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谟(中科院水利部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由网友(后会无期)分享简介:朱显谟(一九一五年一二月四日⑵零一七年一零月一一日)[一],出熟于上海,泥土教取火土连结博野,黄河治理的沉要元勋,中科院火利部火土连结研究所本研究员,中国科教院资深院士。他从事过泥土、泥土侵蚀、火土连结以及领土整治研究,首要做品有《塿土》《中国黄土低本地盘资材》《江西省泥土志》等,于二零一七年一零月一一日正在西安死。二...

朱显谟(1915年12月4日-2017年10月11日)[1],出生于上海,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黄河治理的重要功臣,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

他从事过土壤、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研究,主要作品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江西省土壤志》等,于2017年10月11日在西安逝世。

2021年6月28日,党中央决定,追授朱显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

出生日期

1915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

2017年10月11日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对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的研究
获陕西省1978年科学大会奖对陕西省土地类型及演变的研究
获陕西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图集》
评为中国科学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

毕业院校

重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现南京大学)

中文名称

朱显谟

出生地

上海崇明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代表作品

《塿土( 1964 )》、《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 》( 《江西省土壤志》

职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信仰

中国共产党

外文名称

Zhu XianMo

人物生平

1915年12月4日生于上海崇明,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同时又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择定在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就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又爆发了“八一三”事变,他被阻在家,后得知中央大学内迁,蒙中央大学教授范存忠的资助,同行辗转到了重庆学习。

1940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后转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铜梁县调查,后至贵州、广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区调查,先后在江西坚持工作六七年之久,对江西的土壤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和分析,并作了红壤改良试验。在工作中他除完成土壤调查制图报告外,并撰写了多篇专题试验研究论文,其中《江西省土壤志》一篇,对红壤发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江西红壤改良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烧土”最为显著。

1947年,应北平地质所所长的邀请离赣赴平,后曾暂留中央地质所工作。同年秋天,朱显谟前往黄泛区调查,完成中牟幅五万分之一土壤图。第二年,朱显谟又去鄂南、赣南一带调查,秋季配合农林部增产计划赴镇江调查。

1949年,全国解放后,朱显谟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任职。

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来到杨陵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

1991年,朱显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

1998年,朱显谟转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2017年10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2岁。[3]

主要成就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朱显谟到东北三省考察,对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的建议。朱显谟深入长江流域、新疆托木尔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了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后参加了水利部黄委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探队、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种类型区。 多年来朱显谟以治理黄土高原为科研主攻目标,曾广泛地实地调查,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

代表作品

朱显谟编著了《塿土》( 1964 ),《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1981) ,《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 》( 1989),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 1989 ) 4 部专著,他还参加编写和审定了我国土壤科学界的重要著作《中国土壤》( 1978)以及其他一些著作,发表论文 150 余篇。以他为首的水保所科技人员撰写的《中国黄土区土壤》专文在国际土壤学会主办的《Geoderma》刊物上发表。

教育教学

培养从事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资源评价等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6人。

荣誉表彰

朱显谟对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的研究,获陕西省1978年科学大会奖;对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的研究,获陕西省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以朱显谟为主的对新疆托木尔峰综合考察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1978年科技成果奖;参与《中国土壤图集》的编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5 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

科研成就

朱显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研究,为本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娄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将黑垆土、土娄土应该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3. 他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二相矛盾的,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这二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出现。

4. 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

5. 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

社会任职

先后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全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生态学会和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中科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学部地理学组成员,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朱显谟是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著作等身,成绩卓著。朱显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半个多世纪以来,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朱显谟一生爱党爱国,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大西北的山青水秀不懈奋斗了一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朱显谟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财富却永留我们中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评)[4]

荣誉记录

2021年6月28日,党中央决定,追授朱显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