄而起,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王贻芳还建议,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特点,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管理方式,改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点专项的管理模式。

“基础研究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其研究方法、手段、特点、组织实施模式、经费需求等有很多不同,不应该用同一个模式去管理。”他举例说,比如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及其学生,经费需求主要是人员费。实验物理研究常常需要自行研制设备,需要较高的设备研制费,且经费使用会比较集中,以获得较好的设备性能,其研究成果的好坏及国际影响力往往决定于设备性能。生物和材料研究可能需要分成很多不同的课题组,试探各种不同的路径,需要较多的原料、试剂等材料消耗费用。

“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实行差异化管理,才能确保每一笔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才能提高科研效率,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发展。”[15]

个人生活

王贻芳有一子一女,女儿从小到大的物理学习,身为物理科研工作者的王贻芳却从没插过手,女儿在国内读完高中后申请美国高校,专业选择时咨询过王贻芳的意见,王贻芳没有表露半点希望孩子“子承父业”学物理的想法,给女儿充分的自主权。

媒体采访

记者:你这张照片是在哪儿拍的?

王贻芳:这是我们在大亚湾的现场,我们在安装探测器的时候,拍的这张照片。

记者:这个坑是做什么的?

王贻芳:坑是水池,我们中微子探测器,会放在这个水池里面,全部装完以后,我们会把它灌满水,把它盖上,这样的话外面的岩石的放射性,就不会进探测器里面。

记者:像中微子振荡的现象来讲,其实对我们来讲很陌生,甚至是特别专业的一个生僻的词汇。

王贻芳:要把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用很通俗的话,同时又非常严谨,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不是一般困难,我尽我的最大努力,我也很难说让大家满意,经常很多人说很不满意的,觉得没听懂。

记者:但是我们如果真的要去理解的话,还是想让您给我们解释一下?

王贻芳:中微子振荡相当于,你一开始买了三个青苹果,然后你把它运到了目的地,你打开盒子一看,青苹果变成了红苹果,颜色变了,状态变了,所以中微子大概也就这个意思,它在飞行的过程当中,它从一种状态,可以变为另外一种状态,所以一种中微子,变成另外一种中微子,是一个量子力学的宏观效应。

王贻芳:打个简单的比方,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论,去计算的话,如果中微子质量为零的话,不存在宇宙当中的结构了,所以银河系也好,地球,太阳系都不会存在,整个宇宙当中,就会是一个极其均匀的世界,没有结构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有结构,跟中微子质量是有关系的。

记者:您指的这个关系是,比如说和我?

王贻芳:如果没有银河系,如果没有太阳系,没有地球,你也不存在。[1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