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天文学家、中华星发现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网友(十年好久不見)分享简介:弛钰哲(Yu-Che Chang,一九零二年二月一六日⑴九八六年七月二一日),出熟于福修闽侯,结业于美国芝添哥大教天文教,古代天文教野,“中华”小行星的发明者,中国近代天文教的奠定人。弛钰哲持久致力于小行星以及彗星的观测以及轨谈计较事情,为成长中国古代天文职业作出了良好的孝敬,代表著述有《哈雷彗星今昔》等。中文名弛钰哲国...

张钰哲(Yu-Che Chang,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出生于福建闽侯,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张钰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 中华星发现者

张钰哲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为发展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哈雷彗星今昔》等。

中文名

张钰哲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发现“中华”小行星

出生地

福建闽侯

性别

职业

天文学家

出生日期

1902年2月16日

逝世日期

1986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

美国芝加哥大学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十六日,张钰哲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一个职员的家庭,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学和中学毕业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的成绩。

民国二年(1913年),张钰哲在北京入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

民国十二年(1923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

民国十四年(1925年),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获硕士学位。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著名教授G范比博(VanBiesbroeck)的指导下,用60厘米反射望远镜从事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研究工作。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张钰哲通过观测发现了第1125号小行星,使他在天文学上崭露头角。他把这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China)。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张钰哲返回祖国,应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服务的张钰哲,受台长余青松的派遣,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以免落入日本人之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他和李珩被派往苏联西伯利亚观测日全食,使用的仪器中有些就是张钰哲研制的。尽管天阴观测未成功,但为后来的日全食观测积累了经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张钰哲就成功预测出了4年后将在中国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日食带将经过甘肃、陕西、湖北,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也证实了张的预测,这次日全食,是当时罕见的天文奇观。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中国日食观测队成立,张钰哲任队长。9月21日,在战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组织了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凭借他在世界天文学领域中的影响,在国内外朋友的帮助下,他先后访问和考察了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基特峰天文台、阿雷西博天文台、橡树岭天文台以及加拿大维多利亚天文台。同年他参加了美国天文学会第76届年会,在会上宣读《新发现的食变星BD-6°2376的速度曲线》(VelocityCurveofBD-6°2376,ANewEclipsingVariable)的论文,随后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Journal)。他对于食双星的光谱观测和研究也写成论文发表在该期刊上。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中央研究院有些机构撤往台湾,张钰哲与天文研究所部分人员暂迁上海迎接解放。

1949年9月,他返回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

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到1984年。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在这35年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台。这里边凝聚着张钰哲的辛劳与奉献。

1953年,春节的日偏食,张钰哲也带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广播演讲,是新中国第一次的全国性科普活动。

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当时在国内都具开创性。

1957年,发表中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65年,他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方案论证工作,为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贡献。

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为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

1980年,春节日全食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日食的观测与科普活动,张钰哲虽已高龄,但也积极参加。至于多次的彗星出现,张钰哲也参加科普宣传。他编著的《哈雷彗星今昔》(1982,知识出版)一书既是科学著作也起到科普作用,驰名中外,在国外也常见到这本书的书影。

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据他的建议于1958年设立的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视察。

从1928年张钰哲发现“中华星”起,到1986年张钰哲病逝,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又陆续发现了“中国星”、“紫金山一号”、“紫金山二号”等4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星,在它们当中,有81颗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编号命名。张钰哲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的学术报告。

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张钰哲的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先后发表论文、报告、专著90多篇,为发展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特殊天体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提供揭示天体物质运动规律和太阳系起源演化问题的重要线索,丰富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近地小行星更有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经过近40年的观测研究,张钰哲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这些观测和研究,不仅在实际观测和轨道计算的精度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建立了太阳系天体摄动运动的动力学数值模型,编制了小行星、彗星轨道(含精确摄动)连续计算软件,提出了研究天体轨道长期演变的方法,计算研究了30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近期轨道和4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长期(百万年)轨道。

张钰哲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领导的这项太阳系天体的基础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中国天体力学和方位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晚年关于哈雷彗星历史的研究。1978年,他在《天文学报》上发表论文《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1982年又在他的著作《哈雷彗星今昔》一书中加以阐述。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记录进行分析考证,他认为,假若武王伐纣之年所出现的彗星为哈雷彗星,则是年为公元前1057—前1056年。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古代史中迄今仍未解决的年代学悬案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引起世界天文界的关注,英国的《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1979年2卷2期、英国《自然》(Nature)杂志1979年10月11日的一期、美国《天空和望远镜》(SkyandTelescope)1979年9月号等杂志分别登专文进行介绍和讨论。日本著名天文学家长谷川一郎在《哈雷彗星史话》(ハし—彗星の物语,1984)一书中也多次引用张钰哲的研究成果。

张钰哲为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该台已成为一座有14个研究室、组和300余名科研人员,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天文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还为上海、北京、云南、陕西等地的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建设尽心竭力,并积极支持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教学,20世纪50年代还亲自去南京大学天文系讲课。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不辞劳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据他的建议于1958年设立的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视察。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的学术报告。

张钰哲在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推进技术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倡导和支持天文普及事业。1929年回国不久,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蔡斯天象仪和天文馆。他是最早最详尽地介绍天文馆事业的人,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1954年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于1957年建成开馆。《天文学论丛》(1934)是张钰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

论文著作

1:YCChang,On the Supposed Identity of Comet Reinmuth (1928 a)and Ta ylors Comet (1916Ⅰ),Astronomical Journal,1928,38:156.

2:YCChang,New Elements of Comet Stearns,1927 d,Astronomical Jou rnal,1928,38:124.

3:YCChang,A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Visual Binary Systems ζ Herculis and β Delphini,Astrophysical Journal,1928,68:319.

4YCChang,Observations of Asteroids of the Yerkes Observatory,(sev enth series),Astronomical Journal,1928,39:12.

5:YCChang,Phot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Comets,Astronomical Journ al,1928,39:150.

6:YCChang,A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Visual Binary Systems 51 ξ Scorpii and 2 η Coronae Borealis,Astrophysical Journal, 1929,70:182.

7:YCChang,A Study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Orbit Planes of 16 Visu al Binaries Having Determinate Inclinations,Astronomical Journal,1929,40:11 .

8:YCChang,KTLi,The Total Light of the Solar Corona of Septembe r 21,1941,Astrophysical Journal,1942,96:421.

9:YCChang,Solar Eclipse Observed in China under the Shadow of Japan ese Bombers,Popular Astronomy,1942,50:198.

10:YCChang,New Orbit of Comet 1941C De KockParaskovopoulos,Ast ronomical Journal,1944,51:51.

社会任职

张钰哲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以及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紫金山天文台第一至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57—1982),《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张钰哲编著成果颇丰。早在30年代初,即担任中国天文学会《宇宙》杂志主编,出版了19卷;

1954年《天文学报》创刊,他首任主编,1962年-1982年再任主编。1979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历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

获奖记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物评价

张钰哲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在天文教育,天文科研上都有很多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热心科普的天文学家,他是中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引路人。

张钰哲精通天体力学,同时在创建中国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和研究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作为中国的首席天文学家,对当代天文学主流的天体物理学的建设,始终备极关注。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张钰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文章通达流畅,篆刻也有相当水平,而且善于素描绘画。(九三学社评)

人物影响

从1928年张钰哲发现“中华星”起,到1986年张钰哲病逝,张钰哲陆续发现了“中国星”、“紫金山一号”、“紫金山二号”等4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星。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后世纪念

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张钰哲故居位于福州市法海路芙蓉弄,1992年11月,鼓楼区政府在故居门口立碑,注明其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